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人而不仅仅是智者的地方就是在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智者则会达济天下,穷善其身,皆时也命也。刘皇叔当年煮酒论英雄也是巧借惊雷来掩饰,在东吴也是慎之又慎,讨得吴国太一心欢喜,从而躲过一祸又一祸,成就霸业。要审时度势,才能在多事之秋游刃有余。而“信”,则是人际交往及其和谐的基础,只有做好“信”,才能保证有团队力量的产生,保证每个人的力量不在互相猜忌中被瓦解大部分,才能显现出一束箭折不断的强韧。而也是信,让管理有了威信,才保证下属不是文恬武嬉,才能保证自己的意图被正确地灵活地实施。智囊诸葛亮在这点上也吃过亏,每次下派战略任务时总是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打发众将,虽然智胜司马懿,却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盖由此也。

总的来说,儒家的管理智慧比较细化,涉及面广,看起来寥寥五字,却是根本,由此引申出的具体做法却千千万万,这也为儒生们实践起来创造了便利条件。总括起来就是“仁”是人的本性,“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基石,“礼”是整个人类秩序的保证。而“智”保证天时地利,“义”则告诉了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道家来说比较好理解,也确实符合社会人情,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而道家在此方面就要玄一些,尤其是其核心思想“无为”,让人乍一看着实费解。

其实,这里的“无为”里的“为”单指不合道的“为”,而真正的“道”是什么呢?老子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是观之,道就是自然运行的总规律,无为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遵循事物的运变规律顺势而为,无为之为就是从根本上、从长远、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运化规律求得真正的最优之有为。就说汉代文景之治吧,那个时候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仿效道家无为而治的,就是顺应大势,让人民在几个世纪的苦战中解脱出来休养生息,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政府所做的就是维系这种“无为”的环境,比如粉碎“七王之乱”。包括在现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人们经营秘诀的询问时说: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他进一步说明,人类无限生长发展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做事,但必须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这才是获得成功的确切保证。

其实与儒家思想相比较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比如顺应自然法则就不会做出鼠目寸光的“不义”之事;把天地装在胸膛也就不愁不察世事而有“不智”之举;自然万物各不同却又海纳百川天高任鸟飞,是为“仁”;草木枯荣晦明交替,是为“礼”;万物负阴抱阳,福祸相倚,于对立矛盾中又可相统一,给人们规律感,则有点“信”的意味。就总的来说,道家思想更是落脚于哲学层面上,拿来治世当然可用,拿来认识自然也没什么不合适,适合于天地的法则不会有错,错的只可能是我们的理解。作为华夏后人,我们应当竭尽全力继承和弘扬我们这么好的文化,而不是肆意歪曲、妖魔化它们。同根同源,人可不能把自己拔出那块生养自己的土地呀!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关于宗教的,可能是对儒教与宗教进行比较吧。但是,书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而且前四章讲的基本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曾一度让我以为我看错书了。 在阅读儒教与道教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给我很深的映像,它们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即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六章,重点讲了儒 教。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在这里我感觉很不解,书名是儒教与道教,跟清教怎么又扯上关系了呢?据说德国人的书很难懂,难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这么难懂么? 人们都说韦伯的这本书是个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单从书名来看,我确实无法想象到韦伯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他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过看过了书的内容,总算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儒教与道教,说到底都是宗教(当然我几乎从来不认为儒教可以算得上是宗教,也不知道世人是怎么界定的),韦伯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中国的这两种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它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道教可以说是真正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应该算是本土宗教,它讲究的是通过修身修心以达到羽化成仙的目的,从政估计从来都不是道教所追求的,追求经济利益估计也是被清高的道士们所不齿的行为。汉初,为了修养生息,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迅速恢 复了生产,不得不说道教的思想其实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然而,道教通常也只有在常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生活严重受到破坏的时候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旦经济恢复了,道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更多地倾向于儒教。通过科举制选取人才组成一个严格的官僚班子,整个国家机构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众所周知,儒教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牢牢地掌控者民众的思想,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优秀者被选任为朝廷命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整个社会受到的教育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研读四书五经,就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就没法光宗耀祖(这是大不孝的),儒教以其自己的方式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流。在当代,很多人都知道,儒教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它所教给人们的不是如何去变革这个社会,而是如何对君主效忠,即如何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做一个君子。这显然与清教是截然不同的,清教要求人们要有变革思想,它更积极主动,要改变不合理的东西,因此,在西方,清教鼓励人们大胆变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在中国,人们所被要求的仅仅是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人们的脑海里估计也压根没有什么伟大的变革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要产生,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其实还是有变革的思想的,面对暴政,人们也会奋起而推翻之,然而人们为什么会推翻暴政,还不是因为被逼得没法活了,中国人向来就是世界上最能忍的民族之一,只要有口饭吃,还能活下去,人民就不会造反,就会安分守己,这和儒教的教导是有关的。因此,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压根就不会想到变革,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上 就能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谁会想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使想到了,估计也被政府牢牢地控制住了。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便被牢牢地掌控住了。再退一步说,即使人们奋起起义并成功地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建立了新的政权,新的政权依然沿袭了前一个政权的治理方法和思想,本质上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休养生息开始到建立一整套官僚班子再到政权的腐败,最后被人民再次推翻,新建政权,然后继续沿袭前朝,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了王朝更替的周期规律,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从这一点来看,儒教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除非通过外来的力量彻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一、容提要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研究,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斯?韦伯在1904-1905 年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从精神气质的文化角度探究,并且严密地论证出了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的亲和力。 二、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天职禁欲主义资本主义精神 三、正文 1、作者学术著作、学术生涯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1881年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开业律师资格。1891 年任柏林大学法学讲师,1892年升为副教授,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受“社会政策研究会"委托,分析德国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1894-1896年先后任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严重的神经疾病,在1898-1917年整整20年间不得不脱离教职,至1918 年韦伯重新执教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韦伯还曾以专家身份作为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会上反对签署《凡尔赛和约九韦伯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韦伯曾与其他学人共同创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并担任编辑,德国社会学学会也是在韦伯帮助下建立的。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一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替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韦伯创造性地框架了现代社会学的体系,他不仅仅在诠释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建树,在经济史学派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广泛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学、哲学乃至音乐、艺术等各个学科。韦伯的社会学及其相关的主要论著有: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17年真题

