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
![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e992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0.png)
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学习教育专家“窦桂梅”心得体会篇1每次听到窦桂梅老师的课都能够获得无限的惊喜和体会无穷的新意。
这一次也不例外,在简短的讲学中,窦老师告诉我们高贵是最美的童话,而我们看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在演绎美丽的语文人生!一、回归母语教育——返本快乐返本快乐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简单而快乐的语文学习生活。
1、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
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他的未来,就在最初的地方升腾。
窦老师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想提示语文老师的是,别让孩子们读太多的童话故事梗概,让孩子们能体会更多文学作品的经典。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看富于文学味道的童话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不仅孩子要多读童话,我们老师也要精读童话,因为,每篇经典童话都是一篇精妙之作。
2、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体会训练,不能停留于文字之上。
只会做表面功夫是不对的,要能让孩子体会到内在的含蓄和精华。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过于肤浅,只让学生学会添加一些好词就足以。
文字的精髓却经常被疏忽。
作者的遣词造句没有等以很好体会,学生自然所获取的只是文字的表皮。
我们可以用反复提升诵读、比较朗读、指导朗读、仿写感悟等形式加以训练。
二、回归文学1、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的花园,给她们体味一种文学的味道。
如果说音乐鉴赏能提高一个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
如果我们努力采用文学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也能实践由老师的引导到自我领悟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别只放在字词句中,要体会的是一种语言的曼妙之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体会到文学的味道。
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文本,学会融合一种文学表达;老师要不断读书,挖掘经典童话的内涵,了解像安徒生这样著名作家的有关文献;读更多详细、生动的文本,才能具备引领学生鉴赏,营造精神花园的能力。
教师还要关注的那些教材中苍白的文本,努力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独特的思想感受。
2、朗读也有文学味,不是一种单一的体会,而是一种有人性的体会。
窦桂梅心得体会 窦桂梅的收获
![窦桂梅心得体会 窦桂梅的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fb9f27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6.png)
窦桂梅心得体会窦桂梅的收获主题窦桂梅心得体会篇一第一、浮华退去,尽显本色。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
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彰显了课堂本色。
没有激情澎湃,却一样感人至深;没有花哨的教法,却令人记忆犹新。
这些课很简单,以生为本,范读,品味句子,品味词语,却又不简单,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朴素的教学理念。
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得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个环节都给学生设定一定难度的任务,难易程度特别恰当,所以使整节课都进行得特别顺畅。
第二、课前预习,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
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预习的落实。
上课直接解决字词,没有拖沓;导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读文本时有同学就能够谈得深刻、全面甚至语出惊人。
例如虞大明老师《祖父的园子》凭借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引领学生探究“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交流讨论后,梳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姿多彩、应有尽有、自由快乐。
接着让学生围绕这些感受词提一个问题,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园子?……再次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并在句子旁写上相应的词语。
在这过程中,虞大明老师还向学生做了学法的指导,略读课文以浏览为主,要善于捕捉课文重要信息。
在三读课文基础上,他让学生在文中圈出能概括萧红所做事情的关键词,并采用标号的形式,明确萧红在园子里做几件事。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切切实实把课前预习落实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抓住导学目标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我的爸爸叫焦尼》时,引入新课后,窦老师范读起了绘本故事,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如山中的小溪,静静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流入听课老师的心田。
《听窦桂梅课有感》
![《听窦桂梅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d6216d003d8ce2f016623b8.png)
《听窦桂梅课有感》一、情感之浓。
窦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引领令人佩服。
她处理教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
整堂课,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和安徒生对话,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篇童话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幸福存在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
而小女孩对苦难的隐忍、对幸福的追求,这正是安徒生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让我们来看看窦老师带着孩子们对这句话的解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师。
看到这个谁字,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人。
生:有钱人,贵公子,阔小姐……师。
这句话与“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
”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那么安徒生为什么不这样写。
而偏偏那样写。
生。
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努力。
生。
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
师。
读到此处,你反复推敲,就会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会体会到社会的冷漠。
仔细推敲你还会发现这两个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读到这里你还仅仅感到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
这是怎样的一种寒冷。
生。
是由身到心的寒冷。
师。
是呀,就这样读,你就会越读越深。
整堂课,窦老师带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理解课文,引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文本深处。
整堂课,窦老师用她那柔美的嗓音娓娓道来,带给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带领孩子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方法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窦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
在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同时,她非常注重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
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我印象尤为深刻:师。
请你为小女孩的死点上自己心中的标点吧。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生。
我以为两个可以都加上感叹号,表示很惊讶。
生。
我以为两个都可以加上句号,说明这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19059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9.png)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的书籍。
