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羽性格分析
项羽的性格总结
项羽的性格总结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展现了许多独特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本文将探讨项羽的性格,并总结他的关键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表现出强烈决断力的人。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根据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果断和决断力为他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
项羽的这种特点在他领导起义军抗击秦朝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能够迅速做出决定来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然而,除了果断和决断力,项羽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自负。
他有时会过于自信,并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导致了他在战略上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他在与刘邦的争夺中失败。
项羽的自负也体现在他对权力的渴望上。
他渴望成为真正的君主,统治全中国,这种渴望最终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项羽还展现出了一种豪放的个性。
他热爱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他在军事胜利之后,总是会举办盛大的庆典,尽情地享受他的胜利果实。
这种豪放的个性也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形象上,他时常身披豹皮,手持巨剑,给人一种英勇无畏的感觉。
然而,就在他勇敢豪放的外表之下,项羽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他曾对自己的妻子信任有加,宠爱有加,与其相依为命。
他还对部下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保护他们,甚至不惜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
这种温情的一面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他人爱戴的领导者。
最后,项羽也是一个重视民众的人。
他在制定政策时总是着重考虑人民的利益,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注重实行减税、降低赋役等措施,以减轻平民百姓的负担。
这种为民请命的一面使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一个有悲悯之心的统治者。
总结起来,项羽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人物。
他展现出了果断和决断力、自负、豪放、温情以及重视民众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统治者和军事家。
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之处,这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
无论如何,正是他的性格特点使得项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1、特点
①自满。
②暴烈。
③优柔寡断。
④多疑。
2、人物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
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
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
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3、人物评价
有以一挡百之能,力大无穷,相传单手扯自己的头发能把自己扯过河,战
场上的不败之将,出道以来从未尝一败,唯一一次退避是以几千兵马对章邯几
十万的那次,一生光明磊落,非不懂计谋实乃不屑用之,有人认为他不懂用人,不听谋士意见,其实是他有自己的意思,考虑过谋士的意见和自己的意思后得
出的结论乃自己的较好,有时则因谋士的意见不够光明而否决,后世常评论其
为有勇无谋,事实上他只是因太过勇武,加上成王败寇,才却人冠上无谋勇者
之称。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性格特点在历史上也备受争议。
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英勇果敢的战士,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
在历史上,项羽以其勇猛无畏的形象著称。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敢于冲锋陷阵,不畏艰险。
他率领秦军在垓下大败秦军,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果敢。
这种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战场上有着非凡的表现,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
其次,项羽是一个自信自负的人物。
在历史上,项羽的自信和自负也是备受争
议的。
他自信满满,自负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他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了一些盲目自信的一面,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常常显得有些盲目和鲁莽。
此外,项羽还是一个热情豪爽的人。
在历史上,项羽的热情豪爽也是他的性格
特点之一。
他对待部下和士兵都非常热情,善于结交朋友,对待朋友也非常豪爽。
他的豪爽和热情使得他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多方面的。
他的勇猛果敢、自信自负、热情豪爽
等特点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形象。
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无论如何,项羽的性格特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展开全文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的悲剧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人都认为项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然而,项羽虽然伟大,他的胆略和骁勇中却夹杂着粗俗与盲目,在经历楚汉之争后,项羽竟败给了曾经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的刘邦,而落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终成一个悲剧人物。
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使项羽一步步由强变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和悲剧的命运。
其一,胸怀大志但目光短浅。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