2017年四川大学914中国文学考研真题 ~~~~~~~~~~~~~~~~~~~~~~~~~~~~~~~ 一、填空(1×10=10分) _______年9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_______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 _______称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七月选说_______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老舍”这一篇名是1926年8月起在________上发表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使用的。 《二月》的作者是________。 《九十九度中》的作者是________。 周克芹的代表作是________。 田汉建国后创作的戏剧________,塑造了一位敢于为人民鼓舞欢呼的艺术典型。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选自小说________。 二、现代文学名词解释(4×5=20分) 曹七巧 人的文学 曾树生 高晓声 好一计鞭子 三、问答题(15×2=30分) 鲁迅去世于今已八十年了,你如何看待他在新闻学方面的创作实践及影响,请列举其三种文学体裁,分别以具体作品为例 海外有学者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晚清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究竟有无必然联系?请练习史实略加分析。 四、古代文学名词解释(4×5=20分) 春秋笔法 沧浪诗话 说话 笔记 夷坚志 五、简答(10×3=30分) 试述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试评宋人以才学为诗 试析六朝文笔之辩。

第七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本章学习要求: 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 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 课节安排: 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 视频素材 ?笔记本 ?书签 ?学习档案 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 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白晋(1656—l730)、雷孝思(1666—1735)、刘应(1656—1727)、马若瑟(1656—1727)等人对《易经》《诗经》《书经》和《礼记》等都有研究。白晋、马若瑟和傅圣泽共同研究中国经籍,从中发掘与基督宗教义相合之处并写成《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一书。而使欧洲人较深切地了解中国历史者,主要是耶稣会士的著作,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儒家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本身。这部分作品因“礼仪之争”而产生,但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大大超出“礼仪之争”的范围,成为欧洲人接触并了解中国宗教、思想和历史的主要依凭。 此外,除了礼仪之争问题导致儒家经籍被广泛而深入研究并流向西方以外,

《乡土中国》读后感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读《乡土中国》关于中国人情的感想2010级社会学李聪聪学号:12010082137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颇有感触。费老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可谓鞭辟入里,其中读到他论述中国传统乡村是熟人的社会更是深有触发。虽然,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的抵抗力使中国社会的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没有西方化,所以费老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给中国乡村的定位依然适用。古老的智慧其实总是闪光的,正如如今每当经济危机人们还会去翻看《资本论》一样。废话少叙,我来谈谈在读《乡土中国》对中国熟人社会的认识。 中国乡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他们彼此间很少用契约(只有在重大事情上才会用,如地产、房子等转让)。他们彼此的熟悉是城里的人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眼中长大的。他们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某家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工具都了如指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们交往的心理成本,大家才彼此放心。而城里是由陌生人组成,不但因为厚厚的墙壁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互间了解的缺失而有一层使人不“放心”的心理壁垒。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带来物质流通的同时也夹杂了衣角的风尘,这种风是凉的,使人们的心被吹冷,形成天然的防护膜。 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下,不仅因为前者是自己从土地中获得自给,后者由工资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文化的不同。也许费孝通先生说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而横向上应该就可以看做农村和城市了。正因如此,前者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在农村人们从不像城市人那样过重的看着时钟过日子(除学生、教员等少数人外),他们早起一会儿或稍晚些无碍于生活,但他们农活忙起来也不是某些过惯了平稳生活、干惯了一如既往的程序工作和不变强度工作的城市人所能承受的。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资本主义是什么?从小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剥削,因为听到的是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工人都受资本家的剥削,后来学政治知道,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成年后慢慢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的很落魄的其实是社会主义中的我们,于是资本主义成了繁华的代名词。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探讨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并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社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提高,从宗教,特别是新教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韦伯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 韦伯用富兰克林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勤奋、节俭、努力工作,将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的人生态度。资本主义并非只意味对财富的欲求(仅想获利并非资本主义),而是对财富合理的欲求,并且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国家)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的原因。因为财富大量积累又不花费,最可能的用途是继续投入再生产。而为什么西方社会具有这种精神,而其它社会(如东方,中国)不会呢?宗教改革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天主教与新教有很大不同,用韦伯书中一句通俗的话说:天主教选择了睡的安稳,而新教选择吃的舒服。天主教关注于克制自身欲望与来世,冥想等方式是灵魂获得拯救的主要方式。而新教将工作视为为上帝尽职以获恩宠的重要方式,因此,工作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

