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管理模式探析.doc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探析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探析高校二级学院是指在大学基本组织结构中的二级单位,一般是按学科领域或专业来划分的学院。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二级学院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如何更好地管理和运作这些二级学院,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1.传统管理模式在传统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中,学院通常由院长、副院长和一批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学院的日常运作和管理。
教师们一般由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决策,学院往往按照学科或专业进行部门化管理。
2.新型管理模式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新型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院管理团队的构成更加多元化,包括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
学院内部管理结构也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师生参与和民主决策。
二、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教师队伍建设在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中,教师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方面,学院管理者应该注重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晋升和激励机制;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支持,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新活力。
2.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学科是二级学院的核心和基础,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是学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院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学科的规划和布局,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应该鼓励和支持老师们进行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申报,增强学院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3.学生管理和服务学生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是学院管理的重要任务。
学院管理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关怀;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生服务和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科研是高校二级学院的重要职责之一,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是学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院管理者应该加强科研项目的规划和管理,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协作;应该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合作,增强学院的科研创新和社会影响。
OBE理念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收稿日期:2020-02-11作者简介:陈红华(1976—),女,江西波阳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金课建设”(2019nfukczs024);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一流专业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9)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指出,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未完全落实;制度保障教学落实不到位;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课程学习难度、挑战度不高;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1]。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一个质量优异的大学是内外主体的共同愿望,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的深化,高校探索构建基于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 )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摒弃现有的与此不相应的制度和方法,秉承面向成果的理念,构建合适的教学组织机构,开展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是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 )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理念,更是要成为一种实践,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全面改革,这才是OBE 的根本所在。
一、OBE 内涵及核心(一)OBE 内涵OBE 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斯派帝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2]。
OBE 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社会需求、学生与相关利益体的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3];从反向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来判断,培养目标是否支撑学生及社会需求,毕业要求是否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否支撑毕业要求等,并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评价与反馈来检验教学环节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于构建高校发展式科研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构建高校发展式科研管理模式的研究摘要:针对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构建了科研单位发展式的科研管理模式和梳理了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对高校整合资源、助推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高校科研作为支撑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未来科研发展方向的主体力量,对促进高校产学研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建设综合性大学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过程中,高校科研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由此各大高校争先恐后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不断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提升优势学科建设能力。
