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受戒》
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受戒》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的诗。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
他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和很强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会有什么矛盾、波折,会有怎样的发展和结局,小说全不作交待。
《受戒》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充满感情地抒写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写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写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写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谊的共同劳动,薅草、车水、打场、看场,掰荸荠和他们萌发的朦胧的爱情,从而构成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园抒情风格。
3《受戒》是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受戒》以平淡的方式叙述佛门故事。
情节结构是平淡的,叙述态度也是平淡的,情节是明海出家当和尚的故事。
叙述明海当和尚的地点荸荠庵,介绍荸荠庵的自然地理环境,庵内建筑设施,庵内的几个和尚的性格特点,庵内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叙述明海当和尚的生活,扫地烧香学念经,和小英子家的交往,和小英子一起干各种农活,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叙述明海的受戒,小英子送接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情节是平淡的,并无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波澜,结构是平淡松散的,没有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有开头有结尾的那种严谨和完整。
表现方式是平淡的,没有细腻的描写,没有象征隐喻、比喻比拟、对比烘托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叙述和尚唱情歌有相好有老婆,在大殿上杀猪赌钱,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也并不以为是违背戒律而大惊小怪或不以为然,也是像对世俗人一样以平淡的态度进行叙述。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
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
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受戒》赏析《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
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
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
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
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
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
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
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
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
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
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
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
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
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
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
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
汪曾祺《受戒》讲义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平淡质朴,韵味无穷。
二、《受戒》创作背景《受戒》写于 1980 年 8 月 12 日,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汪曾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
三、故事梗概《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明海因为家里兄弟多,土地少,被送到荸荠庵出家当和尚。
庵里的日子清闲自在,明海与庵里的和尚们相处融洽。
小英子一家住在荸荠庵附近,她活泼开朗,与明海相识后,两人经常一起玩耍。
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逐渐深厚。
小英子时常关心明海,明海也对小英子心生爱意。
在一次共同劳作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最终,他们的爱情在这片美丽的水乡里绽放,不受宗教和世俗的束缚。
四、人物形象分析1、明海明海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单纯、善良、聪明的小和尚。
出家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生活所迫。
在荸荠庵里,他认真学习念经、做功课,但同时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与小英子之间的爱情纯真无邪,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一个天真活泼、直率大胆的农家女孩。
她没有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与明海相处时,表现出了真诚和热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3、其他人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荸荠庵里的和尚们,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严守清规戒律的出家人,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显得真实而亲切。
五、主题探讨1、爱情主题《受戒》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爱情。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没有受到宗教、礼教和世俗观念的阻碍,展现了人性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作者:王均键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虽写凡人小事,却在情节故事中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等艺术特色上更像是一幅写意风俗画,写法上看似随意,却精、气、神俱全。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情节故事风格特色如若说到和尚,不知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假使你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可曾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边的和尚念经如唱戏,过节要吃肉,还能娶老婆,还可唱“花焰口”,就像普通人家的日子,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朴实悠长。
