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合集下载

关于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简要说明6.12

关于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简要说明6.12

关于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的概况一、食品中天然毒素概述天然毒素(natural toxins )指生物本身含有的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是一类活性生物的总称。

按照毒素的来源,一般分为植物性天然毒素、动物性天然毒素以及毒蕈类毒素。

植物毒素主要有蓖麻毒素、大豆凝集素和相思豆毒素等;动物性毒素一般有贝类毒素、河豚鱼毒素等;毒蕈类毒素主要有毒蝇碱等。

按照天然毒素的化学成分来分,一般分为生物碱、甙类、有毒蛋白和肽、酶和其他有毒物质五大类。

人体食用含有天然毒素的食品后会出现乏力、眩晕、胃肠紊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和昏迷,最后可能因抽搐、缺氧、休克或者呼吸循环衰弱而死亡。

二、天然毒素种类及存在的主要食品种类(一)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可与酸结合成盐,在植物体中多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罂粟科、茄科、毛茛科、豆科、夹竹桃科等植物;海狸、蟾蜍等动物。

如茄科植物中的茄碱,又称为龙葵素或龙葵碱;金针菜中的秋水仙碱。

(二)甙类为植物糖分子中环状半缩醛形式的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

甙类分为皂甙、氰甙、黄酮甙、蒽甙、强心甙等。

氰甙主要存在于豆科、果蔬的种子和青鱼、草鱼、鲢鱼的胆中。

皂甙主要存在于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芦科和苋科;海参、海星。

(三)有毒蛋白和肽如豆类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蓖麻中的蓖麻毒素,巴豆中的巴豆毒素,刺槐中的刺槐毒素等以及青海湖裸鱼、鲶鱼、鳇鱼、石斑鱼等的鱼卵毒素。

(四)酶主要有蕨类中的硫胺素酶及大豆中脂肪氧化酶。

(五)其他有毒物质包括草酸及草酸盐、酚类及其衍生物、雌激素。

其中草酸及草酸盐在盐生草、苋属植物、滨藜、酢浆草、马齿苋及一些蔬菜,如菠菜中;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有棉籽中的棉酚;河豚鱼中的河豚毒素;金枪鱼等青皮鱼类在解冻融化中变质,肉内的蛋白质降格,产生组胺,人体食用后导致组胺中毒。

综上,虽然食物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内源性天然毒素,但常出现的中毒主要如下表所示:三、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相关标准及检测方法目前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共10项目,详见下表。

浮游生物学复习资料

浮游生物学复习资料

浮游⽣物学复习资料浮游⽣物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问答第⼀章绪论1.名词解释:浮游⽣物:指个体微⼩,⾏动能⼒微弱,受⽔流⽀配,营随波逐流⽣活⽅式的⽔⽣⽣物类群;浮游植物:浮游⽣活的光合⾃养⽣物的统称,主要包括单细胞的藻类(及其组成的群体)及部分⾃由⽣活的⾃养原核⽣物(浮游光和细菌)。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组成复杂,包括从原⽣动物到脊索动物背囊类中的所有营浮游⽣活的种类及幼⾍,还有鱼类的浮性卵、仔稚鱼等;漂浮⽣物:亦称表层浮游⽣物,分布于⽔体表层(0-5cm);悬浮物:悬浮在⽔体中、⽆法通过0.45 µm滤纸或过滤器的有机和⽆机颗粒物,如难溶于⽔的淤泥、黏⼟、有机物、藻类和微⽣物等,是衡量⽔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之⼀。

⽣物悬浮物:悬浮在⽔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等微型⽣物颗粒物。

⾮⽣物悬浮物:悬浮在⽔中的死有机体、有机碎屑和胶质物质等⽆⽣命有机颗粒物。

终⽣浮游⽣物:终⽣营浮游⽣活的种类,亦称真性浮游⽣物。

阶段性浮游⽣物:仅在⽣活史中某⼀阶段(⼀般为幼⾍期)营浮游⽣活。

暂时性浮游⽣物:原来⾮浮游种类,仅有时由于⽔况改变及⽣殖季节等原因⽽短暂地营浮游⽣活,⼜称假性浮游⽣物。

2.浮游⽣物按“栖息⽔域”,“分类类群”,及“粒径”的类型区分按栖息⽔域区分:limmoplankton—planktonof lakesheleoplankton—plankton of pondspotamoplankton—plankton of riversmarine planktonfreshwater plankton按分类类群区分:Bacterioplankton(浮游细菌)Mycoplankton(浮游真菌)Virioplankton(浮游病毒)Ichthyoplankton(鱼卵或与鱼的幼体)3.浮游⽣物的研究意义:1)环境与地球科学:环境管理(健康指标),防灾减灾(⾚潮),揭⽰全球⽓候变化等;2)⽔产业:天然及⼈⼯饵料,渔业对象(海蜇、⽑虾等),⽔质管理(调⽔),渔业环境评价;3)⽣物资源:保健品,药品,⽣物原料(⽣物柴油)等⽣物产业。