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影响,虽然目前正在改变以往重科研、轻管理,重开发、轻转化的传统思想观念,但仍然有诸如人员、资源利用、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1 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1)科研管理人员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是有些单位缺乏专门从事科研管理人员,而由一些科研教师兼职担任,其一面从事科研,一面从事教学,又承担科研单位的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事务又包括财务工作、项目管理、评估工作、国资管理、集体活动、图书管理、保密工作等等,这些事务科研教师很难有精力去细致完成,特别是到了学校的期中、期末时期,项目的中期和答辩结题,科研教师就根本没有精力从事科研管理。
二是有些单位虽然配备专门从事科研管理人员,但人员的能力、素质、职称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2)存在科研资源效能利用问题。
高校科研资源分散,造成管理困难,且存在学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收益效能不高。
同时大型仪器设备或高价设备不对外开放,设备利用率低。
(3)存在思想观念传统守旧问题。
一是重科研、轻管理,认为科研单位是一个只是研究部门,对单位的项目管理、评估工作、国资管理、集体活动、保密等工作参与不积极,甚至漠不关心;二是重开发、轻转化,很多科研单位十分重视立项,成果往往结束于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类论文。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共3篇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共3篇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1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
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课程,建立学生中心教育,其中学生工作管理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突出。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主性不再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课程安排中,而是面向全校任选的学分制度进行的。
因此,如何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我国有的高校在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一、特色化管理模式特色化管理模式是指各高校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不同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工作在特色化的体系下具有独特的指导性、帮助性和自主性。
例如,南京大学就建立了“学生助理制度”,让学生自主创新组成学生助理队伍,承担校园和学生服务工作。
通过这种模式,南京大学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生道德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联动式管理模式联动式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学生工作与各类社会机构进行相互合作,形成共同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通过与校内外的工作机构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以此达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北京大学就利用北京大学校友资源网络平台,为青年学生建立校友信息服务部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
这种联动式管理的方式,建立了高校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和社会行走自如。
三、生态化管理模式生态化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通过对学校学生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学生发展为“健康、积极、创新”的社会栋梁。
例如,清华大学在学生工作管理中设立全科医疗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清华大学在校园智慧化建设中,提供安全环境,并建立健康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文化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 目: 省教育 科学 “ 湖南 十五” 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于 IO理念 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 ” 基 S
作者简介 : 军 (9 7 , , 长沙人 , 理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 曹 15 )男 湖南 长沙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 理。
学活动 , 用现代人才的总体要求 ( 知识、 能力 、 素质协调发展
的要求 ) 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配置教育资 源; 高度关注学生的 学习情况 , 了解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认知水平 、 接受程度 , 并据
此调整 、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 教学生学会做人 、 于 自律 , 严 把
知识学习同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
(. 】长沙理工大学 教务处, 湖南 长沙 407 ; , 1 6 2湖南理工学院, 0 湖南 岳阳 440 ) 106
摘
要: 在分析 高校教 学质量管理基 本特征的基础上 , 引用全 面质 量管理的思想和 IO 质量管理标准 , S 按照 “ 转变质量
观念确立质量标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的基本思路 , 出了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 提 稳定性和
和多样性 、 稳定性和 发展性相结合 的教学质量观 ; 高校教学 质量管理必须坚持 以 师生 为关注焦 点 , 坚持 教学 、 管理 、 育
人三位一体 的教育思想 , 照系统 性 、 按 科学性 、 整体 性原则
百年大计 , 教育 为本 ; 育大计 , 教 教师为本 ; 教师为本 ,
师德为先。 高校人才培养, 必须坚持育人为先, 德才兼备。 高
发展性相结舍的教 学质量观 ; 高校教 学质量管理 必须坚持 以师生为关注焦点 , 坚持教学 、 管理 、 育人三位一体的教 育思想 , 按 照 系统性 、 科学性、 整体性原则构建 了教 学质量管理 体 系。 关键词 : O质量管理标准 ; I S 全面质量管理 ; 高校 ; 教学管理
构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探析
能 力 和 水 平
内部 管理 制度 的变 化 在 高校这 样 的组 心 的 、 制 的地 位 。 应居 于 辅助 的 、 管 而 服
推动 中国高 等 教育 事业 的 ” 以 . 所 当那只 看得 见 的手 要 在公共 模 式 已经 不 再 适 应 高 校 自身 发 展 的 需 行 这三 大 职能 .
