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红军关于战略骑兵的争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阅读练习:《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阅读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阅读练习:《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阅读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一、立足文本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

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

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他又问道:“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

”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1.《长征胜利万岁》这一段对话,对表现文章内容和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案】①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

②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赴会路上,邓小平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的困难。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一方面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可知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好,照指示办”“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可知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在赶赴开会的路上,邓小平根据实际情况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确实存在着困难。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据著者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

对于这个路线上的争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作出了结论,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错误路线的意见。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共中央移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随即在十二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又写了这部著作,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战争简介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

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

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

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

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

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

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

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

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

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

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

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战争经过波兰进攻当苏俄进行国内战争之际,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希望乘此大好时机重建大波兰-即包括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组成的联邦。

1919年4 月,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对苏俄发动了突然进攻。

虽然苏军成立了西方面军与之对抗,但由于国内战线形式危机,白俄武装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东西对进,能用于抵御波兰人的力量极为有限,致使波军在入侵初期长驱直入,获得极大的成功。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2期“马家军”是近代西北地区极为凶悍的一支军阀武装,后来名义上归属国民党领导。

“马家军”以骑兵为主,战力十分强悍,两次国共战争中曾令我军付出了很大代价。

然而,历史大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功消灭了包括“马家军”在内的一切军阀武装。

在解放军历史上,彭德怀是与“马家军”交锋最多的军事统帅,他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次作战。

吴起镇初战,红军小胜1935年9月10日,由于张国焘拒绝执行既定的“北上”方针,中共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刚刚会师不到3个月的红一、四方面军,被迫再次分兵。

9月12日,中共中央率部到达俄界(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一个村庄)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支队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经过两万余里的辗转鏖战,所有官兵都身体虚弱、伤痕累累。

蒋介石看准了红军的弱点,抓紧时间调兵遣将,想要彻底歼灭陕甘支队。

这一次,蒋介石调动的是“宁马”马鸿逵和东北军何柱国两部骑兵。

西北地区土地广袤,利于骑兵狂飙突进,纵横冲杀。

因此,蒋介石的这一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红军造成了现实威胁。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西部的吴起镇(位于今陕西省吴起县中部),身后骑兵仍在步步紧逼。

当日晚上,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

由于红军人困马乏,一些干部提出,与其贸然与敌人接战,不如将敌人诱进苏区再打。

毛泽东却分析认为,敌人虽然凶悍,但吴起镇多山地,如能利用地形优势,以我军最擅长的伏击战歼敌一部,必能彻底阻止敌人前进。

最后毛泽东明确要求:“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会后,彭德怀亲自指挥勘察地形,把伏击地点定在吴起镇以西的五里沟。

根据战斗部署,红军兵分三路,隐蔽在五里沟的头道川、三道川和正面的西南山,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并派红军干部团诱敌深入。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4期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中央红军打响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

这场战役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打败骑兵的奇迹,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彻底破产。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由中央苏区瑞金等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有余,途经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结束。

吴起镇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面对甩不掉的“尾巴”,打还是不打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党中央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分析敌情。

“两条腿打四条腿,怕是开玩笑吧。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介绍,当时因为敌人的骑兵师装备精良,我们有些干部一开始不主张打,认为经过长途行军后部队很是疲惫,对当地情况又不熟悉。

但是党中央大多数同志是主张打的,他们认为,一定要在这里打,绝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

中央红军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群众基础,且之前有步兵打骑兵的经验,所以有把握一定能打胜仗,给陕北人民送一个见面礼。

“那时红军战士穿得很少,群众都穿棉衣了,他们还是单衣,还有穿半截裤的,大部分战士穿着茅草鞋。

”吴起县倒水湾村村民张新说:“我爷爷张宪杰曾给中央红军提供了做饭的水缸。

当时,刚刚抵达陕北苏区的红军战士早已疲惫不堪,装备补给严重匮乏。

”当时,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并立即电令彭德怀前来,又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讨论作战方案,最终决定由彭德怀部署和指挥这次战斗。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作者:韩洪泉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7年第8期踏着乡间的小路走向战场,走向那为母亲而战的地方。

战马伴我离剐故土保边疆,我的魂也萦绕故乡。

望着你的背影走向远方,走向那让母亲牵挂的地方。

马刀跟你告别亲人走四方,你守着是你迷人的故乡。

让战争远离人间,去迎接那和平的曙光。

让战争远离人间,去迎接那和平的曙光。

——《中国骑兵》片尾曲骑兵是陆军中乘马(亦有少数骑乘其他动物者)执行任务的部队。

在历史上,骑兵曾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之一,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蒙古骑兵、哥萨克骑兵等都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盛名。

我国是最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骑兵也是我军最早组建的兵种之一。

解放军的骑兵部队曾是步兵之外最大的兵种,十几万健儿策马疆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伴随着我军的现代化进程,摩托化取代骡马化,英勇的骑士和“无言的战友”都逐渐退出解放军的行列,作为一个兵种的骑兵今天已不复存在。