食品毒理学_06贝类毒素_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毒理学_06贝类毒素_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
3.中毒表现 类似河豚中毒
(1)摄入后5min~3h内开始发病。从嘴唇 周围发生轻微刺痛、麻木开始,发展到全 身麻痹。严重者在2~12h内因呼吸障碍而 死。
(2)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LD50(小鼠,经口)为263μg/kg
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海、渤海贝类产区。
(ii)在美国大石房蛤中发现的浓度最高 →石房蛤毒素
(3)PSP的理化特性:
①在低pH下对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 定,易被氧化
②某些PSP水解后毒性增强
(4)PSP的分布 P140-3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血蛤 花蛤
厚壳贻贝
贻贝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大连湾牡蛎
长牡蛎 海蛎
牡蛎(又称蠔、海蛎子)
(4)PSP的分布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1.海洋蓝藻毒素 (1) 巨大鞘丝藻
黑变颠藻 适钙裂须藻
脱嗅海兔毒 鞘丝藻毒素A
(2)水华期间,在该水域游泳→急性皮炎
2.淡水蓝藻毒素
(1)有毒蓝藻→ 微囊藻毒素 变性毒素a和a(s)
(2)中毒表现 ① 动物: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
素的水而中毒
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可在数小时 至数天内死亡。 p145
去氨基甲酰基类毒素
N-磺基氨基甲酸酯类
……
(1)毒素分类:表5-4

水产品中天然毒素的检测

水产品中天然毒素的检测

状原膝沟藻,塔马尔原膝沟藻被毒化的双壳贝 类所产生的生物毒素。
按结构可分为氨甲酰基类毒素如石房蛤毒素、
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及氨甲酰—N— 磺基类毒素。
麻痹性贝毒---石房蛤毒素
石房蛤毒素(STX)亦称贝类毒素,因中毒后
产生麻痹性中毒效应,又称麻痹性贝毒。
1mg石房蛤毒素即可使人中度中毒。石房蛤毒
其他贝类毒素
包括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 1 DSP:这类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摄入毒素的剂量, 在摄入贝类后少则30分钟到两三个小时内即可发 生,疾病症状持续2到3天。恢复完全无后遗症; 这种疾病一般没有生命危险。 2 ASP:这类中毒以在24小时内出现胃肠道症状为 特征;神经症状发生在48小时以内。在老年人中, 中毒症状特别严重,可有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的症状。迄今为止,所有死 亡均发生在老年病人中。
4. 蓝藻毒素
蓝藻毒素可分为海洋和淡水蓝藻毒素两类: 1. 海洋蓝藻毒素 海洋中的巨大鞘丝藻具有两种皮肤毒性的化合物: 脱溴海兔毒 鞘丝藻毒素A 中毒表现 在有蓝藻污染海水中游泳,数分钟至几小时皮肤发 痒,并有烧灼感,这后皮肤发红,出现水疱和脱皮。 表皮下深层部分出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2 淡水蓝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MCYST)是淡水蓝藻毒素的主要代表,由 铜绿微蓝藻产生,其他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惠氏微 囊藻、鱼腥藻、念珠藻、颤藻)也能产生此类毒素。
疾病特征:
DSP一般表现为较轻微的胃肠道紊乱,如恶心、 呕吐、腹泻、和腹痛并伴有寒战、头痛和发热。 ASP表现为胃肠道紊乱(呕吐,腹泻,腹痛)和 神经系统症状(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觉 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贝类中毒控制措施
①建立疫情报告和定期监测制度。定期对贝类生长水域采 样,进行显微镜检查,如发现水中藻类细胞增多,即有中 毒的危险,应对该批贝类作毒素含量测定。 ②规定市售贝类及加工原料用贝类中毒素限量。目前,美 国和加拿大对冷藏鲜贝肉含石房蛤毒素(STX)的限量为 ≤80μg/100g;对罐头原料用贝肉中毒素限量,美国为 ≤200μg/100g,加拿大为≤160μg/100g,可作借鉴。 ③做好卫生宣传,介绍安全食用贝类的方法。贝类毒素主 要积聚于内脏,如除去内脏、冲洗、水煮,捞肉弃汤,可 使毒素降至最低程度。