求 . 而 成为 其一 种 严重 的桎 梏 。高 校 发 展 、提 高 高校 的管 理 水平 和 办学 效 事务 的管 理 中缩 手 时也 必 定 影 响 大 学 反
看 。 政 部 门 的 管 理 人 员 必 须 牢 牢 树 立 行 管 、 会 管 理 、 共 服 务 上 来 , 公 共 服 社 公 把
入学 率 达 到 2 %。但 是 。 3 与此 同 时规 模 与质 量 的矛 盾 日益 凸显 . 提高 教 育 质量 开 始成 为高校 发展 的 重 中之重 这 就要 为 中 心 .在 行 政 管 理 中 处 处 以教 师 为 本, 以学 生 为本 。 立 良好 的服 务 意识 , 树
关键词 : 高校 ;i 型 : )务 l t 行政 管理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7 文 献标识 码 : A
一
所 高校 有许 多 知识 渊博 、 诣精 构 冗余 . 弃传 统 的金 字 塔 结 构 , 用 造 摒 采
总体 战 略规 划 的框 架 下 允 许 高 校 依 照
深 的学 者 和先 进 的仪 器设 备 . 没 有 高 扁平 化 组织 机 构 : 管理 方 式 的角 度来 大学 的 办学 理念 自主管 理 其 事务 . 若 从 并且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1. 引言1.1 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宿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部分学校宿舍管理规章制度过于宽泛或者过于死板,难以适应学生自我管理和社区共建的需求。
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难度增加,宿舍纪律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宿舍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学校宿舍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宿舍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这导致宿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学生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对宿舍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对管理规定的执行存在抵触情绪,导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配合,宿舍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安全隐患存在较多。
部分学校宿舍存在安全隐患,如火灾逃生通道被堵塞、电器设备使用不当引发火灾等问题,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缺乏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容易演变为安全事故。
1.2 社区化管理的重要性社区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宿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交互动的关注。
而社区化管理则强调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生生活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社区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支持。
在一个社区化管理的宿舍环境中,学生们更容易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形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群体氛围。
这样的社区文化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化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参与宿舍社区自治事务,学生们可以学会协商、合作、领导等实用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培养他们成为自律自立的优秀人才。
社区化管理对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有望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带来新的变革和进步。
“人本化”理念与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务人人才能体现 以人 为本 的价值 。现代 教育对 于教育对象 的终极 关怀应该是帮 助每个人全面发展 、 自由发展 和充分发
展 。人 们 关 注 教 育 公 平 的 焦点 是 让 人 人
理念 , 积极思考和探索构建和谐高校学生
具 有 学 习 和 发 展 的机 会 。 “ 本 化 ” 念 人 理
步人性化 、 规范法 、 科学化 。
( ) 变学生管理理念 ,优化 学生 一 转
管理 工作 体 制
教学 考 核制 度应 该 朝提 高 学生 实 践能 力方面 进行改革 。实施 开卷考 试制度 ,
试 卷 由基本 题 和设 计创 新 题 两部 分组 成 。考 试 时 间 可 以是 一 个 星 期 , 至 是 甚
尊 重 、 视 , 值 得 以 实 现 , 其 是 当 前 重 价 尤
职学生 工作 队伍 为主体 , 校各 部 门和 全
全体教 职工共 同参与 的 “ 全员育 人 、 全 方位 育人 、 过程 育人 ” 全 的学生 管 理 l T 作新格局 , 同时充分 发挥社会 、 家庭 、 学
校 团组 织 、 生会 、 委会 及学 生 本人 学 班
二 、高校和谐 学生管理模 式 中树 立
和践行“ 人本 化 ” 念 的 必 要 性 理
2 世 纪 的 教 育 是 全 面 开 放 的 国际 化 1
2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 1 特别强调人 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 的作
用 , 尚 民主 、 等 、 造 性 , 就 必 然 在 崇 平 创 这
行“ 人本 化 ” 念 , 把 人 当做 学 校 的管 理 理 应
“ 本 化 ” 念正 日渐成 为 主流 。 此 , 人 理 因 树 立 和 践 行 “ 本 化 ” 念 , 实 有 效 地 构 人 理 切
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基础——构建高校管理体制新模式
、
科学构建高校 “ 党委决策 、校长行政 、专家治学、民主 管理" 的内部 管理体制 , 实现高校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的相对分离、相 互制约和相 互监督
20 06年 1 6日,胡锦涛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月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不受制约的
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要完善监督机制 , ”“ 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 ,建立健全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
国务院颁布的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进一步明确 了高等教育改革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 、 学校面 向社会 自主办学的体制 。19 年 《 9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的颁布和实施,以法律的形式对高等学校 的办学 自主权作 了明确的规定 ,在有关条款中明确 阐述 了高等学 校的党委 、校长和学术委员会 的职能 ,为
一
48 —
维普资讯
夏登杰 :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基础—— 构建高校管理 体制新模 式
设创新型大学 的目标难 以实现。笔者以为 ,当前及今后大学 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架构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之一 ,是协调大学 内部决策权力 、 行政权 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四者之间的系 ,真正走 “ 党委决策 、 校长行政 、 专家治学 、民主管理 ”的高校管理体制新模式。
大学依法 自主办学 、自 我约束 以及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 系提供 了法律环境 ,改变了几十年来 中国
大学办学无法可依 、 单纯依靠政策指导工作的状况 。尽管如此 ,由于种种原 因,大学 内部仍然存在着决策
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衡 的现象 ,突出表现在 以下方 面 : 一是大学内部决策权力 、行政权力泛
界 ,科学技术 日 新月异 ,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 ,要求大学必须将
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关键。 通过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提升决策质量。
多校区办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 分散管理 混合管理
财务资源集中控制,提高统筹和调度能力。 各校区自主管理财务,提高灵活性和自主权。 结合集中与分散优势,平衡控制和灵活性。
多校区办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资源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的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资源共享的公平性。
推动协同合作
通过合作与沟通,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开展定期培训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使用能力。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基石,通过科学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监控与评估
1
持续监测和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发展 2
提供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学技能。
学生反馈 3
重视学生意见,改进课程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为各校区提供优质的 教学支持。
专业培训
定期组织培训课程,提 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 能力。
激励机制
通过奖项和晋升机会, 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和科研。
