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环境监测中的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研究

环境监测中的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研究随着人类工业、交通和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如何更好地把握环境状况,提升空气质量监测的准确度,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其中,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对于实现空气质量监控有着重要意义,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的意义目前,环境监测技术中很多指标都需要密切关注空气质量的变化,如PM2.5、二氧化氮、臭氧等等,但是在现有的范畴中,它们实际上只能展现出短暂的局部性情况,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环境变化的真实状况。
而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升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是一种以天空为背景,利用了光学原理、影像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技术,实现对空气污染物质的空间分布、浓度、来源及分布范围等信息的获取。
它可以快速地监测到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情况,并且可以追踪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完整反映环境的真实状况。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空气质量预警、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二、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的应用1、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的主要应用。
探测器可以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来源进行精准测量和监控,从而实现实时的环境质量监测。
采用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区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到所关注的大面积区域内的空气环境质量。
2、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是利用空气水平面探测技术追踪空气污染源的位置和污染程度。
基于空气水平面探测,可以用不同角度的影像数据进行污染源细分,定位污染源的位置,从而实现对远距离范围内污染源的准确监测和分析。
3、空气散布模拟基于空气水平面探测,还可以对空气污染的散布进行三维模拟分析。
由于探测技术可以实时采集环境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精准的污染浓度预测和散布模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气探测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气象学、环境监测、气候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雷达技术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雷达技术是目前大气探测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雷达发射和接收回波信号来探测大气中的云雾、降水、风场等信息。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雷达已经成为气象探测的主力。
目前,常用的气象雷达包括降水雷达、风场雷达和多普勒雷达等。
这些雷达技术通过定量探测降水、风的强度和速度等参数,为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激光技术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激光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大气探测领域。
激光雷达技术可以通过光学原理测量大气中的水汽、温度和风场等参数,以及云雾、气溶胶等物质的浓度和分布。
激光雷达的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数据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的准确性,对于研究大气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表和大气的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探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和探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数据。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大气中的温度、湿度、云量、臭氧和二氧化碳等参数,得到大气的垂直分布和空间变化,为气象、环境和气候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四、无人机技术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无人机可以低空飞行,能够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
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无人机可以实现对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参数进行高精度测量,并且能够对局地气象现象进行实时观测。
无人机探测在灾害监测、大气化学物质浓度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探讨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探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污染的状况,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各种大气自动监测技术。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
常见的大气自动监测技术之一是气象气球探测技术。
气象气球探测技术通过将气球装载上各种传感器,能够获取大气中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从而对大气状况进行监测。
该技术的优点是能够获得高空大气的数据,有助于了解大气变化规律。
该技术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并且监测范围有限,无法实时监测地面大气状况。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是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网络技术通过在城市或地区广泛部署传感器,获取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数据。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并能够多点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缺点是设备成本高,需要大量传感器的部署和维护,并且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保证。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中还涉及到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载具获取大气中的污染物数据。
该技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监测,对于跨国污染物的监测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的优点是覆盖面广,监测范围大,可以实现多尺度监测。
遥感技术的缺点是分辨率有限,无法获取细节数据,并且成本较高。
近年来兴起的物联网技术也为大气自动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物联网技术通过将各种传感器与互联网连接,实现设备互通和数据共享。
在大气监测中,可以将传感器部署在城市各个角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数据,从而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测。
物联网技术的优点是设备连接便捷,成本较低,并且能够实时监测。
该技术的缺点是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较为困难,数据安全性需要保障。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是了解大气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