早年的项羽就胸怀宏图:对“足以记名姓”和“一人敌”的书剑一学便觉“不足学”,而渴望学“万人敌”的兵法;观秦始皇游会稽,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不能不让项梁为之惊奇。
正是凭着这样的志向和愿望,他和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项羽又表现出鼠目寸光。
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
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
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都咸阳”。
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
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
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的迫切需要了。
其二,智勇双全但政谋不足。
项羽由于天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当时军属宋义,宋义消极怠战、贻误战机,在有利于义军的形势下,项羽果断地杀掉了宋义,掌握了大部分的楚国兵权,从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为以后他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的性格总结
项羽的性格总结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还是楚汉战争的主要参与者。
项羽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着勇猛悍战的一面,又有着刚愎自用的一面,以下将对项羽的性格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项羽是一个勇猛悍战的人。
在青年时期的项羽以勇猛著称,他先后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领导能力。
他率领农民起义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令当时的秦朝军队闻风丧胆。
项羽在作战时非常决绝果断,对敌人毫不留情,一旦决定攻打某个目标,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进攻。
这种勇猛的性格不仅给他在战场上带来了胜利,也让他的士兵敬仰和服从。
然而,项羽的性格也有刚愎自用的一面。
他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常常属于自行其是,不听从任何人的劝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下邳之战时的决策。
当时,项羽率领大军攻打刘邦所在的下邳城,刘邦被困城中,处境岌岌可危。
然而,项羽却不听众人的建议选择进攻,最终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误和惨重的伤亡。
这一事件表明了项羽在决策时缺乏审慎思考和听取意见的能力,过于信任自己的直觉和本能决策。
另外,项羽还有着极度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他不仅在战场上追求胜利,也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欲望。
项羽一直对秦朝皇帝的地位心存野心,他希望能够成为自由的霸主。
然而,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的对峙逐渐演变为对帝位的争夺。
在取得初步胜利后,项羽逐渐变得傲慢自大,并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刘邦最终获得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项羽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战略,使他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冷静和理智。
然而,项羽也有他的优点。
他是一个热爱士兵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对士兵更加关心和体贴。
他常常亲自去慰问伤病员,关心士兵们的衣食住行。
项羽对待士兵的态度和关怀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内心,这也使得项羽能够拥有一支忠诚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综合来看,项羽是一个性格复杂多样的人物。
他有着勇猛悍战和果断决策的一面,但也有着刚愎自用和好胜心的一面。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二)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
项羽拥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的事情上。
当时,杀宋义从项羽的主观情感上是必要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杀宋义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起义军的燃眉之急。
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
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充分制造了舆-论。
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实了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为人并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蛮有心计的,敢于当机立断的。
但由于项羽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他混淆是非,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表现在用人上:他狂妄自大,压制贤能之士,“为人意忌信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他舍不得将自己的忠诚和谦逊给予他人;他一味的依赖富贵,重视华而不实的威仪,表面豪迈豁达,实际上心胸狭小,“坚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此不附”。
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从而先后背判楚国归服汉朝,成为协助刘邦置项羽于死地的对头;就连谋士范增也被他气走了,难怪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只单单的依靠自己的能征善武,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人,依靠别人的帮助,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
正是因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不能任贤属将”,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
项羽性格上的分-裂,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脆弱以及任性,他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利于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片面性因素,在矛盾斗争中盲目自大。
三)性格豪爽而又生性多疑。
