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的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4a0e22aed630b1c59eeb556.png)
《天气和气候》的说课稿梁丽平我今天讲的是第三章的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它为下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与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用天气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并能合理的安排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学,学生也不愿意去学。
而本节课《天气和气候》对学生来说,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因此,学生也乐意学习。
这节课我让他们自主预习、提前一天给学生发导学案、学生自制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图片、课前收集资料,重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我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依据我校的十六字教学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展示提高”,这四个环节,我力求在教法上体现新课堂特点。
从情景导入法---小黑板展示—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挑战主持人---天气与生活,这些环节步步深入,不断的体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努力的方向是:1.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在教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我又联系到魏县的天气知识,从中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3.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学生活动。
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小黑板展示、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挑战主持人,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有待提高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差:突出表现在过渡不自然、对学生的评价语有些苍白,缺乏针对性和鼓励性。
2.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差和教学环节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最后草草收兵,给人以仓促的感觉。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7935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e.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五年级科学上册,其中的《天气和气候》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其区别。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天气标志牌- 天气实验装置- 课件和投影仪2. 素材准备:- 天气和气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激发他们对天气的兴趣。
2. 新课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天气标志牌,与学生一起辨认不同天气对应的标志。
-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给出简单明了的定义。
3. 概念解释(10分钟)- 利用课件和例子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其区别。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意思。
4.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准备一份天气实验装置。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并让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天气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5. 拓展应用(10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天气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对生活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活动和保护环境。
6. 总结归纳(5分钟)- 向学生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帮助他们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气候的概念仍然有一定难度。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7898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7.png)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o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风等)及其成因。
o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能力目标:o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o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能够预测简单天气变化,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
o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o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难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入、新课讲解、练习、总结。
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天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
-实验法:利用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章节。
-教具:天气现象模型、气候类型挂图。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简易气象站模型。
-多媒体资源:天气现象视频、气候类型介绍PPT。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如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奖励。
3.激励策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a10b6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3.png)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与本节课有关的课标要求是: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要素——气候的研究。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共有四节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天气与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气候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
为后面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应教材共4页,天气部分有3个自然段,4幅情景插图,气候部分共有2个自然段,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共4个自然段,两幅插图,1个阅读,此外,文后的活动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看图的基本素养,天气和气候学生也亲身经历过,天气预报所包含的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且内容简单,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其自主探究。
空气质量信息的查询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部分需要教师解释。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分辨天气和气候。
2.会获取天气信息:认清天气符号、看懂卫星云图、关注空气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1.师友合作甄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记忆天气符号。
2.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天气的某些活动是否妥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保护空气质量、低碳环保的理念。
五、本节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和辨别天气与气候、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看懂天气符号。
六、本节难点以考点来看,本节课的难点是辨别天气与气候;以课标要求来看是学会获取天气信息并服务与个人生活。
七、教法及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讲授法、问答式谈话法、观测法、问题解决法。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8bd3b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a.png)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3篇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2d150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3.png)
多变的天⽓说课稿3篇多变的天⽓说课稿3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精⼼整理的多变的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变的天⽓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师,⼤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章《天⽓与⽓候》,第⼀节《多变的天⽓》。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三个⼩标题:1.天⽓及其影响。
2.明天的天⽓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 这⼀节课⼀共有三个⼩标题:⽓。
三个活动:1.让学⽣了解天⽓与我们的关系。
2.让学⽣了解天⽓预报的相关知 本节课中⼀共有三个活动:识。
3.让学⽣懂得保护环境。
⼀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知道世界上第⼀张天⽓图的诞⽣。
本节课中有⼀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知道世界上第⼀张天⽓图的诞⽣。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降⽔、⽓温、风⼒、风向。
五个概念:天⽓、降⽔、⽓温、风⼒、风向。
需要学⽣掌握的知识点有:天⽓的特点、降⽔概率的意义、风⼒与风向的表⽰⽅法。
知识点有:天⽓的特点、降⽔概率的意义、风⼒与风向的表⽰⽅法。
【教学⽬标】【教学⽬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认知⽔平以及我县正在⼤⼒推⾏的“杜郎⼝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标如下: 知识⽬标:让学⽣理解天⽓、降⽔、⽓温、风⼒、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预报的制作过知识⽬标:让学⽣理解天⽓、降⽔、⽓温、风⼒、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彩所表⽰的不同含义;区分天⽓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标:能⽤⼀定的语⾔⽂字对天⽓进⾏描述;能够判断风⼒、风向;能看懂天⽓卫星云 能⼒⽬标:能⽤⼀定的语⾔⽂字对天⽓进⾏描述;能够判断风⼒、风向;能看懂天⽓卫星云图;能模仿进⾏天⽓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感受到天⽓与我们的⽣产、⽣活、⼯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感受到天⽓与我们的⽣产、⽣活、⼯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f113183a0116c175f0e48dc.png)
《天气和气候》武邑县清凉店中学王站鹏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本节教材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理念“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要求”,综合对课标,对学生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四、教法学法教法:1.引导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知识竞赛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老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究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把文字、声音、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及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及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073f07856a561253d36f0a.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海口市义龙中学童方舒一、教材剖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随和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天气》的开篇。
从教材构造看,它是持续学习惯温、降水随和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好多有关天气的知识,进一步重申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行缺乏的一部分。