各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监测。
未来,科学家们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探讨

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探讨大气自动监测技术是目前环境监测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它的原理是通过安装在监测点的自动监测仪器,对大气环境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快速监测。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大气自动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各种仪器(如传感器等)实现对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通过数据传输技术传送到数据管理中心,再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模型的建立,完成对环境质量实时监测。
具体而言,大气自动监测技术需要收集和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空气质量:通过监测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气象参数,如SO2、NO2、PM2.5、O3、CO等,分析出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2.气象参数: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等,这些指标对环境变化和大气污染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辐射参数:可测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
通过对辐射参数的监测,可以对光化学反应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污染物的去向和分布。
二、应用领域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天气预报、工业生产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可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天气预报领域,通过收集气象参数和辐射参数等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为公众提供更加精确的气象服务。
在工业生产领域,大气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检测出排放的废气中是否超标。
三、发展趋势1.智能化:未来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自动检测、分析和报警,提高工作效率和监测精度。
2.可穿戴式监测:随着可穿戴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大气自动监测技术也将以可穿戴的形式出现,提高监测的便利性和精度。
3.网络化: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将加强和互联网的结合,实现数据共享、联动监测,并且将大大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效率。
4.物联网技术:未来大气自动监测技术将更加注重整个监测系统的平台性,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大规模多样化的应用,建立更加精细化的监测网络,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当今社会,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清洁、健康的环境,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展开探讨。
一、传统监测技术及方法的局限性在过去,大气环境监测通常采用传统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如采样分析、联网式监测以及现场监测等。
然而,这些技术和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采样分析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采集大气样品,然后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存在采样点有限、样品运输困难以及延迟较大的问题。
同时,由于采样点的有限性,所得到的数据往往不能准确揭示整个区域的大气质量状况。
其次,联网式监测需要建立一系列监测站点,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多点连续监测,但是成本高昂且站点数量有限,也无法覆盖整个区域。
最后,现场监测需要在现场安装监测设备进行大气参数的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短期和小范围的监测,但是不能满足长期、大范围的监测需求。
二、先进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逐渐出现,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首先,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大气环境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载体,可以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信息。
借助遥感技术,监测人员可以实时地掌握大气污染的动态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也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气体浓度、颗粒物大小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好、覆盖范围广。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对大气污染趋势进行预测,并优化监测网格的布局,提高监测效率。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关大气环境的重要信息。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尽管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激光为器 探索大气

激光为器探索大气激光大气探测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先进技术,通过利用激光技术,可以对大气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精准探测,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为气象学研究、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还可以为空气污染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激光大气探测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激光大气探测技术的原理激光大气探测技术是利用激光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探测。
激光具有高度的定向性、单色性和强度,可以在大气中传播较远距离,并且能够与大气中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发生相互作用。
当激光与大气中的目标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光谱信号,这些信号包含了大气中的各种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光谱信号,可以确定大气中的成分、浓度、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而实现对大气的精准探测。
1. 大气成分探测激光大气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气中的光谱信号,确定大气中的不同成分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对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进行监测,为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激光大气探测技术可以对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进行精准测量。
