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
贝类毒素的测定
![贝类毒素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470b4b0990c69ec3d5bb75c6.png)
用相当乙醚半量的蒸馏水洗乙醚层两次,再将乙醚层移入 250mL的磨口烧瓶中,减压浓缩 (旋转蒸发器, 35℃) 去除 乙醚
提取
以少量乙醚将浓缩物移入100mL磨口烧瓶中,再次减压 浓缩去除乙醚 以 1% 吐温 60 生理盐水将全部浓缩物在刻度试管中稀释 到 10mL 。此时 1mL 试液相当于 20g 去壳贝肉的重量,以 此悬浮液做为试验原液
小白鼠试验
振荡使试液或其稀释液成为均匀的悬浮液 将每只小白鼠称重,每三只小白鼠为一组,分别将1mL 试液注射到小白鼠腹腔中 同时,另取三只小白鼠作为对照组,注射1mL 1%吐温60生理盐水于腹腔中 观察自注射开始到24h后的小白鼠 存活情况,求出一组三只中死亡两 只及两只以上的最小注射量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 洗净外壳,切断闭壳 肌,开壳,用清水淋 洗内部去除泥沙及其 他外来杂质,仔细取 贝肉,收集沥水 5min (避免贝肉堆积), 捡出碎壳等杂物,将 贝肉均质
注意:取肉时切勿 割破肉体,开壳前 不能加热或用麻醉 剂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罐头 1. 将罐内所有内容物(包括贝肉组织及汁液), 于均质器中均质 2. 大容量的罐头,则过滤分离贝肉及汁液,分别 称重,将固形物和汤汁按比例混合,充分均质 冷冻贝类 在室温下,使冷冻的样品(带壳或脱壳的)呈 半冷冻状态,按上述规定的方法清洗、开壳、 淋洗、取肉、均质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 5min ,冷却至室温, 调节 pH 至 2.0-4.0 (切勿> 4.5 )。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66740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4e.png)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余亚英;袁唯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7(028)010
【摘要】针对腹泻性贝毒(DSP)、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和记忆缺损性贝毒(ASP)等4种主要贝类毒素,描述了其主要特征、毒性大小及毒理效应,对已有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作介绍.
【总页数】4页(P175-178)
【作者】余亚英;袁唯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J], 李芳;李雪梅;李献刚;于凤娇;陈莹;孙沛
2.贝类产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崔晗;刘玥婷;沈葆真;刘梦遥
3.贝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方丽媛;李代宗;肖勤
4.麻痹性贝类毒素体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J], 于志强;孙运;陈小青;刘汉伟;马中春
5.基于SPE与SPATT的水体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构建与应用 [J], 张亚亚; 闫国旺; 吴海燕; 谭志军; 张志华; 江涛; 李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c90b4ab7360b4c2e3f6497.png)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作者:石昌磊周志刚刘童丁家林于永刚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1期摘要针对麻痹性贝毒的检测技术,着重从生物学测试方法、化学测试分析方法2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毒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
总结了几种相关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及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提出了技术的革新和新方法的使用将是贝类毒素检测手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分析方法;生物学测试法;化学测试法中图分类号R994.6;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1-0340-03AdvanceintheResearchMethodtoDetermine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sSHI Chang-leiZHOU Zhi-gangLIU TongDING Jia-linYU Yong-gang(The Fishery Technology Spread Station of Lvshun in Dalian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Dalian Liaoning 116041)AbstractIn this paper,focusing on the detec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echniques,the biological testing methods,and chemical test analysis methods were described in general on shellfish poison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related detection techniques,and several ways to combin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were summarized.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thodology will be the direction for shellfish toxins.Key words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analytical method;biologicalmethod;chemicalmetho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渐渐提高,各种海产贝类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adac80680203d8ce2f2456.png)
浙 江省 市 售 主要食 用 贝类 中麻 痹性 贝类 毒 素 和 腹 泻性 贝类 毒 素 污染 状 况 分 析
郑 重 莺,张海 琪 ,宋蜊 睇 ,张 晓辉 ,施礼 科 】
( 江省 水 产 质 量 检 测 中 心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浙 1 0 2
摘 要 :连 续 2年在 浙 江省 内 1 个 地 ( ) 的 消 费 市 场 中 采 集 了 日常食 用量 最 大 的 泥 蚶 、缢 蛏 、花 蛤 等 品 1 市
表 2 果 桑大 1 0 技 术 [ ] 蚕 桑 通 报 , 19 ,2 ( : 3 J. 9 8 9 4) 8
—
3 9.
