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五年级科学上册,其中的《天气和气候》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其区别。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天气标志牌- 天气实验装置- 课件和投影仪2. 素材准备:- 天气和气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激发他们对天气的兴趣。
2. 新课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天气标志牌,与学生一起辨认不同天气对应的标志。
-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给出简单明了的定义。
3. 概念解释(10分钟)- 利用课件和例子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其区别。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意思。
4.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准备一份天气实验装置。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并让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天气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5. 拓展应用(10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天气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对生活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活动和保护环境。
6. 总结归纳(5分钟)- 向学生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帮助他们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气候的概念仍然有一定难度。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建立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气候,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2)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能力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o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风等)及其成因。
o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能力目标:o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o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能够预测简单天气变化,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
o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o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难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入、新课讲解、练习、总结。
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天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
-实验法:利用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章节。
-教具:天气现象模型、气候类型挂图。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简易气象站模型。
-多媒体资源:天气现象视频、气候类型介绍PPT。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如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奖励。
3.激励策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与本节课有关的课标要求是: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要素——气候的研究。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共有四节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天气与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气候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
为后面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应教材共4页,天气部分有3个自然段,4幅情景插图,气候部分共有2个自然段,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共4个自然段,两幅插图,1个阅读,此外,文后的活动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看图的基本素养,天气和气候学生也亲身经历过,天气预报所包含的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且内容简单,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其自主探究。
空气质量信息的查询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部分需要教师解释。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分辨天气和气候。
2.会获取天气信息:认清天气符号、看懂卫星云图、关注空气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1.师友合作甄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记忆天气符号。
2.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天气的某些活动是否妥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保护空气质量、低碳环保的理念。
五、本节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和辨别天气与气候、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看懂天气符号。
六、本节难点以考点来看,本节课的难点是辨别天气与气候;以课标要求来看是学会获取天气信息并服务与个人生活。
七、教法及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讲授法、问答式谈话法、观测法、问题解决法。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武邑县清凉店中学王站鹏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本节教材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理念“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要求”,综合对课标,对学生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四、教法学法教法:1.引导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知识竞赛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老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究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把文字、声音、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天气与气候》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并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让他们感知到天气的多变和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核心知识讲解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3、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让他们亲自参与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气象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的说课稿者腊中学:龙飞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环节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
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指导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天气与气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两者的科学概念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后续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中国天气和气候的深入了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天气系统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2.难点气候特点与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复杂气候条件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气候概念和复杂的气候成因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
三、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数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
2.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出天气和气候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天气系统介绍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的分布规律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 学生能够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理。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准备天气符号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教学挂图。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
- 准备记录天气情况的笔记本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天气的日常观察,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 展示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天气现象。
2. 讲解新知- 定义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强调两者的区别。
- 介绍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符号记录天气。
- 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理解。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不同气候下的日常生活。
4. 知识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天气预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5. 总结提升- 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 强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
五、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一、天气1. 定义2. 描述方式3. 天气符号二、气候1. 定义2. 类型及特点3. 形成原因三、气候变化的影响1. 环境2. 社会生活```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它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今天我就本节的教材、教师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的分析.i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们来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认识卫星云图,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
学好这些知识,学生能对今后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物产、经济、交通等具有很大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而对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要求的,根据课程标准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理念。
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气的特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1.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天气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 通过天气薄薄的形式,了解常用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⑴会区别天气和气候;(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学生同时接触“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时容易混淆。
讲清楚了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而且在考试中也得心应手。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1 天气与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及区别,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要点。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学目标依据现有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事又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2.1认知目标一是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而是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2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分析判断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加强推理的能力。
2.3情感目标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教学的重难点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说学情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而且这节课面对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他们又比较活泼好动,容易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结合一些环节比如表演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增强学习效率。
三说教法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
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能力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3)关心国家、家乡的变化,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法阐述:㈠教学方法及依据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强),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坚持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展示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练习等,直观形象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1、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放飞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
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体验学习法:即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受、参与地理课的学习。
4、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
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
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课前活动:1注意观看“神舟六号”发射和落地的天气情况并查找与天气有关的资料。
2通过各种途径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3家庭调查:天气与家庭成员所从事职业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导入明天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即将召开,喜欢开运动会的同学最担心那天的什么?1 天气及其影响处理方法:(1)展示学生收集的今明两天天气预报、预报来源(可从报纸、电视、收音机、网络等多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空前清洁程度等的大气状况(适当补充其它降水形式)2让学生交流发言怎样描述天气(注意与气候的区别)(3)通过生活体验以及几天来对“神舟六号”从发射到落地几天的天气变化的观察进一步理解天气多变的特点:1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2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4)公布家庭调查:天气与家庭成员职业的关系并结合做P50活动1、2说明: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5)反馈练习:选择:描述天气的语言(诗句、俗语);判断与天气相匹配的活动。
拓展延伸:“神舟六号”成功落地(离预定地点只有1公里的误差)除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外,天气是否也助了一臂之力?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2)让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充分利用学生兴奋点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祖国、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的情感(4)十三中的家长做生意的人多,他们对天气影响的感悟颇多。
学生通过调查体会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倍增。
过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固然聪明,但让我们设想一下:假若当年有了天气预报其结果又会怎样呢?那天气预报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让我们一同走进国家气象中心2 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处理方法:(1)阅读P51 3.3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受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2)看阅读材料“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3)做活动1认识卫星云图(4)做活动2熟悉城市天气预报符号(比比谁记得快)(5)做活动3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此环节多给下游学生一个机会)(6)观察课本2001年1月1日北京市天气预报,教师将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要素加以解释。
(7 ) 反馈练习(8)拓展延伸:“神舟六号”为何首次启用副着陆场?是否与天气预报有关?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不易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教育。
(2)在参与中让学生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前面的一系列活动就是为实现这一宗旨服务的。
(3)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由于技术水平的问题做中长期的天气预报还有许多困难。
过渡现在的天气预报和以前的相比多了什么项目的预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处理方法:讨论:(1)衡量一个地方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2)阅读课本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3)做课本活动结合看以下阅读材料:A:每年秋收以后,许多机场的飞机因为附近村里的农民焚烧秸秆空气能见度低,而被迫停航。
B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因一场大雾使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气无法扩散,地面中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使4天中死亡4000人。
C:美国阿那空大铜矿的冶炼厂排出的含砷废气,使周围牧草受到污染,24千米内的牛、羊、马等家畜中毒,其中中毒的羊多达3000多只分析:(1)材料A说明,污浊的空气严重影响了()(2)材料B说明,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3)材料C说明,有毒气体对()和()也有危害。
(4)由此看出:空气质量一方面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5)拓展延伸:烟台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你身边是否还有其他人类活动在破坏我们的环境?设计意图: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贡献家乡的思想情感课堂小结:本节宗旨想从你的生活体验、你所关心的事入手,学会:(1)理解天气的内涵,学会描述天气。
(2)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并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3)养成关注环境、国家及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好习惯。
你是否有所收获?请学生谈收获:可根据时间确定范围,适当向中下游学生倾斜。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论文:令烟台人兴奋、自豪的事是什么?作为烟台市民应怎样做才无亏于这一殊荣?(下一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