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主要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合集下载

贝类毒素的测定

贝类毒素的测定



用相当乙醚半量的蒸馏水洗乙醚层两次,再将乙醚层移入 250mL的磨口烧瓶中,减压浓缩 (旋转蒸发器, 35℃) 去除 乙醚
提取

以少量乙醚将浓缩物移入100mL磨口烧瓶中,再次减压 浓缩去除乙醚 以 1% 吐温 60 生理盐水将全部浓缩物在刻度试管中稀释 到 10mL 。此时 1mL 试液相当于 20g 去壳贝肉的重量,以 此悬浮液做为试验原液
小白鼠试验

振荡使试液或其稀释液成为均匀的悬浮液 将每只小白鼠称重,每三只小白鼠为一组,分别将1mL 试液注射到小白鼠腹腔中 同时,另取三只小白鼠作为对照组,注射1mL 1%吐温60生理盐水于腹腔中 观察自注射开始到24h后的小白鼠 存活情况,求出一组三只中死亡两 只及两只以上的最小注射量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 洗净外壳,切断闭壳 肌,开壳,用清水淋 洗内部去除泥沙及其 他外来杂质,仔细取 贝肉,收集沥水 5min (避免贝肉堆积), 捡出碎壳等杂物,将 贝肉均质

注意:取肉时切勿 割破肉体,开壳前 不能加热或用麻醉 剂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罐头 1. 将罐内所有内容物(包括贝肉组织及汁液), 于均质器中均质 2. 大容量的罐头,则过滤分离贝肉及汁液,分别 称重,将固形物和汤汁按比例混合,充分均质 冷冻贝类 在室温下,使冷冻的样品(带壳或脱壳的)呈 半冷冻状态,按上述规定的方法清洗、开壳、 淋洗、取肉、均质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 5min ,冷却至室温, 调节 pH 至 2.0-4.0 (切勿> 4.5 )。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贝类中三种高毒性麻痹性贝毒

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贝类中三种高毒性麻痹性贝毒

teot a cn io s h orl i ofc ns( )o recl rt ne ut n eem r a .9 , h pi l o d in ,t cr a o ce i t r f he a bai q a o sw r oet n0 9 8 m t e etn i e t i o i h
Z A G X a—n , A G Q a , U u -u ,F N ig H N iol g Y N i H I nh a E G Bn ,MA L—a ,Y u- a i o Y i n UH iun y j
( at hn e i ee Rsac ntu ,C ie cdm i e c ne, h nh i 2 0 9 ) E s C iaSaFs rs e rhIstt hns A a e yo Fs r Si cs S a g a 00 0 h i e ie e f hy e
ivs gt yc os g -2fry) un l e 一abx ley e( Q)a edr ai t nraet ai s n et ae b hoi ( - o1q ioi - croadh d F i d n3 u n2 st ei tai gn.V r u h v z o e o
张晓玲 , 杨 桥 ,惠芸华 , 冯 兵, 马丽艳 , 于慧娟
209 ) 00 0
பைடு நூலகம்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上海 摘
要 :建立灵 敏可靠的麻痹 性贝类毒素( S ) P P 检测 技术是 保 障我 国贝类 水产 品质 量安全 的有力手 段。本
研究选取 3( . .2呋喃 甲酰基 )喹啉.一 一 2羰醛 ( Q) F 为荧光衍生 试剂 , 利用超高效 液相色谱 ( P C) U L 和柱前衍 生荧 光检测技术 , 建立 了贝类 中 3种高毒性 P P毒素成分( T G X1 N O) S S X、 T 及 E 的检测 方法 , 影响荧光衍 生效率 对 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 了优化 。结果表 明 , 在优化后 的最佳 实验 条件下 , 3种 P P毒素 S 成分线性方程 的相关系数 () r 均大于 0 9 8 保 留时间( 及峰 面积 ( ) 日内及 日间精 密度 R D值 分别小 .9 , t) 的 S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洋污染风险进行评估。 就我 国 来 看,PSP污 染 情 况 不 容 乐 观,仅
2017—2019年,我国福建漳州和河北秦皇岛就发 生多起 PSP中毒事件,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 全,也造 成 了 海 水 养 殖 业 的 巨 大 经 济 损 失。对 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开展 PSP监测项目, 完善 PSP风险监控体系。相关科研人员也积极 投入 PSP研究中,比如,研发更高效的 PSP检测 手段、探究 PSP在贝类中的代谢规律、分析产 PSP 藻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及 产 毒 能 力 等[12-13]。 有研究表明,全球绝大多数 PSP事件皆由亚历山 大藻属藻类引起,该属藻类目前已通过形态学确 定的有 3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被发现能够产生 PSP,且毒素成分多样[1,14]。ZOU等[15]对 67株分 离自我国沿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 PSP组分研究 发现,不同藻株 PSP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但主要
收稿日期:2020-04-07 基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 (2017HYYJ02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18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1672);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7ZR1439400) 作者 简 介: 汪 宇 (1995—),男,安 徽 安 庆 人,硕 士 研 究 生,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贝 类 产 品 质 量 与 安 全。Email: wangy0513@126.com 通信作者:沈晓盛,研究员。Email:foodsmc98@126.com
仪器条件参考 GB5009.2132016中液相色 谱质谱条件[21]。样品分析在 Ultimate3000超高 压液相色谱QExactive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联用系 统 上 进 行。色 谱 柱 为 TSKgelAmide80 (3μm,2mm×15cm)。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海洋贝类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海洋贝类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文蛤 2 饵料微藻 1 雄性生殖细胞 1 镉 1 通用性 1 菲律宾蛤仔 1 荧光定量pcr 1 缢蛏 1 精子活力 1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 1 生物活性 1 生物富集 1 特异性引物 1 滩涂贝类 1 泥蚶 1 提取物 1 多态性 1 基因克隆 1 g-ssrs 1 est-ssrs 1 dna完整性 1 ctab 1 cd2+ 1 18s rdna 1
2011年 科研热词 形态特征 进化生物学 进化 负责任养殖模式 血红细胞 营养成分 脂肪酸 经济贝类 电子束辐照 物种形成 海洋贝类 活性物质 泥蚶 水产动物 氨基酸 斧文蛤 文蛤属 抗肿瘤活性 复合养殖 同工酶 分子鉴定 养殖海区规划 co ⅰ基因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科研热词 滩涂贝类稚贝 滤食选择性 海洋动物 浙江沿海 微藻 多氯联苯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2014年 科研热词 药用价值 养殖现状 青蛤 遗传育种 研究进展 文蛤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贝类 自然保护区 细菌 滩涂贝类 沙滩 南麂列岛 养殖环境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英文: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称:PSP)是四种已知的贝类中毒的其中一种。

