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毒素
贝类毒素的测定
用相当乙醚半量的蒸馏水洗乙醚层两次,再将乙醚层移入 250mL的磨口烧瓶中,减压浓缩 (旋转蒸发器, 35℃) 去除 乙醚
提取
以少量乙醚将浓缩物移入100mL磨口烧瓶中,再次减压 浓缩去除乙醚 以 1% 吐温 60 生理盐水将全部浓缩物在刻度试管中稀释 到 10mL 。此时 1mL 试液相当于 20g 去壳贝肉的重量,以 此悬浮液做为试验原液
小白鼠试验
振荡使试液或其稀释液成为均匀的悬浮液 将每只小白鼠称重,每三只小白鼠为一组,分别将1mL 试液注射到小白鼠腹腔中 同时,另取三只小白鼠作为对照组,注射1mL 1%吐温60生理盐水于腹腔中 观察自注射开始到24h后的小白鼠 存活情况,求出一组三只中死亡两 只及两只以上的最小注射量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 洗净外壳,切断闭壳 肌,开壳,用清水淋 洗内部去除泥沙及其 他外来杂质,仔细取 贝肉,收集沥水 5min (避免贝肉堆积), 捡出碎壳等杂物,将 贝肉均质
注意:取肉时切勿 割破肉体,开壳前 不能加热或用麻醉 剂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罐头 1. 将罐内所有内容物(包括贝肉组织及汁液), 于均质器中均质 2. 大容量的罐头,则过滤分离贝肉及汁液,分别 称重,将固形物和汤汁按比例混合,充分均质 冷冻贝类 在室温下,使冷冻的样品(带壳或脱壳的)呈 半冷冻状态,按上述规定的方法清洗、开壳、 淋洗、取肉、均质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 5min ,冷却至室温, 调节 pH 至 2.0-4.0 (切勿> 4.5 )。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食品毒理学_06贝类毒素_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3.中毒表现 类似河豚中毒
(1)摄入后5min~3h内开始发病。从嘴唇 周围发生轻微刺痛、麻木开始,发展到全 身麻痹。严重者在2~12h内因呼吸障碍而 死。
(2)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LD50(小鼠,经口)为263μg/kg
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海、渤海贝类产区。
(ii)在美国大石房蛤中发现的浓度最高 →石房蛤毒素
(3)PSP的理化特性:
①在低pH下对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 定,易被氧化
②某些PSP水解后毒性增强
(4)PSP的分布 P140-3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血蛤 花蛤
厚壳贻贝
贻贝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大连湾牡蛎
长牡蛎 海蛎
牡蛎(又称蠔、海蛎子)
(4)PSP的分布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1.海洋蓝藻毒素 (1) 巨大鞘丝藻
黑变颠藻 适钙裂须藻
脱嗅海兔毒 鞘丝藻毒素A
(2)水华期间,在该水域游泳→急性皮炎
2.淡水蓝藻毒素
(1)有毒蓝藻→ 微囊藻毒素 变性毒素a和a(s)
(2)中毒表现 ① 动物: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
素的水而中毒
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可在数小时 至数天内死亡。 p145
去氨基甲酰基类毒素
N-磺基氨基甲酸酯类
……
(1)毒素分类:表5-4
贝类毒素
三、分
类
根据贝类毒素的毒性机制分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PSP) 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DSP) 失忆性贝类毒素中毒(ASP) 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NSP)
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毒PSP 麻痹性贝毒