反馈与改进
收集教学反馈,及时调 整策略,持续改进教学 质量。
混合管理模式
混合管理模式结合了集中与分散管理的优点。 在该模式下,中心校区制定总体战略和方针,各校区则负责具体执行。
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集中管理模式确保政策一致性,提高决策效率。 该模式减少重复投资,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挑战
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各校区独特需求。 权力集中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激发内部矛盾。
集中管理模式
“人本化”理念与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人本化”理念与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人本化”理念的科学内涵,分析了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中树立和践行“人本化”理念的必要性,探讨了树立和践行“人本化”理念,并提出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人本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人本化”理念的科学内涵“人本化”理念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发展的科学理念。
“人本化”理念的认识基点是关注“人人”。
就教育整体而言,只有关注人人、服务人人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现代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
人们关注教育公平的焦点是让人人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人本化”理念的价值基础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本化”理念的核心目标是关注入的心灵净化和觉醒。
促使人的心灵觉醒,使学习者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自觉融人社会的意识,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目标,其他目标都应该首先保证核心目标的实现并围绕核心目标展开。
“人本化”理念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发展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人本化”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级管理事务中所普遍认同的原则。
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中树立和践行“人本化”理念,应把人当做学校的管理之本,强调人的本性特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应使学校管理者创造民主、自由、平等、有效的育人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管理政策、措施,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相互沟通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情感和行为的最佳优化,从而使教育教学和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应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治理体系构建
“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治理体系构建【摘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治理体系构建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和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引出了对高校治理体系的探讨。
接着分析了当前高校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体系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构建高校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并探讨了高校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展示了高校治理体系构建的实际操作路径。
结合前文讨论,总结了“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章深入剖析了高校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路径,对“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体系、现状分析、要求、关键要素、优化、创新、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体系构建备受关注。
高校治理体系作为高校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科学的高校治理体系,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治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校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通过构建符合“双一流”建设需求的高校治理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率和学术水平,推动高校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治理体系的现状分析、对“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体系的要求、构建高校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高校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以及实践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治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高校治理体系的现状,研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体系的要求,探讨构建高校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以及优化与创新高校治理体系的路径。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随着高校学生宿舍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也日益繁重。
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生活离散、管理方式单一、宿舍环境建设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社区化管理的定义社区化管理是指将学生宿舍内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有相对独立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互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宿舍社区。
二、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1. 促进学生交流和活动。
通过社区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宿舍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提升宿舍内部的凝聚力和活力。
2.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社区化管理可以使得宿舍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3. 增强学生宿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社区化管理能够使得学生宿舍内部形成更加紧密的管理网络,提高宿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范各种安全风险。
1. 划分学生宿舍内部社区2. 建立社区自治机制在每个社区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由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社区自治委员会,负责管理本社区内的日常事务,包括宿舍安全、环境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3. 开展社区活动每个社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如文化沙龙、运动比赛、志愿者服务等,活跃宿舍内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参与度。
4. 完善宿舍设施和服务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需要完善宿舍内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机制,包括24小时热水供应、宽带网络接入、书店超市服务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度。
四、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实施策略1.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社区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2. 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化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治的氛围。
民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民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民办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验室管理的需求。