《受戒》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辍笔40年自己60岁之时反思社会人生后的纯熟创作,在那个文化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戒》使人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思想冲击。
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绵绵密密的软化了人们僵化的心灵。
那么,这篇与当时主流文坛截然不同的小说到底给我们以哪些文学享受和新的启迪呢?一、情节故事呈现出诗意之美《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掌故旧闻,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
从《受戒》中,我们看到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纯洁质朴的感情,与其说被小说打动,不如说是被自己的青春记忆所感染。
看着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扌歪)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那些神秘的喜悦是否会让你联想起自己年少时那纯真的恋爱?你也许想起了校园里的凌霄花和冬青树,也许想起了黑板上粉笔的吱嘎声,也许想起了年少的眼中那明亮的光芒,他们就像是冬天里哈出的白雾一样,朦朦胧胧却又依稀温暖。
这,就是一种诗意之美。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汪曾祺是个很难归类的独特的小说家。
所以说,你根本无法用某一种定义去框定汪曾祺的小说,它极力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它就是它,无法复制,不可重述。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个”。
本⽂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说创作进⾏了较深⼊的探讨,分析这篇⼩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说的⽂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特⾊四个⽅⾯对《受戒》进⾏了具体的解读。
从⽽得出汪曾祺的⼩说创作在现代⽂坛独树⼀帜的原因。
【关键字】⽂化意蕴散⽂化诗化语⾔独树⼀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坛崭露头⾓,80年代初期重返⽂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位⼠⼤夫。
1980年⾄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旧事的诗意⼩说,并⾮空⽳来风,⽽是作者⼩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的嫡传弟⼦,对现代⽂学史上的⼏位抒情⼩说作家情有独钟、⼗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创作路⼦,且已是⼀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化素养,并⾃觉不⾃觉地把⽂化融⼊他的⼩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种浓郁的⽂化韵味。
因此他的⼩说是抒情的,⼜是⽂化的。
从⽂学环境看,“新时期⽂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彩和僵硬的表现⽅式犹在,⼈们并不满⾜于这样的⽂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了。
有评论家甚⾄认为:“真正使新时期⼩说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说。
⼩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活以及他们的世俗⽣活,以及⼩说主⼈公⼩和尚明⼦和⼩姑娘⼩英⼦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李木新(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广东罗定527200)摘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通过对其小说代表作《受戒》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
在《受戒》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对“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创作中运用儿童视觉来表现。
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真实和谐美学追求汪曾祺《受戒》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都具有比较明确的美学追求,这往往决定其创作的基本面貌和艺术风格。
因此,在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时,我想也从其美学追求谈起。
他的美学追求,在我看来,是“真实”与“和谐”。
从真实出发,他对传统小说概念进行了一次“冲决”.消解了典型,淡化了情节,还原了语言,创造了一种颇具现代文体特色的“散文化小说”.被誉为当代卓越的“文体家”。
而他对于“和谐”的追求.则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人与人的诗性存在形态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种高远而又带有本质性的生存境界。
“真实”与“和谐”使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具有“美学价值”、“生命价值”和“心灵价值”。
但我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这种美学追求的内在矛盾性,即“真实”与“和谐”的对立和统一,以及这种矛盾性与其小说《受戒》的关系。
在汪曾祺的审美理念中,“真实”是与生活相对应的。
他认为“小说是谈生活,而不是编故事。
小说要真诚,不要耍花招”,“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
“生活本身。
不能容忍编造”。
为了实现这种“真实”.他力图将小说的情节还原为一种生活流程.“按生活本身的形式来结构作品”。
使之和生活有着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朴实无华。
因为“生活是没有多少情节的”,过分的有序、绝对的统一和对情节的过多雕琢。
就会损伤生活的真实感。
因此,他反对传统小说中过于曲折的故事情节.反对小说创作中的抽象概括和“典型化”,认为生活中的人都是具体真实的平常人,不需要也无法进行抽象的概括。
浅谈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
浅谈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熊珊冉显礼【摘要】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风格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在作品中,作者使用动词准确到位,形容词贴切朴素,所用的词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相符合,叙述用语有文言色彩,古朴老成,人物对话讲究情味、趣味,而且准确传神。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艺术《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很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作品写于1980年,记述的却是抗日战争时,作者17岁时在一个寺庙里避难的几个月的时间里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的这段经历曾写过一篇小说《庙与僧》,然而时隔几十年之后又重新回忆和写作这段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面孔,我们在读《受戒》和《庙与僧》的时候,明显感觉前者更为清新,前者作者的人生观也更为成熟。