这本书是作者窦桂梅老师记录的一堂精彩的课堂,以及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窦桂梅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许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分享了她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让学生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我特别喜欢窦桂梅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她提倡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把教学比喻为牵线搭桥,既是知识传递的桥梁,也是学生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
这种理念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对教育的思考,窦桂梅老师在书中还分享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她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知识,更让我深入思考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我相信,只有像窦桂梅老师一样,真正热爱教育,并以此为己任,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阅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希望将来能够像窦桂梅老师
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来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2024年《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三篇)
![2024年《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90788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8.png)
2024年《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关于窦桂梅老师,以前在教育杂志上我曾经看过介绍她得事迹,但了解甚微,只知道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
今天,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后,不能不为她那娴熟的课堂教学而惊叹。
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浅薄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看完这本书后,自己真是心潮澎湃,思绪翻飞,崇仰之情油然而生,窦老师的语文课确确实实地把学生引进了语文的殿堂,思想的乐园,智慧的王国!一.惊叹她知识的丰富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博古论今,语文功底之丰厚。
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她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这篇文章置于作者的一组文章之中:《我与低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
将《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将《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同时,也激起我对读书的渴望。
二.惊叹她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
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三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
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有意思吗?开心吗?快乐吗?等等。
三.惊叹她问题设计的能力窦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但在朴实、自然中透出的是智慧。
课堂上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合情合理。
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先由“亲”这个字入手,引导同学们由血缘关系的“亲人”扩展到对“血缘”关系的工作同一国度的“亲人”的理解。
如《秋天的思念》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母亲扑下去会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
最新听窦桂梅阅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感悟 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读后感(3篇)
![最新听窦桂梅阅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感悟 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2068f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1.png)
最新听窦桂梅阅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感悟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读后感(3篇) 听窦桂梅阅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感悟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读后感篇一——听窦桂梅报告有感2018年三月十日,我有幸参加了长安区教育局组织的,在区政府开展的“长安区大学堂”,有幸的见到了我的女神——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既亲切又可爱,上课既风趣又严谨。
短短的一天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刚刚从事不到两年的新手,最让我满怀期待的就是下午的实授课,窦老师果然让我们饱餐了一顿,让我大开了眼界,作为新手教师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之中?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如何能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教育在点滴之中感染学生?又如何让学生跳一跳去够着苹果,让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是如何让他们上完课有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的效果……我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像极了需要甘霖的禾苗,我需要成长,而窦老师就是那场甘霖。
窦老师讲的是《戴嵩画牛》,说实话,我没接触过这篇课文,便在当时百度了一下这篇课文,大概了解了之后,带着疑问和窦老师走进了课堂。
窦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说,她会让各位老师看看,如何让学生站在课堂上。
“站在课堂上”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也是发展的人。
让学生站在课堂上,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思维,能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
在课堂上,窦老师不断地提问,接球,再提问。
她不光自己提问,还鼓励学生去提问。
在遇到寓意复杂的段落或者意思解释的时候,她鼓励学生不仅仅读出课本或者ppt上的原话,她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话语来解释,不断地深挖,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
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上,窦老师将全班分成了小组,在遇到问题时,各组同学积极讨论,并且在回答问题时,不是仅仅一组一个代表,而是全组成员一同站起来,一个说的不全面时,其他成员补充。
自己小组说完后有请代表继续向其他组发问,继续深挖。
学习窦桂梅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窦桂梅老师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d08ff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d.png)
学习窦桂梅⽼师⼼得体会学习窦桂梅⽼师⼼得体会(精选6篇) 我们⼼⾥有⼀些收获后,不妨将其写成⼀篇⼼得体会,让⾃⼰铭记于⼼,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相信许多⼈会觉得⼼得体会很难写吧,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窦桂梅⽼师⼼得体会,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习窦桂梅⽼师⼼得体会篇1 看了窦桂梅⽼师的教学资料,⼼中不由⾃主地升腾起⼀种⼒量,相信所有⽼师都被她的那种为⽣命奠基的责任感所感动,所震撼。
窦⽼师的教法新,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新意,师⽣关系宽松、和谐,的确是创新教育的典范,值得我们教育⼯作者学习和探讨。
窦⽼师的课堂语⾔特别⾃然得体,有亲和⼒,特别能引起学⽣的共鸣。
如 “你从⽼师的语⾔中听出了什么”“读⾃⼰的书,读出⾃⼰的滋味”“你⼼中的⽪斯拉斯是什么样,就读出什么样”“看谁异想天开”“沉淀到我们⼼⾥的是什么”这些语⾔是窦⽼师的个性语⾔,跟窦⽼师的教学特⾊是分不开的。
跟我们每⼀节课都“似曾相识”的准课堂语⾔“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 ”相⽐,她的语⾔更能启发学⽣,更能引起学⽣的共鸣。
总之,我认为窦⽼师是⼀位创新型的教师,是⼀位意识超前的教师,是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
在窦桂梅⼒量的感召下,作为新时代的⼀线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绝对不能在理论的天空上光打雷不下⾬,像她那样,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实践的⼟壤上播种、耕耘、收获,像窦桂梅⽼师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为学⽣的终⾝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窦桂梅⽼师⼼得体会篇2 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主题《窦桂梅⽼师教学思想》。