探索新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考虑实验室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也需要关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确保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问题,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概述、构建要素、案例分析、优势和挑战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实验室管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在民办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民办高校实验室也逐渐面临着信息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
其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对于探索高校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可行的管理经验和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管理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型转变。
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民办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在于为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2. 正文2.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概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指在民办高校实验室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验室资源、设备、数据等进行管理和运营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实验室的智能化监控、资源调配、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而在线教学模式又缺乏面对面的互动与实践环节。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结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旨在提供一种更加灵活、高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分析其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以及应对教育挑战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接着,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面授和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如灵活性、个性化学习、资源共享等。
同时,也指出了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技术支持、教师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性等。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高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包括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技术支持等方面。
同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最终,本文旨在为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旨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高校教育中,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需求。
在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新模式时,首先需要明确学生宿舍管理的目标。
学生宿舍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学生的生活安全和学习环境,同时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基于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重社区化管理,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区化学生宿舍管理模式。
一、构建居住环境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设施和设备:学生宿舍的设施和设备需要得到完善,保障学生的基本居住条件。
我们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娱乐设施和休闲设施,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社区感。
2.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
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建立宿舍自治组织: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参与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
通过学生自身的力量,实现学生宿舍管理的社区化。
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1.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组织学生宿舍的社区活动,例如文艺表演、运动竞赛、志愿者服务等。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彼此的友谊。
2. 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在宿舍内自发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和交流。
通过学习互助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三、构建学生宿舍自治管理机制2. 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加强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
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doc
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作者:魏可嘉陈京辉李超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人为本[作者简介]魏可嘉(1978-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陈京辉(1964- ),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超(1981-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质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河北保定071002)[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48-0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构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管理系统”,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与“和谐”对立的一面是“不和谐”。
以往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管理和谐的一面,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已日渐凸显。
对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我们不能回避,相反,正视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恰恰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阶梯。
1.学生与管理者的不和谐。
一方面,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
于是从决策到实施,都是管理者包办,很少听从学生的意见,从不考虑让学生参与。
而当代大学生身心日趋成熟,他们渴望成才、渴望独立、渴望受人尊敬。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他们的维权意识在加强。
论构建高校成教学生民主管理新模式
作者: 钟良珍
作者机构: 广东韶关学院成教处,512026
出版物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页码: 33-35页
主题词: 民主管理 新模式 成教学生 高校成人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模式 学生主体地位 法治文化 民主意识 管理者 中心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采取的基本上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凸显管理者中心权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旧模式,在民主意识和法治文化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于是,学生民主管理的新模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下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构建高校成人教育学生民主管理的新模式作一探讨.。
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一校多区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旨在将一个大学的资源、经验和能力分配在多个教学区域之间,以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一校多区模式的定义和特点高校一校多区模式可以被定义为将一个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机构分配在多个不同的区域内,以达到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需要调整管理和资源分配的方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管理和质量保障。
高校一校多区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 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不同的教育资源会分配在不同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学生群体。
