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一、审美意识的Biblioteka 构要素(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美感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让审美情趣充溢语文课堂
让审美情趣充溢语文课堂审美,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品鉴活动。
审美的结果是产生美感,美感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和愉悦性。
语文课堂教学如能正确运用审美手段和工具,通过情感全面激起学生心灵,学生耳濡目染,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的教育过程。
在这种状态中,所学到的知识就掌握得更牢固,并便于通过联想而随时被回忆起来。
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施行审美呢?一、意会形象,感受美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意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特别需要抓住课文中描写无名战士那双手的语句:“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通过对“只有”“擎着”“指向”词语的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身临其境的想象,使无名战士这一屹立于茫茫草原上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地树起来,从而激起学生们对无名战士的深深敬爱,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激发情感,领悟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作者既然是借景抒情,读者就该读文生情。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与交融,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如《背影》一文,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亦朴实无华,表面看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把人们生活中父子情感的体验讲给学生,启发他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
十几年前,我教此文时,分析研究课文内容之前,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车站送别所表现亲子之情。
联系实际谈美感的特点1
美感是单指个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人的感受器官与大脑组成。
感受器官只是起到媒介或联通器的作用,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的大脑。
如果没有感受器官,音乐之于耳,美景美画之与看,爱之抚摸等等无法传导至大脑就无法产生美感,同样没有大脑的分析与思考感官再灵敏也无美感。
人的大脑清醒时每时每刻都在把感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判断与思考,可并不是每件有利的事情都会产生美感,但是美感必定是有利事情中的一部分,司空见惯的有利事情不能产生美感是因为人有感觉疲劳与熟视无睹的特点,对外乡人来说桂林山水很美,但天天劳作在那里的人不会感觉到美,古人云:日进前而不御,远闻名而思慕。
那些需要经追求得到的,或者想追求的,或者具有新奇与震撼力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会产生美感。
美感的基础只能是单个个人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正因为是个人的自利感觉才使人类有丰富多彩万千纷繁的美感.美感的基础在于个体,这样必然产生有差异或有相反的美感.个体本身对同一事物随着时间变化往往也会产生美感的变化.美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一性,人类对美感并不苛求只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产生有利感觉便会产生美感.美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自利的灵敏感觉,个人生活在一个自然与社会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大脑时刻在感知环境与判断利益.由于事关自身的生存大事,这种感知与判断变得异常灵敏,有时甚至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我把这称为自利敏觉.如果我看到一张丽江玉龙雪山的照片,高高的山峰,皑皑的白雪自利敏觉会产生雄伟与纯洁的感觉,雄伟与纯洁对个体生存有利从而引发美感,其实玉龙雪山虽然只有海拔五千多米是人类至今无法攀登的无法生活的险恶之地.如果我看到一张沙漠驼铃照片,自利敏觉会产生无边无际与金黄色的有利判断,同样无边无际使人感到自由活动范围巨大,金黄色象征收获与财富实际上沙漠是人无法生活的死亡之地,自利敏觉是解开美感奥秘的金钥匙.舞蹈美感是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的基础,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不能离开舞蹈美感。
舞蹈家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出美的生活内容。
三、美感的特征
三、美感的特征重点、难点提示与讲解: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
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
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
C、美感直观性的现实表现: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瞬间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
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
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4、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差异性
(一)美感的生理要素
1、美感的生理表现:
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
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 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的生理发生
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
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 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 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 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 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 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2、美感的愉悦性
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
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 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刘鄂在《老残 游记》中描写 听王小玉说书 的美妙:“五 脏六腑,像熨 斗熨过,无一 处不服贴,三 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 畅快。”
济南大明湖
美感与快感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 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 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 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 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 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 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它是非常主观而个体化的体验。
虽然美感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本质和作用。
1.审美是一种感受和认知的过程。
审美与感官经验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感官经验是个体对美的直观感受,包括对形状、颜色、声音、触感等外在感官刺激的回应;而认知过程则是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解释,包括对于作品的内涵、结构、表达方式及背后的意义等的理解。
审美兼顾感性和理性,个体既要通过感官感受去体验美的存在,又要通过理性思考去理解并对美进行评判。
2.美感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独特而主观的,受到其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一件事物或作品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美感体验。
这种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美感成为一种多样化的存在。
3.美感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
尽管美感是主观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美感共鸣。
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一些共同特点的感知偏好。
例如,对称、谐调和比例等是人们在审美感受中常常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特征。
这些普适的美感共通性不仅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塑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4.美感具有情感和情义的成分。
美感体验与情感密切相关,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兴奋、愉悦、惊艳和感动等情绪。
美感还能够唤起对于事物或作品深层次的情义。
例如,对于一个美丽的风景或一首动人的音乐,人们可能会感到自然的敬畏、宇宙存在的微小和自己存在的渺小。
这种情感和情义的成分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美感具有独特的情绪共鸣和人类意义。
美感作为人类的基本感知和认知能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中。
通过理解美感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美,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感的分析)【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2章美感的分析一、名词解释1.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2.移情说答: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
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3.距离说答:“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
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
“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
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
“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4.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1.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2. 美感的四大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大基本特征:
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
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
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激动和变化。
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但是,这种情感色彩的背后同样蕴藏了理性的客观认识,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统一,美感差异性:地区差异:非洲人欧洲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时代差异:中国唐代人与现代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个体差异。
四、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作为个人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
