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课程管理办法
归纳的内容:课程管理办法详则为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规范课程信息,促进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有序开展,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设置1、我院实行课程归口管理,所开课程(含独立开设的实习、实训课程)在教务处的统筹下,由课程责任系(部、院)指导专业负责人进行管理。
2、课程设置应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整合,明确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据此编写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
(1)公共课程的设置由学校教务处规划,专业相关课程由各系(部、院)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报学校审批。
(2)课程设定后,超出教学大纲增删、修改课程设置须由专业负责人提出变更理由和变更情况的详细报告,经系(部、院)审核并签署意见,报学校教务处审批. (3)由教务处负责对课程设置质量进行考核,对设置不合理者,教务处有权要求课程责任系(部、院)调整课程设置.3、课程信息的规范性(1)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面向专业等。
(2)课程信息的规范化: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表、学生成绩表等教学资料和管理文件中,同一课程的名称、编码必须一致.(3)课程命名必须使用统一规范的名称,不得出现同样内容但课程名称不同或同样名称但内容不同的现象.(4)课程信息的认定工作由课程归口管理部门、学生所在单位及教务处共同审定,一经审定后,录入教务管理系统,任何个人不得自创或随意更改课程信息。
如确需更改,需重新审定同意后,方可修改。
二、课程教学大纲的管理1、课程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2、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务处的组织下,由各系部(附属医院)组织教研室按照指导性格式,规范编写,经学校审核后报教务处备案。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为规范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内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领域内所属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二、课程标准编制依据(一)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应该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确定专业课程体系门类和具体课程。
(二)在分析职业主要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要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主要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是如何被完成的。
三、课程标准编制格式与要求(一)课程标准要素与要求课程标准必须包含课程的管理信息,对课程的要求、规范等。
1.课程名称本课程确定的标准名称。
对于职业核心课程,课程名称与该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同。
2.课程代码按照学校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本课程进行编码。
3.适用专业指明该课程适用于何专业。
4.参考学时规定本课程的参考学时(含复习、考核评价学时)5.参考学分理论课、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每18学时为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纯实践课程按照每周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
6.课程性质与作用描述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中的哪类课程,以及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何种支持。
7.课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工作与学习内容)该要素只针对职业核心课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描述。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核心课建设标准
辽宁某某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高中课程计划管理规章制度
高中课程计划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管理高中课程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高中学校的课程计划管理工作。
第三条高中学校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法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计划管理规章制度。
第四条课程计划管理是指高中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组织编制、调整和实施课程计划的活动。
第二章课程计划编制第五条高中学校应当按照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师队伍状况,合理确定课程计划。
第六条课程计划应当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内容。
第七条课程计划应当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相适应。
第八条课程计划的编制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团队合作和教学实践。
第九条课程计划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三章课程计划实施第十条高中学校应当根据课程计划,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第十一条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认真备课、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确保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确保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的充足性和适用性。
第四章课程计划评价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课程计划评价体系,对课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评估。
第十五条课程计划评价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建立课程计划档案,记录课程计划的编制、调整和评价过程。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定期对课程计划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加强对课程计划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二十条本规章由高中学校校长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规章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以上就是高中课程计划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希望学校能够严格执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小学教师备课要求和管理办法范本
小学教师备课要求和管理办法范本一、大纲和目标的设定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明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要点,而教学目标则指明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根据大纲和目标来选择教材、教具和评估方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讲授、讨论、实践、游戏等。
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准备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和准备适当的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管理的措施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有效的课堂管理措施,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课堂管理措施可以包括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学生纪律等方面的安排。
教师应该合理设置课堂规则,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个别差异的关注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和个性化学习等方式,关注和帮助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评估的方法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确定适当的教学评估方式,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可以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布置、学习日志等方式。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七、后续调整和反思小学教师在备课后需要进行后续调整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上是小学教师备课要求和管理办法的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通过合理的备课,教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祝您教学顺利!。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修订)管理办法》是组织实施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具有指导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和管理,制定本办法1、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理念的更新2,课程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制定的一般依据是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有必要防止片面强调课程主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偏离培养目标。
公共和基础课程旨在应用和“必要和充分”。
首先,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3,示范专业应选择3-5门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实施以实际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其余199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进行项目化、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
既要满足“岗位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人员”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学校课程管理规定模版
学校课程管理规定模版一、学校课程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要求,统筹安排和管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
良好的课程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实施原则1. 科学性原则:学校课程管理要遵循教育教学科学的原理和规律,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求。
2. 公平性原则:学校课程管理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资源,避免课程安排的不公平现象。
3. 效益性原则:学校课程管理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持续改进,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全面发展原则:学校课程管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 课程设置(1)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
(2)着眼于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比例。
(3)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 教材选用(1)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教材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材选用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康向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性和专业性。
3.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发展。
4. 评价机制(1)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过程评价和终期评价的结合。
(3)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机构课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机构课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机构课程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机构课程规章制度,是指机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行为等方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机构开设的所有课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第四条机构课程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修订和废止,应当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可行性原则,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管理第五条机构应当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设置方案,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第六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明确课程开设、调整、停开的条件和程序,确保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和动态性。
第七条机构应当加强对课程教材的管理,选用符合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教材,定期对教材进行审查和更新。
第八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三章教师管理第九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
第十条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
第十一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学生管理第十二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第十三条机构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的要求。
第十四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学生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第五章纪律与处罚第十五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纪律与处罚制度,对违反课程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第十六条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纪律教育,严肃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和教学纪律的行为。
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小学
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小学为了规范和完善我校的课程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特制定本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具体规定如下:一、课程设置1.1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我校的办学特色,制定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课程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2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规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