窦桂梅⽼师是⼩学语⽂教学领域中当之⽆愧的领军⼈物,她是“深度语⽂”的代表,强调对⽂本多⾓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化含量”和“思维含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求“为学⽣打下⼀个精神的底⼦”。
充分体现了语⽂教学的⼈⽂性、⼯具性。
她的课堂充满激情,既注重感情的抒发,⼜注重思考的深度,让⼈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和对⼈⽣的思考,每个⼈会不知不觉被吸引,⼼灵在激情中⽽放飞、⽽感动。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推荐8篇)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推荐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99a17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2.png)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推荐8篇)篇一:《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我敬仰窦桂梅老师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这种敬仰源于大学时期,我的《语文课程》老师选取的一节教学视频:那飞扬的神采、激昂的语言、自信的笑脸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因此,在选取自选读物时,我毫不犹豫的拿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
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的读来,真的是收获良多,现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一、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最最感动于我的要数窦老师自序中那段颇为不易的成长经历。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踏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开始,对于讲课,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上完一节课都像是进行了一场严酷的战争,战后还要接收纷至沓来的各种战后赔偿——评课。
每天都是黑着眼圈来,暗淡着心情回家。
这样几个周期之后,我不禁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我能讲好课吗?一夜一夜的失眠,无法抑制的自我怀疑与否定。
直到我看到了窦老师在书中的这段自序,我才开始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直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公开课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但是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知道了公开课绝对是一个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有力的鞭策。
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推敲教学环节,研究教学语言,精心教学预设只有通过这样近乎残酷的千万锤炼,我才能快速地成长、成熟。
二、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读窦老师的教学实录,最最让我感动至无法自抑的便是她对学生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的尊重。
在教学设计上,她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长。
她不仅仅是教授单一的语文知识,她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敬畏与尊重。
在课堂上,她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问答中,急中生智生成各种智慧性的回答,但最终总能殊途同归,回到课的预设中去。
回想自己的平常教学,往往对问题的设计不够充分,当学生与我的想法或预设不同时,我就会手足无措,丢掉学生的回答,只在自己狭隘的预设上转圈。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4dd1f1dee06eff9aef80740.png)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
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
(请帮助宣传好范文网:)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读后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
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
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窦桂梅老师教学心得体会(共9篇)
![窦桂梅老师教学心得体会(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a71c3a49649b6649d74709.png)
窦桂梅老师教学心得体会(共9篇)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精彩9月23日在龙城小学董雯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来自全县的16位语文老师一起去潍坊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而通过两天的观摩学习,我们参会的老师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可以说,为我们上示范课的老师都是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
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的《清平乐村居》。
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来自江苏的特级语文教师宋运来老师但来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北京市的吴琳老师带来的《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
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牛郎织女》和带给我们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名家的课,不大好上。
一是原本的起点就高,高处不胜寒,再要登上新的台阶,自然很不容易。
二是他们的课,大家听得多了,总是带着特别的期望,看看有没有新的超越,能不能收获一份新的惊喜。
但为期两天的活动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
尽管风格不一,课文各异,但却心有灵犀,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演绎出语文教学的新境界,那就是——让清新简约的课堂,焕发出学生的精彩。
回来后,想对两天的活动做一个细致的梳理,但发现总结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于是乎今天就选了一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围绕窦老师的课说一说在她的课上我所看到的新课改的精神。
我认为窦老师的课堂主要突出了三个特点。
1、体现“主题教学”的特色2、凸显浓浓的语文味3、涌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
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精选.)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da1d0b4453610661fd9f41b.png)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感受很深,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感觉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看完序言,我了解到窦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执著精神。
她高超的课堂艺术不是一天两天获得的,而是靠艰苦的磨练,一次次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面对失败她没有弃馁,而是坚定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
她说:“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
”窦老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上有高招,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或让学生沉思。
课前的三言两语就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你棒,他棒,人人都棒!”简单的一句话,好像被窦老师施了魔法一样,课堂时而激情澎湃,时而静如止水,思索的暗流在悄然前行。
我从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了很多,也受到了最大的启发。
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是那样的呆板?怎样借鉴窦老师的课?这是我今后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课堂如人生,精彩的人生需要细节来支撑,精彩的课堂也需要细节来建构。
窦老师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细节中建构了课堂教学的生命。
我想,听过她的课或看过她的教学录像的老师都知道,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
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我认为很值得同行们的学习和借鉴的。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范文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5056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f.png)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范文
跟有经验老师学习,业余时间学习了本书,收获颇多。
一、听课