然而,骑兵精神永不凋谢,人民骑兵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已经和必将继续在人民军队的基因图谱上,代代赓续传承。

沿革篇:提刀上马骑兵是人民军队行列中最早出现的兵种之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次武装起义和军事斗争的队伍中,都有骑兵身影的出现。

1928年4月,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这是我军第一支正规骑兵部队。

1932年1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成立,下辖两个支队及警卫、骑兵两个直属队,强龙光任骑兵队队长。

同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正宁成立,下辖4个大队,强龙光继续担任骑兵大队大队长。

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是西北红军最早的骑兵部队,虽然数量不多(只有三四十人马),但机动性好、战斗力强,成为红军中一支重要作战力量。

红26军组建后,骑兵大队编为红2团骑兵连,曹胜荣任连长,张秀山任指导员。

1933年11月,红26军骑兵连扩大为骑兵团,黄子祥任团长,杨森(后为张秀山)任政治委员,下辖两个骑兵连。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导语: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
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铁流后卫”――红五军团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

一路上,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多次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被红军称为“铁流后卫”,参谋长陈伯钧也因善于殿后而赢得了“铁屁股”的美誉。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

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

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被俘后,他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

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

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

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计划的制定
全面分析形势
01
在制定现代战争战略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和敌我
双方的形势,以及战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
确定战略目标
02
根据形势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战争的目的和
任务。
制定战略步骤
03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包括各个阶段的作
战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等。
地形和地理条件
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 在文中提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以 及地理条件对军队行动和战争胜负的影响。
群众条件
群众条件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 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战略问题的基本步骤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战争 中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指出战略是指导和决定战术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这一观点对于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指挥的指导
灵活应对变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必须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在 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变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 的决策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重视信息情报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在现代 战争中,信息情报对于掌握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兵力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员需要重视信息情 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机制。

【英雄的解放军骑兵第二师】

【英雄的解放军骑兵第二师】
骑2师5团:该团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处在敌后战斗环境中,参加过平地泉、凉城、厂沙营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集宁、运城、绥包、临汾等战役。与4团一样,5团也是1938年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在大青山地区组织地方武装时组建的,初期只有一个连系步兵连,成员多为江西、贵州、四川籍的红军战士。因草原作战需要1939年改为大青山骑兵支队1营,初期装备为在旗下营地区战斗中缴获土匪的一些武器、马匹。此后,在与日伪的战斗中不断壮大,1940年初由于在凉城县与保安司令部战斗缴获大量武器、马匹,随由营级编制扩建为团级编制,扩编后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第1团,辖5个骑兵连和特务连。1941年因日军不断扫荡,改团缩编为2个连,转至山系偏关地区。1942年改编为塞北军分区骑兵第一团,是年秋该团在绥远黑大河棵歼灭日军、蒙古军和国民党骑兵一部共400余人,缴获大量马匹、dan药,部队迅速发展。1945年该团编入绥蒙军区骑兵旅,仍为1团。1946年参加集宁战役,随后在山西左云、右玉等地区战斗,解放集宁、兴和、丰镇等地区。1947年该团改为4团;1948年编入绥蒙军区骑2旅仍为4团,随过黄河到达庆阳、合水县的太白镇唐家堡子。同年9月划入西北野战军序列,开赴山系关中地区作战。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称第1野战军,该团所在骑兵第2旅改编为骑2师该团改为骑2师5团后,向铜川、爷台山、凤化山与国民党74旅接触,参加扶眉战役。战役结束后,该团担任骑2师侧翼警戒掩护,于赤城镇与国民党63党188师大战。战后经陇县、关山、青水到达天水驻防徽县。1950年参加平凉、固原剿匪,同年12月在固原整编。1950年骑2师撤消建制,该团与骑2师原辖6团及师直一部分、教导大队、两个新兵连合编为西北军区骑兵第6团,辖4个骑兵连,1个机炮连,1个特务连,1个卫生连。改编后该团1951年由固原移防甘肃康乐、临潭执行剿匪任务。1952年该团改编为西北军区独立骑兵第1团,参加围歼马良、马元祥等股匪的战役。1955年该团改称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1团,辖5个骑兵连、1个特务连、1个卫生连。1956年参加甘青川边境平判,先后在阿西、马西、上包座等地区进行大小10余次战斗。1958年至1961年参加了为时3年的甘南、青南、川西北平叛战斗。1961年该团改称兰州军区骑兵第五团。同年11月,该团划归骑1师,仍为5团。1962年骑1师驻防新疆,该团划入骑2师。