[2] 陈 乐 阳 ,郭 文 军 ,郑 元 孟 ,等 . 叶果 兼 用 桑 的 引 进 和栽 培 技 术 [ ] 蚕 桑 通 报 ,2 0 J. 00,8 ( ) 3—2 . 1 1 :2 4
生 以腹 泻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中 毒 症 状 , 因此 往 往 被 误 为
收 稿 日期 :2 1 — 11 0 1 1 .2
作 者 简 介 :郑 重 莺 (9 9一) 17 ,女 ,工 程 师 ,从 事水 产 品质 量 安 全 及 渔 业 环 境 监测 工 作 。E m i:hnco g8 13 cr。 - alzegh n9 @ 6 .o n
2 0 ( ) 3 8 3 0 9 4 :8 2— 3 .
3 小 结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果 桑 大 1 0品种 6 7 m 6 种 植 3 0~ 0 0 5 0株 ,除第 2 、第 3年产量 略低 一 些外 ,第
( 任编辑 :张才德 ) 责
郑 莺 等 浙 省 售 要 用 类 麻 性 类 素 腹 性 类 素 染 况 析 团 重 , :江 市 主食 贝 中痹 贝毒 和泻 贝毒 污 状 分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11ec78fec3a87c24028c41b.png)
的最 低 限为 2 gT e/0 0p S X q10g贝组 织l。 由于该 方法 需 要 l但 1 借助 显微镜 注射 样品 。 作困难 , 有被推 广使 用。 操 没
蝗 虫 生 物 测试 法 分 析 P P: 蝗 虫 的腹 部 在 体 节 之 间 S 沿 注射 1 L的测 试样 品 , 察并 记 录一 定 时 间 内被 麻痹 蝗 0 观
细胞 毒性 测试 法也 叫组 织培 养分析 法 , 该方 法 测试P P S
毒 素的原理 是箭 毒 、 藜芦 定对 神经 母细胞 瘤 N a通道 具有协
同的开放 作 用 , 增进 N 可 a向细 胞 内 的流 动 ,至 导致 细胞 裂 解死 使 亡。 作为 N  ̄ 道 阻断剂 的 P P毒 素可 拮抗 这种 细胞肿 胀作 a通 S 用 , 且 拮抗 程 度 与 毒 素 的剂 量 具 有很 好 的相 关 性 。e e 并 JH a 等 【应 用这 一原 理 建 立 了测 试 P P的方 法 , 要 步 骤是 将 t 3 1 S 主 分 离 的小 脑 神 经细 胞 悬浮 于 一定 的培 养 基 中 , 细 胞一 旦 该
随着社会 的发 展 , 人们 的生活 质量 渐渐提 高 , 各种 海产
方法 与小鼠生物测 试很相近 。 该方 法检测 贝样 中 PP 用 S
贝 类食 品越来 越 多地 进入 了 寻常 百 姓家 的 餐桌 , 且越 来 并
越 受到 欢迎 。 然而 人们 在享受 美味 的同时 , 不知道 有 些 贝 却 类 是有 毒的 , 使近 年来 贝类 中毒事 件频 繁发 生l 。 洋 中的 l 海
动物科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2 期 1
麻痹 性贝 毒 的分 析方 法研 究进 展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508d3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2.png)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曹际娟;卫锋;马惠蕊;唐守亭;储晓刚;方晓明;张艺兵
【期刊名称】《检验检疫学刊》
【年(卷),期】2004(014)001
【摘要】本文针对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遗忘性贝毒4种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着重从小白鼠生物试验法、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学方法三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毒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三类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并明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生物法、免疫法及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仪器法及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将继续是贝类毒素检测手段的发展方向.【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曹际娟;卫锋;马惠蕊;唐守亭;储晓刚;方晓明;张艺兵
【作者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贝类毒素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J], 马荣桧;高彦;万进;宫小明;孙军
2.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流体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J], 赵涵;孙帅;董益阳;王斌;刘佳蕙;刘锐萍
3.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现状与进展 [J], 朱昱
4.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谭志军;吴海燕;郭萌萌;杨帆;王联珠;李兆新;翟毓秀
5.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J], 汤云瑜;黄冬梅;蔡友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
![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4e073ecfc789eb172dc866.png)
导读: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贝类毒素属于海洋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素藻类赤潮密切相关,经过生物积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类毒素,因此开展对贝类毒素的研究对人类有重要意义,1贝类毒素贝类(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