通过激光散射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温度场的三维立体测量,为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气象监测激光大气探测技术可以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颗粒物、有机物等,为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5. 气候变化研究随着激光大气探测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也将不断完善和提升。
未来,激光大气探测技术有望实现更加便携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大气探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相信激光大气探测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探究进展引言大气探测是指对地球大气中各种气象因素的观测和探究。
通过利用高技术手段,可以对气象因素进行准确、细致的观测,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能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雷达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超级计算机模拟和辐射探测技术四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探究的最新进展。
一、雷达探测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是大气探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得到大气中的各种气象因素信息。
近年来,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息进步,大气探测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 多普勒雷达技术多普勒雷达技术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雷达技术。
它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可以获得目标运动的速度信息。
这种技术在大气探测中尤为重要,可以提供对气象因素的速度信息,从而更准确地猜测天气变化。
近年来,多普勒雷达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并在各地的天气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雷达波束的外形和方向可调的技术。
它通过控制雷达天线上的多个元件的相位和振幅,可以实现波束的电调控,从而提高雷达探测的精度和效率。
近年来,随着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不息进步,其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雷暴监测中,相控阵雷达可以实现对雷暴的连续跟踪,从而提高对雷暴的预警能力。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大范围、实时的气象因素信息,为天气预报和气象探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1. 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技术是卫星遥感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它通过观测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能力,可以得到大气中云、降水、温度等多种参数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息进步,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 微波遥感微波遥感技术是通过观测微波辐射的能力,得到大气中水汽、降水、海洋风场等信息的技术。
关于大气探测技术的研究理论

常见的信号转换方式
在气象观测中,常见的信号转换方式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和电压式等 。这些转换方式都能够将传感器接收到的非电信号转换析
01
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仪器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气探测技术将不断更新换代,采用更先 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监测和预测的精度和灵敏度。
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将不断提高,采用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和工具, 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探测技术将更加注重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为大气污染防 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自然灾害预警是大气探测技术在减灾防灾方面的应用之一, 通过监测大气中的异常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及时预 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以降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大气探测技术还可以对海平面温度、海冰等环境因素进行监 测,为海洋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04
大气探测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大气探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数据同化技术
计算机技术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将多源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提高气象观测的质量和精 度。
地球系统模式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模式概述
地球系统模式是集合了大气、海洋、陆地、冰冻圈等各圈层相 互作用的大气模型,能够揭示气候系统的内在机制。
地球系统模式的组成
地球系统模式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态过程等众多过程, 各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与大气探测
气候变化研究是大气探测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长期的大气 数据监测和分析,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 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摘要: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及气象要素等进行观测、探
测并使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下来。
大气探测所获取的气象记录、资料是进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
气象科学研究和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际气象探测
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在此阐述了以下几种探测技术。
.
关键词: 大气探测技术气象探测.
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大气探测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
气象观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学科,处于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
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
大气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特种观测和遥感探测等。
1、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是对近地层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进行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主要观测的项目有:气温(离地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气温)、地温、湿度、气压、风(包括风向风速)、云、天气现象、能见度、降水、蒸发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
2、高空气象探测一般是用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进行,可测得不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并以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面。
