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讲解
防震减灾法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法知识讲座第一讲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称防震减灾法)已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防震减灾法的制定为我国防震减灾领域中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法制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依法治国、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
制定防震减灾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防震减灾工作和活动“有法可依”;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依法调整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进一步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防震减灾的社会功能。
一、制定防震减灾法保证了我国防震减灾领域有法可依制定防震减灾法,既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我国防震减灾领域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实践证明,不制定防震减灾法,就不可能理顺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无法明确政府部门和公民在防震减灾领域中各自所应当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包统揽的传统防震减灾的框架和思路,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和从事防震减灾活动新特点的需要。
从国际上来看,一些多地震的发达国家早就对防震减灾进行了专门的立法,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有关政府部门依法进行防震减灾,责任明确。
例如,197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197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等。
在我国,虽然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发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1994年和1995年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但就总体状况而言,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仅有的几个法规根本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社会实践对法制建设提出的要求。
由于防震减灾工作和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防震减灾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防震减灾方案策划
防震减灾方案策划防震减灾方案策划1一、职责调整(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与管理。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并负责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负责起草全市防震减灾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及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监督管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按照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要求,对本市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对震情趋势进行分析测报,并向市政府提出防震工作安排意见和减灾防御措施;负责规划管理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站)及数字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指导县区和地震台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四)负责全市震害防御工作。
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职责权限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管理人工地震动的监测与危害鉴定工作;负责全市地震灾害预测管理工作;负责开展全市地震小区划和地震断裂带探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震地质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五)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六)承担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七)负责全市地震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负责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地震应急资源管理;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
(八)负责全市防震减灾法制工作,实施建设工程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开展行政执法,承担地震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九)组织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地震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指导和管理与防震减灾事业有关的协会、学会工作。
浅谈县区防震减灾工作
浅谈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浅谈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摘要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而地震预报仍然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
作为县区,由于科技、人才、经济等多种资源缺乏,要想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预报,更为甚难。
因此,把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放在“防”和“减”上更为切合实际。
关键词县区防震减灾重点地震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
特别是1974年发生在云南省永善县和大关县的7.1级地震,给县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近年来,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而我国云南、四川等省份,地质结构复杂,断裂纵横交错,是地震多发地区。
从2021年到2021年,短短五年时间内,就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和芦山县,相继发生了8级和7级两次大地震。
在中央及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县区防震减灾工作应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防震减灾概述(一)防震减灾1、防震减灾的含义防震减灾是防御地震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
2、防震减灾的意义加强防震减灾,有效预防地震和减少地震灾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我国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三)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能职责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合地震灾害特点的工作内容和思路。
防震减灾工作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体系。
1、地震监测预报(1)、地震监测预报的含义地震监测预报是应用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孕育过程进行监测,在地震发生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测预报。
(2)、地震监测预报的意义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环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中国地震烈度表1前言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
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
” 201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第三章地震监测预报第四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五章地震应急救援第六章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全国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287)
