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移动智能终端已非常普及,有着极高的商业价值,成为运营商们的经营重点。而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其有着紧密联系,对于通信行业影响重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了让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更加便捷、精确、智能、广泛与有效,笔者对无线定位技术应用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智能交通系统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内部竞争愈发激烈,移动智能终端逐渐实现普及应用。在新的通信行业背景下,定位服务和无线定位技术为相互发展与促进的作用,在移动通信中正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移动通信领域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增值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定位服务水平,寻求新的利润点,应加强对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需要加大对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力度,为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1无线定位技术概述

无线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接收无线电波,接收了幅度、相位和传输时间等参数以后,再通过相应算法计算无线电波包含的相位、传输时间等信息,这样就能成功实现定位,通过对目标的精准定位找到物体的位置。测量方法可以直接决定无线定位技术的精度,其定位的准确性与具体的测量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测量方法也属于移动通信的一种技术手段,是无线定位技术在移动通信中运用的关键。无线测量方法在不断改进,定位方法得到完善与多样化发展,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其定位技术水平有效提升,精准度也不断提高,对于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给移动位置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空间。当前的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形式多变,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如AOA 定位、TOA定位和TDOA定位等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有不同的效果,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也有重要作用。 2无线定位技术的分类

2.1场强定位法。场强地位,就是通过检测接受信号的场强值进行定位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场强值和信道衰落模型列出方程,准确估算出信号收发距离,然

后算出结果,并确定定位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运算比较简单,成本很低,在进行定位时,需要注意阴影效应和多径衰落,不过当基站数量较多时,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对精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2TOA定位法。TOA定位法主要是通过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测量信号由移动台到基站的时间、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电磁波传播时间,这样可以进行无线定位,再计算两者距离的一种方法。TOA定位法这种方法运算也很简单,是通过多个基站获得距离信息,不过要求同步的精确时间,基于距离信息绘制圆形,不然会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多个圆的交点就是目标位置。2.3AOA定位法。AOA定位法是通过基站接收机天线阵列测出移动台发射电波的入射角,但是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基站附近和移动台散射体的影响。测量角度会受到信号的干扰,天线阵列的反射信号方向在没有出现视距信号时也会受到影响。2.4TDOA定位法。TDOA定位,需要利用电波时间差或者传播时间的测量数据确定目标位置,测量目标所在位置移动台信号至基站所用时间,要先测出电波传播时间,然后应用相位测量、脉冲测量和扩频测距技术求出传播时间,算出收发信机的距离,可以实现定位,倾向应用数学理论进行计算。时间差就可以利用GCC技术或者计算传播时间来求出。这种方法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成本,一个TDOA对应目标发送信号到两个基站时间差,时间差测量值表现为两个接收机的双曲线,能够获取目标轨迹,再计算多个TDOA值,TDOA对时间同步精确性要求很低,多个时间差测量值的曲线焦点就是目标位置,TDOA在运行中较为复杂。2.5混合定位法。利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得到信号测量值就是混合定位法,通过以上无线定位技术分析,可以发现场强定位法是最简单的,只是定位精度比较低,而且场强测量和功率控制也有关系;虽然AOA定位法精度高,但是直射分量必须在天线阵列电波中,需要在接收端增加阵列天线,精度会在传播条件比较差时受到影响。另外,因为定位要求都不一样,其他方法也有自己的利弊,所以采用混合方法定位对精度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选择最合适的定位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3无线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3.1智能交通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运行中要定位大量车辆的位置,之前在未使用无线定位技术前,都是通过AVL系统实现车辆定位,但是AVL系统需要大量的硬件,同时会占用大量的频带资源,而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可以弥补