PSP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 事故发生频率最高 、 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 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危害最大的一种贝毒 麻痹性毒素因能导致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为主要中 毒症状而得名 麻痹性贝类中毒通常是由于食用含有PSP的双壳贝类 水产品引起,这些贝类通过滤食摄入大量浮游生物中 的有毒双鞭甲藻,在体内蓄积毒素
腹泻型贝毒DSP 腹泻型贝毒
DSP的毒性及特性 的毒性及特性
OA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60ug/kg,使小鼠或其他 动物发生腹泻,是肿瘤促进剂。PTX小鼠的LD50为 16~17ug/kg,主要使肝损伤。扇贝毒素小鼠LD50为 100ug/kg,主要破坏动物的心肌 在日本,贝类被DSP毒化时间为4~8月,在6月;在我国 ,DSP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黄海、渤海贝类产区,夏 季最多
Contents
1 2 3 4 5 6
简 危 分
介 害 类
理化性质 作用机理及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一、简
介
•贝类本身并不产生毒性物质,但通过摄入毒性海 藻或与藻类共生时,就变成毒化的生物体,使食 用贝类者发生中毒。 •贝类毒素是一种非蛋白类的 •威胁人类的健康 威胁人类的健康 •严重影响贝类品质 严重影响贝类品质 •威胁到渔业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威胁到渔业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swu
PSP致病机理及症状
机理:通过阻断兴奋,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影响和阻止Na+ 向细胞内流动,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动作电位,进而抑制神 经传导,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症状:嘴唇周围有刺痛感或麻木感,并逐步扩展到面部和颈 部,手指和足趾也有刺痛感,并伴有头痛、晕眩、恶心、呕 吐、腹泻等;重者:语无伦次,出现失语症,刺痛感扩展到 双臂和双脚,手足僵硬,全身虚弱无力,呼吸稍感困难,心 跳加快等;病危者:肌肉麻痹,明显地出现呼吸困难,感觉 窒息甚至有的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贝类毒素的测定
精选版课件ppt
1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Para1ytical shellfish poisoning
PSP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用贝类中毒 PSP由一组石房蛤毒及其衍生物组成,PSP与涡
鞭毛藻的水华有关(>106个细胞/升) PSP在世界范围内分布 PSP中毒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呼吸困难,感觉
记录注射完毕时间,仔细观察 并用秒表记录小鼠停止呼吸时 的死亡时间(到小鼠呼出最 后一口气止)
精选版课件ppt
13
样品的测定
小鼠试验
若注射样品原液后,1只或2只小鼠的死亡时间 大于7min,则需再注射至少3只小鼠以确定样 品的毒力
若小鼠的死亡时间小于5min,则要稀释样品提 取液后,再注射另一组小鼠(3只),得到 5min-7min的死亡时间
精选版课件ppt
9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取 100g 样 品 于 800mL 烧 杯 中 , 加 0.1mol/L HCl溶液100mL充分搅拌, 检 查 pH ( pH 应 为 2.0-4.0 ) 。 需 要 时,可逐滴加入5mol/L HCl溶液或 0.1mol/L NaOH溶液调整pH,加碱 时速度要慢,同时需不断搅拌,防 止局部碱化破坏毒素
8倍稀释液
0.5
1.25
16倍稀释液
1.0
1.25
16倍稀释液
0.5
0.625
1)以中肠腺为检样时,相当于含有中肠腺的去壳贝肉量。
精选版课件ppt
毒力MU/g 0.05 0.1 0.1 0.2 0.2 0.4 0.4 0.8 0.8 1.6
30
谢谢 !
