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篇一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一最苦与最乐【模拟试题】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缆()揽()陪()赔()毫()豪()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2)达观:(3)心安理得:(4)悲天悯人: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 (2)“任重而道远。

”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第二段:从到。

论点:第三段:从到。

论点:三个论点间的关系: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

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二。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四、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5.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阐述个人观点,进行有效沟通。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丰富知识体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对苦难与快乐的深刻认识。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惨绿”、“颠沛”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难、快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旨。《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所写的散文,表达了他对苦难与快乐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帮助我们认识到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苦难与快乐的独特见解。
-对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理解难点。
-在帮助学生形成观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指导他们如何从文章中找到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实际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流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寨子(zhài)陡峭(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修葺(qì)晶莹(yíng)2、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1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2_____________。

2、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深入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深入思考。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生活中的苦与乐。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苦与乐。

(2)提问:你们觉得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作文。

2. 复习文章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最苦与最乐-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探讨人生哲理,形成独立见解;
3.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优秀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奠定基础。
举例: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最苦”与“最乐”的情景,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课文中提到的“背着沉重的负担,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就是最苦;卸下负担,轻松地向前走,这就是最乐。”这句话就是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最苦”与“最乐”的深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感受,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最苦与最乐-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与社会》中的《最苦与最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作者对“最苦”与“最乐”的诠释;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并讨论人生中的“最苦”与“最乐”时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具体内容包括:
-掌握并运用熟悉,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讨论。学生可能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
a.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最苦”与“最乐”时刻,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这一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面对人生的苦与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脉络。

⒉*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

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丰富的人文,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ppt 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观安分(fn)恩惠(hu)赔(pi)礼纵(zng)然契(q)约循(xn)环悲天悯(mǐn)人⒊理解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
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