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愉悦。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 实践。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1、条件: 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什么是美感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 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 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 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 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象
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想象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空 谷 幽 兰
菊 秋 篱 东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 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 目的的。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 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 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普列汉偌夫: “赖斯金说得非常好,一个少女可以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歌德从斯特拉斯堡教堂获得强烈印象,享 受到“半天堂式的快乐”,又感受到心灵 为之震颤的巨人般的精神力量,引起强烈 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由审美直观而来的审 美感受。
那么,特定的审美对象,何以会引起主体特定的 审美心理反应而获得美感?或者说,美感形成的 根源在哪里?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美感的本质问题。
一、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1、审美观照 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
当我们面临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对象以其可感 的外在形式吸引我们,打动我们,触发我们的情 感,唤起我们的记忆,激起活跃的想象和理解活 动,我们会体验到赏心悦目,或者惊心动魄。这 一过程就是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就是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 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对于审美对象的领悟和理 解。 通过审美观照,主体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审美 上的满足。
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 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 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 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 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 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 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尘世之外的 理念世界,因而只有少数由于“神灵凭附”而陷 入“迷狂”的人,才能观照最高的美,才能“见 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这种 说法,既抹煞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也抹煞 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 “美的理念”、“美的观念”绝对化、客观化、 神学化,因而也就把人的审美能力神秘化或神学 化了。
其次,这种感觉具有理性的深度,它在直 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社会的人的感觉不 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 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人和人之间 的某种社会关系;即辨识其中蕴含的特定 意义。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舞蹈美感的特征
舞蹈美感的特征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以身体动作、节奏和音乐为基础,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传达出一种美感。
舞蹈美感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节奏美感舞蹈需要按照特定的节奏进行动作,这种节奏美感来源于舞蹈的音乐和动作的协调,使得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
舞者需要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使得自己的动作和音乐的节奏完美地结合起来。
2. 空间美感舞蹈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舞者需要在空间中进行动作。
舞者通过身体的姿势、移动和舞台的布置,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舞者需要掌握空间的规律,合理地利用舞台上的空间,使得舞蹈呈现出一种美感。
3. 时间美感舞蹈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形式,舞者需要在时间上进行动作。
舞者需要准确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使得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节奏。
同时,舞者还需要合理地掌握舞蹈的节奏和节拍,使得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韵律感。
4. 姿态美感舞蹈需要舞者通过身体的姿态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舞者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使得自己的动作更加优美、流畅。
舞者需要在动作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使得舞蹈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5. 心灵美感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舞者在表演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舞者需要将自己的心灵融入到舞蹈中,通过舞蹈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舞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得舞蹈更加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舞蹈美感的特征包括节奏美感、空间美感、时间美感、姿态美感和心灵美感。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者需要在表演中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征,使得舞蹈更加优美、动人。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汇总
2、实践使感觉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感觉的对象“人化”。感觉本身也“人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不断地增强 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器官,完善和丰富自身对外界的 感觉、认识和改造能力。 从动物的感觉到人的感觉。 例如人和动物对自然界的声音、颜色的不同反 应。 感觉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感觉里确 证人的本质力量。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⑼,则 其形莫睹,迥⑽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 稍阔,则其见弥小⑾。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 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注释: ⑼迫目以寸:迫,近。离眼睛只有一寸的距离。形容离得 很近。 ⑽迥:远。⑾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确实是 由于距离它(指被观察的山水)远了一些,则所看见的山 水就会更小些。
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美感;理解美感的 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了解美感与 其他感受的区别;掌握美感的特征 教学重点:美感的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 关系;美感与快感痛感的关系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与本质
一、广义与狭义的美感 广义: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 映,是意识活动各个要素和表现形态的综合。包 括审美感受、能力、趣味、观念和理想等等。 狭义: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 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 二、美感的本质:美感是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直 观。 美与美感相伴相生。 社会性。审美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美感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圣人含道映物⑴,贤者澄怀味像⑵。至于山 水,质有而趣灵⑶,是以轩辕、尧、孔、广成、 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 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⑷焉。夫圣 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⑸;山水以形媚道⑹,而 仁者乐。不亦几乎?
学前儿童美感特点
学前儿童美感特点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力在日益提高。
美感是孩子感知、体验和表达美的能力,是他们对世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形成。
1.对色彩的喜好:学前儿童对鲜艳明亮的色彩更加感兴趣,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的画面和玩具。
这是因为他们的视觉系统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比较鲜明的色彩更易于辨认和理解。
2.对形状的认知:学前儿童对各种形状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分辨和命名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
他们喜欢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通过触摸和操作来认知形状的特征。
3.对音乐和声音的感知:学前儿童对音乐和声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他们喜欢听音乐、唱歌和跳舞,对于声音的表达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音乐和声音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4.对自然界的热爱:学前儿童对大自然和动物充满好奇和向往。
他们喜欢观察花草树木、小动物等,对自然界的美有一种天然的感知和认同。
在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他们的美感也在不断地培养和培养。
5.对绘画和手工艺品的喜爱:学前儿童喜欢涂鸦、画画和制作手工艺品。
通过绘画和手工艺品,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这种艺术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6.对故事和图书的热衷:学前儿童喜欢听故事和看图书。
故事和图书中的形象和情节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通过故事和图书,学前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美学体验和文化元素。
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美感是通过感知、体验和表达来逐渐形成的。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能力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艺术和美学体验,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