全国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287)全国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判断题1-287)1.防震减灾的工作内容概括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和地震科学技术研究等。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3.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每年的5月12日。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国际减灾日'改为每年的10月13日)4.2009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一个"防震减灾日'。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5.国家不允许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6.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标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7.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是全国地震系统面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的统一专用号码。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9.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地震监测预报和台网建设。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1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1.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5万余次地震。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据统计,一年之中全球要发生大约500万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7.8级以上地震约2次、7.0~7.7级地震约17次、6.0~6.9级地震约100次、5.0~5.9级地震800余次、4.0~4.9级地震6000余次、3.0~3.9级地震50000余次。
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之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 发展与创新 |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234·2019年第23期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之地震灾害预防体系侯 好(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防震减灾局,云南 玉溪 653499)摘 要:地震因造成人类重大影响和威胁位居各自然灾害之首,地震来临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因难以预测,只有认真做好震前准备工作,才能在抵御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在震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地震灾害预防体系为主要内容敞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抗震防范;地震灾害;工程地震;防震减灾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23-0234-02作者简介:侯好(1986—),女,工程师,研究方向:防震减灾之地震灾害预防。
防震减灾工作体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和震灾处置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的基础,也是地震灾害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因此,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就成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的根本,也是地震害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
平时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工作,能在抵御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而震灾处置体系则是地震害灾发生后的一系列补救工作。
文章以地震灾害预防体系为主要内容敞开论述。
1 地震灾害预防的内涵地震灾害预防是人类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求力所能及地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1)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标准;(2)对抗震能力较弱建筑物的进行加固;(3)各村镇要建设符合当地抗震设防标准的公共设施和住房等;(3)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及地下隐伏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
文章主要论述前三点内容,第四点是对次生灾害和活动断层等的探测和研究,此文不做详解。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面是防震减灾法的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前五讲介绍了地震与地震灾害的基础知识,第六、七、八讲介绍了防震减灾可能的三种途径:地震预报、抗震设防和应急救援等的意义与现状。
本讲扼要介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指导思想与三大工作体系。
9.1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指导思想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这个方针,既突出了预防地震灾害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单位从事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关注的重点,同时又强调了防御与救助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相互结合,防震减灾才能取得实效。
2000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进一步把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三大工作体系: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执法严格、常备不懈的震灾预防体系;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救援系统。
9.2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从第六讲介绍的震例可以看到,想预报一次强震,必须了解强震前由中小地震反映的地震活动性变化,以及由地震波、地形变、地下流体(水位、水温和水化)、地电和地磁等反映的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前兆现象。
这就需要建设和运行多学科综合性地震及前兆监测网,并配备有先进的通信系统,以便将所获取的地震与各种观测数据及时传递到分析预报部门,及时处理、提取前兆信息,做出有无强震的判断,以及如果将要发生强震,对可能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预测。
这样的一套工作系统被称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地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科学难题,地震观测与前兆信息的提取,以及地震预报方法研究都有很高的科技难度,为了推进地震预报以减轻地震灾害,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地震部门和研究机构,有专业人才研究、建设和维护地震及前兆监测网,探索、实践和管理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
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高度概括。
科学避震:
1、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
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3、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4、预警时间:可以逃生的时间。
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5、避震空间: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
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1。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前五讲介绍了地震与地震灾害的基础知识,第六、七、八讲介绍了防震减灾可能的三种途径:地震预报、抗震设防和应急救援等的意义与现状。
本讲扼要介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指导思想与三大工作体系。
9.1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指导思想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这个方针,既突出了预防地震灾害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单位从事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关注的重点,同时又强调了防御与救助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相互结合,防震减灾才能取得实效。
2000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进一步把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三大工作体系: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执法严格、常备不懈的震灾预防体系;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救援系统。
9.2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从第六讲介绍的震例可以看到,想预报一次强震,必须了解强震前由中小地震反映的地震活动性变化,以及由地震波、地形变、地下流体(水位、水温和水化)、地电和地磁等反映的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前兆现象。