所有四种征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且主要与双壳纲有关,如蚌、蚶、牡蛎、江珧(带子)及扇贝等。

这些贝类都是滤食性动物,所以积聚了由微小藻类,如涡鞭毛藻及硅藻产生的毒素。

病理生理学
大部份的贝类毒素都是溶于水,在热与酸的环境中稳定的,且在一般煮食方法下不能除去。

痳痹性贝类毒素主要是石房蛤毒素,还有膝沟藻毒素。

石房蛤毒素会阻塞钠离子在神经及肌肉细胞膜内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中的运动,这种传导的阻塞出现于运动神经及肌肉。

其作用机制与河豚毒素相似。

这种毒素是由属于膝沟藻属的涡鞭毛藻制造,它是造成赤潮的原凶。

差不多所有双壳纲都会吞食这种生物,而其毒素会积存在它们的体内。

很多贝类在赤潮过后只会存有这种毒素6个星期,但一些如蛤已知会储存达2年。

痳痹性贝类中毒在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致命的,尤其是那些免疫系统受抑制的人。

孩童就更敏感。

痳痹性贝类毒素只会对食了受感染贝类的人有影响,在吃下后的10-30分钟,会出现反胃、呕吐、腹泻、腹痛、痳痹及嘴唇、牙肉、舌头、面部、颈部、手臂、脚及脚趾发热等征状。

气促、口干、窒息的感觉、口词不清及失控亦会出现。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牛耀路;苏捷
【期刊名称】《渔业研究》
【年(卷),期】2024(46)2
【摘要】近年来,有害藻华在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