精选版课件ppt
31
原理
根据小鼠注射贝类提取液后的死亡时间,查出 鼠单位,计算确定每100g贝肉中PSP的含量
贝类毒素
中毒机制:与麻痹性贝毒阻碍钠 离子内流相反,神经性贝类毒素 的活性成分短裸甲藻毒素可以诱 导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肌肉和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进而引起平 滑肌的持续收缩。
中毒症状:虚弱、鼻流清 涕、嘴中流黏液、腹泻、 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 血压,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同上。生命诚可贵,食 用需谨慎。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预防措施:主要对贝类产地建立监测制度,对有毒浮 游生物的种类、密度和贝类的毒化状况进行检测,对 贝毒超过限量的产地实施关闭、禁止采捕和销售等措 施。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DSP的化学结构之一(右图) 其与摄入由短裸甲藻细胞或毒素 污染的贝类有关。
它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 经毒素性氨基酸。 中毒机制:该毒素的活性成分软骨 藻酸和作为神经递质的谷氨酸一样 具有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功能,但 是其强度是谷氨酸的100倍。软骨藻 酸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区和 丘脑区与记忆有关的区域的损伤, 从而导致记忆的丧失。 中毒症状:短期失去记忆,再 起病人肠胃不适,产生呕吐, 腹泻、腹部痉挛等症状,进一 步出现记忆丧失的神经系统症 状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死亡 。
尽量不要在发生赤潮时以及的几个星期食用贝类食品。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它是一类多环聚醚类或大环内酯类 化合物
中毒机制及症状
其活性成分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哺乳动物 细胞液中的磷酸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过磷 酸化,从而对生物的多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类似食物中毒,潜伏期30min~30h不等,持 续2~3d,以腹泻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少 数出现腹痛、寒战等等。
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
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贝类毒素又称赤潮生物毒素,是由赤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天然活性物质。
对其贝毒需要了解其检验工作,那么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贝毒一共有4种检验方法,1、生物检测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白鼠生物学方法被首先采用于测定PSP 和NSP的毒性。
该方法是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过程(针对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毒素),将确定为有毒性的部分按不同剂量注射到实验用纯品系的小白鼠腹腔内,观察小白鼠的中毒情况,通过半致死浓度等指标,将致死的鼠单位(Mu)换算成毒素含量。
小白鼠生物学检测法在未知贝毒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化学方法没有建立以前,作为贝毒检测的常规方法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1%的国家采用该方法检测DSP 和PSP,对于NSP和ASP 的检测有的国家仍用该方法。
我国目前也采用该方法对贝毒实施检测。
但该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仅能指出毒性的大小,无法确定毒素的组成和含量;所测得的毒性和小鼠的品系有关,可比性较差,必须进行标准毒素的校准才有可能相比;毒性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差;毒性测试所需时间长;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操作人员;小鼠维持费用较高;对很多脂溶性毒素来说,过多的干扰基质很容易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另外,由于动物保护主义的反对,越来越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替代它。
2、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如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RIA(放射免疫分析)、EIA (竞争性酶免疫分析) 以及S-PIA(固态免疫珠检测),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为基础,将毒素作为抗原注射到兔子等实验动物体内使其产生专一性抗体,然后从其血清中提取抗体,用放射性或荧光物质进行标记,将提取的贝毒或贝类匀浆组织暴露于标记物中,通过检测抗血清-抗原混合物中放射性或荧光强度以测定样品中毒素含量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方法为ELISA,酶联免疫方法便宜、快速,适合处理大批量样品,它不需要非常复杂和昂贵的设备,并能够实现自动化。
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
导读: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贝类毒素属于海洋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素藻类赤潮密切相关,经过生物积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类毒素,因此开展对贝类毒素的研究对人类有重要意义,1贝类毒素贝类(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
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