“破釜沉舟”一事,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豪爽特征。
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特点:自信,志向远大
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特点:自信,志向远大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项羽的性格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个:自信,志向远大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自我膨胀,有锋芒的矛,却没能有自我保护的盾,这无疑是致命的伤害。
为什么说项羽自信,志向远大,史书中也有记载。
学习的时候就半途而废,学武的时候也一样,最后总结,要学就学万人敌,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自信。
回首现在的我们,不同样带着这种傲娇的自信吗?有的可能还不如项羽的基础,就想东一个西一个,最后碌碌无为的过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个:果断大胆为什么说项羽果断大胆那,在一次执行斩首行动中,项羽仅靠项梁的一个眼色,就快准狠的拔剑斩下了郡守的头颅,而且杀得干净利索,想想,把郡守的脑袋砍下来了,又怎么能轻易逃出郡守府那,这时候项羽独自一人面对着百十号的守兵,当时,都杀红了眼,一个个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而这也是项羽生平第一次执行的斩首行动。
坚定的想要改变心,即使面对杀戮,死亡,也绝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ps: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是否也能有这种果断的性格那,利用这果断的性格,帮我们趋利避害,犹犹豫豫非大丈夫所为。
第三个:有主见当项羽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学过写字,但是没学几天就不学了,他的叔叔就让他在学习剑术,但是,没过几天,他就又不学了,他的叔叔非常生气,这时候,项羽却说,写字,只能用来记住别人的名字,而剑术也只能敌一人,这些都不是我想学习的,我要学就学,可以敌万人的本事。
无论项羽对学术或者剑术学得怎么样,通过历史的各个战役,我们也可以说项羽还是很厉害的奇才了。
作为有主见,是作为领导者的必备属性,项羽也许就是天生自带气场的那种领导者或者说是领袖。
第四:坦率一个能把个人英雄主义能够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没那么多的虚伪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项羽的性格分析和败因
项羽的性格分析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末段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可见,项羽的荣辱一生与其鲜明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先来谈谈这位西楚霸王的性格。
项羽为人有胆识勇气。
在救赵过程中破釜沉舟、缺粮时反杀宋义、被汉王追杀时横渡乌江,领略其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其领导力、得人心所折服。
这是项羽身上最杰出的品质——勇猛与魄力。
因此项羽能“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分王侯”是有资本的,这是一条用血肉铺砌的道路,他的异才造就了他的霸王之业。
但除却军事上的才能,项羽在为人方面有所欠缺。
他的心狠手辣体现在方方面面,杀郡守夺精兵、为除后患杀秦军二十万人、活埋反抗的军民、杀外黄十五岁以上男子,他的刀下亡魂不计其数,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本不用死,但项羽是一个多疑的人,他的多猜忌与爆脾气导致了他杀人如麻,而他杀楚怀王一事也使得诸侯对其心底暗暗有意见。
这份猜忌也致使他与范增被离间,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手下。
同时,他的人品不佳还表现在出卖曹无伤、不以军功赐封地,这些政治上的决策错误也成为了日后诸侯反叛的导火索。
项羽也是一个高傲的人,年少时不肯读书习武只想学兵法,其志气可嘉,但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中掺杂了些许傲气,在其遇见秦王巡游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在鸿门宴时不肯暗杀刘邦,这傲气铸就了他领军作战的霸王之风,却也为他的败走埋下了祸患。
项羽的失败原因项羽失败的最大原因按照《高祖本纪》中的说法有二。
一是项羽嫉妒贤能之人,不论功行赏,而失去了人心;二是项羽没有好好运用范增的智谋。
依据上面两点,我总结了项羽的具体失败原因。
一是他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分裂割据导致了再度群雄争霸的局面。
二是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
尤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大胜后,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
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
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特点是豪爽、自信、积极进取、信守承诺,但是同时又十分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多疑。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种性格特征,他的人生虽然已失败告终,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所承认。
项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项羽东城之战中,被数千名汉军重重包围,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是他临危不惧,战力极强,导致汉军竟然无法将其制服,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且十分骁勇善战。
在杀宋义一事之时,又体现了项羽的果敢,他杀宋义,夺走兵权,解决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且在杀宋义之前,还在士兵面前宣布了宋义的罪行,制造舆论,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点谋略也无。
项羽性格的弊端
不过项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出生高贵,形成了刚愎自用的狭隘性格,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极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压制贤能之士,导致韩信、陈平等有才之士都叛楚归汉。
项羽形象分析