水产品安全食用小常识(供参考0510)

水产品安全食用小常识(供参考0510)

水产品安全食用小常识1.为什么织纹螺不能食用?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织纹螺中毒事件。

织纹螺一般尾部较尖,螺体细长,形似小钉螺,壳面常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与其它螺不同的是其花纹为逆向旋转。

其实,织纹螺本身并没有毒性,当其摄食到有毒藻类时,会通过富集作用在体内积聚藻类毒素。

在春夏季赤潮多发期(同时也是织纹螺的繁殖期),织纹螺通常会集聚较多的毒素。

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毒,若人们不慎食用织纹螺肉和汤后,会出现口唇、肢端麻木,感觉迟钝,手脚不能活动等症状,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目前一旦中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病死率极高。

织纹螺的毒性非常大,因此不仅春夏季不能吃,其他季节最好也不要食用。

织纹螺【小贴士】贝类毒素:赤潮期间,贝类由于摄取毒性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时,就变成毒化的生物体,导致食用贝类者中毒。

按其毒性机制可以分为麻痹性贝类中毒(P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PSP:在摄入贝类0.5到2小时内便会产生中毒症状,主要取决于摄取毒素量。

中毒严重的病人,常会出现呼吸麻痹的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呼吸支持,极易发生死亡。

如果在出现毒理特征的十二小时内得到及时的呼吸支持,病人会痊愈,并且不会有后遗症。

另外,由于这类毒素会导致轻微的血压降低,所以对于少数特殊病人来说,即使得到了及时的呼吸支持,仍会由于心血管衰竭而死亡。

DSP:取决于毒素摄入量,中毒会发生在摄入毒素后的30分钟到3小时内,中毒症状将会维持两到三天。

这种中毒不会致死,并且治愈后不会留有后遗症。

NSP:摄入贝类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内出现中毒症状,发病时间十分短,从几个小时到数天,但病症消除后不会留有后遗症,并且至今还未有死亡病例出现。

ASP:这种中毒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有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者在四十八小时质检出现神经症状发。

这类中毒在老年人中会特别严重,并且还有可能会导致老人产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病症。

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

中毒机制:与麻痹性贝毒阻碍钠 离子内流相反,神经性贝类毒素 的活性成分短裸甲藻毒素可以诱 导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肌肉和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进而引起平 滑肌的持续收缩。
中毒症状:虚弱、鼻流清 涕、嘴中流黏液、腹泻、 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 血压,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同上。生命诚可贵,食 用需谨慎。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预防措施:主要对贝类产地建立监测制度,对有毒浮 游生物的种类、密度和贝类的毒化状况进行检测,对 贝毒超过限量的产地实施关闭、禁止采捕和销售等措 施。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DSP的化学结构之一(右图) 其与摄入由短裸甲藻细胞或毒素 污染的贝类有关。
它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 经毒素性氨基酸。 中毒机制:该毒素的活性成分软骨 藻酸和作为神经递质的谷氨酸一样 具有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功能,但 是其强度是谷氨酸的100倍。软骨藻 酸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区和 丘脑区与记忆有关的区域的损伤, 从而导致记忆的丧失。 中毒症状:短期失去记忆,再 起病人肠胃不适,产生呕吐, 腹泻、腹部痉挛等症状,进一 步出现记忆丧失的神经系统症 状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死亡 。
尽量不要在发生赤潮时以及的几个星期食用贝类食品。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它是一类多环聚醚类或大环内酯类 化合物
中毒机制及症状
其活性成分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哺乳动物 细胞液中的磷酸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过磷 酸化,从而对生物的多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类似食物中毒,潜伏期30min~30h不等,持 续2~3d,以腹泻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少 数出现腹痛、寒战等等。