这些不足,可见该系统已无法适用于新时期的交通系统中。具体来说,移动通信系统中,就是在需要跟踪的车上安装移动车载台,可避免出现AVL系统问题,通过通信基站就可以将车辆位置传输到交通管理中心,并提供准确的车辆导航。就能够通过基站与车载体适时传输车辆的动态信息,从而协调好交通导航管理,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管理调度的便利。3.2无线定位技术在灵活计费中的应用。无线定位技术在灵活计费中的应用,网络管理中心在收取客户话费时,借助无线定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无线定位技术准确定位移动台位置,之后按照相关标准,判断其话费收取标准。例如,在频率较低与较高的地区,则直接按照较高费用收取,若在频率较低地区则收取费用也较低。通过收取较低与较高的费用,并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蜂窝数量的有效调节,可以提升蜂窝容量与竞争力,并促进其实力进一步增强。3.3无线定位技术在防欺诈、防盗打中的应用。在移动通信用户数据调查中了解到,移动通信企业都面临着用户恶意欠费的问题。应用无线定位技术,能够通过准确的定位,实现恶意欠费用户位置的定位,快速抓捕恶意欠费用户,并对用户采取有效打击措施,避免继续做出欺诈行为。另外,盗打电话也是直接造成移动电信运营商经济损失的行为之一,电话盗打就是非法分子复制用户的电话卡,导致用户需要承担高额电话费。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用户都以为内部人员盗打电话,是联通公司胡乱扣费,严重影响通信公司的信誉。利用无线通信定位技术,并不需要禁止移动电话,通过网络调取其自动记录,就能够直接提供盗打电话的具体时间与具体地点,为公安机关抓捕不法分子提供线索,这给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避免用户再次遭受经济损失,有效控制了盗打电话现象的发生。3.4无线定位技术在紧急救援中的应用。无线定位技术在紧急救援中的应用是移动通信行业的一个突破,紧急救援本身具有紧迫性特征,时间就是最关键的因素,要求极为严苛,促使紧急救援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在紧急救援中,一般情况下报警是为寻求救援,人们要提供给警方具体位置,以便警察能够快速施救。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报警人对环境位置并不了解,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无法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知道自己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用户电话的位置服务功能,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促进了救援成功率的有效提升。

4结语

在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移动智能化逐渐实现普及应用,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另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智能、更高标准的要求,通过新产品研发满足用户更多需求,形成稳定客户源,为移动通信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技术。还有如何消除定位误差、改进定位技术以及各种定位方案,让无线定位技术和无线服务的关系更加明确,需要加强研究实施细节,不断更新、升级产品,将进一步提高无线定位的精准度,在这几年内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将成为技术热点,使其更好服务于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1]谢纪刚,郭玮,杨世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定位技术及其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张一衡,张昊,邹杰.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协同定位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

[3]李孟霖,刘洋.移动通信的无线定位技术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

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技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隐私的社会,只要有设备和条件,别人想跟踪你的位置实在是太简单了,不管是你在大街上走还是在商场里逛,只要上面想,你的行踪都很难不被暴露。好比我们看大片,罪犯在这边打电话,FBI在那边定位,唧唧几声,就把你的大概方位确定了。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高深技术,我们天朝网警照样玩的转。而且,随着网络越来越向智能化和移动化发展,一些很有意思的应用都可能和将来的定位技术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twitter,Aardvark,包括一些很有前途的mobile game,等等。 Google Latitude一出后, 很多朋友都惊诧于无gps条件下其定位的准确性,也有不少人因此对通过wifi定位比较感兴趣。其实各式各样的无线通信技术都可以用来定位,由于通信距离的不同,有的可以用来室内定位,有的可以用来室外定位。 这里,我尝试着对一些逐渐在普及的定位技术做一些讲解,考虑到GPS的普及性, GPS定位原理和优缺点就在这里忽略了。其实无线定位的流程很简单,大概都遵从交换信号===>数据融合===>建模求解的步骤。下面就针对不同技术的不同重点,把这个过程分割介绍。 手机基站网络 通过基站网络的检测来进行户外定位是一个相对成本低, 成熟, 但是精度不高 的方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 手机要通信, 就需要通过蜂窝 网络和一个个基站交换数据,从而实现和别的手机的通信. 而考虑到双方通信的距离和现实中基站的放置密度,每一个手机都可能被覆盖于多个基站,如果能通过某种方法得到每个基站对于手机的检测数据,通过特定的data fusion技术,就可以大致估算初当前手机的位置。在这里,data fusion是最关键的技术,事实上也是下面会介绍的大多数其他定位技术的基础,所以花多点篇幅介绍一下。为了简化,我们只考虑二维平面情况,也就是说每个点都只有(x,y)值, 不考虑z平面。 以前常用的data fusion技术包括TOA — time of arrival data fusion, AOA — angle of arrival data fusion, 以及混合型技术. 假设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分布示意图, 图中出现的几个基站(Base Station)都能和当前手机, 也就是MS(Mobile Station)所在位置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无线定位技术2