在有害藻华产生的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被海洋生物摄食后,PST经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累积,这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也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PST的定义、来源分布、危害、毒性机制、富集转化和检测方法(生物法、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以及阐述PST 的研究趋势、监管建议,旨在为完善PST研究资料、检测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207-214)
【作者】牛耀路;苏捷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86
【相关文献】
1.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2.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流体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3.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蓄积及代谢研究进展
4.各国贝类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限量标准的比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浙 江省 市 售 主要食 用 贝类 中麻 痹性 贝类 毒 素 和 腹 泻性 贝类 毒 素 污染 状 况 分 析
郑 重 莺,张海 琪 ,宋蜊 睇 ,张 晓辉 ,施礼 科 】
( 江省 水 产 质 量 检 测 中 心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浙 1 0 2
摘 要 :连 续 2年在 浙 江省 内 1 个 地 ( ) 的 消 费 市 场 中 采 集 了 日常食 用量 最 大 的 泥 蚶 、缢 蛏 、花 蛤 等 品 1 市
表 2 果 桑大 1 0 技 术 [ ] 蚕 桑 通 报 , 19 ,2 ( : 3 J. 9 8 9 4) 8

3 9.
[2] 陈 乐 阳 ,郭 文 军 ,郑 元 孟 ,等 . 叶果 兼 用 桑 的 引 进 和栽 培 技 术 [ ] 蚕 桑 通 报 ,2 0 J. 00,8 ( ) 3—2 . 1 1 :2 4
生 以腹 泻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中 毒 症 状 , 因此 往 往 被 误 为
收 稿 日期 :2 1 — 11 0 1 1 .2
作 者 简 介 :郑 重 莺 (9 9一) 17 ,女 ,工 程 师 ,从 事水 产 品质 量 安 全 及 渔 业 环 境 监测 工 作 。E m i:hnco g8 13 cr。 - alzegh n9 @ 6 .o n
2 0 ( ) 3 8 3 0 9 4 :8 2— 3 .
3 小 结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果 桑 大 1 0品种 6 7 m 6 种 植 3 0~ 0 0 5 0株 ,除第 2 、第 3年产量 略低 一 些外 ,第
( 任编辑 :张才德 ) 责
郑 莺 等 浙 省 售 要 用 类 麻 性 类 素 腹 性 类 素 染 况 析 团 重 , :江 市 主食 贝 中痹 贝毒 和泻 贝毒 污 状 分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严忠雍;张小军;李奇富;陈思;李佩佩;祝银;刘文静【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7(038)018【摘要】建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80%甲醇溶液提取,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与提取液(4:1,V/V)混合稀释后,免疫亲和选择专一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根据腹泻性免疫亲和柱的使用特性,对上样液、淋洗液、洗脱液等参数进行优化.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3种分析物在1.0~1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对应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为0.3μg/kg和1.0μg/kg,平均回收率为82.7%~94.3%,相对标准偏差为0.70%~7.61%.本方法基质干扰小、净化效果强、灵敏度高,适合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测定.【总页数】6页(P304-309)【作者】严忠雍;张小军;李奇富;陈思;李佩佩;祝银;刘文静【作者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江苏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135;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6【相关文献】1.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贻贝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含量 [J], 张海琪;何欣;郑重莺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贝类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J], 母清林;方杰;万汉兴;王晓华;曹柳燕;张庆红3.QuEChERS净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食用贝类中的3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J], 韩深;王珮玥;刘萤;古瑾;吕美玲;王金花4.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文蛤中3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J], 张秋云;朱晓华;杨洪生;沈美芳;谭秀慧;夏莉萍5.石墨烯-管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3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J], 万译文;杨霄;黄向荣;索纹纹;何咏;曾春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形成

探究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形成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在海洋生物毒素中,贝类毒素的危害十分显著,贝类滤食海洋中产毒水藻,在不断积累后形成的毒素就是所谓的贝类毒素。

将中毒症状和藻原差异作为依据,可以将贝类毒素分为多个类型,分别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类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等。

其中,麻痹类毒素发生频率最高,且危害性极强,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Meyer等人是最早记录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国外学者,他们发现患者均在中毒之前食用了贻贝,但却无法明确贻贝的毒性来源。

之后,相关领域学者将精力逐渐投入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来源研究之中,截止至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来源于海洋甲藻,如亚历山大藻属、巴哈马麦甲藻和链状裸甲藻等,另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淡水蓝细菌同样是麻痹性贝类的毒素来源。

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非常低,直接食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但在被其他海洋生物食用后,这些毒素就会在这些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一旦这些生物被人类所食用,就会引发中毒症状。

此外,部分有毒甲藻孢囊也会携带大量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且在毒性上远超过活体细胞。

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研究本文会通过试验的方式,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如下:1、材料①贻贝来源本次试验所选的样品数量为个,采集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柏岚子海域,鲜品采集后快速转移到实验室。