恩格斯论骑兵史和十九世纪骑兵编制与战术

恩格斯论骑兵史和十九世纪骑兵编制与战术

恩格斯论骑兵史和十九世纪骑兵编制与战术恩格斯论骑兵史和十九世纪骑兵编制与战术(一)弗•恩格斯写于1858年3月初6月21日左右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4卷骑兵(法文为cavalerie,来源于cavalier——骑手和cheval——马——骑马的兵士的总称。

马匹用于乘骑和军队编有骑马的部队,这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产马,而且气候和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

当欧洲和亚洲热带区的马很快就退化为笨拙的牲畜或矮种马的时候,阿拉伯、波斯、小亚细亚、埃及和非洲北部沿海各国的局匹却长得很骠骏、善跑、机灵而有耐力。

但是,起初马匹大概仅用于驾车;至少在军事史上,战车比武装骑手的出现早得多。

在埃及的古迹上刻画有许多战车,却根本没有骑手。

只有一个例外,而且就连这个例外显然也是属于罗马时期的。

但是无疑地,埃及人至少在被波斯人征服前两世纪左右就拥有大量的骑兵了,而且在宫廷显贵中往往有人就是这一兵种的司令官。

埃及人很可能是在同亚述人作战时期初次遇到骑兵的,因为在亚述的古迹上常常刻画看骑手,而且亚述军队最早在战争中使用骑兵这—点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

马鞍大概也是在亚述最早出现的。

在较古老的雕塑品上,武士是骑在没有鞍子的马上的;以后,我们发现曾有一种类似褥垫或坐垫的东西,最后,才有类似贝今东方流行的那种高马鞍。

波斯人和米底人有史以来就是善骑的民族。

他们虽然还保留着战车,甚至仍旧对战车比对骑兵这一较年轻的兵种更加重视,但是,由于骑马的武士数量众多,骑兵毕竟起了在以往的任何军队中没有起过的作用。

亚述、埃及和波斯的骑兵就是至今仍盛行于东方,并见不久前还是北非、亚洲和东欧仅有的那种骑兵,即非规的骑兵。

但是,一当希腊人把本国马和东方马杂交改良了马种而使马适用于骑兵,他们就立即按照新的原则组成了骑兵这一兵种。

所以希腊人既是正规步兵的创建人,也是正规骑兵的创建人。

他们把大量兵士编为独立的作战单位,根据他们的使命加以装备,训练他们协调一致地作战,成横队和纵队行动,并且保持一定的战术队形,以便能够以大量集中的兵力向前推进,把全部兵力投在敌人正面上的某一点。

《苏波战争》

《苏波战争》
编辑本段战争原因
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编辑本段战争胶着
利沃夫战役
在华沙战役进行同时,西南方面军也发起了利沃夫战役,战役开始之初,方面军主力已经逼近西布格河。在战役过程中,总司令加米涅夫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困境,于8月12日命令12集团军和第1骑兵集团军支援西方面军,但遭到拒绝,依然命令进攻利沃夫。13日又一次严令上述部队转隶给西方面军。但此时,第1骑兵集团军在布格河陷入持久战斗,贸然脱离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最终未能及时支援西方面军。
《苏波战争》
战争简介
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红军对付国民党骑兵秘籍

红军对付国民党骑兵秘籍

红军对付国民党骑兵秘籍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战斗力和对敌杀伤力都非常强。

而在红军长征时期,由于红军军缺乏对付骑兵的战斗经验和办法,加之多为装备简陋的步兵,使敌人的骑兵仍能凭借其优越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压制红军。

1935年夏,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川西北后经常遭到敌骑兵的袭扰。

敌人充分利用战马的速度优势对我实施追击、包围和偷袭。

如何发挥步兵之长击退敌骑兵便成为当务之急。

中革军委对骑兵受地形因素影响大、水草地不利于骑兵速度优势发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将不同情况下与骑兵作战的战术方法与红军实际相结合,对如何克制敌骑兵作了明确的指示。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更是深入前线,亲自讲解步兵与骑兵作战的战术原则。

他对战士们说:“打骑兵必须沉着应战,集中火力,基本诀窍和经验是射人先射马,把马射倒后,人就好打了。

”为了防止红军队伍在草地里行军遭敌军骑兵攻击,叶剑英还下令先头部队宿营时在前沿修起不低于半人高的土围子。

这样一来,无论何时与敌骑兵遭遇,红军都可以借助这些掩体进行还击。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紧张的训练,我军各部逐步掌握了打敌骑兵的战术要领,信心也越来越足。

时任中央红军第1军红2师第4团书记员的廖步云和战友们都等着敌人再次送上门来,好好出一口恶气。

很快,机会来了!1935年8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气温骤降,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

中央红军第1军政委聂荣臻命令部队就地休息。

这时,西北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随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上百盏闪着光亮的马灯也越来越清晰。