赤潮

赤潮

控制因素
赤潮阶段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阶段
底部湍流、上升流底 营养盐、微量元素、赤 赤潮“种子”群落、动物摄 层水体温度、水体铅 潮生物生长促进剂 食、物种间的竞争 直混合
发展阶段
水温、盐度、光照等
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种群缺少摄食者和 竞争者
维持阶段
水体稳定性 (风、潮 营养盐或微量元素限制 过量吸收的营养盐和微量元 汐、辐合、辐散、温 素、溶胞作用、聚结作用、 盐跃层、淡水注入) 铅直迁移和扩散
夜光藻
叉状角藻
旋链角毛藻
链状裸甲藻
膝沟藻
束毛藻
3.赤潮呈现的颜色

赤潮引起海水变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而呈现 出不同的颜色。例如,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ens) 、 红海束毛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cum) 、中缢虫、红硫 菌等种类形成的赤潮可以是红色、粉红色的;裸甲藻赤 潮呈黄色、茶色或茶褐色;绿色鞭毛藻类形成的赤潮通 常呈绿色;硅藻类赤潮多为土黄、黄褐或灰褐色,就是 同一种生物引起的赤潮,由于数量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数量越大,颜色越深,甚至改变颜色。因此,所谓赤潮 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4.人体腹泻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 如何救治

急性中毒30分钟~12小时出现腹泻、恶心、 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慢性中毒可能促使消 化道肿瘤的发生。中毒48~96小时内基本 可复原,一般止泻药不能医治,所以不需 药物处理。尚无中毒死亡案例报道。
四、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1.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 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 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存在诱发赤潮的 物质条件。赤潮生物密度接近赤潮预警值,表面现象不 明显。 2.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 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 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 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 体。

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

1
麻痹性贝类 毒素 腹泻性贝类 毒素 神经性贝类 毒素 失忆性贝类 毒素 日光皮炎型
麻痹性贝类中毒 (PSP) ●由石房蛤毒素及 其衍生物所致。 ●食用后5分钟—4 个小时出现唇、舌、 手指麻木感,进而 四肢末端和颈部麻 痹,直至全身。 ●常伴有发音障碍、 流涎、头痛、口渴、 恶心、呕吐等。 ●严重者2~12小时 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1.临床表现:胃肠道紊乱(呕吐, 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 (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 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2.相关食物:贻贝(海虹)有关。 3.并发症:这类中毒以在24小时 内出现胃肠道症状为特征;神经 症状发生在48小时以内。在老年 人中,中毒症状特别严重,可有 阿尔齐默病的症状。迄今为止, 所有死亡均发生在老年病人中。
日光皮炎型
★一般进食一天后
发病,也可14天后 发病。 ★初为面部和四肢 暴露部位出现红肿, 并有灼热、疼痛、 发痒、麻木等感觉; ★后期出现瘀血斑、 水疱或血疱,溃破 后可感染,伴有发 热。
1、食毒贝中毒者应立即引吐,或以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 彻底洗胃,清除残存在胃内的有毒贝类。
2、静脉输液,以利排尿,加速毒物的排泄。
3、予以阿托品1ml,肌肉注射,予以维生素B1\ B6等肌肉注 射,对缓解肢体麻木等中毒性神经麻痹或心动过缓等症状有 一定疗效。 4、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 5、对局部接触贝毒素者可用誉水冲洗和予以局部止痛等处 理。
1.在海藻大量繁殖期及出现所谓 “赤潮”时,禁止采集、出售、贩 运和食用贝类。 2.在贝类生长的水域采取藻类进行 显微镜检查,如有毒的藻类大量存 在,即有发生中毒的危险,有关部 门应定期预报,有关人员应注意收 听。 3.贝类的毒素主要积聚于内脏,应 注意去除。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佚名【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7页(P428-434)【关键词】产毒藻类;贝毒;预警管理;黄渤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22.9;S944贝类毒素即赤潮藻毒素,贝类通过滤食有毒微藻、细菌等,经过生物累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毒[1]。

海洋贝毒主要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素[2- 5],此外还有部分溶血毒素。

其中麻痹性贝毒是目前分布最广,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贝类毒素[6- 9]。

目前关于贝毒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微藻的毒性成份、产毒机制以及上级生物链的累积、转化、排出机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开展养殖海域贝类毒素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对重点养殖海域采取环境安全评价的开发与管理,是实现和保证贝类养殖用海科学性和有序性的有效途径。

笔者就黄渤海产毒藻类及毒性特点、贝毒检测技术、毒性机理、预警机制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黄渤海产毒藻类及毒性成分根据文献记载[10- 18],笔者统计了黄渤海区主要产毒藻类及毒性特点(表1)。