②藻株来源藻株来源主要为无棣绿奇生物公司生产的高密度浓缩液,其主要成分为小球藻。

2、实验方法①贻贝养殖在贻贝被运到实验室后,使用人工海水对其进行冲洗,在清除表面泥沙和杂质的同时,将死亡和受损的贻贝剔除,然后把剩余的贻贝全部放置在玻璃缸中,使其正面朝上,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放置数量为。

在放置之前,还需将海水加入到玻璃缸之中,并保持水体的有效循环,通过制氧装置的使用,避免贻贝因缺氧而死亡。

考虑到贻贝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需使用加热棒将水温加热到24摄氏度,养殖时间暂定为天,在养殖期间,需要每天喂食小球藻,喂食量为贻贝1%组织干重细胞的生物量,确保贻贝能够获得生存物质,同时,将贻贝中可能含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消除。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的最 低 限为 2 gT e/0 0p S X q10g贝组 织l。 由于该 方法 需 要 l但 1 借助 显微镜 注射 样品 。 作困难 , 有被推 广使 用。 操 没
蝗 虫 生 物 测试 法 分 析 P P: 蝗 虫 的腹 部 在 体 节 之 间 S 沿 注射 1 L的测 试样 品 , 察并 记 录一 定 时 间 内被 麻痹 蝗 0 观
细胞 毒性 测试 法也 叫组 织培 养分析 法 , 该方 法 测试P P S
毒 素的原理 是箭 毒 、 藜芦 定对 神经 母细胞 瘤 N a通道 具有协
同的开放 作 用 , 增进 N 可 a向细 胞 内 的流 动 ,至 导致 细胞 裂 解死 使 亡。 作为 N  ̄ 道 阻断剂 的 P P毒 素可 拮抗 这种 细胞肿 胀作 a通 S 用 , 且 拮抗 程 度 与 毒 素 的剂 量 具 有很 好 的相 关 性 。e e 并 JH a 等 【应 用这 一原 理 建 立 了测 试 P P的方 法 , 要 步 骤是 将 t 3 1 S 主 分 离 的小 脑 神 经细 胞 悬浮 于 一定 的培 养 基 中 , 细 胞一 旦 该
随着社会 的发 展 , 人们 的生活 质量 渐渐提 高 , 各种 海产
方法 与小鼠生物测 试很相近 。 该方 法检测 贝样 中 PP 用 S
贝 类食 品越来 越 多地 进入 了 寻常 百 姓家 的 餐桌 , 且越 来 并
越 受到 欢迎 。 然而 人们 在享受 美味 的同时 , 不知道 有 些 贝 却 类 是有 毒的 , 使近 年来 贝类 中毒事 件频 繁发 生l 。 洋 中的 l 海
动物科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2 期 1
麻痹 性贝 毒 的分 析方 法研 究进 展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由甲藻和蓝绿藻的一些株系产生的。

能够产生PSP 毒素
的甲藻主要有膝沟藻属(Gonyaulax)、亚力山大藻属(Alexandrium)、裸甲藻属(Cymnodinium)、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等。