摘要:本文给出了一种通过无线电台定位的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可利用普通超短波电台,实现快速准确自定位,并通过自组织数字电台网络实现位置信息的快速报知,系统架构类似于美军EPRLS系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相关运算获得相位差和相应的距离差,并通过解双曲线方程得到位置坐标。本文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实现双曲线方程的快速求解,灵活、实用。 关键字:无线电定位EPLRS ADHOC 相关法雷达定位GPS定位超短波电台 A research method about radio-location Summary : This text will tell a research method about radio-location。The method of the distance measuring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raits of the ultra-short wave radio .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American army’ Enhanced Position Location Reportin g System ------ EPRLS.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the relevant range difference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phase difference which comes from the relevant operation , and the location coordinate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hyperbola equation . At the same time , this text will tell a good solution to the hyperbola equation , a quick solution which adopts fuzzy clustering . Key words: radio-location EPLRS ADHOC radar-location GPS-location ultra-short wave radio 1 前言 战场作战单元的准确定位对信息化作战具有重大的意义。美军的增强型位置报知系统(EPLRS),在90年代初期开始研发,至今已达到实用阶段,定位精度在15米左右[1]。在伊拉克战争中,第4机械化步兵师使用了最新型的视距电台、EPLRS和其他基于EPLRS战术互联网的数字化系统[2],在机动部队近实时地精确定位、导航、火力支援、火力协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现代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作战能力。由于它可为战术部队指挥官提供己方部队与友方部队的位置,动态地显现前线作战部队的状况,并提供对友邻部队的识别,这就大大地增强了战术部队的指挥控制能力。 EPLRS系统主要部件是EPLRS电台、网络控制站(NCS)和栅格坐标装置(EGRU),一个标准的陆军师将装备325~400部EPLRS无线电台、4个EPLRS网络控制站及12部EPLRS栅格坐标装置。NCS作用是建立和控制网络中各电台,NCS既能处理数据通信传输,又能提供定位、导航以及鉴别等服务功能。EGRU 装置用于提供定位和信息中继功能。EPLRS无线电台用于发送、中继及接收信息,同时可获得自 身坐标信息,并通过网络向网络中心报知位置信息。[3] 2 定位报知系统组成构想 在现有超短波电台和视距宽带电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改造和功能扩展,实现电台自定位和位置报知系统。 将具有栅格坐标装置的电台(EGRU)分布在规划好的固定坐标点上,这些电台组成骨干通信网,通过战术路由器连接ad hoc网络(ad hoc网络是由无线定位电台和战术路由器组成的节点构成的),形成一个无缝的战术互联网。 EGRU为大功率电台,在内部增加数字锁相环、定位信号产生以及定位信号再生等功能模块后,可为用户电台提供定位信号。 无线定位电台为普通视距电台,在内部增加数字鉴数字锁相环、相仪、坐标解算等模块,可接受定位信号,通过相关处理,获得自身坐标信息。通过战术互联网向指挥中心汇报坐标信息。 网络控制站(NCS)用来规划和广播定位信号载波频率、网络控制、信息汇总等功能。 3 无线电定位原理 无线电自定位方法是利用超短波视距通信的特点,根据雷达双曲线定位法的基本原理演化而来的。双曲线定位法是通过三个或多个基站到用户机之间的距离差来定位。如图1所示,在平面上,用户站到基站的距离差,和基站的间距决定一条双曲线。同样,可以得到用户站与其他基站决定的双曲线,曲线的交点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但能给予用户最基本的业务支持,还可提供更加便捷的高科技业务。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相结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与传统的3G 网络相比,4G网络可以高效地实现语音、图像以及数据传送,将不同的无线平台以及不同频带的无线网络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传送的无缝连接,同时可靠地实现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快速数据传送。 图1中可以看出4G系统是一个集成广播电视网络、无线蜂窝网络、卫星网络、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系统与固定的有线网络融为一体的系统结构,各种类型的接入网通过多媒体接入系统都能够无缝地接入基于IP的核心网,形成一个公共的、灵活的、可扩展的平台。 根据目前对4G特性的研究,忽略具体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空中接口,将4G系统视为全IP环境下的通用无线网络。其抽象化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 物联网结构研究(如图3) 为了实现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与物联网的有效结合,物联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需要整体且全面的对物体进行感知,利用二维码或是RFID 智能标签实现对物体的实时信息读取。(2)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并能有效地克服距离的障碍,从而进行远端识别。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能够即时的传送各类物体的信息。(3)具备一定的可控性,通过智能识别功能,能够对物体实现精确识别,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为了充分地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具备相应的关键技术,比如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现阶段物联网公认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知层,用以连接传感器或RFID等电子标签;第二层为网络层,主要实现各类数据的有效传输;第三层是应用层,用于面向用户。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无线电定位技术综述