利用地面的雷达系统跟踪探空仪的位移还可测得不同高度的风(风向、风速)。
3、特种观测主要包括大气本底观测、酸雨观测、臭氧观测、紫外线观测等。
遥感气象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进行气象要素探测。
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大气探测技术:
一、利用微波折射率仪探测
探测对流层中大气时,折射率仪是众多测试手段中的唯一一种直接测量大气折射率的设备。
它的研制可上溯到40年代。
历史上有以谐振腔为传感器和以电容为传感器的两类折射率仪。
后者虽重量轻,但其精度相对较低。
目前常用的是前一种。
以谐振腔测量空气折射率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谐振腔内空气折射率变化δN引起的谐振频率f的变化量盯来得到空气折射率N。
δN=-δf/f。
典型的仪器是3公分微波折射率仪,这种仪器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其测量精度一般都达到IN单位,采样速度可在100次/秒以上。
仪器稳定度可达士10-7/℃。
采样腔的开口部分使折射率仪能够瞬间响应空气的折射率变化。
它在雷达定位等系统的工作中是大气结构精确测定的必需设备。
目前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都拥有微波折射率仪,并且在评价大气对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影响中,一直进行机载测量。
国内是电子部22所首先研制成功微波折射率仪并且是目前国内的唯一拥有单位,“八五”期间又自行研制成功的小型折射率仪,通过了部级鉴定。
微波折射率仪的轻型微型化是其一个发展方向,这可以解决测量平台的困难,前苏联可生产重约1.5kg的微波折射率仪。
二、利用天气雷达探测探测
由于天气雷达探测在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监视和预报强风暴天气、洪水、咫风以及开展外场大气科学试验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非常迅速。
近年来主要是采用loCM雷达,探测距离一般迈45oKM,组成较完善的雷达网,配备有较完善的伺服系统,依靠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回波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用户之间也有较好的传输设备。
我国武汉的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由WSR一815雷达、数据处理(用PDP一11/44计算机),终端显示和自动雨量站校准4个子系统组成,有8种彩色图象和数据产品:PPI、RHI、ZPPI、CAPPI、VIL、ECTOP、COI、MAX及HYDRA(64个河流子区域平均攀积降雨量)。
微机远程终端网络作为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的产品分发子系统。
英国气象局的雷达观测网的建设积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覆盖全英主要地区的雷达网。
另外,再加上西欧的气象雷达网,这些为短时预报提供分辨率极高(雷达站附近ZXZKM,全国范围
sx5KM,每五分钟扫描一次)的降水(雨或雪)资料。
与这些雷达配套,英国近年发展的FRONTIERS系统,采用最新的增强显示技术能将卫星与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优化综合,给出短时的降雨预报。
三、利用无线电掩星探测
目前在探测中高层大气工作中,探测大气参数垂直剖面的手段主要有无线电探空气球和气象卫星、雷达等遥感技术,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无线电探空气球是大气高精度的常规探测工具之一,因受经费和条件限制,站点间距大,且在海洋、沙漠、高山等地留下大片空白。
卫星垂直探测遥感技术对大气参数的反演精度尚未完全达到实用要求,而且垂直分辨率低。
雷达等其它地基遥感技术也存在空间间距大、探测参数单一,无法在海洋、沙漠等荒凉区域进行常规探测等缺陷。
在国际上,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就是一个旨在克服以上困难的创新性课题。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
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综合了天文学、大气科学、遥感技术、卫星动力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是近几年国际空间测量技术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从GPS掩星反演的地球大气弯曲场、折射场、密度场和中性大气层的气压、温度、湿度剖面,以及电离层剖面是国防建设、大气科学、气象、地球灾害预报等应用部门的重要的数据。
自从1995年4月3日美国发射GPS/MET计划的第一颗无线电掩星探测地球大气试验卫星MicroLabl以后,丹麦、阿根廷和德国等国分别成功发射了Orsted、SAC-C和CHAMP等卫星,美国和台湾联合制订了COSMIC计划,欧洲共同体制定了ACE 计划。
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有相应的掩星观测计划。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掩星观测用的小卫星计划。
它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地球大气剖面反演。
MicroLabl、Orsted ,SAC-C和CHAMP等卫星都已获得重要的观测结果。
目前,我国台湾与美国计
划联合发射的COSMIC卫星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GPS掩星资料。
由于掩星探测基本上在全球是均匀分布的,掩星资料是对传统气象探测手段的有力补充。
尽管这只是一项新的技术,但无线电掩星技术已在空间探测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它提供全天候的全球观测,具有垂直分辨率高、准确、稳定性好和探测参量多等特点。
许多先前的文章已将GPS掩星技术与其他众多探测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由掩星技术所获得的大气数据参量与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相当一致。
曾祯等利用瑞利和钠激光雷达对中层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观测结果与掩星的比较,研究30 km以上的掩星资料,结果证实掩星反演得到的30~50 km高度范围的大气密度剖面是可靠的;从掩星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与激光观测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结语:
大气探测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首先提高大气探测技术水平。
20世纪大气科学取得迅速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重视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新探测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际几个大型研究计划,如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计划(GEWEX)、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都把观测系统建设放在首位;并且,积极发展新的大气探测技术,如空基遥感探测技术,GPS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大气探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观测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重视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讲究观测工具的配合,直接观测、遥测和遥感三种观测技术并存,各取所长,综合利用。
气象学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其任务是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大气探测技术,预报大气的行为,进而对天气进行人工控制,对大气进行探测是气象站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小平, 赵乃文.高空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对策[J]. 四川气象, 2001, (01)
[2]陆志良, 徐树清.WP3103型自动气象站故障部件更换注意事项[J]. 广东气象, 2011, (03)
[3]张庆阳, 张沅, 李莉, 田静. 大气探测技术发展概述[J]. 气象科技, 2003, (02).
[4]郄秀书, 吕达仁 ,陈洪滨, 王普才, 段树, 章文星, 王鑫, 宣越健, 王勇, 霍娟, 白建辉, 杜睿.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0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