“是国民党的骑兵团!”根据来敌的方向和嚣张气焰,聂荣臻果断做出判断。

随即,他命令红2师的第4团和第5团迅速做好打敌骑兵的战斗准备。

50米……40米……只听第4团政委杨成武大喊一声:“打!”廖步云和战友们扣动扳机。

一阵猛烈的枪响过后,敌人的战马纷纷倒下,马背上的敌人被掀翻在地。

侥幸带马冲过土围子的敌骑兵见墙后有人,挥刀就砍。

红军战士并不惧怕敌人凌空劈来的马刀,他们将训练中的战术运用到战场上,纷纷朝敌人的马肚子底下钻,并顺势将马腿砍断。

最后的骑兵大对决:1920年卡莫罗之战

最后的骑兵大对决:1920年卡莫罗之战

波苏战争期间的波兰骑兵记中写到:“我的第1骑兵师和第13步兵师在斯坦尼斯瓦夫·哈勒将军的指挥下,将从南方进攻,第10步兵师从西边出发,第2步兵师从北面出发……如果我们同时出击,布琼尼的骑兵军团无疑会被摧毁。

”8月31日,红军第1骑兵军在卡莫罗镇附近被波军发现了动向,波兰指挥官哈勒将军要求波兰第1骑兵师第7骑兵旅立刻发动进攻,将布琼尼的红军逼入扎莫希奇附近的沼泽地,并在那里完全消灭红军第1骑兵军。

对于波兰第7骑兵旅的战士来说,此战首要的任务是夺取一个能够观察红军动向的高地,他们选择了当地视野最好的255高地作为目标。

为了节约马匹的体力,波军并先以优势火力覆盖了位于255高地附近沃利卡·尼亚蒂卡村的红军阵地;突如其来的炮火和骑兵突击令红军张皇失措,几乎所有守军都不战而退,波军也在拿下沃利卡·尼亚蒂卡村之后一鼓作气占领了255高地。

但红军终究有着数量优势,他们随即向波军发起了反攻。

很快就将立足未稳的波兰第7骑兵旅逐出了255高地,但波军还是依靠重机枪和骑兵炮在沃利卡·尼亚蒂卡村勉强维持了一道防线。

此时的红军组织指挥相当混乱,在进攻沃利卡·尼亚蒂卡村受阻之后,便选择了慌乱撤退,撤退中竟连布琼尼的私人车辆都抛给了波军。

红军虽然夺取了255高地,但由于组织指挥混乱,没有形成强有布琼尼于1935年检阅红军骑兵的照片波兰指挥官尤里乌什·隆美尔上校团和第14骑兵团从255高地向下,波军第12骑兵团从255高地右侧联合对红军发起了反冲锋。

这使得红军攻打255高地的战斗形势急转直下,两军经过短暂交战之后,红军第4骑兵师和第11骑兵师很快开始溃逃,波军随即展开了追击,直到下午五时才停止战斗。

至此,255高地被波军牢牢掌控。

骑马炮兵是波兰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图为战后波兰的骑马炮兵。

《打骑兵歌》:激发红军战斗力的劲歌

《打骑兵歌》:激发红军战斗力的劲歌

58 《党史博采》│ 2016第08期歌曲因战而生这首歌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紧密配合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斗,反映了当时广大红军指战员同敌人骑兵作战的愿望和迫切要求。

《打骑兵歌》的出现,是在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之后的事。

经过长征的红一、四方面军的同志几乎人人都会唱《打骑兵歌》,剧团和各师的宣传队还会跳《打骑兵舞》。

一支歌曲,影响如此之大,是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的。

两河口会议以后,红一方面军翻越梦笔山,史林折枝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与歌为伴的《打骑兵舞》64 《党史博采》│ 2016第08期重要地位,加上大面额货币发行量逐年增加,因此中央要求,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技术提高防伪水平以适应反假币的需要。

1999年初,第五套人民币设计完毕。

中央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时发行这套人民币。

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6种面额,其中1元有纸币、硬币2种。

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

这套人民币主要面额的正面采用了毛泽东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上接59页)途中常以膝为桌,写歌编戏,行军休息时,她随时起舞歌唱,使得周围笑声朗朗。

1934年秋,李伯钊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

她先在中央工作团,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干事。

在艰苦的行军和作战中,她积极进行文艺宣传工作,鼓舞士气,扩大红军。

她青春飞扬、激情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在艰难险阻的长征路上载歌起舞,亲自给各部教唱《打骑兵歌》《打骑兵舞》等,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这种运用艺术形式直接为军事服务,配合战术训练,不能不算是一个创造。

事实证明,有歌又有舞,歌舞结合,欢快热烈,红军战士们学打骑兵的兴致更浓了,后来在打骑兵的战斗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据红1军团宣传队干部回忆:“《打骑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广普及,的确发挥了应有的效用。

龙骑兵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

龙骑兵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

龙骑兵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本文导读:1943年德黑兰会议确定,在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的同时,将在法国南部进行登陆(代号铁砧)作为配合。

