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解读和其现代意义浅探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全文第一部分总述己志,以劝其君。但是结果很明显——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并不为楚怀王认可,于是行文便很自然地转到了第二部分:极写自己不见容于君,不获知于世,上下求索,以悟其君。此时的主人公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一片赤诚不被认可,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喷发。举目望去“举世皆醉我独醒”,他的满腔的愤懑无处排遣。于是,在内心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寻求精神上的宽慰的双重因素下,他只能去寻求传说中的极乐世界“仙境”,借用玄幻的神话世界来让自己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得以宽慰。
但是,即便他想用神话的华丽来让自己忘记眼前的忧愁,可心中那份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依然是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这根神经是那么的脆弱而且无处不在,连神话也不例外。这一点从他“求女”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他求宓妃求佚女求二姚,其结果都是“不可求”。可以说这也是他仕途不畅的写照,而求女实则是在求君。他渴望怀王能够迷途知返能够看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希望他深深热爱着的楚国能够“美政大兴”,可是这一切都不能够了。为什么?第三部分紧接着便含蓄的告诉了读者。
在第三部分,作者写经灵氛巫咸劝导,与去国远行而终不忍也。我们联系上一部分来做以分析。
从文章情节的发展上来说,主人公求女不成因此问吉凶于巫人企图通过“神力”来获知未来的凶吉。但是微妙的是尽管巫人都肯定地说“两美必合”却又都劝他“去国远行”,这是何故?因为“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当时的楚国真的已经“举世皆醉”了,“独醒”的主人公当然不能被容于其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辛苦培育的“芷兰”们一个个都堕入了世俗。看到这里,楚国哪里还有主人公继续走下去的路呢?于是,巫人劝其去国远行,他的确也动了心。可是他很快又从中跳了出来。因为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的高尚的品格是源于先祖高贵的血统,前后呼应导出了他坚守不去的精神支柱。
于是,在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愤懑之中他选择了坚守和以身殉国——“即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纵览全文,我们由衷地为主人公的一身浩然正气而感慨,为他遭受诬陷不被容于世的不公待遇而愤懑。
至此,一个骨骼清瘦,汨罗江畔叹息流涕而独立的文人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勾勒出来。那么屈原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与他自己又有什么联系,这个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联系屈原的遭遇我们几乎可以说《离骚》中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的化身。
第二,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1.他孤独并高尚着。
在那样一个怀才而被放逐,空有一番文采和政治谋略却被奸佞诬陷。而且整个社会都已经“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愁苦。他一个人在坚守着自己理想的道德阵地。因此,他是孤独的。而正如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的那样“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孤独是一种美丽的甚至罕见的高尚!”。屈原正是如此,他虽然于世不容,但是他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有他精神上不可丢弃的一片圣地,这是他精神的最后支柱。因此,他可以以一种鄙夷的态度去摒弃同流合污。从这点来说,他孤独并高尚着。
2.他坚守而守望着。
他的坚守不再多说,我们重点来探讨他的守望。有人说屈原最终投江而死,说明他希望的完全破灭。这点不能否认,但是也正是从这点我们更有把握地说他是守望着的。回顾全文,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知道为什么他能“举世皆醉我独醒”,为什么能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依然希望怀王回心转意以及后来的他不忍去国远行不都是因为他对怀王对他的国家怀有希望吗?
3.他是中国道德的标杆和文人风骨的楷模。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用自己的才能和风骨有利的驳斥着这句缪言。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文人已经将屈原作为他们道德神坛上的偶像,他当之无愧的是中国文人道德上的领袖。
现在,我们探讨了《离骚》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现在我们再来联系现实来探讨这一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拜金女,挟尸要价,范
跑跑,芙蓉姐姐……一个个道德败坏的人物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并且以挑战国人的道德底线和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生活。我敢说,倘若屈原在世他早都投了十次江了!
最近一段时间,“小悦悦”事件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争论。我们不得不惭愧的将那块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的金字招牌拆下,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资本。
很多年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被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唯物质主义所打倒再加上国人精神上“无信仰”,我们的国民已经处在一种不怕天不怕地的危险边缘。整个社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一种群体精神上的“迷茫”“无知”和“浮躁”!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纽带正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因此,我觉得屈原形象的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呈现出明显的“浮躁倾向”,而这样的浮躁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国民群体性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社会精神建筑的崩溃。所以,屈原精神内涵中的坚守正义和崇尚美德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二,对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这似乎是好事,可是他也不可避免的在文化领域冲击着我们的道德标准。太多的明星,高官,富豪赶潮流似的移居海外或者加入他国国籍。在火车站,我们甚至随处可见关于移民的信息。这正强有力的说明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没有移民的群体也存在着
不同程度的“反动”,最明显的是我们乐忠于听那些关于领导人的流言蜚语,一旦有那篇野稿曝出那位领导人的“佚事”我们不管真假如同抓住的什么把柄一般兴奋。曾经在大陆有一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佚事”的书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书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周总理的私生女而且还曝出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秘密。后来,戏剧化的结果是几位台湾的学者以严谨的反驳揭穿了这个作者的虚假面目。国人爱国情感的缺失从此可见一斑!
第三,屈原刚正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如今,“识时务者为俊杰”越来越风靡,甚至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认可“做人的圆滑,人脉比真才实学更有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少正义,缺少坚守。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傻”来形容“老实”,用“聪明”来形容“奸诈”,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一点点丧失殆尽!而这不正是我们该向屈原学习的坚守本心吗?
综上所述,《离骚》中主人公精神内涵不仅丰富而深刻,而且对于今世社会的进步,人民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