其中产麻痹性贝毒的藻类主要为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 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

2004年大连金石滩和老虎滩海域曾发生过链状亚历山大藻赤潮, 2006年山东长岛南隍城附近海域和2012年大连黑石礁海域发生过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链状裸甲藻在渤海曾有多次赤潮记录,其孢囊在黄海海域也有检出[10,18]。

麻痹性贝毒中毒后主要症状为舌头、嘴唇发木、四肢无力等,低剂量(0.15 mg)即可使人丧命。

根据R4基团的不同毒素成分可以分为4组,第一组为氨基甲酸酯类毒素,包括石房蛤毒素、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1- 4;第二组为 N- 磺酰氨基甲酰类毒素,包括毒素有 B1、B2、C1- 4;第三组为脱氨基甲酰类毒素,包括脱氨甲酰基石房哈毒素、脱氨甲酰基新石房哈毒素、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1- 4;第四组为脱氧脱氨基甲酰类毒素,目前发现有脱氧脱氨甲酰基石房哈毒素和脱氧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 3。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能产生腹泻性贝毒的藻类包括利玛原 甲藻 (PY oro-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physis caudata) ,
1997 秋至 1998 年春 ,广东沿海遭遇多次赤潮 ,在 赤潮生物中发现了可产 DSP 的利玛原 甲藻 (Proro-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 physis caudatae ) o
Dinophysis 和原 甲藻 属 Prorocentrum。其 中包 括 Dinophysis acuminata , D. caudata , D. fortii 、D. mitra , D. norvegica , D. sacculus 、 tripos 及 ProD. rocentrum lima , P. concavum、P. ho manniamum、 ff P. maculosum, P. faustiae 等。在广东沿海发现的
藻 ( Steidinger , 1993) 。在 中国沿海 发现 了 A. tamarense ,A.catenella , G.ymnodinium sp. ,P.ba-
hamense var. com pressum等有毒藻。
2 染毒水产动物的种类 有毒藻类作为食物 ,在贝类 、鱼类和其它动物 的滤食或摄食过程 中,转移到它们的胃或食道中, 经 胃和肠消化和吸收 ,部分毒素在这些动物中积累
够产生毒素的藻类约有 60 78 种 ,约 占海洋 中微 藻种类 总数 的 1.8%- 1.9% 。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 了 19 种有毒赤潮藻种 ,这一数 目随着人们对有毒藻 类认识的深人还有可能继续增加。 腹泻性贝毒多数来源于甲藻,大多属于鳍藻属
shell ish poisoning, DSP) 、 f 失忆性贝类毒素 (amnesic shell ish poisoning, ASP) 、 f 神经性贝类毒素

水产品习题问答题答案-打印

水产品习题问答题答案-打印

第一部分第一章:7、鱼贝类的无机质含量有何特点?鱼贝类的无机质含量,因动物种类及体内组织而显示很大程度的差异。

(1)骨、鳞、甲壳、贝壳等硬组织含量高,特别是贝壳高达80~99%;(2)肌肉相对含量低,在1~2%左右;(3)作为蛋白质、脂肪等组成的一部分,在代谢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体液的无机质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同渗透压调节和酸碱平衡相关,是维持鱼贝类生命的必须成分。

8、海藻多糖根据存在的部位可分为哪几类?其特征分别是什么?海藻多糖是海藻的主要成分。

根据存在的部位可分为:a细胞壁多糖:海藻纤维素;细胞间质多糖:硫酸基和羧基;细胞内贮存多糖:淀粉物质。

10、海藻的脂肪酸组成有何特点?A 海藻中16碳、18碳、20碳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70%以上;B 20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红藻>褐藻>绿藻;C 18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绿藻>褐藻>红藻;D 红藻和褐藻中,20碳USFA>18碳USFA;E 绿藻中主要是18碳USFA。

12、简述卡拉胶的性质及其应用?性质:外观:无臭,无味的白色至浅褐黄色粉末。

分子量:10-50万,大多在25万左右,当相对分子量<10万,其应用价值大为下降。

具有聚电解质的性质,可形成高粘度的溶液,也具有泌水现象。

反应性:卡拉胶因分子上带有半硫酸酯基团-R-O-SO3-, 具有很强的阴离子性,H+ 、K + 、Na + 、Ca 2 + 反应生成卡拉胶酸、钾盐、钠盐、钙盐;与蛋白质起反应,能稳定酪蛋白胶粒,在乳制品的制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溶解性:水是卡拉胶的主要溶剂,不同类型的卡拉胶其溶解度不同。

