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doc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

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和组成情况。

在现代经济学中,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作为主题,通过分析和探讨产业结构的概念、特征、演变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和组成情况。

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第一,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二,产业结构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具有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演变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会发生改变,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结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政策因素主要指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调控措施。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第四节: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会影响资源配置、就业和收入分配等经济现象。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等。

第五节: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3区域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
•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 农业分工深化空间较小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 ( 1 ) 潜在利润的刺激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相对价格的改变)(2)产权可得到充分保护 相对价格的改变) –农业产业的情况 : 户外作业 , 农地间彼此相邻 ; 农业产业的情况: 户外作业, 农地间彼此相邻; 农业产业的情况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第三产业变动的原因
• 需求: 需求: –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其产品收入弹性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 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 高,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市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 供给: 供给: – 第三产业产品 第三产业产品——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服务, 服务 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其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 就业比重上升。 就业比重上升。 –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技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又是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第一产业:产品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 。 • 种植业(狭义的农业) • 畜牧养殖 • 狩猎、捕捞和采集 • 林业
1.1 三次产业范围的界定
• 第二产业: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物的产 业 ,包括:
– 采掘业 – 制造业 – 建筑业

产业结构内容

产业结构内容

产业结构内容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部门所占比重的分布情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下面将从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的类型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产业结构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部门所占比重的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则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根据行业的性质和特点,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行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部门,如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咨询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类型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都会包含这三个基本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和改变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使其更加合理和协调。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政策环境,为各个产业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等。

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应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减少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企业应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各方应加强协作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部门所占比重的分布情况。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和保护环境。

产业结构_精品文档

产业结构_精品文档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组成和组织方式。

它是指各个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结构往往以农业为基础,然后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

农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农业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粮食、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还涉及到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的比重通常会逐渐减少。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生产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等。

制造业通常是工业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大规模的生产和制造过程。

采矿业主要是指煤炭、石油、金属和矿石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建筑业则涉及到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餐饮、旅游、教育、医疗等各种服务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服务业的比重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越来越大。

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通常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改变、政府政策的调整等引起的。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环保产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提供支持和鼓励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第三讲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及分类(一)基本概念1、产业(industry):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称。

2、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特征:自然资源、劳动力、交通条件等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效益。

(1)产业结构量的方面: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2)产业质的方面:指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关联程度”和“主次联系”①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指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②三产业间的主次联系,是综合研究目前哪类产业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哪类产业目前处于次要发展地位或潜在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类1、两大部类分类法: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和工具等,一般可包括原料、工具、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等。

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

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按满足人们需要层次分,有生存资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费品)、发展资料(如用于发展体力、智力的体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资料(如高级营养品、华丽服饰、艺术珍藏品等)。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件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件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增长的重要性。
结论和展望
总结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的重点和主要发现,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 件
探索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和优化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区域经济概述
了解区域经济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探索它与国家经济的关系。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解读并说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 概念和作用。
重要性
探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在就业、 经济增长和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2
市场竞争
分析市场竞争全球化
解读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挑战和机遇。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多元化
多样化产业
探索多样化产业对区域经济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风险分散的作 用。
协同发展
合作与联盟
评估合作与联盟对区域经济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的 影响。
创新驱动
协同发展
解释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如何促进 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
常见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类型
1 农业驱动型
分析农业驱动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类型的特点和优势。
2 制造业集聚型
探讨制造业集聚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挑战。
3 高科技发展型
评估高科技发展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潜力和机遇。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
解释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定 位的策略。
人力资源
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引 导的战略。
政策支持
探讨政府政策在塑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的 重要性。
市场需求
评估市场需求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驱动作用 和策略。

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

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

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理论体系,主要理论的创立者及其代表作,基本理论观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展望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目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是循着两条路径在向前发展:第一,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从理论分析、原理推导和模型化着手,建立一套规范的区域经济学体系。

第二,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从实证分析的要求出发,形成一套适应实际应用的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目前仍在构建中。

3.主要理论的创立者及其代表作,基本理论观点’A、古典区位论a 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 on Thunen)其代表作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在这些方面起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b 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其代表作是《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步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其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凝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c 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其代表作是《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B、现代区位论a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代表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吉的自由进入理论b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其代表作是《德国南部的中心地》c 区位经济学:廖什,其代表作是《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克拉克队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 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 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 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 的五行财富的生产,指 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 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关联方式分类法就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 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可分为技术关联分类法、原 料关联分类法、用途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 战略关联分类法。
(1)技术关联分类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 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经济活动的 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 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
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建立了投 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 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 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 –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 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 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5.生产要素分类法
生产要素分类法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 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 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 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零售和餐饮等,资 本密集型产业包括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知识密 集型产业包括航天、生物、高分子材料、信息等。