这就需要建设和运行多学科综合性地震及前兆监测网,并配备有先进的通信系统,以便将所获取的地震与各种观测数据及时传递到分析预报部门,及时处理、提取前兆信息,做出有无强震的判断,以及如果将要发生强震,对可能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预测。
这样的一套工作系统被称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地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科学难题,地震观测与前兆信息的提取,以及地震预报方法研究都有很高的科技难度,为了推进地震预报以减轻地震灾害,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地震部门和研究机构,有专业人才研究、建设和维护地震及前兆监测网,探索、实践和管理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6.3:防灾减灾
关注灾后心理问题
(1)灾害监测
由人造卫星、气象站、 水文站、地震台、地质 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 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 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 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 进行动态监测。
(1)灾害监测
人造卫星:对台风、森 林草原火灾、洪涝灾害、 沙尘暴监测。
(1)灾害监测
气象站:能收集温度、 湿度、风向、风速、太 阳辐射、雨量、气压、 光照度、土壤温度、土 壤湿度、露点等多项信 息
(2)灾害防御
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 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 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 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 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 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害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从国家、政府、社会角度考虑
二、自救与互救
从个人和家庭角度考虑
一、防灾减灾手段
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目的: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影响。
3、防灾减灾工作内容: 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2、灾中自救
洪水:1、尽量撤离到地势高的地方。 2、注意水中的电线,以防触电。 3、远离危房危墙。
2、灾中自救
地震:1、有序撤到安全地带。最佳路线“停—跑—停”。 2、“蹲下、掩护、抓牢”。 3、次生灾害要避开。 4、千万不要坐电梯。
2、灾中自救
泥石流: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
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灾中自救
无法逃脱或被淹没,要自我保护,寻找时间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救人同时,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防震减灾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
---------------------------------------------------------------范文最新推荐------------------------------------------------------防震减灾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根据省编办编办发号及编办文号文件精神,在市地震局基础上组建市防震减灾局,为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正县级规格。
一、职责调整(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与管理。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并负责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负责起草全市防震减灾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及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监督管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按照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要求,对本市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对震情趋势进行分析测报,并向市政府提出防震工作安排意见和减灾防御措施;负责规划管理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站)及数字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指导县区和地震台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1 / 11(四)负责全市震害防御工作。
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职责权限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管理人工地震动的监测与危害鉴定工作;负责全市地震灾害预测管理工作;负责开展全市地震小区划和地震断裂带探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震地质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五)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六)承担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产生背景:地震,俗称地动。
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
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
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下面是店铺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
一起来学习下!【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包括:预防、抗震和救援三个方面。
预防是指通过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建立监测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手段,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
抗震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地震灾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
这包括改善建筑物的结构、建立自救组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
救援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通过组织抢险救援、提供生命救援和物资支援等方式,挽救生命、缓解灾害损失。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震烈度表32前言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
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
”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32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一、总则(一)为指导和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制定本工作大纲。
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应遵循本工作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指非地震系统的公民和社会组织,依法从事的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防御行为。
(三)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
1.地震宏观异常测报32监视和收集地下水、气体、地声、地光、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并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汇报。
2.地震灾情速报震后及时收集灾情,随时向上级政府及地震部门报告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4.社区地震应急平时指导社区群众做好地震应急的准备工作,临震、震后组织社区群众开展避震、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
5.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宣传房屋抗震知识,推广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标准图纸,指导乡(镇)民居抗震设防。
32(五)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测防结合、平震结合的原则。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强化对市(县)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地方各级财政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制定群测群防员的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七)市、县地震部门应制定本地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和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建设32(一)市、县地震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地震灾害环境背景,积极推进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建立相应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多震区,应全面开展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社区地震应急、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工作。