其中膝沟藻属中的藻珠有G. tamarensis、G. catenella、G. acatenell、G. excavata、G. cohorticula、G. monilata
(邹仁林,1997);亚历山大藻属中的藻株有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塔玛
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A. acatenell、股状亚历山大藻A. cohonicula、A. fundyense、
联体亚历山大藻A. fraterculus、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utum;裸甲藻属中的G. catenatum 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藻比如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
以及巴哈马梨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等也可以产生PSP 毒素(李爱峰,。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要:建立 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一 串联 四极杆质谱法测定 贝类 中 4种麻 痹性 贝类 毒素的方法 。样品均质后经 乙酸水 溶
液提取 , L H B固相萃取柱净化 , 高效 液相 色谱分 离 , 超 串联 四级杆质谱 检测 , 外标 法定量 。S X d S X no T d n oT T 、 cT 、 eS X、c eS X在
文 章编 号: 8 80 (0 0 — 0 50 10— 3 X2 1)2 09 — 4 0 1
超 高效 液相 色谱一 串联质 谱法测定 4种麻痹性贝类毒 素
张小军 1 ,陈雪 昌 1 郭远 明 I 梅光 明 1 龙 , , ,
浙江 舟山
举1 ,薛 彬 I 郑 斌 2 ,
(. 1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 360 ; . 1 10 2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 浙江 舟山 3 6 0 ) 10 0
Z N iojn C E u— h n, UOY a - n , t l HA G Xa-a , H NX e ca g G u n mig e a
( r ea dFseyR sac s tt o hj n ca nvri , hj n r eFseisR sac Mai n i r ee rhI tue f ei gO e nU ies y Z ei gMai i r ee rh n h ni Z a t a n h e Is tt, h j n rvneK yL bo r utr E h n e e tZ o sa 3 6 0 , hn ntue Z e a gP oic e a f i l e& n a c m n, h uh n 1 10 C ia) i i Ma c u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能产生腹泻性贝毒的藻类包括利玛原 甲藻 (PY oro-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physis caudata) ,
1997 秋至 1998 年春 ,广东沿海遭遇多次赤潮 ,在 赤潮生物中发现了可产 DSP 的利玛原 甲藻 (Proro-
centrum lima) 和具尾鳍藻 (Dino physis caudatae ) o
Dinophysis 和原 甲藻 属 Prorocentrum。其 中包 括 Dinophysis acuminata , D. caudata , D. fortii 、D. mitra , D. norvegica , D. sacculus 、 tripos 及 ProD. rocentrum lima , P. concavum、P. ho manniamum、 ff P. maculosum, P. faustiae 等。在广东沿海发现的
藻 ( Steidinger , 1993) 。在 中国沿海 发现 了 A. tamarense ,A.catenella , G.ymnodinium sp. ,P.ba-
hamense var. com pressum等有毒藻。
2 染毒水产动物的种类 有毒藻类作为食物 ,在贝类 、鱼类和其它动物 的滤食或摄食过程 中,转移到它们的胃或食道中, 经 胃和肠消化和吸收 ,部分毒素在这些动物中积累
够产生毒素的藻类约有 60 78 种 ,约 占海洋 中微 藻种类 总数 的 1.8%- 1.9% 。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 了 19 种有毒赤潮藻种 ,这一数 目随着人们对有毒藻 类认识的深人还有可能继续增加。 腹泻性贝毒多数来源于甲藻,大多属于鳍藻属
shell ish poisoning, DSP) 、 f 失忆性贝类毒素 (amnesic shell ish poisoning, ASP) 、 f 神经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了的含有亚历山大甲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的贝类引起的。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亚历山大甲藻的疯长现象很常见。

石房蛤毒素会在蛤蜊、贻贝、牡蛎和扇贝体内积聚,在某些蜗牛的体内也发现了这种毒素。

石房蛤毒素引起的症状包括刺痛、肢体麻木、灼烧感、晕眩、嗜睡、发热、皮疹和脚步踉跄等。

在一些非致命的案例中,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的时间。

这种毒素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反应是,在食用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骤停现象,因为这种毒素会使膈肌麻痹,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呼吸。

通过执行大规模的针对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测项目和迅速封闭有毒的贝类捕捞区域,都可以预防麻痹性贝毒。

除了测量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之外,对有害藻华现象的预测还可以通过监测上个秋季水体沉积物中孢囊阶段(休眠状态)的亚历山大甲藻的量来进行。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一旦发现贝类体内的毒素含量超过了某一定值,这一贝类养殖场就会被关闭。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收获季节的高峰期。