的手段,工作本身成为一种目的。将工作尽力干好即是为上帝尽力。同时,禁欲在宗教里具有重要地位,而工作是禁欲的重要手段,辛勤忙碌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抵御欲望与世间的诱惑,而天主教是通过冥想等实现禁欲。 韦伯正是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告诉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让位于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但仍不免让我们感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如韦伯自己所说,宗教是一种笼罩一切的力量。他后来也分析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成《儒教与道教》一书,有机会读一读,相信会比这本书更易于理解,因为知识背景的缘故,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对于这本书中一些内容理解上较为吃力,特别是第四章有关宗教基础部分。理解一件事物,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要了解一个社会,需要了解他的历史,而宗教又是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从美国回来的一个朋友会说,不读圣经,你不能深刻理解美国社会。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也理解了韦伯所说的宗教是笼罩一切的力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09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过程 1.关于英语 英语不难,有的同学只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绍就ok了。也有的同学被问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哪个方向?为什么喜欢这个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西方文学方向的同学被老师问到一些名作的英文书名,比如,《野性的呼唤》等。 2.抽题目回答问题。 一般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题目涉及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我所知道的题目有: 比较文学的实证研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 (1)关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并与《荷马史诗》比较。 (2)关于王国维的。 (3)关于《红字》中的加尔文教,以及比较文学中是否可以研究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 (4)关于《雪国》的。 (5)有人认为《源氏物语》是一部贵族没落史,有人认为它是男女情爱史,你更赞成哪种看法?为什么? (6)对汉文学、域外文学等一些名词的区分。 (7)简爱与伯莎是不是简爱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为什么?

总共十四道题,每人有一次重选的机会,但不会重复,我就想起了这九道。 3.老师提问 一般都是问你喜欢的作家作品,你自己先说,再根据你说的内容提问相关知识 4.今年的形势 今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文学类专业中复试分最高,353分。复试的时候,从一个北师本校的学生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今年总共保送了8个,要从参加复试的14人中选取9个,其中这复试的14人中有两个是来自北师文学院。 200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希腊化”时期 2、大学才子派 3、《茨冈》 4、威塞克斯小说 5、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6、《第二十二条军规》 7、《万叶集》 8、《戈丹》 二、简答题: 1、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特点。 2、加缪《局外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3、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本书的主体部分时,韦伯先就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详细剖析,然后对儒道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说出来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论点。例如儒教力主培养全才,从君子六艺就可以看出,而把实用性技能斥为杂役,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那种职业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坏在朱熹手里,他之前腐儒也是有的,不过除却迂腐,尚有可用之处,明清腐儒则不可问也。例如儒家统治下的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克制的容忍态度是因为佛教与道教都存在安抚人心的作用。 反过来说,因为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苟活,所以才需要宗教做寄托,希望自己今生来世会有好结果,这实际上是个完美的配搭,只是这个配搭需要人民思想简单愚蠢,因此愚民政策越彻底,宗教效果越好,也是为什么清朝如支道林,鸠摩罗什,张三丰等级别的名僧名道一个也无,各类宗教却能遍地开花的缘故。例如老子认为至福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像西方禁欲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通过积极行动来验证的恩赐,老子的神秘主义对外界产生影响时,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仅是以心理学的方式。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 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 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 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 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 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 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 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 (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 (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 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韦伯对经济学还有 其它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 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 思主义的一些批评。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 (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 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 1904-1905 )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 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

在决裂中寻找希望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 在决裂中寻找希望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对于城市而言,很荒谬的一点是大自然的命运掌握在城市手中。人类的城市化给自然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焦虑,生态系统正在陷入困境。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对发展模式深刻反省的结果。这就是《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提出过生态和谐的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一体的概念:天人合一。这是最可靠的思想和生存模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里继承发展了老子的生存模式。读庄子的文章,我们会赞

叹老子的思想恰似一种真正的生态美学思想。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生产和消费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21世纪的城市正在进行自我破坏,城市化需要大量优质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常被随意丢弃。城市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引导着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经济的资本流动。于是人们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而要想延长寿命,唯一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对于地球而言亦是如此。这一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伯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自此,各个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循环经济理论并付出实践,如今,循环经济的3R原则已经深入人心。 《循环经济》的作者让-克洛德·乐伟虽然是法国人,但是始终很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这本书就是他以一个法国环境保护专家的角度在对中国循环经济实践的研究下写的,重点展示了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如何与革新世界经济的尝试相契合的。以国务院2005年7月发布2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标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 3,国际文化交流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7002201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 学分:2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古希腊文艺理论; 2,古罗马文艺理论; 3,基督教文艺理论; 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 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 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