《受戒》描写了庵赵庄和荸荠庵的乡土民风,以及在这种乡土民风中一个天真烂漫活泼伶俐的乡村小姑娘小英子和一个憨厚老实青春年少的小和尚明海之间那段清水般纯洁而且朦胧的爱情。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
按作家自己的说法,《受戒》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作品的开头,一上来就是两段梦幻式的“呓语”,有一种回忆的格调与气氛。
句子平白,简短得不能再简短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开头的简短,意在强调语言的自然直白,用一种平静质朴的“语气”给整个小说定下一个基调:故事虽与梦想有关,与爱情有关,但文字却不华丽,不失自然朴素之美。
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也就是说,他不讲求一字一词的绮丽与奇特,而求准确第一,更追求整体的氛围和韵味。
整篇小说,几乎找不出华丽的词句,也没有故意多用方言,但却有地方风味,那不是由语言体现出来,而是由准确生动的风俗描写体现出来。
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情节展开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随意性汪曾祺在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个梦境,表达了他的审美世界,那个世界,于我看来是一种随意如水的唯美存有。
引用汪老对于小说的定义:“跟一个能够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所以《受戒》那个时期的小说,多以回忆表现,讲述着平凡琐事,冲淡平和,而那些温情与唯美,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过滤了浮躁喧嚣,所以我们看到的《受戒》,那么的纯然宁静,与自然相亲相爱,和伦理,文化,历史无关。
这份古典情韵,使他无愧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本身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解构。
文章之初,我们看到表达者对于“荸荠庵”这个名称的解释,富于佛教意味的菩提庵却被“俗人”叫成了荸荠庵。
这个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对佛教的解读。
而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或许是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
“和尚庙”“尼姑庵”也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
这个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
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这些叙事在一定水准上消解了现实中和尚与佛教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这种消解便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我们能够用一种自由的心态随着表达者一起,去欣赏那些美丽的故事。
而表达者自己,也能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随着记忆的流动,讲着那些分不清是真是假的清新飘逸的梦。
汪老曾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他的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因素少,逻辑联系弱,较少矛盾冲突,以大量的风土人情或画面构成小说,使其更像生活。
比方文中对于明海入庵之后生活的描写,从庵里的摆设,明海的早晚课,写到了庵里的人口,从庵里的师傅们,又写到了当地的风俗,放焰口,和尚娶妻,盂兰会,山歌小调,和尚的水烟袋,和尚打牌,又引出了铜蜻蜓的趣事,过年杀猪。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徐艳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2期摘要:《受戒》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化小说,作品的语言风格、组织结构等都将语言文字的诗意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故事情节自然、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以自身的语言艺术成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对汪曾祺小说中展现的语言艺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言艺术散文化小说文章结构语言艺术引言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可以说是老年得志。
1939年他进入西南联大,开始在文坛崭露锋芒,却直到《受戒》1980年出版后,才真正声名鹊起。
其后随着有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风土人情的小说《异禀》、《大淖记事》的刊发,震动了当时文坛,作家本人也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和喜爱。
散文化小说《受戒》中,以洋溢着人情和人性的欢歌,将少年男女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及情窦初开的青春故事,用没有任何束缚、毫不做作的写作手法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意境唯美、优雅;文风朴质、清新;语言运用活泼、自然。
一、自然、平淡的故事情节在小说《受戒》中,整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用了最温和、自然、从容的笔触将一对少年男女朦胧的爱情故事平平淡淡地讲述出来,“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是小说的开头,这样看似不经意、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让读者紧跟着作者进入一个行云流水的故事中,仿佛身处于故事塑造的形象世界中。
“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在明海的家乡,他的出家仿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明海觉得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攒钱,还能解决生计问题,仿佛当和尚就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他出家多年的舅舅和其他家人的想法不外如是。
在荸荠庵里,明海的和尚日子过得非常逍遥,每天早上起来把庵门打开,开始烧香、打扫院子,再就是诵念早晚经。
明海的舅舅像先生一样教他念经。
小英子聪明可爱,活泼美丽,明海和小英子的第一次见面,小英子就将自己吃剩下的半个莲蓬扔给了明海。
小英子没有因为明海当和尚就避讳什么,她让明海帮她画栀子花、石榴花等绣花的模版,两人在一起捋荸荠、打场子、割稻子、薅头遍草、车高田水一起在芦苇荡里划船、栽秧,故事的发生理所当然。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僧人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对僧人受戒仪式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文章以主人公不舍离别的心情开篇,通过描写寺庙、僧人禅堂的布置、佛殿里泛黄的壁画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严和神秘。
通过对僧人袒露心声、短短十八字的受戒誓言以及嗓音沙哑的僧人的描写,使读者对受戒仪式的神圣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受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汪曾祺在《受戒》中注重对细节的描绘。