关键词:贝类;毒素;检测;藻类;毒理效应;化学分析。
Shellfish poison and shellfish toxin detection research(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21000,Nanjing,China) Abstract: shellfish poisoning is by some planktonic algae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toxin and cause, these algae is shellfish food, the poison in the shellfish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bioassay, physical analysis, immune chemical measurement shellfish poison.Keywords: Shellfish; Poison; Detection; Algae, Toxicological effect; Chemical analysis.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赤潮频繁,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贝类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毒素,源自海洋中的藻类和珊瑚虫等生物体,常常会对人类和动物体系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在生态环境、海洋食品安全以及养殖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还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是海洋毒素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此类毒素目前已发现的种类和杂质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难以采用一般的化学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为了得到高纯度和高活性的毒素样品,需要采用多种结构与物性不同的方法,如超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凝胶渗透、高效液相色谱以及等电聚焦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最常用的分离提取方法,其优点是可分离并快速确定一些低浓度的毒素成分。
二、贝类毒素的应用研究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不仅在海洋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养殖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1. 生态环境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管理。
通过对自然海水中的毒素含量进行监测,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缓或避免毒素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2. 食品安全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致命中毒症的研究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中毒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和安全指标的制定,减少贝类毒素对海产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海产品的安全性。
3. 养殖业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养殖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毒素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毒素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预警,预测产生毒素的状况,减少毒素污染对养殖业的影响和损失,保障贝类养殖业的安全和发展。
4. 生物医学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肝脏、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影响机制和治疗。
通过对毒素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治疗工具,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完整版)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简介
新型贝类毒素
❖ 氨代螺旋酸贝毒
▪ 这是近年来在欧洲沿海国家的养殖贝类中发现的一 类新贝类毒素 A zaspiracids ( AZA s)。
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色谱法
❖ HPLC法的原理大多是基于离子交换层析分离 毒素及后置柱反应器氧化洗脱液产生可检测的 稳定衍生物,再进行相关检测。
▪ HPLC法是唯一能定性、定量检测出各种毒素组分的 技术,HPLC 法发展非常迅速并极有可能代替小鼠检 测法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
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电泳法
海绵酸等价物/kg ASP :20 mg 软骨藻酸/kg 氮杂螺酸:160 μg 氮杂螺酸等价物/kg
❖ 我国:PSP :800 μg/kg DSP :不得检出
贝类毒素简介
新型贝类毒素
❖ 焦脱镁叶绿酸(Pyropheophorbide,鲍鱼贝毒)
▪ 焦脱镁叶绿酸a主要存在于鲍鱼体内,这种物质是叶 绿素的衍生物,因此可能来自于海藻。
主要内容
贝类毒素
1
贝类毒素简介
2
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3
贝类的净化排毒及预防
4
贝类中毒后的处理
贝类毒素简介
❖ 贝类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将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在体内 累积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这些毒素统称为贝类毒素 ( Shellfish Toxins )