得益于相关国家机构的有效监管,除了大型有害藻华之外,美国目前已经很少有因为合法食用贝类而发生中毒的现象了。

然而,依然有些公众无视关闭标志而食用含有毒素的贝类,从而发生严重的贝类中毒。

这种毒素并不能通过烹饪贝类而被杀灭。

毒素可以在一些贝类体内储存数周的时间,毒素甚至可以在奶油蛤蚌体内存在长达两年的时间。

麻痹性贝毒被认为是致使海洋哺乳动物死亡的一种原因,例如海獭在食用体内含有石房蛤蚌毒素的奶油蛤蚌之后可能死亡,有些座头鲸因为食用了体内含有石房蛤毒素的鲭鱼而死亡。

亚历山大甲藻藻华还会引起濒临灭绝的鱼类品种死亡,如鲟鱼。

浙江沿岸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浙江沿岸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c at f h j n a k nf m 2 0 o2 1 . 5 a pe w r k nt m ntr h co ogns hl os o e a gw s a e o 0 9t 0 0 1 1sm ls eet e o i emi - ra i se — Z i t r a o ot r ms l i xn n ev t s ol i . h eut s o e h t h h l s r hj n os e sh d f h t isa dh ayme l p l t n T ersl h w d ta tes e f hf m Z ei gc atl ra a s o a uo s l i o a aa
对 国民经济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我国贝类中毒的事件频繁发生 , 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 生命安全和贝类 产 品 出 口构 成 了严重 的威 胁 , 国家 和人 民群众 造成 重大 的经 济损 失 【] 对 l。贝类 污染 因素 主要来 源 于 微生 _ 3 物、 重金 属 和贝类毒 素㈣ 。为 了解 当前 浙 江沿岸 养殖 贝类 产 品的 安全状 况 , 本研究 于 20 —0 0年对 浙江 0 92 1 主要 的贝类养 殖 区进 行 贝类 抽样 监测 , 掌握浙 江地 区海 洋贝类 产 品污染 情况 , 为 对其 食用安 全性做 出正确 的评价 和各种 中毒事 件提供 依据 。
(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浙江舟山 360 ) 1 10

要: 0 9 2 1 2 0 - 0 0年对浙江沿 岸三 门湾 、 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 区采样 1 1 次 , 5批 连续 2年监测 了贝类微 生物 、
贝类毒素和重金 属有毒有害物质 的污染状况。结果表 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 尚存在一定 风险 , 部分样品有 贝类毒素检 出或重

影响海洋微藻生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重要生态因素

影响海洋微藻生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重要生态因素
维普资讯
第 l卷 第 1 5 期 2O O 2年 3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工 版) 理
Vo . № . 】1 5 1 Ma 2 02 r 0
JU NM O I G O U I E ST ( S E O R . ̄ FNN B NV R IY N E )
i ra a rd cn aa: h l h txn m eo g e p o u i g p rl c s el s o i l ai i f s
Ke o d : aayi h l i o is y w r s p rl c s e f h tx ; ma n c o g e t ls n i r e mira a ; e oo ia fc r l c lgc a t s l o
C C n m e : 9 9 20 8 L m br Q 4 .4 .
D c me t o e B ou n d : c
19 90年 联 合 国将 赤 潮 列 为 近 海 三 大 污染 问题
之 一 有 些 赤 潮 藻 类 可 分 泌 毒 素 , 接 毒 害 海 洋 动 直 物 , 而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痹 性 贝 类 中 毒 ( s ) 一 进 麻 Pv 是
分解 代谢 以及 分泌等 过程 都 与中 问代谢 有着直 接 或 问接关 系 , 因此 ,Q 又可 表示 台成代 谢 与分解 代谢 、 泄漏 与分 泌 、 细胞生 长与 分裂 速率 间 的平衡 . 细胞 培 养 的单 因素试 验表 明 , 些 环境 因素 如 光 照_ 、 一 1 温 j 度 ・ ]盐度 2 ̄ 1大量 营养 盐 【 、 2, 、 .6 和 生长 促 进 物 质 等均 对 Q 有影 响 . 某 些极 端 情 况 下 , S 在 P P毒 素 组 成 ( 种 衍 生 物 的 摩 尔 比 ) 可 能 发 生 改 各 也

贝类的药用

贝类的药用

贝类的药用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1980(000)006
【摘要】贻贝贻贝又名壳菜,在我国北方俗称海红。

它营群聚附着生活。

我国沿海贻贝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紫贻贝和翡翠贻贝等。

它的干制品叫做淡菜,是经济价值高,驰名中外的海产品之一。

【总页数】1页(P31)
【作者】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贝类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及其药用价值 [J], 程知庆;沈和定;姚理想;刁亚
2.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药用贝类资源的调查 [J], 李月;张迪;张立霞
3.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J], 郑重莺;张海琪;宋琍琍;张晓辉;施礼科
4.浅议海水贝类汉英翻译策略:以湛江地区常见海水贝类为例 [J], 梁力乔;郭遂红
5.浅议海水贝类汉英翻译策略:以湛江地区常见海水贝类为例 [J], 梁力乔;郭遂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林燕棠;杨美兰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1994(25)2
【摘要】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贝体中麻痹性毒素存在着一定的季节差异。