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
关键词:贝类;毒素;检测;藻类;毒理效应;化学分析。
Shellfish poison and shellfish toxin detection research(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21000,Nanjing,China) Abstract: shellfish poisoning is by some planktonic algae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toxin and cause, these algae is shellfish food, the poison in the shellfish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bioassay, physical analysis, immune chemical measurement shellfish poison.Keywords: Shellfish; Poison; Detection; Algae, Toxicological effect; Chemical analysis.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赤潮频繁,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
贝类毒素的测定
![贝类毒素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c9f4ac6a1a37f111f0855b69.png)
发病率高,引起许多国家地区的关注 受DSP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腹泻、
呕吐、腹痛),食用含毒贝类后30分钟至几小 时出现症状,中毒者一般在3-4天康复,尚无死 亡病例
实用文档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5min,冷却至室温, 调节pH至2.0-4.0(切勿>4.5)。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实用文档
样品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必要时将混合物或上清液以3000r/min离心5min, 或用滤纸过滤
在国际上对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较 多,主要有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 联免疫法、放射性免疫法等
生物法(小白鼠法,Mouse bioassay)是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稀释提取液时,要调节pH至2.0-4.0,逐滴加入 0.1mol/L或0.01mol/LHCl溶液
实用文档
结果的计算与判断
毒力的计算
根据小鼠的死亡时间,在附录B 中查出相应的每毫升注射
液的鼠单位数M
将存活鼠的死亡时间视为大于60min即相当于<0.875MU 若试验动物重量<19g或>21g。则根据附录C查出重量校
正系数k 样品中PSP的含量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X—样品中PSP含量,每百克样品中鼠单位(MU / 100g)
Ki—每只小鼠的重量校正系数 Mi—每只小鼠的鼠单位数,鼠单位(MU)
D—样品提取液的稀释倍数
200—样品量,克(g)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麻痹性贝毒素的毒理效应及检测技术
![麻痹性贝毒素的毒理效应及检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29eb2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6.png)
麻痹性贝毒素的毒理效应及检测技术
张杭君;张建英
【期刊名称】《海洋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3(22)4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赤潮发生过度频繁,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不但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更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赤潮毒素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麻痹性贝毒素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赤潮藻毒素。
它们毒性大,作用强,在全球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详细综述了
近年来国外在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麻痹性贝毒
素的化学结构、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新技术及其毒性作用机理。
【总页数】5页(P76-80)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毒性
【作者】张杭君;张建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5;X55
【相关文献】
1.我国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蒯圣龙;张祥霖;尹程;刘丹丹
2.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 [J], 高丽娜;马丹
3.麻痹性贝毒毒素研究Ⅰ.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对运动神经末梢和全
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研究 [J], 王云峰;于仁诚;李钧;颜天;周名江;