陕西理工学院电子信息讲座论文 无线电定位技术 作者:***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子101 学号: 2013年4月9日

无线电定位技术 摘要:无线电定位一般分为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一般为雷达台站、通讯卫星(或侦察飞机)以及接收仪的设备的运用,通过对空间三位位置的分析再由信号的处理将其显示出来的。本文通过对雷达台站、卫星以及空间定位方法介绍及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等方面的论述来说明当今定位系统(GPS)以及未来的走向做一定的分析。 关键字:有源定位;半有源定位;无源定位;雷达台站;通讯卫星;空间TODA定位技术;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Abstract: radio positioning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active and passive location, generally for radar stations,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 or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 and a receiving instrument equipment to u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ce three position by the signal processing to be display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adar stations, satellites and space position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and th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signal aspects and so on to explain current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 and future to do some analysis. Keywords: active positioning; semi active positioning; passive location; radar stations;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space TODA positioning technology; sign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引言: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无线电技术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洗礼,无线电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无线电技术就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上面搭载了一些信号,并通过这些信号传送的时间、空间等方面来寻找人们需要的东西的技术。无线电定位是无线电技术的一个分支,但它却已经在我们生活的非常普遍,GPS就是一个典型应用,本综述将主要概括的介绍无线电定位的分类、设备、算法以及未来的一些个人想法。 一,无线电定位的分类 1.有源定位(active location):亦称“辐射源定位”。用无线接收设备,接受敌方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波来确定其位置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定位法、三角定位法、时差定位法等。 (1)直接定位法(direct location),根据一个接收点截获的信号确定发射源位置的方法。如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或飞机)飞过被侦察的发射源上空,用窄波束天线截获其发出的信号,根据天线所指角度和卫星(飞机)所处位置确定发射源位置。一次飞行的定位精度较低。对指定空间进行多次测量,使每次接收天线观察区有重叠部份,就能提高定位精度。 (2)三角定位法(triangulation location),三角测量法是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并构成相互连接的三角形,由已知的点观察各方向的水平角,再测定起始边长,以此边长为基线,即可推算各点的经纬度座标。 "三角形"测量法按照空间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平面三角形和竖直面三角形测量法.按照计算模型和原理的不同,它又可分为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一般三角形和运用正切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 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 余弦定理公式:c=根号(a2+b2-2abcosC) 正切公式:tgA=a/b 或tgB=b/a 其中a、b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分 别为它们所对应的2个角。 (3)时差定位法(time-of-arrival location )又称“反罗兰定位法”。用三个以上已知相对距离的机载接收点,测量同一发射源发出的信号,根据信号到达各接收点的时

WiFi定位原理介绍

Wi-Fi实时定位系统 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实时定位系统(Wi-Fi RTLS)结合无线局域网络(WLAN)、射频识别(RFID)和实时定位等多种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有无线局域网覆盖的区域,实现复杂的人员定位、监测和追踪任务,并准确搜寻到目标对象,实现对人员和物品的实时定位和监控管理。 无线局域网(WLAN)介绍 无线局域网(WLAN,又称Wi-Fi)是在不采用传统电缆线的同时,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里,网络却能够随着你的需要移动或变化。与有线网络相比,WLAN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需布线,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目前它已经从传统的医疗保健、库存控制和管理服务等特殊行业向更多行业拓展,甚至开始进入家庭以及教育机构等领域。 无线局域网是基于国际IEEE 802.11标准。标准规定无线网络发射功率不可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手机的发射功率约200毫瓦至1瓦间,手持式对讲机高达5瓦。无线网络使用方式并非像手机直接接触人体,对人体是安全的。 一般WLAN能覆盖的范围应视环境的开放与否而定。若不加外接天线,在视野所及之处约250米;若属半开放性空间,有间隔的区域,则约35~50米左右。加上外接天线,则距离可达更远,这与天线增益值相关,需视用户需求而定。 AP为Access Point简称,一般翻译为“无线访问节点”,或“桥接器”。它主要在媒体存取控制层MAC中扮演无线工作站及有线局域网络的桥梁。有了AP,就像一般有线网络的Hub一般,无线工作站可以快速且轻易地与网络相连。 工作原理