但英国力图取消此行动,抽走部分登陆舰艇用于南欧作战,美国被迫同意推迟,直至1944年7月才重新确定实施(代号改为龙骑兵)。

参加登陆作战的有:美国第六军(3个步兵师),法国第一、第二军(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山地师),英美“橄榄球”(Rugby)空降战斗群(9730人),以及舰船约880艘(另1370艘小型登陆挺),飞机约1800多架(一说1500架)。

登陆部队分别从意大利、北非等地港口上船,于8月14日在科西嘉岛西海岸海域集结。

翌日晨,首先实施空降,继而出动1300架飞机和大批军舰,进行轰炸和炮火准备,然后分别从3个登陆点突击上陆。

当时驻守法国南部的是战斗力极差的德国第十九集团军(10个师),其大部分兵力陷于对付法国抵抗运动,无力抵抗盟军登陆。

8月19日,盟军形成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登陆场,上陆兵力达16万人。

德军遂匆忙北撤。

24日美军占领格勒诺布尔。

28日,在人民起义配合下,法军进入土伦和马赛。

31日盟军进逼里昂。

9月3日,在法国抵抗运动武装解放里昂之后,盟军进入该市。

11日,法军与从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在第戎以西25公里处会师,战役至此结束。

此役由于推迟2个多月才实施,已失去原来的军事意义。

此行动原本是要和诺曼底战役同时进行,进攻地点是法国的里维埃拉。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登陆船只,艾森豪威尔不得已将它推迟了两个多月。

进攻日期定于1944年8月15日。

在策划阶段,该行动之代号为“铁砧”行动,以作为大锤行动的补充,这是当时入侵诺曼底的代号。

随后这两个计划被重新命名,后者成为霸王行动,前者则改名为“龙骑兵”行动。

一个杜撰的故事,声称该名称是由温斯顿·丘吉尔提出,他是反对该计划,并声称已“用于残害”到接受它。

]然而实际上,此次行动的代号来自于入侵地区附近一座名为德拉吉尼昂的城市。

研究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对比

研究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对比

研究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对比下面关于研究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对比,欢迎阅读借鉴。

希望你喜欢。

摘要:学术界对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

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战争规律是发展变化的, 要正确地指导战争并取得胜利, 就必须从发展变化着的战争实际出发指导战争, 应用战略战术。

第二, 在复杂、困难、艰苦的条件下,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争取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是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

第三, 应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运动战中正确处理“走”与“打”的辩证关系, 才能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

第四, 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 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关键词:遵义会议前后; 毛泽东; 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 学术界、军届对此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对遵义会议前后这一段历史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很少。

下面结合遵义会议前后的战争实践和具体战例, 从四个方面对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探索。

一、战争规律是发展变化的, 要正确地研究和和指导战争, 就必须从发展变化着的战争实际出发指导战争, 应用战略战术坚持从实际出发指导战争。

毛泽东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 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 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

从时间的条件来说, 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 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

从战争的性质看, 革命战争和反革命战争, 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 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

从地域的条件看,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特别是大国家大民族均有其特点, 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 同样不能呆板地移用。

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指导规律, 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案件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案件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案件在国内战争统帅们的光荣行列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是米哈依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他在指挥集团军或方面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天才。

在他的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战役。

他在用新技术重新装备红军方面,在完善部队组织结构方面,在发展空军、机械化部队、空降兵部队方面,在培养指挥人员方面,攻勋卓著。

作为一个非凡的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对未来的战争进行了预测,在制定战略、研究作战艺术、制定战术、研究纵深战役和战斗理论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他的思想对战前的军事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

由于斯大林的专横和镇压,苏联元帅米·尼·图哈切夫斯基于1937年无辜被害,使他未能参加伟大的卫国战争。

然而,图哈切夫斯基的思想在战场上却得到了光辉的证明,从而加快了我们的胜利。

一斯大林管他叫好作空洞计划的人。

不知是斯大林真地认为图啥切夫斯基的思想不切实际,还是故意找词,以发泄他对这位年轻的、好吵嘴的集团军司令的不满。

一旦在斯大林的心里产生了这种令人不快的感情并且日益加重,那么他本人大概也很难说清这一点了。

在国内战争期间,斯大林知道图哈切夫斯基是一个曾经得到列宁信任和器重的有才华的和走运的军事长官。

1920年1月,住在南线司令部的图哈切夫斯基告诉革命军事委员会,说他无事可干。

列宁知道了这件事。

他在写给斯克良斯基的便条中问道:“图哈切夫斯基在哪儿?高加索战线的情况如何?”高加索战线的情况不妙。

由于我军进攻失败,人们提出撤换方面军司令的问题。

在同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交谈时,斯大林曾经通过直通电话从库尔斯克告诉他们:“8天前当我在莫斯科的时候,我接受了绍林的辞呈并任命留哈切夫斯基为新的方面军司令,后者曾征服西伯利亚并战胜高尔察克。