4.麻痹性贝毒毒素研究Ⅱ.麻痹性贝毒毒素纯化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J], 王云峰;于仁诚;李钧;颜天;周名江;
5.细胞毒性试验测定麻痹性贝毒素的检测方法 [J], 陈杰;曹雅明;刘军;王述森;刘振林;王义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毒素的测定
![贝类毒素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be9772c125c52cc58ad6be96.png)
精品课件
样品的测定
小鼠试验
若注射样品原液后,1只或2只小鼠的死亡时间 大于7min,则需再注射至少3只小鼠以确定样 品的毒力
若小鼠的死亡时间小于5min,则要稀释样品提 取液后,再注射另一组小鼠(3只),得到 5min-7min的死亡时间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5min,冷却至室温, 调节pH至2.0-4.0(切勿>4.5)。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精品课件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必要时将混合物或上清液以3000r/min离心5min, 或用滤纸过滤
DSP是由于双壳贝类滤食含毒的涡鞭毛藻而引起 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日本和欧洲沿海国家,
发病率高,引起许多国家地区的关注 受DSP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腹泻、
呕吐、腹痛),食用含毒贝类后30分钟至几小 时出现症状,中毒者一般在3-4天康复,尚无死 亡病例
精品课件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
试剂
盐酸溶液:0.1 mol/L 盐酸溶液:5 mol/L 氢氧化钠溶液:0.1 mol/L
精品课件
仪器和设备
均质器 天平(感量0.1g) 离心机 pH计 秒表 玻璃皿;烧杯、量筒、容量瓶、搅拌棒等 注射器:1mL 注射器针头:8#
精品课件
小白鼠:
体重为19-21g的健康ICR系雄性小白鼠 若体重<19g或>21g,查表中的校正系
精品课件
剂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罐头 1.将罐内所有内容物(包括贝肉组织及汁液),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70bcadfb9f3f90f76c61b10.png)
近有 2 O种腰鞭毛虫 和少数 的硅藻可 以产生藻黄素 。 贝 类通 过滤食有 毒微 藻( 主要 是藻 黄素 )经 过生 物累 积 ,
和放大转化 为有机 毒素 , 即贝毒 。 贝毒危害具有 突发性 和广 泛性 , 由于其毒性 大 、 反应 快 、 无适宜 解毒剂 给 防 治带来 了许多 困难 ,我国规 定上市贝类麻痹 性贝毒必 须低 于 80I /g贝 肉【 相 当于 4Mug 0 g xk 1 】 , /。据不完 全统
YU - i g, Ya y n YUAN e W i
( aut o F o i c d eh o g, u n n gi l r U i r t, umig 52 1Y n a, hn ) F cl odS e e n T cn l yY n a A r ut a nv sy K n n 6 0 0 , u nn C ia yf cn a o c u l ei
Absr c : hep o e te n p c lt n meh d f4 s el s o is i cu i g d ar ec s el s os nng t a t T r p risa d s e u ai t o so h l h txn , n l d n irh i h l h p io i o i f i f
tc in et o
2 O世纪 5 O年代 以后 , 赤潮 发生频 繁 , 海洋 赤潮 毒 素对人类造成 的危害事件也 日益增多 。 目前赤潮 中将
计 , 国到 目前 为止 , 我 已有 2 翻 死 于麻 痹性 贝毒 中 4人
毒。 因此 , 开展贝毒研究对确保水产品及人类生命财产
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
( S )p r yi sef hpi nn ( S )n uo x e s o oig N P ada n s e s o o — D P , a lt hl s o oig P P , e rt i s l h i nn ( S ) n m ei s l hp i n a c l i s o ch l p s i f ch l i f s ig( S )w r v w d T e x f c n xc heh ls ee i n osi s . h i us n l n A P , ee ei e. hit i e eta d oi trsod r g e nc ul T e s si s s r e ro c f s t w v c o y dc o a o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49da8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1.png)
S h u i c h a n y u y e我国的海洋面积广阔,其中海洋贝类种类丰富且年产量巨大。
随着污染加剧和赤潮情况,逐渐生成被生物毒素所污染的形势,严重影响相关海洋产品的出口并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情况。
由此可见,建立相应贝类毒素多残留检测方式将成为保障贝类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国际贸易的迫切需求。
一、贝类毒素基本情况概述贝类毒素也称为藻毒素,是贝类摄入毒海藻之后在体内形成生物毒素富集的情况,因此贝毒是一种具有毒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几十种贝类毒素,按照中毒症状和毒素传播介质可以分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四大种类。
其中腹泻型和麻痹性贝毒最为常见,亦是被有关部门重点监测的两种毒素。
麻痹性贝毒会造成神经系统障碍,会产生头痛、皮疹、发热甚至呼吸停止,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种贝毒;腹泻性贝毒虽然没有强烈的急性毒性,但个别种类的腹泻贝毒有致癌可能。