第三讲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三讲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和第三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全面 划分。 这种划分最初由费希尔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 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并以英国经济学家科 林·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 又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费希尔以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据,以资本流向为主要 标准,
➢ 把初级生产阶段称为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 牧业、渔业和林业;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揭示过关于 劳动力转移的这种现象。他认为:制造业比农 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这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 高收入部门转移。
克拉克认为自己只是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并在 理论上总结了出来。因而称其为配第定律,后 人称其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向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相应地把生 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 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它是研究区 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 ② 工农业的分类 即撇开非物质生产活动,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粗线条地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的产业部 门。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地区二元结构及其转换 十分重要。
➢ 把第二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 和煤 气业等;
➢ 把第三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 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 府等公共行政事务等。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克拉克确立了三个标准: ① 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距离消费者远的为第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一个区域处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 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段的变 迁。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 手段。区域发展的各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因 此,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产业结构演 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究其发展方向 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投向即将得到 高速发展的新产业。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天技术等等。
第二,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ຫໍສະໝຸດ 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 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的增加, 包括地区 的增长和人均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 来衡量。 均GDP来衡量。这既是衡量经济增长的 来衡量 重要指标, 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 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GDP的增 准。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 的增 长是不够的, 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此相伴随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钱纳里六阶段论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 个准工业国的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 个 阶段, 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 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因此, 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致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各个产业结构的特点如下:1.第一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劳动力需求较少的特点。

它是农村地区和资源型地区主导的产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少。

2.第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等特点。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较大,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要求高,并且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3.第三产业:具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包括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就业的贡献度较高。

三、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优化和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使地区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几个关键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手段来实现,以提高地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产业附加值,同时推动城市地区服务业发展。

3.打破瓶颈: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些产业可能已经处于饱和或者发展受限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或者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打破瓶颈,开辟新的增长点。

4.加强产业链的整合:整合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5.2.6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部门迅速发 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1.收入提高导致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结 构变动。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 率。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 占有更大份额。
各产业或产品的比较劳动率上升快慢是不同 的,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 要原因又是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生产率上 升快的产业,技术上升快,生产费用下降快, 就有可能在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和比重。
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工业比 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优势。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以霍夫曼比率的数值的5左右、2.5左右、1左右、 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后来日本学者发现:霍夫曼比率是递减下降的, 但降到60—65%左右便趋于稳定,说明重工业化 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便停滞。停滞的原因 与重工业内部结构有关,工业化后期是靠重工业 机械工业的增长率来支持的,其中耐用消费品工 业又是一大支柱,一旦耐用消费品普及到一定程 度后,机械工业的增长缓慢下来,从而重工业增 长也趋于停滞。
辅助配套产业:即关联产业,为地区专 门化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 产业。对这些产业要适当超前发展。对 后向关联产业,即向主导产业提供原材 料、机器设备的产业,如果从外地输入 昂贵,则应在本地生产。
5.1.5.英国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 产业为农业,第二次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 三次产业为服务业。
5.1.6.联合国的十大标准产业分类法(略)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产业结构.doc

产业结构.doc

产业结构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怎样构成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衡量标准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收入弹性原则,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