基于4G技术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解决方案

基于3G/4G技术的移动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一、引言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随着3G在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商用,传输速率在支持静止状态下为2Mbit/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为384kbit/s,高速移动下为144kbit/s,定位于多媒体IP业务。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是支持高速数据率(2~20Mb/s)连接的理想模式,上网速度从2Mb/s提高到100Mb/s,具有不同速率间的自动切换能力。第四代移动通信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其技术特点主要有: 1)数据传输速率高,其系统传输带宽可在1.5~20 MHz 范围内灵活配置, 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峰值传输速率上行可达50 Mbps,下行达到100 Mbps。 2)真正的无缝漫游,能使各类媒体、通信终端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3)采用智能技术,可以自适应的进行资源分配。采用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对不同信道条件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 型、适应性和灵活性。 4)达到用户共存,4G能够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 低、高速用户和各种设备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5)具有业务上的多样性,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带宽和综合 多种业务需求。

【科普】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技术1G到5G之路

【科普】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技术1G到5G之路 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娱乐不可缺少的必备品,那么从1G到5G,我们经历了哪些阶段呢?一起来看看吧! 1G 1986年,第一套移动通讯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诞生,采用模拟讯号传输,模拟式为代表在无线传输采用模拟式的FM调制。1G主要系统为AMPS,另外还有NMT及TACS,有着A 网和B网之分。大块头的大哥大风靡一时。 2G 相较于只能应用于一般语音传输,且语音品质低、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不够全面的1G 网络,第二代移动通信则具备高度的保密性,系统的容量也在增加,同时从这一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了。随着2G的诞生,移动通信标准争夺也开始了。2G主流的几个网络制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较之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式的。TDMA:时分多址(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则是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Frame),每一个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终端的信号而不混扰。 3G 随着人们对移动网络需求的不断增加,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开启了行动通讯新纪元。3G 网络的高频和稳定的传输使得影像电话和大量的数据传送更为普遍。其中,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4G 4G无线蜂窝电话协议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4G的主要网络制式LTE是基于OFDMA 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TDD(时分双工)和FDD(频分双工)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②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WLAN等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速率提高,固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移动性逐渐增加;移动通信、宽带业务和WiFi的成功,促成802.16/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诞生。 (7)B3G的概念兼顾了移动性和数据速率。 近几年来,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从移动通信用户

无线定位技术

填空题 1.GSM的鉴权身份认证:IMSI 手机的IMSI 身份证,核心网络和手机上都有,进行比对。身份证必须有防伪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安全使用。GSM系统的鉴权体制用户标识和密码 手机打电话或者上网之前,首先要向移动网络提供自己的用户标识和密码2.GSM基站广播内容 GSM广播频率校正信号、同步信号、基站的标识、空中接口的结构参数 3.位置更新的三种情况 手机开机,周期性更新上报,移动小区 4.GSM的采样频率是多少?为什么使用这个频率? GSM手机釆样频率是8khz。 语音信号的频率通常在300~3400Hz之间,抽样频率应大等于两倍的抽样信号频率,才能不失真。 5.GSM900、GSM1800分别有多少个频点以及载频间隔是多少? GSM900有124个频点,GSM1800有374个频点,载频间隔为200KHz 6.关于切换方式 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7.MS,BTS,MSC,IMSI,HLR分别是什么意思 MS移动台 BTS基站收发信机 MSC移动交换中心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8.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区别 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区别主要在于接口和信道,无线通信的接口是空中接口,信道是电磁波等,有线通信的接口是固定接口,信道是电线等有形信道。 9.无线通信信道编码的几种方式 10.语言编码和空中接口发送的速率 空中接口发送速率:22.8bit/s 11.列出几种纠错方法 0检错重发法,前项纠错发,反馈校正法。 12.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目的 信源编码是以提高通信有效性为目的的编码。信道编码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为目的的编码。 13.列出几种调制方法 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 14.简述数据率和带宽的区别 数据率是数据能够进行通信的速率单位是bit/s,可以指调制速率;带宽指的是传输信号所占的带宽单位是Hz,值得是频谱宽度。 15.列出三种复用技术 时分复用,空分复用,频分复用 16.模数转换三过程 采样,量化,编码