1.3 校本课程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发展性,能够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管理2.1 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2.2 教师要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2.3 学校要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三、课程考核3.1 考核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3.2 考核内容应该贴近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3 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验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课程发展4.1 学校要关注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时引进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促进课程的创新和提升。
4.2 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和研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3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五、课程保障5.1 学校要动态跟踪监测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5.2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课程档案管理制度,保存和整理好各类课程材料和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运用。
5.3 学校要加强对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兴趣,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上就是我校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全体师生员工认真遵守,共同努力,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和改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考核要求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教材选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1、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统筹选取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2、适用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专业素养的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浸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能力发展原则。
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册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1、学科发展依据。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考核形式与评价办法。
2、行业需求依据。
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科后继续教育的要求,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课程管理办法
课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加强课程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课程建设,推进学校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一条设置原则1、课程设置应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2、课程设置应反映科技及行业发展;3、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4、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思想性,把先进文化引入课程,杜绝不良教学内容进入课堂;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置。
第二条设置要求1、属性要求。
开设的课程应明确必修、选修(限选、任选)、学时学分、面向专业、学期安排等基本属性,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2、课程标准。
课程实施必须有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文件,课程标准的制定按照《课程标准制订办法》执行;3、师资要求。
应有可承担课程的任课教师,一门课程原则上应有两位或以上可以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方可开设;4、设备要求。
开设课程应具备开展教学所需器材、实验设备等,如达不到硬件条件要求,应暂缓设置;5、教材要求。
开设课程原则上选用省部级获奖高职高专教材,新兴学科暂无正式出版的可选教材,可选用本科或编写讲义。
第三条课程学分理论课程按每16学时计一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以每1周计一个学分;学分设定的最小单元为0.5。
第四条课程名称1、课程名称应规范。
用词不使用简称,课程名称的中文字之间、中文字和英文字幕之间无空格,英文单词之间应有一个空格;2、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以学分为区分依据;若采用同一课程名称,须用大写英文字母加以区别;3、分多学期授课的课程用阿拉伯数字区别;4、双语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双语)”字样;5、使用外语授课的课程(语言类专业的课程除外),在课程名称后注明授课语种;6、实践教学环节应在课程名称中注明课程类型,便于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区分。
执行课程标准规章制度
执行课程标准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课程标准1. 课程设置(1)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课程,确保各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
(2)课程设置应全面、科学、合理,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课程质量(1)每门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科学合理。
(2)课程质量评估应定期进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持续提升。
3. 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效果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2)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教学管理1. 教学组织(1)各级教学组织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2)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展开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 学习评价(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采取各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习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
(1)教学组织应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教学安全1. 实验室管理(1)实验室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设和管理,设备设施应齐全、安全可靠。
(2)实验活动应有专人指导和监督,学生应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具,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2. 教学设备(1)教学设备应经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
(2)教学设备使用过程中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报修,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3. 紧急处置(1)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逃生演练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有序地疏散师生。
教师课程建设管理规定
教师课程建设管理规定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核心。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管理和规范教师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分为十二个小节,探讨教师课程建设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意义教师课程建设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需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开发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过程。
教师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合理的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原则教师课程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确保课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其次,科学合理,结合教材和教育教学要求,制定目标明确、内容完整、有序连贯的课程。
第三,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反馈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第三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内容教师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教学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需要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要保证资源的充足和质量。
第四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过程教师课程建设的过程一般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材准备、实施评估等几个阶段。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主题,然后明确课程的目标,并设计出符合目标的内容和方法。
教材选择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契合,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最后,教师要进行课程的实施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
第五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教师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学生评价、作品展示、考试成绩等途径进行评估。
教学内容的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来衡量。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具有指导性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公共课、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重点专业应选取3-5门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其余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4.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要充分考虑本院及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课程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校内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
例,切实在校内外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基础课程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的制定程序
1.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对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专业核心课程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2.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
系、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后,系部主任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
3.教务处按本办法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查、汇总后,由主管院长审批执行。
教务处应就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进行宏观指导,对需要统一的部分,做出明确规定,协调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系、部之间的关系,确保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标准。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和其他说明等七个部分。
不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
四、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院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
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或编写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学院各部门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各教学环节的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2.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在保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当时的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
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系主任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3.各教学单位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
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各教研室对课程标准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应向系部提出修订申请。
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
五、建立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标准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一门门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标准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如课程标准脱离了培养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2.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
因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融入相应的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
3.课程标准应该是合格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应有一定弹性。
为学生提出一个基本能达到的学习要求,使其在个性上能得到一定张扬。
4.课程标准应面向未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技术技能结构,应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深化。
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
是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体现行业主流技术、核心技术,介绍行业的先进技术、未来技术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