贝毒危害突发性大、毒性大,且无适宜解毒剂,因此加强贝类质量安全监管,做好贝类监测工作对人们的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分析1、小鼠生物检测法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在70年代首次被提出,是当前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贝类毒素检测方式之一。
该技术将贝类样品的酸性提取液注射到小白鼠的腹腔中随后记录小白鼠的死亡时间,该方式使用通用的单位“Mu”来表达。
西方化学家协会将鼠单位定义为体重为20g小白鼠腹腔注入完毕后十五分钟内死亡毒素的最小剂量。
针对PSP,1个单位的毒素相当于0.18毫克的STX。
通过给小白鼠腹腔注射毒素来测定其死亡的方式灵敏度相对较低,其中PSP检出限制在160ngSTX/ml,DSP的检出限制在0.5Mu/g。
该方式虽然比较容易掌握不需要专门的测定仪器,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若不具有特异性便不能确定样品毒素的结构和成分、不同类别的小白鼠对毒素敏感性的差异、离子和脂类对毒素产生干扰等等。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ea0e0fcc1755270722081a.png)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physis caudata) ,
1997 秋至 1998 年春 ,广东沿海遭遇多次赤潮 ,在 赤潮生物中发现了可产 DSP 的利玛原 甲藻 (Proro-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 physis caudatae ) o
Dinophysis 和原 甲藻 属 Prorocentrum。其 中包 括 Dinophysis acuminata , D. caudata , D. fortii 、D. mitra , D. norvegica , D. sacculus 、 tripos 及 ProD. rocentrum lima , P. concavum、P. ho manniamum、 ff P. maculosum, P. faustiae 等。在广东沿海发现的
藻 ( Steidinger , 1993) 。在 中国沿海 发现 了 A. tamarense ,A.catenella , G.ymnodinium sp. ,P.ba-
hamense var. com pressum等有毒藻。
2 染毒水产动物的种类 有毒藻类作为食物 ,在贝类 、鱼类和其它动物 的滤食或摄食过程 中,转移到它们的胃或食道中, 经 胃和肠消化和吸收 ,部分毒素在这些动物中积累
够产生毒素的藻类约有 60 78 种 ,约 占海洋 中微 藻种类 总数 的 1.8%- 1.9% 。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 了 19 种有毒赤潮藻种 ,这一数 目随着人们对有毒藻 类认识的深人还有可能继续增加。 腹泻性贝毒多数来源于甲藻,大多属于鳍藻属
shell ish poisoning, DSP) 、 f 失忆性贝类毒素 (amnesic shell ish poisoning, ASP) 、 f 神经性贝类毒素
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
![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e0e18458f5f61fb7366648.png)
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摘要:采用浓度系列为0.04、0.07、0.10、0.15、0.20、0.25、0.30、0.40、0.50、0.70、1.0 mol/L的HCI和HAc溶液作为提取液,分别取10 mL提取液与10 g栉孔扇贝性腺混合,在沸水浴中加热5 min提取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同时采用0.3 mol/L HAc 和0.2 mol/L HCl,于冰水浴中进行超声波提取麻痹性贝类毒素5—30 min。
提取完成后将混合物于4℃冷冻离心机内离心5 min(3500 r/min),取上清液并以0.1 mol/L NaOH或5 moL/L HCl调整至pH为2.0~4.0。
经超滤膜过滤后的提取液以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进行毒素分析,研究毒素组分间的转化关系和提取效率,并与超声波提取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采用0.04~0.25 mol/L HCl和0.04—1.0 moVL HAc从贝肉中提取PSP毒素。
各毒素组分浓度差异不大,当HCI浓度大于0.25 mol/L时,Ⅳ一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l浓度急剧降低,HCI浓度大于0.5 mol/L时,~.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2和GTX5浓度急剧降低,j者在酸度过大的情况下分解或转化为膝沟藻毒素-2(GTX2),膝沟藻毒索-3(GTX3)和石房蛤毒素(STX)。
在相同浓度酸的情况下,超声波提取液中c1毒素的浓度显著低于沸水浴提取法,但c2的浓度略高于沸水浴提取液。
1 引言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是一类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的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有毒甲藻产生,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等生物体内累积放大【1l。
当人们误食这些染毒的海产品时,就会发生中毒或死亡。