哈工大无线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无线电定位原理与应用 院系:电子工程系 班级:1305203 姓名:黄晓明、大头光 学号:指导教师:张云 实验时间:12周周二,13周周二 实验成绩: 电信学院

实验一 调频法测距实验 2.1 实验要求 1.掌握调频法测距原理 2.利用给定的仿真信号通过MA TLAB 编程计算线性调频信号的参数(带宽,中心频率,时宽,调频斜率)并计算目标的距离。 2.2 线性调频脉冲测距实验 图2-1 线性调频信号与反射回波 反射回波相对于发射的线性调频信号产生了固定时延或固定频差F ? 。假设目标处于静止状态,总的频偏F ?为 2R F c α ?= (2.1) 根据该式可以反推出距离R 。 图1线性调频信号与反射回波时域图

图2混频后频谱图 图3

根据公式 2c F R α ?= (2.2) 解得R=750m ,与5us 延迟一致。 积化和差公式: 1 cos cos [cos()cos()]2 αβαβαβ=++- (2.3)

实验二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 3.1 实验要求 1. 掌握雷达测速原理。 2. 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 3. 采集运动物体回波数据,并在PC 机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4. 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波多普勒频率和目标速度。 3.2 雷达测速原理 00022d r vf v f f f f c v c --?? =-= ≈ ?+?? (如果v c <<) 图3-1 多普勒效应 3.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 连续波发射机 混频器 放大滤波 测速传感器 AD 采集 串行接口PC 机 图3-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框图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 刘永豹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刘永豹 发表时间:2018-03-15T11:43:41.5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刘永豹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大量新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投入使用,无线通信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摘要:现阶段,随着大量新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投入使用,无线通信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普及,业务需求越来越高,通信方式更加多样化、多维化,通信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5G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技术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5G;发展 前言 随着各个方面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巨大,很多智能业务不断出现、更新,这些都是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的,只有高效的、智能的通信技术才能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5G移动通信是在4G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如何更好的发展是当前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1 5G网络关键技术 1.1大规模MIM0技术 MIM0技术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大规模MIM0的空间分辨率与现有的相比已经得到厂很大程度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它能够进一步地挖掘空间,对其维度进行把握,使得不同的用户能够在同一时间自由进行通信,从而能够不需要增加基站密度就可以实现频谱效率的提高。此外,在大规模的M1M0中可以将波束集中在很窄的区域内,从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干扰,同时也能够提高功率。目前,在对MIM0技术的研究中,仍旧发现一些不足。例如,由于传输方案基本采用的是TDD系统,在这此系统中,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单大线,这就导致它的数量远远小于基站大线的数量,使得导频数量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1.2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 5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很高的数据速率,其可以达到1GHz的带宽。目前通信系统所使用的OFDM技术虽然在对抗多径衰落、频谱效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对于无线传输系统大范围带宽中的一些空白频谱的缺乏应用能力。而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对于多载波的调制分别利用合成滤波器组和分析滤波器组。在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特点在于:各个子载波不再固定正交和插入前缀,而且各个子载波之间的干扰也通过控制而大量减少;各个子载波可以进行单独的处理,避免了子载波同步的过程。因此,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是5G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多载波方案的重要技术方法。 1.3 D2D通信技术 在5G技术巾,D2D通信简单来说就是设备间的通信,其目的在于提高用户体验以及提升用户的使用质量。其最早提出是用来解决蜂窝网络中数据传输所造成的流虽大幅度增长的问题。从2013年起,由于5G的兴起,世界开始着重对D2D通信技术进行了研讨,现在,D2D技术已经成为了4G,5G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D2D技术的发展也从初期的用基站协调来从而建立D2D通信到如今已经发展成可以由基站协调或者基站完全不参与的情况。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也开始研究如何利用D2D设备作为中继,使不在基站覆盖范围内的设备也可以直接接入蜂窝网络。相比于蓝牙和WIFI等技术,D2D通信的优势是其工作在蜂窝系统的频段,即使通信双方增加了通信距离后仍能保证用户体验质量。同时D2D通信也可以实现高于其他传输设备的传输速率以及相对较低的时延性,D2D通信相比耗电较大的WIFI也具有较低的功耗这个优点。目前,D2D通信主要采取广播、多播、单播三种形式,因此其与蜂窝移动网络相比更难调度,也更为复杂,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蓝牙,D2D通信距离更长,更稳定。而蓝牙不仅需要用户手动设置终端配对密钥,同时蓝牙工作的频段是非授权频段,通信质量不高也不稳定,冈此,可想而知D2D通信技术将会在5G时代占据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大量终端建立大规模的移动网络以及多种通信业务的实现提供实际的支持。 1.4双面性网域管理技术 5G移动通信发展中双面性管理技术,一方面指移动数据信息传输的频谱传输领域拓展,即从4G信号频谱双渠道增加为5G通讯频谱三项渠道,渠道数量增加,将扩宽移动数据信息传输量,均衡流量应用与信息传输之间的数据关系,移动通讯信息无效性耗费比重降低;另一方面,弥补4G移动数据频谱传输安全监测性差的漏洞,5G移动通信建立新型频谱数据传输网络的同时,已经进行传输信息检验加密处理,从而达到5G移动通信传导信息双向性管理。例如:5G移动通讯传输中TDD监控与三项频谱相互融合,实施移动通讯信息监管,TDD 技术将融合三向频谱进行网络传输节点分段性传输,TDD监控解决传统节点传输信息丢失的问题,TDD监控程序自动进行数据传输链分析,从而达到了网络细管理的作用。 1.5数字化云空间传输技术 数字化云空间传输技术,是5G移动通信未来拓展的新领域,继现代4G网络视频、语音对话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对智能化云空间探索。数字化云空间将可以通过指纹、面部、语音录入,设定移动网络应用信息记忆空间,实现数据信号自动搜索,用户可以自定义某段通话时间,提前进行通话信息录入,实施语音漫游空间对话,我们可以将这5G移动通信技术理解为科幻片中穿越时空的对话模式,5G移动通信借助云空间平台,实现移动通讯信息的灵活传输。