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原有地主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人等新阶级。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参考: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列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1)列强入侵,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2)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财富,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4)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5)破坏了中华文明利:(1)利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的传入,利于解放人民的思想(3)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根基(4)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腐朽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4)在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5)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问题: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案:原因: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下令发起的一场改革,旨在振兴中国、实现现代化。

然而,戊戌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 现代化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标志着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

它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积极寻求现代化的出路。

2. 法治和政治体制改革:这次运动试图建立起现代法治体系和政治制度,包括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实行官制改革等。

这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思想启蒙: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教育和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改革,包括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文化著作、传播新思想等。

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1. 保守势力的反对:运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包括皇族、官僚和旧制度的捍卫者。

他们担心改革会削弱他们的特权和地位,积极阻挠改革进程。

2. 外部压力:运动发生时,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如八国联军入侵和列强的干涉。

这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转移注意力和资源,应对外部威胁,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3. 改革速度过快:运动的改革速度过快,导致政府难以有效实施和控制。

一些改革措施未能得到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导致混乱和反弹。

4. 领导层内部矛盾:运动的领导层存在内部矛盾和争斗,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战略。

这使得运动内部不稳定,难以有效推进改革。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1. 坚定的领导和政治稳定:改革需要坚定的领导,政府需要保持稳定,以便有效推进改革。

内部的分歧和政治动荡会影响改革进程。

2. 适度的改革速度:改革需要适度的速度,要确保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避免出现混乱和反弹。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

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 年公车上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

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戊戌变法的教训与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教训与历史意义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1. 敌强我弱。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

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

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3. 抱有幻想。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

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想不流血的戊戌变法,结果以流血的戊戌政变而告终,然而,维新志士的生命唤醒了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的途径来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

后来,许多维新志士抛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其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意义:1.推动思想觉醒: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思想觉醒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平等、科学教育等一系列新观念,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引发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追求:维新运动呼吁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诸多方面,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维新派人士在国家长治久安、民众生活改善和强国富民等方面寻求国家发展的途径。

3.促进国际交流和启蒙运动:维新派学者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制度,推动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在启蒙教育、报刊杂志、社会组织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失败原因:1.保守势力和制度阻力:维新运动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保守派官僚和军队力量。

清朝政府内部的保守力量限制了推进改革的能力,使维新运动面临巨大的阻碍。

2.政治斗争和内部分裂:维新派内部存在政治斗争和分裂,缺乏整体统一的领导和行动,这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削弱和推进改革的困难。

3.外国列强干涉:在维新运动期间,外国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干涉使得中国政府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进一步削弱了改革努力。

教训:1.统一的领导和内部协作:维新运动中缺乏整体统一和内部协作致使改革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改革阵营。

因此,今后的改革应强调统一领导和内部协作的重要性。

2.强化改革措施和执行机制:维新运动中改革措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今后的改革应注重完善改革政策和措施,同时确保有效的执行。

3.加强民众支持和社会基础:维新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众支持,导致改革难以持久。

因此,将来的改革需要更广泛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基础。

4.思想启蒙和知识普及:维新运动的失败也暴露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智识薄弱。

今后的改革应加强启蒙教育、知识普及和思想引导,为改革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主观题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主观题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观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1)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社会。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第二个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4、简述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5、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答:第一、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第二、人数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第三、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二、论述题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③军事方面: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
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广设学堂;提倡西学,选派留学生。
13、试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内容: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注意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到的邻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②是一个一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③比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④但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7、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简单过程?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脱离群众)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内容:
①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②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③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及教训。

以下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的详细分析。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建立现代国家为目标的大型政治运动。

它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管理方式,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

这一主张的提出,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兴学堂等方式,广泛传播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倡导变革。

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同时,维新派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也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探索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腐败。

维新派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政治和经济体制才能救亡图存。

他们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等主张,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虽然改革失败了,但维新派的探索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政治环境不利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极为复杂,封建势力强大,官僚腐败严重,民族矛盾尖锐。

这些因素都为维新派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

同时,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威胁也使中国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2.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如取消科举制度、废除官僚制度等,这些措施直接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

此外,维新派在改革过程中缺乏与民间力量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3.缺乏社会基础和支持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他们主要代表了新兴的知识分子和商业阶层的利益。

而农民、手工业者等底层人民则对改革持怀疑态度,甚至对维新派抱有敌视情绪。

这种社会基础的缺乏使得维新派的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支持。

如何认识戊戌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54回答者: hbhz20259milan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失败原因和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很快失败
或者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身会的中国行不通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近代史 论述题及其答案

近代史 论述题及其答案

近现代史论述题及其答案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7)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7)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试题库(材料一)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第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I、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织,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批封建专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II、失败原因:
1、客观: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难以取胜。

2、主观: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却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第三,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III、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论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戊戌变法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当时中国出路的一次早期探索,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及束缚之下,从而迫切的寻求出路。

当时日本成功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他们认识到这将是一条出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将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虽对当时的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进行变法。

但这次运动最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等通过发生政变将光绪帝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而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历时仅一百零三天。

维新派和守旧派围绕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展开了论战。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民权之说无一益而又百害”,将西方科技斥之为“奇技淫巧”,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变法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军事政治等方面。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是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要求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立宪制代替,符合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实践心得

维新运动实践心得

一、引言维新运动,又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关于维新运动的实践活动,现将实践心得分享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学习借鉴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三、实践过程1. 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19世纪末,清朝政府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2. 学习维新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了维新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了解到,维新运动主张变法图强,推行宪政,改革教育,发展实业,强化国防。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分析维新运动的成败原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对维新运动的成败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认识到,维新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1)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保守势力强大,对改革持抵制态度;(2)维新派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未能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3)维新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改革措施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4. 总结维新运动的启示通过对维新运动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启示:(1)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目标;(2)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政治联盟;(3)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四、实践心得1. 增强了历史使命感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民主化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

戊戌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第一站。

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其背景是保国保教保种,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此维新派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这些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

第二,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变法运动中,颁发了一系列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货币制度,主张以工立国即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等,使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某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

它所提倡的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广设新式报刊,建立学会等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变革。

维新派倡新学西学,反对旧学中学,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学说,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批评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

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新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与新的社会舆论一起,成为维新时代的重要遗产。

这些新内容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小结: • 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 探索中家出路,逐步前进。尽管历次努 力都失败了,但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教 训,为中国人以后的选择提供了历史的 启示。
University
of
Science
of
Scy
of
C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戊戌维新的教训: •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 舞台,说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自上 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 • 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其统治; • 维新失败后,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走上革命 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进一 步发展起来。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2)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 (3)西学传入和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 (4)包括“公车上书”;宣传维新主张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C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学习思考题: •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 原因、教训? •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 败的原因、教训?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 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 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 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 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 主张衽君主立宪制 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 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 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 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 客观上 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 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 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 难以取胜。

2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 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 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 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