PsP是一类四氢嘌呤的衍生物,现已发现该类毒素有20余种成分,分为四类:氨基甲酸酯类毒素(Carbamate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NEO),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包括膝沟藻毒素GTXI,GTX2,GTX3和GTX4;N一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 toxins),包括C1、C2、C3、C4、GTX5(B1)和GTX6(B2);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 toxins),包括Decarbamoyl saxitoxin(dcSTX),Decarbamoyl neosaxitoxin(dcneoSTX),Decarbamoyl gonyautoxins l 4(dcGTXl-4);脱氧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oxydecarbamoyltoxins)。
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检测
![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67a425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a.png)
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检测
唐守亭
【期刊名称】《检验检疫学刊》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目前,腹泻性贝类毒素已成为影响贝类养殖业和食品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概况及检测方法。
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尽快开展该项检验有所帮助。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Poison,PSP)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两种主要的贝类毒素
中毒。
人们对DSP的认识更晚些。
我国至今尚无该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报道,也未曾开展该项毒素检测。
鉴于国外对我国出口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唐守亭
【作者单位】辽宁商检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影响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因素 [J], 鲁艳莉;刘德坤;刘宏;郝佳;王庆睿;杜萌萌
2.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两种快速检测方法比较 [J], 胡雪莲;俞漪;曲勤凤;顾文佳
3.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J], 郑重莺;张海琪;宋琍琍;张晓辉;施礼科
4.基于溶胶-凝胶包埋的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快速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 [J], 陈佳琦;吴海燕;姚琳;郑关超;郭萌萌;谭志军;翟毓秀;牟海津
5.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J], 张艳萍;傅晓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鼠生物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技术探讨及应用
![小鼠生物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技术探讨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8ac13521711cc7931b716e0.png)
&&近年来#随着近岸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和生态环境 的持续恶化#中国海域赤潮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而 且有毒赤潮记录也大幅上升$#' #这不仅对渔业)滨海 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以 及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J%' " 海洋藻毒素是由海洋中 的有毒赤潮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及 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 物$O JI' #人类食用了含有藻毒素的海产品时可能会引 起中毒#严重可致其死亡$A' " 赤潮毒素中的麻痹性 贝类毒素% =2.23/4)?,(+33>),( =:),:*)*@#^6^& 因对人类 危害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球水产养殖业和 海洋食品进出口部门的重点检测对象" 现已证实亚 历山大藻% ,"-.%*/'0&1& )膝沟藻属 % 23*4%&"%'.& )原 甲藻 属 % +'3'3#-*$'&1& 等 甲 藻 是 ^6^的 直 接 生 产 者$$' " ^6^具有毒性大)中毒范围广)反应快等特点# 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K' "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4486c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d.png)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丁君
【期刊名称】《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16)003
【摘要】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总页数】7页(P212-218)
【作者】丁君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电离辐射对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降解的研究 [J], 位正鹏;步营;于玲;陶冉;李泽瑶;李钰金