例如:我们可以借助5G移动通信进行未来某一时间段留言,当时间到达后,云空间程序自动解锁,实行预留信息传输,这种新型移动数据传输方式,将推进人类社会智能化技术迈进更大的一步。 2我国5G移动通信的发展展望 在之前的十几年,我国一直对3G和4G网络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移动通信水平的提升,使我国移动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分布式无线组网的基础理论。5G移动通信的发展是一项新的领域,在网络的布局和构造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5G 移动网络在不久的将来会大量地运用在商业领域中,是我国信息技术和各类产业发展的核心。而且政府部门也大力支持5G技术发展,5G网络的发展前景更加地明确,已经基本形成了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框架,结合了各类发展进程,为今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完善了LTE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完善了无线新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我国863计划也明确地分析了5G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已经建立起无线组网。新型天线等技术,并且对相关的模型进行了评估,在接口频谱效率方面得到了保障。5G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实现了超高效能的无线传输技术,而且其抗干扰能力得到了保障,在无线传输频谱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组网的关键技术的研究,通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浅析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浅析 冯晓林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物联网可以对货物进行有效的识别,并且进行信息的收集三为了人们能够更好二更快地得到货物的信息,需要应用无线移动通信进行数据输送,将其与物联网进行有效的融合三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0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联网的应用适应社会的潮流,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无线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的联合应用也是大势所趋,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三目前,无线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在智能物流配送以及商品管理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甚至逐步应用到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为居民生活更好地服务[1]三 1无线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概况分析1.1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目前,我国主流的通信技术为4G,4G网络有一个非常大的主框架,根据框架中的各项问题进行通信网络的传输三这个主框架包含网络通信的无线终端二网络的接入网和网络的核心网三目前主流的4G网络终端为电脑和手机,其逐渐趋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三就目前网络的发展趋势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在终端内部安放智能芯片,逐渐淘汰有线终端,从而向无线终端的方向发展三在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接入网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在接入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为RNC设备,通过其调度将无线终端中的网络接入到通信网络中三例如,在进行手机设备的无线网络接入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过对无线连接的管理和切换完成的,实现终端对于功能的需求三在这一过程中,RNC设备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语音的基础服务,有效完成数据功能的传输工作三通信网络中的核心网主要由分组域二电路域二设备的寄存器等一系列的装置组成三在这些组成的部分中,分组域在网络的联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通信过程中的网关进行调节,并对于无线网络中的设备以及通信节点进行调节三在使用无线网络通信的过程中,在设备的移动性管理以及分组过程中的会话和计费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核心网络中的电路域在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二消息接收二语音呼叫计费等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移动通信网络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用户层面,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对信息进行存储三第二个层面为控制层面,主要是通过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链路进行控制,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三第三个层面是传输层,主要的作用是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传递,以此来满足用户对项目的需求三 1.2物联网的组成结构 首先,上层结构是由应用程序与系统结构组成,主要作用是对已联网的物体进行定位二监控与管理三在物联网的帮助下可以采集到海量的信息,因此应有效利用云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三其次,中间结构层三信息传输网络是组成物联网的重要技术三物联网的中间层是由不同的传输网络组成,主要有计算机网络二局域网络等,其主要作用是感知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的节点进行控制三最后,下层结构三可以利用信息感知来控制物联网的下层结构,这一层主要是接触不同的物品,由不同的传感器与控制 68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应用电子与物联网 一一2019年第01期一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 与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1105201 指导老师:张云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实验一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 1、1 雷达测速原理 雷达利用多普勒频率来提取目标的径向速度(即距离变化率),从而可以区分运动目标与固定目标及杂波。多普勒效应描述了由于目标相对于辐射源的运动而引起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发生多普勒频移,目标的运动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多普勒频移的正负。 00022d r vf v f f f f c v c --??=-=≈ ?+?? (如果v c <<) 雷达 雷达λ>λλ' < 图2- 多普勒效应 1、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 连续波雷达测速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微波发射与接收器件,差频放大与滤波电路,DSP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其中微波发射与接收器件可以采用微波发射介质稳频振荡与微波接收混频器。放大与滤波电路,在近距离时,测量直接由混频器输出的信号较大,由雷达方程可知,随着目标距离的增加,混频器输出会减小。实验中采用三级放大电路,第一级射随阻抗匹配,第二三级可调增益放大。其次由于背景噪声与扰动会引入杂波,对接收信号需要进行滤波。DSP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采集多组回波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多普勒频率与速度 值,由公式2r d v f λ=,算得速度r v 。