他今天刚到萨拉托夫,近日即将接受前线指挥权。

”关于图啥切夫斯基的一段话讲得铿锵有力,不是么?斯大林亲手提拔了他,转瞬之间又产生了无法消除的恶感……不论是斯大林,还是其他任何人,恐伯都不能讲出任何有关图哈切夫斯基的坏话。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战争简介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

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

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

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

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

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

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

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

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

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

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

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战争经过波兰进攻当苏俄进行国内战争之际,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希望乘此大好时机重建大波兰-即包括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组成的联邦。

1919年4 月,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对苏俄发动了突然进攻。

虽然苏军成立了西方面军与之对抗,但由于国内战线形式危机,白俄武装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东西对进,能用于抵御波兰人的力量极为有限,致使波军在入侵初期长驱直入,获得极大的成功。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写作背景:1935年10月19日,时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的彭德怀率该支队第2、第3纵队到达陕北吴起镇。

第二天清晨,彭德怀到吴起镇与毛泽东商议红军行动计划时,突然得报,蒋介石为阻止陕甘支队与陕北的红15军团会合,派一路尾随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部和东北军白凤翔部3个骑兵团2000多人进犯,企图一举将陕甘支队吃掉,形势危急。

毛泽东认为,让敌军骑兵一直跟着红军进陕北苏区不利,必须“砍掉这个尾巴”,打退追敌,而且要把打好这一仗,作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

经过研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这场战斗。

彭德怀亲赴前沿观察地形,分析了敌骑兵的特点,便利用吴起镇的高塬深沟,摆兵布阵:以第2纵队为左翼,在头道川设伏;第1纵队为正面,从西南山一带发动进攻;第3纵队则埋伏在三道川,监视西南方向来敌,保证头道川战斗的顺利进行。

21日一大早,远处黄尘腾起,先是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杀气腾腾地冲过来,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圈。

这时几十挺轻、重机枪同时射击,子弹像雨点一般向敌骑兵飞去,手榴弹接连不断地在敌群中炸开,毫无防备又冲在前面的敌军纷纷落地,后面的骑兵立刻从马背上跳下来,提枪作战,但一手提枪、一手牵马的攻击行动,很难做到协调,没几个回合,就被打得狼狈逃命,一些滚下马的伤兵,被乱马活活踩死,有的脚还挂在马蹬上,被惊马拖着狂跑。

彭德怀采用的是刺猬式(刺猬一缩成球状)的伏击战术,形成“球形”阵法对付敌骑兵,使冲杀而来的骑兵没跑上几个来回,就被四面飞来的弹雨所击中。

随后,红军又分别击溃了白凤翔部2个骑兵团。

这场“砍尾巴”战斗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经数小时激战,共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击毙击伤敌600余人,俘敌700余人,其中有马术教官、兽医及会钉马掌、修马鞍具的人员,缴获一批轻重武器和约1000匹战马,补充了红军新组建的骑兵连。

中央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结束了敌人的追剿,为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会师扫清了一大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退出欧洲战场的骑兵在国内战争中再度复兴起来,不仅恢复了作为真正作战单位的骑兵军,而且出现了以前欧洲军事史上从未有过的骑兵集团军,红军和白军的庞大骑兵部队曾多次进行激烈的遭遇战。

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骑兵相比,红军骑兵有很大不同。

红军骑兵尤其是骑兵集团军不仅有骑兵部队,往往还编有步兵师、步兵旅、装甲分队,装备有装甲列车、步枪和机枪。

白军骑兵擅长骑兵冲刺(即大规模骑兵攻击)和马刀攻击,这是从沙俄军队继承下来的战法。

20世纪初,沙俄军队的传统骑兵战术达到较高水平,这是正好大量出现了自动射击武器,使得该战法基本失去作用,许多红军骑兵没有受过传统的骑兵训练,不会使用冷兵器(学会这一技巧需要练几年,而哥萨克人从小就开始这种训练),再骑兵冲刺时不会使用手枪、短身管枪、骑枪等射击武器。

机轮车这种架有机枪带弹簧地盘的两匹马拉的敞篷车在骑兵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它是国内战争中的一大发明,很快被红军从“马赫诺匪军”那里借鉴而来。

伊萨克-巴贝尔对这种独特的作战工具做了生动的描述“一辆牧师乘坐的普通四轮马车,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国内纠纷而突然受宠,成了可怕的快速作战工具,创造了新战略和新战术,改变了昔日的战争面孔。

机轮车孕育了不少英雄和天才。

马赫诺匪军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把机轮车当成了自己神秘而诡计多端的战略的核心。