2.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 [J], 高丽娜;马丹
3.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J], 黄云峰;冯佳和;江天久
4.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J], 刘仁沿;马德毅;梁玉波
5.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J], 戴红;李奶姜;陈国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合 物及其 衍 生 物 , 于神 经性 非蛋 白质 毒素 J其 分 子 属 。 量 低 , 一种二 代盐 ,白色 , 性 , 溶于水 , 是 碱 易 微溶 于 甲醇
和乙 醇 , 不溶 于非 极 性溶 剂 。麻痹 性 贝毒 毒素 主要 由塔
玛 亚 历 山 大 藻 ( ea d i tm aess 、 小 亚 历 山 大 藻 A x n r m rni ) 微 u a
对 比说明 。
高丽娜等 , 0 1 麻痹性 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 , 现代渔业信息 》 2 1。 《 杂志 , 6 3) 11。 2 ( :l— 3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 贝毒 ;检测
赤 潮是 指海 洋 中某 些微 小 的浮游藻 类 、 生动物 或细 原 菌, 在一 定的环境 条件下暴 发性繁殖 ( 增殖 ) 或聚集 而引起
在世界 范围内分布广 、 危害大 , 本文重点介绍 这两种贝毒的 性质及检测技术 。
水 体变 色的一 种有 害的生态 异常 现象 。随着经 济社会 的发
展 , 境 污 染 问题 日益 严 重 , 呈 现 由 区域 向全 球 扩展 的 趋 环 并
1 麻痹性 贝毒 ( S P P)
1 P P的化 学性质 及产 毒藻类 . S 1
根据 中毒症 状及 毒素 传递媒 介 的类 型, 潮毒பைடு நூலகம்素可 分 赤
为麻痹性 贝毒 ( aa t h l s osnn , S 、 泻性 贝 prl i sef hpi ig P P) 腹 yc l i o 毒( i rec h li i nn , S 、 da hi sef hp s ig D P)神经性贝毒( erlg r ls o o nuo i oc sels o oig N P) 记忆缺失性 贝毒 ( m ei sef h h li p i nn , S 、 fh s a n s hli c ls o s ig A P) pi nn , S 和 西加鱼 毒 ( i a r s osnn , F o c ut afhp i ig C P o g e i o
( m iuu 、链 状 亚 历 山大 藻 ( ctnl 、 faec ls A tm) n A. aeel A rt uu 、 a r
A u d es 、 . o ot ua yo iim b h m e s 、G m f . n y ne A c h ri l P rdnu a a n e y c
能 中毒甚 至死 亡 , 麻痹性 毒素 ( S 和腹泻性 毒素 ( S ) P P) D P 是其 中重要 的两种赤 潮毒素 , 们毒性 大 、 他 作用 强 , 严重威胁 着人类
以及 海洋生 物的生命安 全。 文详细 阐述 了这两 种贝毒的化 学性质 、 毒机理 以及 毒性 , 本 致 并对 当前 常用的几 种检测技术 进行 了
势 , 洋公 害一有 害赤潮 ( am u M Mbom ) 生频率 和 海 hr fl g lo s 发 规模 日益增大 。 国是全球 受赤潮危害较重 的国家之一 , 我 以 渤海为例 , 9 8 1 9 年发生 了面积达 50 0k 的赤潮 , 0 1 7 0 m 20 年 月再次发生大面积赤潮 , 面积达 63 0k , 0 m 其生 态系统遭
高 丽 娜 马 丹
( 业 部渔 业环 境及 水产 品质量 监督 检验 测试 中心 ( 津 ) 农 天 )
中 国天 津 市 河 西 区解 放 南路 4 2 4号 邮 编 :3 0 2 021
【 提要 J 鱼 、 贝等海 洋生物 通过对 赤潮毒素 的富集 作用产 生贝毒 , 人误食 了这些含 有赤潮 藻毒素 的鱼类 和贝类后则 有可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第 2 卷 第 3期 6
毒素 , 图 3 ③ 其它成 分 :扇 贝毒素一4 羟基扇 贝毒素。 见 。 5 它们 是 由彼此 相 连 的醚环组 成 的 , 图 4 见 。腹泻 性 贝毒多
数 来 源 于 甲 藻 。大 多 属 于 鳍 藻 属 ( np yi) 原 甲 藻 属 Dio hs 和 s
在这 5 毒 素 中以麻 痹性 贝毒 ( S 和 腹泻 性 贝毒 ( S 种 P P) D P)
文稿收到 日期 :2 1 — 2 2 0 0 1— 5
n dnu c t au 等分泌产生  ̄ ̄ o ii ae t m n m) 5 5 J
1 2
11 P . 1 SP的 毒 理机 制 以及 毒 性 .
第2 6卷
第 3期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Vo .6 No3 1 2 .
2 1 年 3月 01
M ODERN S FI HERI I ES NF0RM AT1 0N
Ma . 2 1 r, 01
麻 痹 性 贝 毒 和 腹 泻 , 贝 毒 的 性 质 及 检 测 技 术 I 生
研 究 探 讨
到 了严 重 的 破 坏 。 潮 的发 生 不 仅 会 对 海 洋 生 态平 衡 、 洋 赤 海
渔业和 水产 资源造 成破坏 , 洋生 物摄食 有毒 藻后 毒素可 海
以在它们 的体 内积 累 , 是 长期 的进化机 制使 它们 对这些 但 藻素产生了抗性 , 而人在误食 了含有 赤潮藻毒素 的海藻 、贝 类 和鱼类后则有 可能中毒甚 至死亡 。 本文 就几种主要赤潮毒素 的化 学性质 、 致毒机理 、 毒性
( rrcnrm ) P oo et u 。
P P 一种有 效 的膜神 经毒 素 , S是 对生 物神 经系统 或心 血管系统有高特异毒性 , 主要包括石房蛤毒素、 新石房蛤毒
以及 检 测 技 术 进 行 研 究 探 讨 , 而 为 今 后 赤 潮 的 监 测 和 深 从 入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保 护 海 洋 环 境 和 促 进 海 洋 生 态 均 衡 发 对 图 1 P P的基 本 结 构 S
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
麻痹 性 贝毒 是一 系 列 带有 胍 基 的 三环 氨 基 甲酸 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