2. 合理的教学安排: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培训方式。
3. 更好的管理效率: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不同的教学区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教育管理一体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二、高校一校多区模式的优点和挑战高校一校多区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经济负担。
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那么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成本支出将大幅降低,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2. 确保了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不同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整合,以确保学生获得同质化的高品质教育服务。
3. 增加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机会。
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资源,以便他们在求职时拥有更好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1. 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难度。
高校一校多区模式下,组织的管理和资源调度需要更加灵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
2. 学生分散的情况会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校园文化的培养。
3. 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高校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综合型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能力,结合新型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以技术促管理从而达到高效服务的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提高各部门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促使高校管理模式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精确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管理质量的标准化,为高校教育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创造条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信息化系统有助于当前校园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高校管理;管理制度
1引言
高校的大规模发展促使管理事务具有跨部门、跨系统的特点,并且随着校园发展逐步和社会应用需求相契合,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高校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如何应对管理系统不断新增相关业务的变化,促进管理部门持续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是高校进一步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探究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单纯的安装、运营一套应用软件,这个信息化管理方式要迎合新型高校管理制度的梳理、管理体系的优化、管理方法的确立。
任何信息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需要与已经存在的校园其他数字系统相整合,这样才能长期合理的运行。
在信息化服务刚刚兴起的时候,在校园里运营改进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容易得到及时的应用反馈和修正,对未来其它社会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起到借鉴的效果。
2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经济时代,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推
手计算机网络,它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各个独立的资源连接在一起,最大化利用共享信息,实现事务的集中管理和分类处理。
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形成一套管理标准,打破信息闭塞,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化服务的基础就是管理的标准化,依托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系统工具等环节的支持,在业务流程中不断重复正确的操作。
在同一流程的相关岗位共享进度、任务、文档等信息,降低信息查询的时间,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差错。
信息化可以突破信息孤岛,加快管理信息的提取、汇总、上报、分析、反馈的速度,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更好的掌控全局,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3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益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所有信息资源可以存放在网络云中。
首先,以往纸质文件或是独立的数字系统,容易导致文件丢失或存档错误。
遗漏重要信息等情况,在网络信息中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错误造成的损失。
其次,信息化可以提高业务流程中的可视化程度,所有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在服务流程中的角色,并且可以确切地了解业务在办理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这样既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又明确了职责,所以人都可以在网络终端服务器上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应当完成的工作。
这样可以减少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延误、疏忽或推脱现象。
第三,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办公效率。
分散在不同办公场所的各个部门在处理事务时,所需上报和待审批的文件都可以在网络终端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审批流程网络化:如当前多数业务审批流程是,主管管理者需要当面审批办公文件,管理者往往工作繁重,职员无法及时向主管的上级反映情况,这样职员在处理业务时,容易造成事务堆积现象,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耽误工作。
如果高校实现信息化
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办公,可以彻底解决逐级等待审批的问题。
尤其是在处理需要多个部门审批的业务时,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及时提醒管理者处理业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明显降低办公经费支出。
施行信息化网络办公后,显著减少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相应耗材的使用,实现了优质、低耗、高效的的服务目标。
4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加大,要警惕出现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现象。
基于信息化理念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的优势,促进制度化建设,按照程序标准来处理事务。
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注意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以量化数据为标准进行业务水平考核,增强执行力度;明确各级岗位职责、权利和操作标准;在每一步业务的操作标准许可下,尽量增大业务人员的决策权限;最大化使用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支持决策判断;以业务流程为枢纽,系统有效整合各种管理要求,实现高效简约管理;对于业务管理要通盘考虑,统一编码,精简业务流程,编制全面的系统。
制度化的建设可以促使管理模式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精确化、管理质量的最优化,建立信息化、便捷型的一站式服务方式。
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将为高校更大规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结束语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为师生服务,同时也为各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具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
因此,高校服务水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上一个台阶,满足各方面的需
要,而信息化技术为加强校园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同时,信息化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管理和服务相融合,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为高校整体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信息化建设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服务队伍素质的提升,拓展了高校管理能力,实现高校管理无纸化办公、网络化服务、科学化决策,为实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