λ-卡拉胶可溶于热水中,κ卡拉胶和ι卡拉胶必须溶于70度以上的热水,λ-卡拉胶得所有盐类都可溶于冷水,而κ卡拉胶和ι卡拉胶只有钠盐可溶于冷水。

凝固性:Ress 认为红藻多糖在形成凝胶的过程中可分四个阶段:(一)拉胶溶解在热水中,其分子呈不规则的蜷曲状。

海洋灾害普及知识宣传单2012

海洋灾害普及知识宣传单2012

海洋防灾减灾普及知识——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的危害赤潮生物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

有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有些赤潮生物能够分泌麻痹性贝毒(PSP)、下痢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失忆性贝毒(ASP)等毒素。

它们被贝壳类动物摄食后,毒素就留在贝类的内脏组织中,而人类一旦食用这样的贝类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是死亡。

在1976至1998年间,东南亚地区大约发生了3226例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其中196人因此而死亡。

此外,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游客的眼睛、鼻子及皮肤造成轻微的刺激,或因吸入带有这些化学物质的水汽而引起呼吸道不适。

而无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造成海里的鱼虾因缺氧而死亡。

还有些赤潮生物分泌的粘液会堵塞鱼虾的鳃部,导致其窒息死亡。

所以水产养殖业是赤潮灾害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赤潮的出现还会使海水变色从而破坏环境的美感,特别是发生在滨海沙滩或开展水上活动的风景区,使人们的海上休闲娱乐活动受到影响。

赤潮从何而来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

同时,我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过度的污水排放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剩余在水体中的饲料都是海水营养盐浓度飙升的根源。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了减少赤潮这种海洋灾害,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尽量减少赤潮的发生。

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选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含磷废水排放入海,让我们的家园多一点清澈和明净;用一些不含化学物质的水来浇花,例如,生活中注意二次利用淘米水和洗菜水。

让人产生幻觉的毒品叫什么

让人产生幻觉的毒品叫什么

让人产生幻觉的毒品叫什么1.幻觉幻觉是冰毒吸食者的常见病,其中又以幻听最为常见。

吸毒者会凭空听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声音,往往是听到有人在其耳边讲话,讲话的内容各异,有时是很多人在讲他的坏话,有时是一个人将他想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患者不能区分什么是真实讲话的声音,什么是幻觉,于是陷入惊恐迷惘中。

此时吸毒者会非常紧张,因为他认为自己心里想的事情被别人知道,怕被他说出去,一直沉浸在这种不安中。

有的患者会和幻听进行互动,与幻听对话,甚至与幻听进行争辩互骂,在外人看起来就表现为自言自语。

一些严重的滥用者会出现幻视,也就是看到一些虚幻的事物,较常见的是看到有人对其进行追杀,患者会表现为情绪紧张惊恐害怕,行为冲动。

部分患者会出现幻嗅,如闻到饭菜有异味,空气中有毒等。

2.妄想妄想是指吸毒者出现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即使这些想法不符合客观现实,但吸毒者对此坚信不疑,并产生一种执念,无论家人怎么解释,都不能说服他们。

吸毒者产生的妄想一般有以下几种。

(1)嫉妒妄想嫉妒妄想是指患者无端怀疑其配偶对自己不忠实有外遇。

此种症状在临床上较难甄别,部分患者家属也对此半信半疑。

其实要甄别此症状有一个要点,就是患者的怀疑对象有没有泛化,泛化是指患者往往在一开始是怀疑其配偶与某一人有不正当关系,随着病情进展,他会逐渐怀疑其配偶与多人有染,甚至是所有接触的异性,甚至是家中其他异性成员。

如果有此泛化则必是精神症状。

一些患者家属往往对此症状羞于启齿而贻误患者病情。

(2)关系妄想关系妄想是指患者将周围一些实际与其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比如患者看到有人在路边吐痰,就认为那人是对他吐痰;看见别人围在一起讲话,就认为别人是在一起议论他。

周围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是针对他的。

(3)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在此类患者中最为常见,简单的说就是患者无端怀疑被人陷害追杀。