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如“香烛腾腾,檐口初现云彩,层层圣象似乎隐现”,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佛教世界。
作者对佛殿内的壁画的描写,如“泛黄的壁画早已剥落”,让读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长久流传。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整个受戒仪式更加真实,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整篇小说围绕着僧人受戒的经历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在仪式中的心情变化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整个受戒过程更加丰满,使读者能够在欣赏小说的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和文化。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
通过对佛教僧人的描写,如“高大而结实的僧人”、“他们斗志昂扬地唱,直到喉咙发哑”,作者赞美了佛教僧人的虔诚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仪式的描写,如“受戒誓言结结实实被我说下”,作者赞美了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作者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仪式的庄重性的描写使得整个受戒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者也因此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美。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细节描写、独特叙事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探析汪曾祺小说散文化
探析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作者:翟星宇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1期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
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
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
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
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新时期文学开始,他的小说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其最大特点便是散文化特征。
读他的小说总是有一种读散文的感觉,他将散文的特征融入到小说里,体现出散文化的小说结构,看似漫不经心的写人记事,展现了小人物的生活琐事。
一、小说散文化凸显汪曾祺说:“结构像树,树干、树枝、汁液流转。
”①他的小说不注重逻辑因果联系和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色彩,而是用生活来构建小说。
他写人记事,重点不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描绘生活本身。
汪曾祺选用小题材,笔下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演绎着生活中的平凡琐事。
汪曾祺的小说表面上结构松散,实际上一经他的“苦心经营”就已成为有着内在秩序的艺术整体。
1.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结构“散文化小说的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结构松散。
”②汪曾祺的小说就具有散文化的结构特征。
这种特征体现在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很少有前后的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上就像生活本身那样杂乱无章,但却内藏着叙述的秩序。
读者读完汪曾祺的小说很难描述出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但又不难发现这类小说总是以生活为主线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给我们带来更多对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他的小说多描写细枝末节的生活,包括人文风情、地域特色等。
这些都削弱了小说的故事性,增强了小说的随意性与亲切感,就像亲历过这种生活一样。
汪曾祺的小说写生活,在写人记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生活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
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对现实黑暗和痛苦的一种方式,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深蕴于民族心理中的和谐理想之梦。
作者的个人叙述与民族的精神传统趋于一致,这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永久的艺术魅力,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二、小说结构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作品中虽有故事情节,但在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它们却不是主要的。
淡化情节,追求一种散文式的结构是《受戒》的一大特征。
它不以情节取胜,精心描绘的是那一副副清新淡泊、意蕴高远的水乡风俗画。
作者的笔调平淡冲和,漫漫道来,信笔所至,似在拉家常,似在做素描。
情节被淡化在素描之中,淡化在气氛的渲染中。
但正如美的散文,它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副画面都在讲述着人性之美,都在肯定着人的价值。
正如老师沈从文,汪曾祺也非常着力于民俗环境的铺陈。
《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爱情,但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庵赵庄的风土人情,荸荠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况等。
这些看似多余散乱的笔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
描述一个人的个性,不单是要描述这个人本身,更有力的是通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展现。
浓重的乡土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另一方面,作者要写的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是特指在这样的民俗环境中形成的爱情。
写爱情的同时,更写了人间的一块乡间胜地,写了淳朴健康的人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小的一个庵赵庄中的风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来。
这样想来,再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一点也不乱。
从明海出家入笔,笔端跟随明海的脚步,写在船上首次遇见了小英子;之后,来到庵中开始和尚生活,对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作者就写了荸荠庵里的事务种种,写了荸荠庵里的三个和尚(他们各有特点),写了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
一句“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又从荸荠庵自然地写到了小英子家里的事,写到了明子与小英子在一起的日子,写到明子与小英子纯真的爱情。