还对贝体中的毒素和有毒藻类的出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总页数】1页(P220)
【作者】林燕棠;杨美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品中的安全性研究概述 [J], 礼贺
2.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J], 汤云瑜;黄冬梅;蔡友琼
3.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蓄积及代谢研究进展 [J], 呼晓群;解万翠;李敏;董泽群;杨锡洪
4.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蓄积代谢研究进展 [J], 范礼强;郑关超;吴海燕;郭萌萌;卢霞;李玉;谭志军
5.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J], 汪宇;张海燕;隋延鸣;汤云瑜;孔聪;王媛;刘淑晗;蔡友琼;沈晓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1
2.2
0
0
45
100
100
45
100
1
2.2
2
4.4
20 57.1
0
0
52.9
17 48.6
0
0
45
100
0
0
98.9
44 97.8
0
0
22 48.9
0
0
44.4
18 40.0
0
0
9
22.5
0
0
22.5
9
22.5
0
0
485
66.0
4
总超标率% 0 0 0 1.1 3.3 0 0 0 0
0.5
贝类腺体组织检测结果分析:全部贝类样品 PSP 毒素检出率为 77%,腺体中毒素广泛存 在,大多数样品腺体中都能检出 PSP 毒素。PSP 超标率明显高于全部组织,达到 13.2%,存 在于毛蚶(61.1%)、泥蚶(33.3%)、牡蛎(10%)、泥螺(6.7%)。
从时间角度上分析,4 月份样品中 PSP 检出率略高于 9 月份。其中,4 月份样品全部组 织中 PSP 检出率为 68.9%,9 月份检出率为 62.8%;4 月份样品腺体组织中 PSP 检出率为 81.6%, 9 月份检出率为 72.1%。
不同采集地区贝类毒素水平不同,其中 PSP 毒素水平最高的样品(315 µg/100g)出现在 舟山,是 PSP 限量标准(80 µg/100g)约 4 倍。其次是象山海域 PSP(202 µg/100g)毒素水 平最高样品约是规定限量标准 2.5 倍。这表明在象山和舟山海域加强贝类毒素水平的监控。
Keyword: Zhejiang offshore, red tide,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1 引言 东海是我国赤引潮高发区,其中浙江沿海又是东海赤潮主要发生地。赤潮主要是由海水 过度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如果引起赤潮的藻类属于有毒藻类,就会引起藻类毒素 水平增高。并且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被贝类、鱼类摄食后累积在其体内。当消费者摄食这 些受到藻类毒素的海产品时就会发生中毒,严重的会出现死亡。常见海洋藻毒素包括麻痹性 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毒素(NSP)、记忆缺失性贝毒素(ASP)、 西加鱼毒素(CFP),其中麻痹性贝毒的分布范围最广,毒性强,甚至会导致人们死亡而最受
Abstract: Nine types of shellfishes were collected from nine district of Zhejiang offshore area. Enzyme-linked immunobosorbent assa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in shellfish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P level of shellfishes were very low in Zhejiang offshore area.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oxin were as high as 66%, while the samples exceeding the limit level only accounted for 0.5 %. The resul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in April was higher than in September,most of PSP accumulated in the digestive glands of shellfish.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toxic algal existed in Zhejiang ocean areas and didn’t yet bloomed, which needs to be specially monitored.
Study on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level of major shellfishes in
Zhejiang offshore area
Long Zaihao, Chen Xiaoqing, Ma Zhongchun (Ningbo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Ningbo, Zhejiang, 315012)
类别 月份 总量
花蛤 4
45
9 45
4 45 白蛤
9 45
泥螺 4
35
9 10
泥蚶 4
45
9 45
毛蚶 4
45
9 45
厚壳 4 35
表 2 浙江沿海贝类腺体组织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水平比较