本节教材特点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质,将生活实质带入讲堂,让学生切确实实感觉到此刻学习的是对生活实用的地理,是对终生发展实用的地理。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1)知道“天气”和“天气”的差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辨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举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日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经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大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对在天气预告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告符号, 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课要点和难点:1、天气与天气的观点及其差别。
2、利用教材中的天气知识剖析和判断不一样地域的天气状况。
3、认识和理解灾祸性天气符号及灾祸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法论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依据初一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联系实质安排教课内容。
采纳学生参加程度高的学导式议论教课法。
在学生看书、自学而且互相沟通的基础上,在教师启迪指引下,解决地理问题。
同时经过讲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迪学生从书籍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致使用,落实教课目的。
采纳多媒体电脑教课手段。
在本教课过程中加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告》片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联合起来,它在教课中的运用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气候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气候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c533840767f5acfa1c7cd56.png)
《天气和气侯复习》说课稿紫薇中学张彩燕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二、三节的复习。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前三节内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本节学习,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降水,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二、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三学生来说,一是复习课,但学生遗忘厉害,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理。
二占分值较少学生不够重视,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天气和气候: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气温:会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会根据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教学方法: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学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采用多媒体课件,采用35.35高效课堂模式,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知道,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可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喜事。
现在,老师将跟同学们一块来回顾当中两个情景:首先,发射基地酒泉,发射前夕,酒泉大风骤起,恶劣的天气使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担心已经加注燃料的飞船是否会暂停发射。
然而到了12日早晨,大风突然间停了,天上开始下小雪。
准备发射时,雪也停了。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让人感到“真是奇迹”。
由于天公作美,飞船如期成功发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什么原因呢?二、预习展示: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天气,哪些描述气候?A.昆明四季如春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明天大风降温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E:秋高气爽 F.清明时节雨纷纷G.暴风骤雨H.北京冬冷夏热I.勿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fedb693c1ec5da51e27031.png)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cf72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c.png)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天气与气候》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并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让他们感知到天气的多变和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核心知识讲解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3、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让他们亲自参与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气象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25878dd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b.png)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42812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3.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504fb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04.png)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天气与气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两者的科学概念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b960ba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1.png)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 学生能够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理。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准备天气符号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教学挂图。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
- 准备记录天气情况的笔记本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天气的日常观察,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 展示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天气现象。
2. 讲解新知- 定义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强调两者的区别。
- 介绍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符号记录天气。
- 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理解。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不同气候下的日常生活。
4. 知识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天气预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5. 总结提升- 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 强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
五、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一、天气1. 定义2. 描述方式3. 天气符号二、气候1. 定义2. 类型及特点3. 形成原因三、气候变化的影响1. 环境2. 社会生活```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ef6c9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14.png)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91c41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f.png)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它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今天我就本节的教材、教师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的分析.i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们来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认识卫星云图,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
学好这些知识,学生能对今后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物产、经济、交通等具有很大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而对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要求的,根据课程标准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理念。
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气的特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1.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天气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 通过天气薄薄的形式,了解常用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⑴会区别天气和气候;(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学生同时接触“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时容易混淆。
讲清楚了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而且在考试中也得心应手。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0c3621a76e58fafbb00336.png)
《天气与气候》的说课稿者腊中学:龙飞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环节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
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指导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
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
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
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学法的理论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
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
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请同学们注意这几幅图片表明天气和气候与那些产业有关?生答:日常生活、农业、工业、商业等。
过渡:既然天气和气候与各行各业都有关系,我们平时是怎么样描述天气的呢?请看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这些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既然天气就像孩儿面,说变就变那古人都凭借什么来预知明天的天气呢?生答:识云和观察动物那谁又了解关于天气的一些谚语呢?生答:略《三国演义》当中就有一位神计妙算的人物,他曾经利用天气几次获利,是谁呢?生答:诸葛亮谁来讲讲诸葛亮利用天气取胜的故事?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生答: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区)往往利用云层的厚度来判断当地天气的状况。
各气象台、气象站都利用卫星云图来播报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接下来请观看天气预报,注意观察各种不同的天气符号表示怎样的天气?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观看完了天气预报,请看这些天气符号你认识吗?来抢答。
生答:……这个是风的符号称作风向标,由两部分组成:风羽和风秆;风秆表示风的出向即风向。
风羽表示风的大小即风力。
请同学们自己来观察,分析用风向标来如何表示风?生答:略回答的非常好,风羽的一竖代表两级,那半竖就代表一级。
在平面图上,往往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所以风秆表示风向也利用这个办法。
既然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天气符号,听说我们班人才济济,今天就让同学们做一次播音员,播报今天的天气预报.鉴于表现如此优秀,那这次元旦去海南,我把大家也带上,首先请大家欣赏海南的美景,完了咱们再去哈尔滨。
同样在元月份,是什么造就了两地的景观差异这么大呢?生答:气候什么是气候呢?生答:略那一个地区的气候相对比较稳定,而天气比较多变。
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那些描述气候的?接下来我们对天气和气候做个对比。
无论是天气还是气候,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
由于大气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空气的质量状况。
所以天气预报中也播报空气的污染指数,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以后晨练前关注一下这项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