患者往往会认为自己陷入某个阴谋之中,被某个集团谋害,被人追杀。

患者会表现的紧张害怕,四处躲藏,甚至报警寻求保护;有部分患者整日惶惶不安,怀揣利刃以求自卫,严重者持刀“反击”以致伤人。

吸食毒品产生幻觉怀疑被追杀是哪种毒品

吸食毒品产生幻觉怀疑被追杀是哪种毒品

吸食毒品产生幻觉怀疑被追杀是哪种毒品吸食毒品产生幻觉怀疑被追杀是冰毒和麻古。

吸毒出现被害妄想症,一般是吸食了冰毒、麻古之类的甲基苯丙胺类化学合成毒品,此类毒品的本质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兴奋剂,直接作用于大脑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

由于毒品对这两大重要部分的长期刺激和伤害,导致吸食者的思维和行为出现失控。

被害妄想症其实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妄想症状,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胡乱推理和判断,思维发生障碍,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冰毒、麻古之所以能让人产生被害妄想症,其实是引发了此类毒品导致的苯丙胺精神病(被害妄想症只是其中一种症状)。

此类精神病在前期是间接性,药效消失一段时间后,就能恢复正常,因此吸毒人员称形容成“岔道”。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及时停止吸毒,接受治疗,这种间接性的苯丙胺精神病就很有可能恶化成长期性的精神分裂症。

吸毒后导致的“被害妄想症”表现1、有人要杀害我,一定是有人嫉妒我,想要谋财害命;2、有人在我身上安装监控,我房子里全是监控,有人在监视我;3、你听见没有,有人在敲门,屋外有人;4、我的爱人出轨,准备奸夫一起谋害我;5、这是警察,那也是警察,都是要抓我的;6、儿子或家人被妖魔鬼怪附体了,要吃人。

由于冰毒、麻古本身就能致使吸食者变得暴怒、偏激,对旁人充满敌意,因此一旦“察觉”有人要谋害自己,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先发制人。

前期或许还能克制,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他们就会选择,与其坐等被别人害,不如先动手解决别人。

从上面的症状表现来看,就知道为什么吸毒人员在出现“被害妄想症”,特别容易暴力攻击他人。

产生各种“被害妄想症”表现的原因吸冰毒后产生的“被害妄想症”表现与自身环境相联系,如文化水平不高,且有很重的迷信者就幻觉看到妖魔鬼怪附体亲人。

而私生活混乱,在外面彩旗飘飘的人,就喜欢心理投射,怀疑怀疑配偶出轨,与奸夫淫妇谋害自己;有些胆小者,害怕被警察抓到,便对这个职业充满恐怖,时刻怀疑身边人是警察要抓自己。

反应迟钝逻辑混乱记忆力下降的毒品--可卡因

反应迟钝逻辑混乱记忆力下降的毒品--可卡因

反应迟钝逻辑混乱记忆力下降的毒品--可卡因1855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首次从古柯叶中提取出麻药成分,并命名为Erythroxylon。

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纽曼又精制出更高纯度的物质,命名为可卡因(Cocaine)。

该化合物又称古柯碱。

在医疗中,它被用作局部麻醉药或血管收缩剂,由于其麻醉效果好,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因毒性强,不宜注射。

同时可作强烈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也因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而导致滥用,1985年起成为世界性主要毒品之一,多在美洲和欧洲。

可卡因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都有损伤作用,尤其作为剂量依赖性肝毒素,可导致肝细胞坏死。

少量使用可卡因类物质确能起到消除疲劳、提高情绪的作用,研究认为是因为它能阻断人体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并可通过加强人体内化学物质的活性来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神经。

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甚而会有攻击倾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毒品成瘾者在戒除毒品后的复吸率超过90%。

由于发生复吸的神经机制不清楚,世界上还没有开发出有效的预防复吸药物或手段。

基本资料俗称:Bump,Coke,Flake,Snow,Candy医疗用途:局部麻醉药,血管收缩剂作用时间:1-2 小时可能作用:提高警觉,激动,欣快,心率加快,失眠,食欲减退用法:口服,注射,吸烟,鼻吸过量效应: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痉挛,可能致死,可能突发心脏病戒断症状:淡漠:长时间的睡眠,易怒,抑郁,对方向的知觉丧失,产生自杀的念头,呼吸道中隔受损,鼻涕横流南美原住民爵食古柯叶历史至少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500年。