1、主动参与课堂,有“备”而听,做局内人。
2、作为一次教学研究,解决问题。
3、新教师:听是否入门,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
研究能力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二、教学行为
1、开场提问为了引出课题,一定养成梳理学生发言的习惯,把它们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为它们找到一个出口。
2、对每个教学行为目的,一定做到心中有数,面向全体,不能只让一个学生读。
3、指导朗读,要读出标点,读出字音,读出字意。
4、教师提问要有语文味,问题后,要有生成,要进行指导。
5、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启发的对话和交流,语气能否“义正辞婉”一些,“理直气壮”一些。
三、思考
1、面向高年级学生,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大量画面塞给学生,这些先入为主的.画面是不利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揣摩。
2、语文离不开汉语语境,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言语、生命精神这些根基和原点。
3、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提高应变能力。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d8ed7acc175527072208a3.png)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
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
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
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
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
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
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
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
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
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
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激情感染学生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
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
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
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
《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
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
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
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
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
《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的母亲形象,也在学生心头悄悄地站起,且一次比一次丰满、厚重。
《朋友》的教学中,窦老师注重阅读品味。
课始,她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朋友”的理解与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其品味更加符合生活原貌的本真。
课中,她摒弃繁琐的分析,寂寞寂寞围绕三个“但”字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
通过细细地品读,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
课终,她有让学生去了解听课老师对“朋友”的独特理解与认识,引导他们去品味“生活”这本活生生的教材。
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以终身受益,于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使得这节课始终昂扬着生命的激情。
合上书本,我觉得窦老师犹如一位驰骋沙场的大将,课堂上大开大合,既有统揽一切、运筹帷幄的气势,又有细致入微、关注个体的慧心,既能圆满地达成教学目的,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
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儿童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提升的过程。
窦老师完全把自己当做孩子们学习的伙伴,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根据自己的方式学习、讨论、交流,上课真正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同时,窦老师能抓住课文的弦,有机地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能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从她的成长足迹中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她的成长正是应验了那句千古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她的课堂中,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具备两点基本素质:一是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二是对学生、对语文教学有满腔的热情。
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去努力。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
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
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
《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
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
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
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
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
《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的母亲形象,也在学生心头悄悄地站起,且一次比一次丰满、厚重。
《朋友》的教学中,窦老师注重阅读品味。
课始,她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朋友”的理解与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其品味更加符合生活原貌的本真。
课中,她摒弃繁琐的分析,寂寞寂寞围绕三个“但”字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
通过细细地品读,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
课终,她有让学生去了解听课老师对“朋友”的独特理解与认识,引导他们去品味“生活”这本活生生的教材。
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以终身受益,于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使得这节课始终昂扬着生命的激情。
合上书本,我觉得窦老师犹如一位驰骋沙场的大将,课堂上大开大合,既有统揽一切、运筹帷幄的气势,又有细致入微、关注个体的慧心,既能圆满地达成教学目的,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
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儿童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提升的过程。
窦老师完全把自己当做孩子们学习的伙伴,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根据自己的方式学习、讨论、交流,上课真正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同时,窦老师能抓住课文的弦,有机地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能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从她的成长足迹中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她的成长正是应验了那句千古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她的课堂中,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具备两点基本素质:一是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二是对学生、对语文教学有满腔的热情。
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去努力。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
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
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
《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
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
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
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
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