❖ 常见的有毒贝类主要有蛤类、螺类、鲍类,毒素一般积 存于贝类的肝脏、消化腺体、中肠腺等内脏器官。
贝类毒素简介
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毒性机理
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毒性机理贝类毒素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毒素,能够毒害鱼类、杂食性动物和人类等多个生物群体。
贝类毒素按照其毒性作用分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毒素和肝毒素。
其中,神经性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类贝类毒素,经常导致餐后感觉异常、眼花、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稀疏、甚至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严重者可致死亡。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索和食用观念的变化,贝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于贝类毒素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
贝类毒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发现了贝类毒素的种类、来源、毒性作用机理等。
贝类毒素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含了多种神经性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等,各类毒素又有不同的结构和毒性作用。
同时,贝类毒素的来源也来自多种微型浮游生物,如剧毒赤霉藻、压触藻、蓝细菌等。
毒性机理方面,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贝类毒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上。
实验结果表明,多种神经性毒素可以通过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信号传递引起大脑中毒性效应。
例如,假腹足类贝毒素(PSP)可以通过阻止神经细胞中的钠离子通道功能导致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但钙离子通道和化学能量通道的功能不受影响。
另一方面,溶血毒素会破坏血红细胞的膜结构,进而引发溶血作用。
肝毒素会堵塞肝细胞的代谢途径,使得毒素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影响铜离子家族的金属载体含量。
与此同时,贝类毒素的毒性作用也往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海洋化学环境、养分变化和人为因素等。
由于贝类毒素从微小浮游生物中吸收,它们必须在海洋中摄取营养来生长繁殖。
因此,海洋中的养分浓度、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都可能影响贝类毒素的生长和毒性作用。
例如,剧毒赤霉藻这种负责生产硫发酵的浮游生物就能在大量有机物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的硫胺酸类毒素。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可持续的海洋养殖环境管理体系,以解决海洋中的胆红素问题。
尽管贝类毒素的毒性机理和环境因素已经得到一定的研究,但是与其他毒素的研究相比,贝类毒素的研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了的含有亚历山大甲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的贝类引起的。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亚历山大甲藻的疯长现象很常见。
石房蛤毒素会在蛤蜊、贻贝、牡蛎和扇贝体内积聚,在某些蜗牛的体内也发现了这种毒素。
石房蛤毒素引起的症状包括刺痛、肢体麻木、灼烧感、晕眩、嗜睡、发热、皮疹和脚步踉跄等。
在一些非致命的案例中,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的时间。
这种毒素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反应是,在食用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骤停现象,因为这种毒素会使膈肌麻痹,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呼吸。
通过执行大规模的针对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测项目和迅速封闭有毒的贝类捕捞区域,都可以预防麻痹性贝毒。
除了测量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之外,对有害藻华现象的预测还可以通过监测上个秋季水体沉积物中孢囊阶段(休眠状态)的亚历山大甲藻的量来进行。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一旦发现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超过了某一定值,这一贝类养殖场就会被关闭。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收获季节的高峰期。
得益于相关国家机构的有效监管,除了大型有害藻华之外,美国目前已经很少有因为合法食用贝类而发生中毒的现象了。
然而,依然有些公众无视关闭标志而食用含有毒素的贝类,从而发生严重的贝类中毒。
这种毒素并不能通过烹饪贝类而被杀灭。
毒素可以在一些贝类体内储存数周的时间,毒素甚至可以在奶油蛤蚌体内存在长达两年的时间。
麻痹性贝毒被认为是致使海洋哺乳动物死亡的一种原因,例如海獭在食用体内含有石房蛤蚌毒素的奶油蛤蚌之后可能死亡,有些座头鲸因为食用了体内含有石房蛤毒素的鲭鱼而死亡。
亚历山大甲藻藻华还会引起濒临灭绝的鱼类品种死亡,如鲟鱼。
贝类毒素的测定
使用
BG
7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
洗净外壳,切断闭壳 肌,开壳,用清水淋 洗内部去除泥沙及其 他外来杂质,仔细取 贝 肉 , 收 集 沥 水 5min (避免贝肉堆积), 捡出碎壳等杂物,将 贝肉均质
BG
注意:取肉时切勿
割破肉体,开壳前
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BG
1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Para1ytical shellfish poisoning