5402DSP 测速传感器 混频器 连续波发射机 传感器输出信号 放大滤波 AD串行接口PC机 FFT 图2-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框图 图2-3 测速雷达传感器 1、3 实验要求 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在PC机使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 1、掌握雷达测速原理, 2、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 3、使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波多普勒频率与目标速度。 1、4 实验内容 1、采集三组数据,每组数据 2048 点,采样频率为 2048Hz 2、从每组数据中分别选取波形较好的 512 点,作出时域波形与频谱,并求出目标速度,其中,发射波频率为 10GHz。 1、5实验结果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402班 学号 1.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

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 omm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3 移动通信的特征 现代移动通信是一门复杂的高新技术,不但集中了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而且集中了网络接收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成果。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几乎集中了有线和无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要实现以上要求移动通信的无线技术的发展是离开不了的。无线通信具有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沟通的灵活性,以及连接全球的无缝隙覆盖特性,这使它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通信方式。而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也将把人类实现个人通信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也为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4 移动通信的国内国际形势 中国移动同动通信3G最主要的优势是支持多媒体数据业务,而国内移动数据业务的市场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需要运营商、业务供应商和用户多方共同促进。中国第二代移动通信网通过网络优化及加强,无论是系统容量还是移动数据业务都应能满足近期全国用户的需求。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标准进展缓慢,国际上正在讨论全IP移动网的有关问题,核心网的发展途径并不明朗。我国移动通信3G刚刚发展起来,面对国际成熟的技术条件,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任务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冷静观察国际上各种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建设情况,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了积累建设和运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经验,我们可以选点建设W-CDMA试验网和cdma2000试验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