在少震、弱震地区,应重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
(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社区,宜设立防震减灾联络员,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应急工作。
(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多震地区的乡(镇),应设立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或联络员。
三、地震宏观异常测报(一)地震宏观现象的观察与观测32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员应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如生物、地下水、地形变、电磁、气象等,认识其正常的变化规律,了解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观测,并把观测结果进行记录。
(二)地震宏观异常的调查与核实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员发现宏观异常后,应及时进行异常的调查核实。
首先是调查出现的异常本身是否可靠,其次是分析异常的原因;调查人应到现场访问有关人员,把握异常的真实性,必要时也可进行简单的测量、试验与分析;在宏观异常的调查核实中,还要注意分析异常规模、出现的区域与时间等特征;宏观异常调查核实后,可进行异常的识别,是否与未来的地震有关,即能否作为地震宏观异常。
(三)地震宏观异常的上报32经调查核实后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应及时填写“地震宏观异常填报表”(附件)上报。
上报的方式一般应将填写的表格以尽可能快的形式报给市、县地震部门,对突然出现的、规模很大的、情况严重的异常,除了按规定填报之外,还应以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用最快的速度上报市、县地震部门,也可同时上报省级地震部门。
四、地震灾情速报(一)地震灾情的观察和估计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速报员观察所处环境及附近的房屋、景物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人的感觉,对照《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三类基本标志性现象,粗略估计地震灾害程度。
(二)地震灾情的初次速报32速报员将地震灾情的初步观察结果应及时向市、县地震部门报告。
(三)地震灾情的调查速报员在做出首次速报后,应尽快调查了解自己负责区域内的三类基本现象。
调查重点是:1.人员的伤亡及分布等情况;2.建(构)筑物、重要设施设备的损毁情况,家庭财产损失,牲畜死伤情况;3.社会影响,包括群众情绪,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受影响情况等;4.地震造成的其他灾害现象。
(四)地震灾情的后续速报32将调查结果进行第二次速报;以后还应不断调查核实和补充新情况,尤其人员伤亡变化情况须随时上报。
五、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乡(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或城市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村文书、中小学校教师或课外地震科普兴趣小组等作为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员,在市、县地震部门的指导下,承担对本乡(镇)、社区、学校、单位和周围人群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任务。
(一)宣传方式1.设立宣传橱窗、墙报;2.中、小学校普通教育和课外兴趣活动的科普教育;3.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座;4.播放地震科普宣传声像资料片;5.组织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竞赛;326.组织各种地震应急演练;7.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知识咨询热线”、乡(镇)、社区广播站进行防震减灾宣传;8.散发地震科普读书、挂图、宣传页;9.利用科技周、“7·28”、国际减灾日等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二)宣传内容1.平时宣传我国及本地区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特点;地震基本科学知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与救援的有关知识;个人及社会防震减灾基本技能常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知识与措施;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地震科学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成就与现状。
322.临震宣传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城市社区、乡(镇)村地震应急对策措施的主要内容与启动程序;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现阶段地震预报科学水平;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识别和临震异常信息的上报;各类房屋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特点与抗震防灾措施;社会公众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地震灾情速报知识和速报渠道与程序;地震谣传的识别与预防知识;有关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的法律、法规知识。
3.震后宣传有关地震震级、灾情情况和震后趋势判定公告的内容;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对策措施;伤病员抢救转移的知识和方法;32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知识;震后恢复重建时场地选择及抗震设防要求方面的知识;有关识别和预防地震谣传的知识。
六、社区地震应急(一)社区地震应急准备1.建立地震应急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机制;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包括社区应急、邻里自救互救、人员疏散、人员密集场所疏导、重要目标岗位应急抢险抢修、家庭应急等;3.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
明确组织者、人员、职责、任务,并进行培训、训练和演练;4.指导社区居民掌握地震灾害自防、自救、互救基本知识,熟知附近的避难场所,并开展适当的演练;5.储备必需的应急救助工具、物品。
32(二)临震应急措施1.社区迅速成立临震应急指挥机构,实施本社区的地震应急预案;2.密切关注震情变化,随时与上级地震部门联系,必要时可设立一些宏观异常观测点,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反映宏观信息;3.指导家庭贮存必要的食品、水、药品和手电筒等生活用品,加固住房或睡床,合理放置家具、物品等;4.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部署,组织居民避震疏散。
(三)震后应急措施1.迅速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社区内的快速反应工作;2.迅速向政府报告灾情和紧急救助情况,尽快争取外界的支援;323.迅速组织志愿者队伍和居民开展救助,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4.尽快疏散居民,协助发放救援物品;5.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区秩序。
七、乡(镇)民居抗震设防(一)宣传房屋抗震知识,包括乡(镇)民居震害和特点、抗震设防要求、房屋建造的抗震措施。
(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具有抗震能力的民房标准图集。
(三)组织工匠学习房屋抗震知识,掌握抗震设防标准图纸,指导民房抗震设防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
八、其他32(一)本大纲由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负责解释。
(二)本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相关工作制度1.重点监视期内实行每日零异常报告制度即每日9︰00前宏观观测员向县(区)地震部门上报前一32天观测情况,9︰30前县(区)地震部门向市地震局值班室上报情况,10︰00前市地震局值班室做好资料汇总并按规定上报。
322.宏观异常报告制度发现宏观异常后,地震宏观观测员应随时逐级(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县(区)、市地震工作部门震情值班室,并填写《地震宏观异常填报表》。
市地震局应迅速组织对宏观异常情况的核实,若判定为疑似地震前兆异常,应及时上报自治区地震局科技监测预报中心,不得拖延。
323.保密制度市、县(区)地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地震宏观观测员应自觉做好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保密工作,不得将宏观异常信息随意扩散,避免地震谣传和误传的发生。
32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工作制度1.县(区)地震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宣传网32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宣传、教育、建设等部门以及社区、乡、镇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抗震避震知识,地震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建筑物、构筑物抗震防御知识等的宣传力度,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较大层面上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