检出量
检出率%
总检出 率%
超标数
超标率%
41
91.1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82.2
33
73.3
0
0
24
53.3
0
0
42.2
14
31.1
9 45
27
海瓜 4 40
16
子 9 40
14
合计
735 566
65.7 100.0 100.0
0 5 100 4
68.9
0
64.4
60.0
0
40.0
0
37.5
35.0
0
77.0
97
0 11.1
10.0 8.9 0
0 0. 0
0 0
13.2
地点
慈溪 宁海 象山 舟山 三门 温岭 玉环 乐清 苍南
样本量
浙江省主要贝类产品全部组织和腺体中 PSP 毒素检出和超标情况分别见表 1 和表 2。对 贝类全部组织检测结果分析:全部贝类样品 PSP 毒素检出率为 66%,其中毛蚶、泥蚶、泥螺 和牡蛎的 PSP 毒素检出率都接近或达到了 100%。但 PSP 超标率为 0.5%,水平较低,并且只 有毛蚶和泥蚶样品检测结果存在超标情况,超标率分别为 3.3%和 1.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浙江海域贝类多数都检测出麻痹性贝类毒素,全部组织中 PSP 检出率高达 66%,腺体组织检出率更高达 77%,这说明浙江海域存在可能产生 PSP 毒素的藻 类,因此需要加强关注。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贝类中 PSP 毒素水平较低,最高只有 315 µg/100g,而且超出限量标准的样本较少,超标率仅为 0.5%(全部组织)。研究说明浙江沿 海并没有出现塔马亚历山大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引发的赤潮。泥蚶、毛蚶、牡蛎中 PSP 毒素 检出率接近或达到了 100%,也同时说明要对这几种类别的贝类加强监管。
35
50.0
0
0
49
70.0
48
64.0
0
0
61
81.3
43
50.6
0
0
58
68.2
42
49.4
0
0
55
64.7
腺体
超标量
10 19 21 15 5 5 11 9 2
参考文献
[1] 胡益峰,郭朋军. 2001 年以来舟山海域赤潮及麻痹性贝毒发生情况的研究. 海洋环
略率高于 9 月份;贝类中的毒素主要累积在贝类腺体组织中;泥蚶、毛蚶、牡蛎中麻痹性毒
素水平及检出率高于其它贝类,要加强关注。
月总 类别
份量
4 45 花蛤
9 45
4 45 白蛤
9 45
4 35 泥螺
9 10
4 45 泥蚶
9 45
4 45 毛蚶
9 45
厚壳 4 35 贻贝 9 35
4 45 牡蛎
9 45
本次采样四月份 PSP 毒素检出率高于九月份,很可能与浙江沿海赤潮发生规律有关。一 般浙江在四、五月份进入赤潮高发期,七月份逐渐消失。同时腺体组织中 PSP 毒素水平显著 高于全部组织中 PSP 毒素水平,这也与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小结: 本次调查显示,浙江沿海地区的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水平处于安全范围;4 月份毒素检出
到关注,是全球各国水产养殖业重点监测对象。本研究主要对赤潮高发区浙江沿海进行贝类 样品采集,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调查该地区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水平,为浙江沿海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分别于 2009 年 9 月和 2010 年 4 月,分两次在浙江沿海 9 个地区(慈溪、宁海、象山、 舟山、三门、温岭、玉环、乐清、苍南)水产市场等采集了毛蚶、泥蚶、泥螺、牡蛎、厚壳 贻贝、海瓜子、花蛤、白蛤、缢蛏共 9 个种类。每个地区的样品采集量为 5 份,每份 1000kg。 采集过程中样品用冰块保存,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立即检测放入-20℃冷冻。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麻痹性贝类毒素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RIDASCREEN ®FAST PSP SC);0.1 mol/L 盐酸 溶液;酶标仪(Spectramax M5,MD) 2.3 样品制备 全部组织制备:用清水将贝壳洗净后,打开贝壳,分离整个组织,沥干水分/滤纸吸干, 然后用匀浆机将整个组织匀浆。 腺体组织:用清水将贝克洗净后,打开贝壳,分离消化腺,沥干水分/滤纸吸干,然后 用组织匀浆机将腺体组织匀浆。 2.4 ELISA 检测 2.4.1 毒素提取:取 10g 均质组织,加入 10 ml 0.1mol/L HCL,煮沸 5min,同时搅拌;离 心(10min/3500g/4℃);离心后控制 pH 值不能超过 4,用 5M HCL 调节;最后取 100μl 的上 清夜,用缓冲液稀释至 1ml(1:10 稀释)。在酶标板中每孔加入 50μl 液体。 2.4.2 检测过程:将检测微孔条插入微孔架;向每个微孔内加入 50μl 标准品或样品;接 着每个微孔内加入 50μl 稀释的酶标记物液;然后向每个微孔内再加入 50μl PSP 抗体,人工 轻轻混匀,在室温(20~25℃)孵育 15min;孵育结束后,将酶标板中液体倒出,将微孔架 倒置在吸水纸上拍打以保证完全除去孔中的液体。用 8 通道移液器取 250μl 去离子水,加入 微孔板上,冲洗几次,然后再次倒出孔中液体,完全除去孔中的液体。重复操作 2 次;向微 孔中加入 100 μl 显色液,人工轻轻振荡,在室温下孵育 15min;最后向微孔中加入 10 μl 终 止液,轻微混匀,在加入终止液 10min 内测量 450nm 处吸光度。 2.4.3 结果计算:按照 PSP 检测试剂盒的说明用软件计算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