读来十分流畅舒服!从小说结构上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回忆中故乡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
是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在小说里“乡土——童年”的替代方式介入作家的经验世界里,当然,对于汪曾祺来说,此童年也不是彼童年,而是隔了几十年的路向回看的。
对此他自己是非常清醒的;“四十多年的事,我是用一个80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汪曾祺在回忆中有意识的过滤去那些丑恶的东西。
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
”时间过滤掉外在的沉嚣与浮躁,沉淀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这些曾经打动过作者,隔了多少年向回看,记忆中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经过作者艺术和审美的过程,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在这种朦胧又清晰的回忆的情绪里是很容易使小说带上散文化的特点,文章结构散漫,就像山谷里升起的云雾,浸漫到山体的各个角落,平旷的地方雾浓,而挨山、树花、草的就淡。
汪曾祺小说《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小说构造出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的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而温馨的所在,那个明海小和尚和小英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汪曾祺不习惯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而喜欢随遇而安,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些特点使得作者在小说中有意识采用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因为只有散文结构的特点才能载动作者小说中表现的唯美情感。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随意写来似的亲切和自由,颇似真实的生活场景,小说结构比较松散,舒放自如,汊港弯曲随意写去,却有一种充实丰溢的感觉。
但感觉不太像读小说,可是他又没放到散文中去写,故事情节确实又有一种艺术虚构在其中。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等都有。
有一种博识的杂家风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次不分明,这种写法不是什么人都学得来的。
这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子,需要诗性而自由精神作依托,需要对语言独到的感觉和把握。
他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可是,这些插入成分却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构成了小说的背景。
并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疏朗质朴、清雅温馨。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好像由一幅幅美丽的令人愉快的风俗、风情画组合而成的表现故乡人们的生活的画廊,每一幅画面都那么清新生动,美好。
汪曾祺结构小说的方式就如同一段生活流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繁杂无矩,却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所有穿插进来的叙述都暗含着这种内在的秩序,“卒章显其志”读完了才悟然大悟,如果去掉这些枝杈、细节、他的小说就什么也没有了。
汪曾祺对自己的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有另一个特点: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说这种处理方法受过苏轼写作理论的影响,“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小说的整个叙事结构中,明海的出家是经线,是主干,主干被切成明海出家四年后的两段,先叙前半段,主要从明海的眼里看庵里的和尚生活;再叙后半段,明海受戒,这也是小说中惟一详细叙述的事件。
两段过渡极其自然。
主要的纬线有两条,一条是庵里的和尚生活,一条是小英子一家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和尚也杀生,不过多了一道程序而已。
在作家笔下,这两种生活完全是风俗化的描写,详略得当,以概述为主,而辅之以一二典型事件与人物。
小说后半段的“受戒”一事,则把和尚的生活与小英子家的生活合在一起来叙述。
可见小说结构经纬分明,淡化经线,强化纬线,经纬融合一体,组织得不着痕迹,是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
三、小说语言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语言清新质朴,可是小说的故事性却不强,情节太少,好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起伏高潮。
读后只留下了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诗歌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
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片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 他什么都想看看。
舅舅一个劲地推他:“快走!快走!”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受戒》的语言极具民俗气息,带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淳朴。
他用的都是俗字,却很真很率性,读起来充满诗意充满情趣。
比如描写英子家母女三个的相貌时,他写道:“……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
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
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跟,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这些特色的语言,是出自作者的家乡方言,但是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些话,我们并不难理解,即使没有听说过,也很容易猜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汪老为什么非要用这样奇奇怪怪的语言来表达呢?不能就说“母女三个都长得非常漂亮,穿戴非常整齐,回头率很高”吗?——当然不能。
如果这样写的话,貌似更加具体直白,实际十分的庸常空洞,不仅不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更完全损害了文章的整体意境。
方言化的描述,虽然我们不一定理解得很准确,但是这些生动传神的文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英子家母女三个的形象,仿佛她们就站在我们面前。
而且她们的那种美,是有着农家特色的——淳朴健康,活泼灵动。
不仅说出了人的美,而且文字本身就很美。
如果只是说她们长得非常漂亮,我们也就是一眼过去,觉得:“哦!长得漂亮。
文章里的女主人公哪有不漂亮的!”而文中的写法,却能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描写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对这种淳朴、健康之美深深的喜爱和赞美。
《受戒》的语言被称为“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通篇使用口语化的叙述,多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名词的堆砌,让人觉得像是在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