项羽形象分析项羽一一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剂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勿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真目而北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北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该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勿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江?樊绘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三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项羽的一生不是成功的,但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他的心思过于单纯,尚武,理想主义,但是项羽是个人,他可以有那些不足的缺点,可这无法证明项羽只要改变了缺点,就一定会成功的因素。
可若他真的改变了它们,项羽还是项羽吗。
如今岁月变迁,千百年来乌江岸边的树枝绿了又绿,清风吹尽波涛,诉说一遍又一遍的往事,一身银甲,无上荣光,一匹乌骓,嘶鸣战场,一曲绝歌,终是留下了英雄的影子。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一名一直被称为是千古英雄。
巨鹿之战,大敌当前,项羽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当所有人都觉得此战必败无疑时,他破釜沉舟,披着银光铠甲,听着汗马嘶鸣,踏着遍地骸骨,登巨鹿之战场,剑指咸阳,一身荣光,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击败秦军。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奠定了当时项羽在诸侯间的领导地位,已胜过千万英豪。
一个名留青史的英雄,有时候不需要用艳丽的笔墨来刻意凸显出他的伟大,因为英雄的荣耀光芒是无法在历史的硝烟中磨灭的。
一战之后,闻名诸侯,豪气冲天,中原逐鹿谁又能阻。
项羽不仅是一代英雄,更是一介普通人,有着一样的爱恨情仇。
他与虞姬共同谱写下了一曲垓下之围。
在虞姬面前,他不再是那个戎马一生,人人畏惧的将军,也只有在她面前,他可以脱下沉重的战甲,沉甸甸的包袱,与她并肩坐在山顶看日落西山,傍晚赏群星璀璨,这一刻那个铁血无情,叱咤风云的战士,已不见踪影,时光已成了永恒的柔情。
人道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的。
在战火蔓延,群雄逐鹿的年代,垓下之战,似乎奠定了他的结局。
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当锋利的剑刃不再指向敌军,而是怀着无尽的凄凉,轻抹自己的喉咙时,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朵,血溶于乌江岸边的江水,终是留下一世英名与悲壮。
富贵不忘衣锦还乡,有愧之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宁可死也不苟且偷生。
牺牲无数多的战士,却落得身死他乡的结局,而自己再次带兵作战,对先前的失败置若罔闻,怎么能够做到。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精选(1):综观项羽一生,能够发现他是—有勇无谋的人,他的一生中几乎设有用过心机,忠是直来直往,快言快语,速战速决,但这样的项羽一碰上善于掩饰自己情绪的刘邦,注定是要倒大霉的。
俗话说:“大丈夫喜起不形于色。
”项羽直丰的个性不断地支配着他的行为,所以项羽给人的感觉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中。
因此,楚汉相争的结局,就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一个将自己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一、出身名门,胸怀大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能够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一一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羽(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他身高六尺,力大如牛,能轻易地举起几百斤重的铜鼎。
由于项家世世为楚将,被封于项地(今河南沈丘),所以姓项。
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
他是由叔叔项梁养大的,他从小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于是,他的叔叔项梁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
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
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
项羽大喜,但略略明白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
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一齐到旲中(即今江苏吴县)躲避仇人。
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参加的宾客及青壮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培养骨干。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项羽,字羽,世称项籍,项羽者也。
项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
对于项羽的性格分析,则需要从他的勇猛、深思熟虑和自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项羽勇猛的性格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项羽生性勇猛,有勇有谋,对战场上的搏杀极为擅长。
在他的征战生涯中,他率军打破孙膑的华山阵,攻破张良的阴阳洞,击败韩信、王离等一众战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项羽的勇武之道,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血统。
据记载,项羽的曾祖父曾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的镇守之臣。
这使得他有了弘赫的家族底蕴。
此外,项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过人的武功,并在割席断粮之时,上山劫粮,劫取后牟、钟离之人的粮食,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
然而,项羽的勇猛却常常掩盖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勇而过于鲁莽,缺少细致入微的谋略,导致了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频频受到汉军的打击。
相对于项羽,有才智的刘邦选择了以阵地战为主,并采取缓兵之计,消耗项羽的力量,最终扭转了战局。
从这一点看来,项羽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他思考问题的浅薄和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项羽的深思熟虑又是对其性格的补充和扬弃。
项羽并不是纯粹的武夫,他是一个懂得冷静思考和分析形势的将领。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时,多次使用谋略,诱使敌人上当,并对刘邦的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赤壁之战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战役。
项羽的深思熟虑可以从他的自我批评中看出。
项羽曾在刘邦的两个岛屿之间呆了数日,大臣们劝他速战,以免被追兵困住。
但项羽却回答道:“我待之可以得一大战。