PSP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用贝类中毒 PSP由一组石房蛤毒及其衍生物组成,PSP与涡
鞭毛藻的水华有关(>106个细胞/升) PSP在世界范围内分布 PSP中毒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呼吸困难,感觉
生物法(即小白鼠法),系采用ICR系列的小白鼠作为检验 动物,进行贝类毒素分析
生物法(即小白鼠法)优势:当使用生物法检测法时,一旦 发现超标样品,则本批样品不得食用,这说明所检测贝类
中相关的毒素含量已经影响到人们的食用安全,不适合食
用。
BG
3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SC/T 3023-2003)
BG
9பைடு நூலகம்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取 100g 样 品 于 800mL 烧 杯 中 , 加 0.1mol/L HCl溶液100mL充分搅拌, 检 查 pH ( pH 应 为 2.0-4.0 ) 。 需 要 时,可逐滴加入5mol/L HCl溶液或 0.1mol/L NaOH溶液调整pH,加碱 时速度要慢,同时需不断搅拌,防 止局部碱化破坏毒素
BG
14
结果的计算与判断
毒力的计算
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1331 姓名:温悦言学号:25摘要:贝类是人类动物性蛋白质食品的来源之一。
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已有几十万种,但目前已知可食用的贝类只有28种,大多数贝类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毒物质。
实际上,贝类自身并不产生毒物,但是当它们通过食物链摄取海藻或与藻类共生时就变得有毒,足以引起食物中毒。
尤其是在赤潮发生的时候,贝类处在赤潮区域时,会摄取更多的有毒藻类,易将更多的毒素富集于体内。
因此,贝类有毒,使用须谨慎。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引言:贝类毒素是海洋毒素中危害较大者之一,包括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
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省快、没有适合的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1.1 麻痹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来源于赤潮中的有毒藻类。
赤潮一般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已知中国沿岸海域中能引起赤潮的生物有260余种,其中能产生赤潮毒素的就有78种,与有毒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主要有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丧失性贝毒(ASP)和雪卡毒素五大类。
其中,PSP被公认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严重。
有资料报道1972年至1982年日本中毒患者达1192人,1981年西班牙有5000人中毒,1983年菲律宾300人中毒,并有21人死亡,几乎全球沿海地带都有过PSP中毒致死的报道[1]。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它由20多种结构不同的甲藻产生的毒素组成,这些甲藻即可在热带水域又可在温带水域生长。
这种毒素溶于水且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活;对热也稳定,一般加热不会使其毒性失效。
PSP是一类剧毒的含氯杂化有机化合物,根据基团的相似性,可分为三类:氨甲酰基类毒素(carbamoyl toxin)、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N)sulfo carbamoyl toxin)、去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 toxin)。
什么是贝毒
什么是贝毒
贝毒就是一种贝类毒素,生活中所食用的海鲜等含有贝类毒素,一些海洋生物包括牡蛎、海藻等,但是大家对其贝毒却没有太深刻的了解,那么什么是贝毒?
贝毒是由大量甲藻类的膝沟藻属(Gonyaulax)和链藻属(Catenella)形成赤潮后的毒被贻贝摄取浓聚的结果。
贝毒简介
中文的贝毒一词翻译自英文词组shellfish
poisoning,词的来源是人类因食用有毒的贝类而产生中毒的症状。
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些贝类所含的毒素其实并非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被其摄食的微藻(主要是甲藻,其次是硅藻)或菌类所产生的,在贝类的体内积聚至足够浓度后才会发生中毒事件。
另外,含有此类毒素的也并非只有贝类(还包括鱼等食物链中的消费者)。
根据中毒后所产生的症状,科学家把贝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和1995年因食用紫贻贝(Mytilus edulis)而引出的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ing(AZP)。
什么是贝毒上面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更多人对其贝毒相关知识有详细的了解,要多关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其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等海洋灾害小知识进行了解。
贝毒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贝毒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贝毒是食用海鲜最常见的一种毒素,相信在沿海生活的人群对这种毒素还是很了解的,一旦出现贝毒还是要采取急救措施,那么贝毒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目前在海产品中发现的某些毒素是地球上毒害最严重的物质。
有些是耐高温的,不是普通的烹饪可以完全去除的。
这些毒素通常不会影响到鱼的外观、气味及口味,所以其毒性更具有隐蔽性。
应特别注意的一类海产品是软体贝类,它们经常含有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毒素(PSP)、腹泻性毒素(DSP)、神经贝类毒素(NSP)、健忘性贝类毒素(ASP)。