马赫诺匪军装备的300辆机轮车变化神速,风驰电掣,使步兵、炮兵甚至骑兵都黯然失色。

机轮车部队具有闻所未闻的机动性。

打败这支军队很难,抓住他们更不可思议。

在这一点上,布琼尼表现的不比马赫诺差。

”红军曾经创造了使用射击兵器对付主要使用冷兵器的骑兵群的精彩战例。

当白军巴尔勃维奇的混成军以“马镫靠马镫”的密集队形对突入克里木清剿弗兰格尔军队的红军发起决死攻击时,红军使用150辆机轮车的机枪进行了抵近射击,使白军损失惨重。

在1919-1920年的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战役中,骑兵集团军在突破敌人防御时的猛烈突击和他对敌人后方的突击以及为粉碎敌人战役预备队的行动,极大成功的发挥了优势,进攻速度可达每昼夜7-18公里。

此时,红军骑兵指挥员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除了布琼尼,还有第2骑兵集团军司令米罗诺夫、第1骑兵军军长普里马科夫、混成骑兵军军长杜缅科、第3骑兵军军长盖伊和混成骑兵集团军司令托明等。

在20年代,这些人当时的知名程度并不亚于伟大卫国战争后期红军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罗特米斯特罗夫、波格丹诺夫等人。

注:国内战争中红军先后组建了2个骑兵集团军和7个骑兵军。

1个骑兵集团军下辖3-4个骑兵师,以及装甲兵分队、炮兵等。

按照红军1918年底编制,1个骑兵师应有8887人、马匹9106、火炮12,不过战争中从未满员。

苏俄的战略骑兵在遭遇波兰军队以后,其作用便急转直下。

波兰军队几乎没有骑兵,但有非常强大的步兵。

他们是由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丰富作战经验的法国教官训练出来的。

红军骑兵对躲在用铁丝网防护的战壕里的波兰步兵发动猛烈攻击,往往遭到重大损失,在战术和战役上收效甚微。

同时,红军骑兵也经不起波兰飞机的攻击。

不仅仅在苏波战争,1920年的克里木作战也给战略骑兵的命运敲响了警钟。

在那次战斗中,红军日洛巴骑兵军短短几小时就被弗兰格尔航空兵的少数几架飞机打垮了。

曾在骑兵第1军的巴贝尔对那次波兰战况做过清楚的描述:“在战争第二阶段,喊叫声已经对敌人不起作用,骑兵对掘壕据守的敌人已无法发起攻击”。

同样,苏联一些军事分析家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就曾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西线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航空兵和坦克。

当然,当时的作战飞机性能有限,而坦克也仅处在萌芽阶段,且通行能力差部件易损,无法起到后来坦克的作用。

但那些出身“低微”(许多国内战争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沙俄时代最多只是低级军官)、素质不高的国内战争指挥员却不太关注这些发展变化和预测。

他们既没有受过普通教育,也没有受过专业军事教育,无法理解自己经验以外的东西。

他们总是把对世界大战经验的总结,以及据此对未来战争的思考看作军界一些文人的自作聪明,并加以嘲笑和排斥。

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受过一点小学教育,当然对克劳塞维茨、毛奇、施利芬、米赫涅维其、鲁登道夫、福煦等的名字一概不知,自然这些著名人物的思想也不可能引起他们任何的心灵共鸣。

当然不久,红军领导人也意识到专业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建立了各种专业军事机构,教员主要来自沙俄时代的军官以及军事院校的教授。

经过近10年努力,在30年代中期,院校为红军培养了一批有现代战争意识的军官们,可惜好景不长,这些成果随即在大清洗中被吞噬。

经过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及后来的1937-1938年的大清洗,在各级机构中本来就占很大比例的“骑兵将领”(骑兵第1集团军出身的人,而不是斯大林时期被竭力压制的第2骑兵集团军的人)几乎占据了各个战略战役级别的所有的指挥岗位。

红军骑兵在西线的苏波战争中以及1920年秋在克里木同弗兰格尔的斗争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当时就引起了许多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中能否使用战略骑兵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但是这些专家实际上很快就被清除,直到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成了依然保留有大量骑兵师的唯一国家。

战争期间,还组建了骑兵军和机械化骑兵集团。

他们多次深入敌后英勇作战,但也遭到巨大损失。

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骑兵领导人就开始大肆活动,为恢复骑兵和战略骑兵大兵团四处奔走。

例如,他们执意证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骑兵对推动大规模战役的进程本来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1922年骑兵代表大会前夕的《军事通报》杂志写道,“骑兵的失败和无所作为,其原因并非因为现代火力使它在战场上失去了作战能力,而是因为对本兵种缺乏信心,因为最高统帅部对骑兵使用不当,因为没有天才的指挥员才致使对骑兵指挥不当”。

为了保住骑兵的显著地位,不仅一些“纯粹的骑兵人士”而且许多合成军队指挥员如沙波什尼科夫都大声疾呼:“我们坚决主张骑兵在未来也应独立作战,也就是说无需步兵的协助也能完成面临的任务”。