”可见项羽很明确地知道刘邦的深思熟虑,但他更加重视自己对战争的决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项羽的自负也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项羽自负而好大喜功,缺乏危机意识,满腔豪情使得他无法细致思考问题,从而在战局中处处吃亏。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他的部队被困于垓下,由于对战局的判断错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以及项羽的败亡。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分析其的领导弱点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分析其的领导弱点项羽是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喜笑哀怒都成为我们京剧刻画的经典,从《霸王别姬》到《鸿门宴》都有生动的记叙,一个历史人物的鲜明特点也跃然而生。
我们喜欢他的简单直爽,没有奸巧深沉,从他对待敌人的态度都是直来直往;我们喜欢他作为旧式贵族对感情的那种真挚,特别在生死面前对爱人的那种真诚的眷恋;我们甚至喜欢他无惧无悔的生死态度,宁死不屈的硬汉精神。
他的性格是简单而又生动的,单纯而又鲜明,属于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那种。
于是间,让我们有了更多记忆片断,是纯情的、忧伤的,脑海里便有了与虞美人一起唱吟“虞兮虞兮奈苦何”的画面。
不仅有美人,还要有一些勇猛的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让这段情话更加圆满,于是间项羽亲自披甲持戟挑战汉军的勇士,可以说三军将士惟我独尊。
让人最为牵挂的画面还对面对生死的态度,项英雄无惧无悔,在乌江边宁死不渡江,自刎而死,成全了我们对英雄的联想。
项羽是一个英雄,更是悲情的大英雄,但是从现代领导学的角度分析和观察,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与他的性格特征形成领导个性所至。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作为一名领袖,甚至一名领导干部都有其固有的弱点。
从根本上说,这些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他的起义必定是失败的。
我感到有以下几点与领导者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是缺乏领袖气质,在诸侯面前没有一呼百应的领导权威。
项羽是地地道道的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兮。
但是作为一名领袖,他缺乏的是力量与智慧的结合,气度与雅量的统一,威信与尊严的融合,甚至称了王以后依然缺乏号召力,甚至埋怨诸侯背叛了他。
《史记》中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兵法也略知其意。
从领袖的知识结构看,这是不全面的,与现代领导学的培养方略看,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后,立即封王,先不说不能行赏分明、分配不公,他封的十几个王,与他一心有又有几个?首先汉王刘邦就要与他争皇帝,魏王豹、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不仅不服从命令,还一一与他作战。
项羽的性格分析
项羽的性格分析一、人物简介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
楚国将门后裔,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与之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等。
二、性格特点:λ 1、少怀壮志,志向远大,不甘为人下(1)少时聪明,但学写字和剑法都没能坚持。
结果被叔父项梁责备,就满不在乎地说出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 (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
要学,就要学打大仗和万人对敌的本领。
)的豪言,令项梁很高兴,遂教其兵法。
从其豪言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甘为人下,要一鸣惊人。
(2)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 (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的惊人之语。
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警告他不要乱说话。
此即成语取而代之的故事由来。
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
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当会稽守通向项梁表达了希望先发制人揭竿反秦,以免后人受制于人的时候,不甘为人下的项梁和项羽就马上把他杀了,接收了他的部下,自己登上领导者的地位,组织反秦。
λ 2、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
(1)在攻占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2)鸿门宴上,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因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3)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
λ 3、勇猛无敌(英勇善战)(1)身材魁梧,又有才能勇气,吴中的年青人,都很敬畏他。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羽性格分析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
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
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最为明显的,如果他排开这点不说的话,是比刘邦更有资格做枭雄的.主要体现在他对虞姬的恋恋不舍.但不能说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虞姬无错,她并未想牵绊项羽,只可惜是项羽性情太善,放不下历史而已.虽然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多.1.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例巨鹿之战,以5万人击败久经沙场的章邯的20万秦军。
而称霸王后,就把都城迁入毫无险要可守的彭城。
2.政治谋略欠缺.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可看出,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最终失败。
3.小民思想.大争之时,道义摆两旁,没有纯洁的仁义,讲求权谋.鸿门宴中,刘邦三言两语,觉得自己理亏,面子挂不住,给予刘邦放生的机会.(如他是一般人,他肯定是讲义气的,但他的高位决定了他不能以一般小民的思维来指导自己)4.妇人之仁,吝啬土地项羽经常去探部下的家属,以表示自己的仁义。
却吝啬土地爵位,不肯分封给部下。
部下跟随他出生如死,无非是求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看来在项羽手下不好求得了。
5.虚荣不务实迁都彭城,项羽是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影响,故放弃关中,回带老家江东。
把关中的险要让于刘邦,居于毫无利处的彭城。
“沐猴而冠”既是这样来的。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