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不是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在贝类体内富集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食用这些含毒素的贝类会引起神经麻痹、气喘、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
由于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且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的解毒药,给防治带来许多困难。
贝类一旦染上毒素,其自身排除毒素需要很长时间,有些贝类甚至需要3年所以食用海产贝类一定要人为排毒后再高温蒸煮或油炸后才能食用。
贝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还是有很多的,上述等都是贝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所以说要多加了解,通过不仅可以了解上述等海洋灾害小知识,还可以掌握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等办法。
贝毒中毒的普遍症状有哪些
贝毒中毒的普遍症状有哪些
贝毒中毒是目前很普遍的现象之一,那么贝毒中毒的普遍症状有哪些?贝毒中毒存在的症状非常多,通过即麻痹性贝类中毒,引发中毒的贝类有胎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有毒成分主要是蛤蚌毒素。
潜伏期5分钟至4小时,一般为0.5—3小时。
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运动麻痹、步态蹒跚,并伴有发音障碍、流延、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2)肝型。
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蛤仔、巨牡蛎等,有毒部分为肝脏。
潜伏期12小时至7天,一般24—48小时。
初期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疲倦,亦可有微热,类似轻度感冒。
皮肤还常常可见栗粒大小的出血斑,红色或暗红色,多见于肩胛部、胸部、上臂、下肢等。
重者甚至发生急性肝萎缩、意识障碍或昏睡状态,预后不良,多有死亡发生。
(3)日光性皮炎型,是由于吃了泥螺而引起,潜伏期1到14天,一般3天。
初起面部和四肢的暴露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
后期可出现淤血斑、水疱或血疱,破后引发感染。
可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
贝毒中毒普遍症状有上述这些,要多关注,加强海洋灾害小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对其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等知识进行了解,这些都可以登录进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毒素资料
中文名称:贝类毒素
英文名称:shellfish toxin
定义:贝类动物因摄取有毒藻类而在体内积累的毒素。
一、生物学名称:
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在大多数病例中为腰鞭毛虫,可引起赤潮)是贝类的食物。
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有时被代谢。
其中有20种毒素可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PSP),它们都是蛤蚌毒素的衍生物。
而腹泻性贝类中毒(DSP)则大概是由一组高分子量的聚醚引起,这些聚醚包括冈田酸,甲藻毒素,pettenotoxins,和yessotoxin。
而一类叫做短菌毒素的聚醚可引起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
失忆性贝类中毒(ASP)是由特殊的氨基酸、软骨藻酸引起,它们是贝类污染物。
二、疾病名称:
贝类中毒的类型:麻痹性贝类中毒(P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三、疾病特征:
食用了被污染的贝类可以产生各种症状,这取决于毒素的种类、它们在贝类中的浓度、和食用被污染贝类的量。
在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性的,包括麻刺感,烧灼感,麻木,嗜睡,语无伦次,和呼吸麻痹。
而DSP,NSP和ASP的症状更加不典型。
DSP一般表现为较轻微的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伴有寒战、头痛和发热。
NSP既有胃肠道症状又有神经症状,包括麻刺感和口唇、舌头、喉部麻木,肌肉痛,眩晕,冷热感觉颠倒,腹泻,和呕吐。
ASP表现为胃肠道紊乱(呕吐,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四、引起疾病的相关食物:
所有的贝类(滤食性软体动物)都有潜在的毒性。
但是,PSP一般与贻贝(海虹)、蛤蜊、扇贝、和干贝有关;NSP与从佛罗里达海岸和墨西哥湾捕捞的贝类有关;DSP与贻贝(海虹)、牡蛎、和干贝有关,而ASP与贻贝(海虹)有关。
发病率:
因为对贝类中毒的发生及其严重性没有比较好的统计学资料,所以没有办法得到这类疾病的真正发病率。
贝类中毒的病例常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而且一般很少被报告。
在贝类中毒的四种类型中,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最严重的是PSP。
过去,PSP毒素的强烈毒性已导致了非常高的死亡率。
五、并发症:
1、PSP:中毒症状进展相当快,在摄入贝类0.5到2小时内即可发生,这主要取决于摄入毒素的量。
在严重的病例中,呼吸麻痹很常见,如果没有提供呼吸支持就可能发生死亡。
如果在中毒后12小时内应用呼吸支持,病人常常可以完全恢复,而没有持久的副作用。
对于特殊病例,由于这种毒素有弱的降低血压作用,即使有呼吸支持,仍然可能因为心血管衰竭而发生死亡。
2、NSP:这类中毒在摄入贝类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相当短,从几个小时到数天。
恢复完全几乎没有后遗症;尚无死亡的报告。
3、DSP:这类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摄入毒素的剂量,在摄入贝类后少则30分钟到两三个小时内即可发生,疾病症状持续2到3天。
恢复完全无后遗症;这种疾病一般没有生命危险。
4、ASP:这类中毒以在24小时内出现胃肠道症状为特征;神经症状发生在48小时以内。
在老年人中,中毒症状特别严重,可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的症状。
迄今为止,所有死亡均发生在老年病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