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生产率上升率原则。

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

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

产业结构分类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

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比例%
各地区产业结构%
70
60
50
第一产业
40 30
第二产业
20
第三产业
10
0
北京 山西 吉林 江苏 福建 河南 广东 重庆 云南 甘肃 新疆
地区
图五:我国不同地区从业人员结构
比例% 全国 河北 辽宁 上海 安徽 山东 湖南 海南 贵州 陕西 宁夏
各地区从业人员结构%
80
70
60 50
第一产业
40
三是出口阶段。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示意图
第一只雁:19世纪60~70年 代,日本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尚 未发展起来,西方大量棉纺织 品大量涌入日本。
第二只雁:西方棉纺织品涌入, 促使日本国内市场形成和扩大。近 代技术和低工资相结合,日本棉纺 织工业应运而生,且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生产
进口
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棉纺业达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
收入的比重会提高,但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的 国民收入比重会有一定下降。
(以日本为例子)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之
(一)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约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发现
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消费品工业比重下将,资本品工业比重 上升的趋势。这一论断被称之为“霍夫曼定理”。 (二)霍夫曼比例
浪潮
一定规模后,低工资和规模经
济使日本棉纺织品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能力,于是,日本棉纺
出口
织品便大量出口。
浪潮
2.产品循环理论 美国专家弗农研究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影响,提出产品循环
理论。 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
口——国外产品进口——开发更新产品 包括环节: 1)从新产品问世、扩大国内市场直至饱和。 2)将这一产品出口至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3)国外市场形成后,通过资本和技术出口,促成资本、技术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 (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四产业(信息)。
▪ (4)低附加值——高附加值——更高附加值。
整理课件
▪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
区域产业结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导 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需求结 构、供给结构、供给与需求平衡因素、区 域贸易、区域政策等。
整理课件
(一)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因素 (1)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项、小项 ▪ 5、部门构成分类
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一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第二部类)
整理课件
▪度、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规模、高市 场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区域产业结 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般来说都 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一些产业部门。
整理课件
▪ 关联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
后向关联(产前服务)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深加工)
旁侧关联(产中服务)
整理课件
▪ 支柱产业
一般是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 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来说,它也 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
▪ 基础产业
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基础保障作用的 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与交通、通讯信息产 业等。
整理课件
三、产业结构的成长机制
1、产业结构的成长演进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的更替而
发生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
整理课件
▪ 产业结构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
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区域或同一个 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是不一样的, 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而演替。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 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及分类(一)基本概念1、产业( industry):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称。

2、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特征:自然资源、劳动力、交通条件等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效益。

(1)产业结构量的方面: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2)产业质的方面:指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关联程度”和“主次联系”①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指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② 三产业间的主次联系,是综合研究目前哪类产业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哪类产业目前处于次要发展地位或潜在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类1、两大部类分类法: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和工具等,一般可包括原料、工具、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等。

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

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按满足人们需要层次分,有生存资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费品)、发展资料(如用于发展体力、智力的体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资料(如高级营养品、华丽服饰、艺术珍藏品等)。

按使用时间长短分,有一次或短期使用的普通消费品和可供长期使用的耐用消费品。

2、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制造业;电、气、水生产和供应;采矿业;建筑业;(用到大型设备,大规模的投资);第三产业:主要是运输、销售、金融及服务业;3、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产业分类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资源密集型――采掘业资本密集型――钢铁、石化技术密集型――电子计算机4、产品生产阶段分类上游产业--原棉、矿产品中游产品--生铁、棉沙下游产品--机械制造业5、产业功能分类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法,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三大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潜导产业、瓶颈产业。

(1)主导产业( Leading industry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

主导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主导产业不同、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2)关联产业( correlative industry ):直接与主导产业存在着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可以分成:前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

后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

侧向关联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3)基础性产业( fundamental industry ):指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采掘、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生活性基础产业:交通运输、物流、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社会性基础产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等。

(4)潜导产业(Potential leading industry):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发展潜力大。

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例如:武汉以电子信息(软件)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5)瓶颈产业( bottleneck industry ):由于投资大或经济效益低,长期发展不起来,影响到区域整体的发展。

颈瓶产业是否存在可看作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瓶颈产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

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转移规律)。

克拉克1940年在配第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二)库兹涅茨法则(财富创造和就业比例转移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下降,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上升,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不变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三)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经济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化社会,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

这一阶段是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工业化社会(研究重点),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

第二次产业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变动大致符合库茨涅兹所揭示的规律。

第三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次产业的地位则持续上升。

(四)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中国统计年鉴》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定义: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

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

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 (伐 )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2) 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

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 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

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因此总结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非常重要。

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工业化前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时期,大部分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工业以食品、烟草、纺织、建材为主。

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投资收回利润快,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价格获得,因此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

这个时期,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工业资源。

2、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化时期。

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

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1931 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是第一个对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

他根据近2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定理” 。

①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②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是不断下降的。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是逐3渐趋于下降。

霍夫曼对 20 多个国家 1880 年 -1929 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到20 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处于工业化中期末的国家中,资本品工业产值与消费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已经大致齐平。

霍夫曼进而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

③霍夫曼定理与实际情况有不相符的地方实际情况表明,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

但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后期,霍夫曼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3、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转向深加工化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深加工化”。

深加工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工业结构深加工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

4、工业化后期:深加工不断深化和技术集约化,以机电仪一体化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

( 1)技术集约化随着工业结构的深加工不断深化,加工组装业将逐步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各种机械工业占居重心地位,而这一过程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工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

( 2)技术集约化的普遍实现,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则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思考:1、中国主要省市的潜导产业。

如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安徽等。

2、中国建国以后的工业化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特征是什么?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原因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而这又拉动产业结构作相应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