同时,他还写道,保留骑兵大兵团是必要的,“我们认为恰恰是骑兵大兵团有其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因为只有大量骑兵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强大的火力,甚至在敌后开辟前进的道路”。

沙波什尼科夫这位博才多学的军事家,在为战略骑兵辩护的发言中也未能避免说些意识形态的话:“欢迎对无产阶级骑兵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目的只有一个即指明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至于骑兵在红军队伍中的意义,已经被他的历史性口号十分深刻而恰当确定了,这就是:‘无产者,上马吧!’”。

在战略骑兵的热情拥护者中,自然还有布琼尼(这位在多次战役和战斗中表现最优秀的著名红军骑兵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员)。

他认为,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骑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认为沙皇俄国有40个一流的骑兵师,约30万骑兵(不过这是这位骑兵天才的夸大数字,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

我们的谢苗大叔认为,如果把这些骑兵派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就会把敌后所有的人统统吓倒。

他写道:“第1骑兵集团军从来没有超过1.4万人。

比较一下吧,1.4万人和30万人。

如果我们有30万骑兵的话,我们就能用马蹄在前线附近的敌方防御地带内直接踏出一条走廊。

”或许在20年代这样看待骑兵的作用有一定道理。

但是在两场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看来早该把骑兵在苏联未来重大军事冲突中的作用予以否定。

对骑兵的作用首先表示怀疑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及同他一起共同倡导“摩托化战争”思想的人。

但战略骑兵拥护者丝毫不妥协,利用每个有利的机会来坚持战略骑兵的主张和与此有关的问题,首先是给军队提供编制战马。

在这方面最据代表性的是布琼尼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4年1-2月)上的发言,大叔说道:“春播期间应该播种粮食,但此时也是产马驹和马匹交配期。

而我们通常一开始播种,就把产马驹的事忘记了,也不再重视马匹交配的事了。

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已经连续三年了。

”直到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战略骑兵作用的辩护依旧没有停止。

1938年伏罗希洛夫还写道:“世界各国军队的骑兵都在经受危机,确切地说是经受了危机。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没有骑兵了。

是不是骑兵没有任何作用呢?。

我们赞成另一种观点,红军骑兵依然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和毁灭性的武装力量。

它能够而且必须将在各个战线上完成战斗任务。

”从1934年到1939年,红军骑兵的编制数量增加了52%。

更有甚者,随着原第1骑兵集团军的老战士铁木辛哥就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西部军区又开始组建骑兵军。

由于对西班牙内战中坦克在战斗和战役中的作用的错误估计,认为坦克主要作用直接支援步兵是战术性的,结果把30年代中期前组建起来的机械化军(1936年起改为坦克军)解散了。

直到1941年,红军才在建制中又恢复了机械化军,但这已经是一个迟到的决定,机械化军正忙于补充和不断完备的时候就遇上了战争,这就注定了它在战争初期的悲惨命运。

在争论将近20年后,1941年1月13日,斯大林在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不得不表示,现在该是时候“摒弃国内战争经验”,用新经验来武装自己的时候了,不过此时距离大战时间已经所剩不多,领袖的天才指示都来不及扭转被动的局面。

军事体制对形式变化的反应太迟钝(斯大林及其亲信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种迟钝的程度)。

斯大林最严厉的指示也改变不了苏联因片面理解国内战争经验而形成的战略文化。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战争的理解:“现代战争将是摩托化战争,地上的摩托、空中的摩托、水上和水下的摩托”。

实际上他采纳了早已被他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构想,继而他又说道:“谁的摩托多,功率大,谁就取胜”。

由此,约瑟夫大叔以自己的风格对未来战争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粗浅的致胜公式。

当时,苏联全国上下以极端方式提高所谓摩托化装备的产量,在战争爆发前夕,数量已经超过潜在敌人德国和其仆从国(包括德国在占领捷克、波兰、法国等国缴获的装备),尤其是在飞机、坦克和潜艇。

然而,战争开始阶段的事态表明,战争胜负完全不是由装备数量多少决定。

法国被德国打败并不是因为装备数量不如德军,也不是因为法军飞行员和坦克兵在战场上表现不如德军勇敢,主要是对于使用坦克和飞机的新作战样式准备不足,没有相应的人才和指挥机制。

注:1939年红军总兵力200万人,骑兵约有22万人;战争前夕总兵力540万人,骑兵编制有13个骑兵师以及4个骑兵军指挥机关,约有11万人。

有关资料表明,伟大卫国战争中,1941年底苏军拥有多达82个骑兵师,当然这些多是轻骑兵师(有3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人数约3000人);到了1943年底,数量锐减为26个,最终到战后50年代中期,骑兵才从苏军编制中正式消失。

主要参考资料1.《苏联武装力量50年》2.《军事战略》3.《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4.《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5.《外国名将传》6.《苏联军事百科全书》9卷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