对印加族(Inca)而言,这种植物既神圣又神秘。

他们的宗教的仪式及医疗行为中都使用古柯叶。

十六世,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并禁止印加人嚼食古柯叶。

征服者认为,印加人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古柯叶是一种他们与魔鬼立协定的方式。

之后,当征服者了解到嚼食古柯叶的印加人工作得更卖力时,他们便取消了禁令。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了的含有亚历山大甲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的贝类引起的。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亚历山大甲藻的疯长现象很常见。

石房蛤毒素会在蛤蜊、贻贝、牡蛎和扇贝体内积聚,在某些蜗牛的体内也发现了这种毒素。

石房蛤毒素引起的症状包括刺痛、肢体麻木、灼烧感、晕眩、嗜睡、发热、皮疹和脚步踉跄等。

在一些非致命的案例中,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的时间。

这种毒素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反应是,在食用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骤停现象,因为这种毒素会使膈肌麻痹,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呼吸。

通过执行大规模的针对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测项目和迅速封闭有毒的贝类捕捞区域,都可以预防麻痹性贝毒。

除了测量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之外,对有害藻华现象的预测还可以通过监测上个秋季水体沉积物中孢囊阶段(休眠状态)的亚历山大甲藻的量来进行。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一旦发现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超过了某一定值,这一贝类养殖场就会被关闭。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收获季节的高峰期。

得益于相关国家机构的有效监管,除了大型有害藻华之外,美国目前已经很少有因为合法食用贝类而发生中毒的现象了。

然而,依然有些公众无视关闭标志而食用含有毒素的贝类,从而发生严重的贝类中毒。

这种毒素并不能通过烹饪贝类而被杀灭。

毒素可以在一些贝类体内储存数周的时间,毒素甚至可以在奶油蛤蚌体内存在长达两年的时间。

麻痹性贝毒被认为是致使海洋哺乳动物死亡的一种原因,例如海獭在食用体内含有石房蛤蚌毒素的奶油蛤蚌之后可能死亡,有些座头鲸因为食用了体内含有石房蛤毒素的鲭鱼而死亡。

亚历山大甲藻藻华还会引起濒临灭绝的鱼类品种死亡,如鲟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贝毒除了分为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还有一种是失忆性贝毒,这种贝毒的危害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对其人体造成的危害非常大,那么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失忆性贝毒由一种海洋硅藻——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

产生的强神经性生物毒素,化学名称为多莫酸。

当硅藻大量繁殖时,双壳贝类等低等的海洋动物,能通过摄食藻类饵料而在体内积累大量的DA;一旦被其他动物摄食,就可能引起这些动物中毒或死亡。

如果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海马)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神经系统麻痹,并能导致大脑损伤而失去记忆。

失忆性贝类毒素简介
失忆性贝类毒素(Amnesic Shellfish Toxins,AST或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是由一种海洋硅藻——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sp.产生的强神经性生物毒素,化学名称为多莫酸(domoic acid,简称DA)。

一种兴奋性脯氨酸衍生物和神经毒素,是浮游植物代谢的产物,可以在被藻类污染的海洋食物特别是贝类中检测到,其结构与红藻氨酸和谷氨酸相似,是红藻氨酸受体的兴奋剂。

当某些种类的硅藻大量发生时,双壳贝类、虾蟹类、头足类等较为低等的海洋动物,就能通过摄食藻类饵料而在体内积累大量的DA;它们一旦被海洋哺乳类摄食,就可能引起这些动物中毒或死亡。

通过对该毒素的病理学研究发现,DA能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海马)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神经系统麻痹,并能导致大脑损伤;轻者
引起神志不清和记忆丧失,重者引起死亡。

在1987 年发生爱德华王子岛贝类中毒事件之后,加拿大政府就制定了贝肉中DA的限量标准。

随后,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纷纷采用欧盟标准,即20μg DA g-1贝肉;根据欧盟委员会指令(2002/226/EC),一旦发现贝类样品中DA含量超标,则立刻关闭养殖场或捕捞水域。

过去的研究认为双壳贝类在积累了大量DA的情况下往往没有任何不良症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赤潮毒素对双壳贝类有多种亚致死或致死性影响;例如,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双壳贝类孵化率、存活率、运动能力、滤食率和生长都有影响,同时还能抑制贝类闭壳运动、滤食率和清滤率;含有ASP的拟菱形藻P. multiserie 会引起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现象以及血液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毒藻赤潮还可能是造成养殖贝类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失忆性贝毒上述都有详细的讲解,让更多人对其失忆性贝毒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比如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等,可以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