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途径》学案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有较多的活动,有绘概念图,有动画、视频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应做好预习,否则,时间可能会难以控制。

2、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

3、学生把小组绘制概念图作为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老师也获得反馈信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学情分析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生物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血液、血管、心脏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但是学生对于识图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欠缺,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做填空题很难理解题目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过于抽象,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今后要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夯实基础。

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们要特别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立足课堂。

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内容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题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血液如何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内容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上课开始,重点复习旧知识,即心脏和血管的结构。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和静脉血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情感目标:1、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3、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监控教育,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教学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四、教具准备:一杯动物血液(猪血)、血液循环的课件、录像、投影资料。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屏幕显示医院输液的场景问:药物从手部静脉进入体内,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患处,达到治疗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探索血液循环的途径。

(用输液这一生活现象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血液循环的概念二、1、屏示血液循环课件,引出概念三、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内按一定方向的循环流动过渡: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2、屏示“心脏结构解剖图”学生复习旧知填写屏示的“心脏结构解剖图”中各部分名称3、问题:血液在心脏处如何移动?(学生归纳)(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二、血液循环的途径由心脏的结构概念图进一步推测血液从新室被压入动脉后可能经过的途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推测大致的途径“心室动脉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的规律。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导学案----------柳河营学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途径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画概念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三、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四、习题演练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A 肺静脉B 上腔静脉C 主动脉D 肺动脉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规律是()A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室B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房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室3.依图画出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图。

()()()()五、课后作业1.与人体心脏四腔直接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静脉血管是()A、肺动脉B、肺静脉C、主动脉D、上下腔静脉3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血液→→→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肺循环:血液→→→肺部毛细血管网→→。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点是:血液由心室→→→→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各级动脉各级静脉。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2.明确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命的奥秘,提高健康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通过切实、有效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感性认识,理解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关系,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三、教法、学法: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比较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课时:第2课时五、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四)挑战自我:1、引导学生分析并动笔完成课前的问题。

2、老师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

1、分析并动笔完成课前的问题。

2、核对、修改、巩固。

完善课前问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学情分析一、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如果说学生在生活中对血液还有一定直观感受的话,那么多数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恐怕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或信息不外乎心脏在人体内大致的位置、心脏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血液是循环流动的等一些笼统而模糊的认识。

究竟血液在体内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循环流动以及这样的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等是学生所陌生的。

二、从学段特点分析:七年级学生虽较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由于本节知识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所以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实际需要,充分整合视频、图片、实物或模型等课程资源,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联系生活等特点给课堂带来活泼的气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理解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四个腔室的作用、心脏跳动的原理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心脏相关的问题。
3.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血管,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了解它们的分布、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5.全面的评价与反馈
在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结合教师反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量表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对照标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种全面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树立健康生活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系统,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的神奇和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1.生活化的情景导入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生活化的情景导入。通过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新课开始时就能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本案例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互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直观、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概念。
接着,我会展示一组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新课开始时就能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大知识点叫抽象,难于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多种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学生从学习的边缘地带请到学习的中心地带。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刺激。

1、引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血液循环挂图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

并设问:张强脚趾发炎,前臂静脉注射,能否治疗炎症呢?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小组讨论并获取结论。

2、新授。

在方法上,教师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讨论等手段,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演示动画为探究活动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识。

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途径,出示挂图讲述:教师提问: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个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草稿纸上画出,动脉血用红笔表示,静脉血用蓝笔表示。

讨论组代表口头回答。

(2)肺循环的途径。

点拨提问:1、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2、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口头说出血液成分的变化。

3、知识反馈讨论。

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即能力培养的同时,基础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

教师给予讨论提纲: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4、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血液循环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学视频、血压计、脉搏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带走?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跟随PPT一起复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

2. 记录测量结果,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途径,谁能简单描述一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 学生跟随PPT一起学习血液循环的意义。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血液循环健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学生能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途径,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初中生物课本和教辅资料。

3. 演示用的心脏模型和血管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

提问:你知道血液是怎么流动的吗?它是如何在我们的体内完成循环的呢?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和血管模型,让学生认识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区别等内容。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海报,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继续优化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参考资料:1. 《初中生物》教材2. 《初中生物教学指导与评价》教辅资料3. 《生物教学法》教学参考资料血液循环途径教案范本就是这样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血液循环过程中易错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知识点。
-回顾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基本途径、血管特点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
-布置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3.教师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血液循环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液循环对我们如此重要?”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讲解心脏瓣膜的作用。
-解释心脏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心脏如何推动血液循环。
1.学生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的认识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合理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掌握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3.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解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心脏的结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案例分析及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案例分析及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案例分析及反思摘要:本文通过《血液循环》的第一课时“血管”新授教学过程,探讨了运用教育机智,使“山穷水尽”化为“柳暗花明”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育机智;案例描述;课后反思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75-1一、《血液循环》案例描述1.推理性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某个密闭的房间,有一人死在床上,除了床上其他地方无血迹,颈项处有个很深的伤口,你们判断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学生“小侦探家们”猜测辩论,就连极个别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被问题吸引了。

教师暂未明确答案,让学生带着疑惑、好奇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通过情景中的血流情况,向学生暗示解决这个问题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学生多样的解释给课堂学习留下悬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内容也进一步明确起来,这时教师说出学习内容是顺水推舟的事。

引入新课环节,教师运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教育机智创设情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活动:学生读P46图,思考:①人体血管分为哪几种?②三种血管的管壁的厚度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指导:①动脉。

教师引导提问“动脉中血流方向是怎样的?从哪儿到哪儿?”学生从课本中很快找到答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按压颈动脉,教师提示“像什么跳?”稍稍用力后,“感觉怎样,是否觉得一股一股向外流?”学生很是兴奋,积极尝试,感知动脉的跳动,想像着心脏收缩提供的快速血流,遭遇动脉血管肌肉弹性回缩形成的搏动这一瞬间过程。

②静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静脉中血流方向和心脏的关系。

小体验:学生掐住上臂中部静脉,下垂手臂,使手臂的静脉凸显出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从血流方向考虑,回答“静脉的血液回流心脏的途径被切断,所以静脉凸显出来。

”回答得十分准确。

教师进一步追问“逐渐凸显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用缓慢温和的声音强调“逐渐”两字,学生很快从课本的阅读及动脉血流速度快的暗示下,得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的结论。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主要通过视频、课件、挂图等,使学生对循环途径获得直观感知,教师再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心脏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三、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情景导入:如果小明扁桃体发炎,进行了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环节二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复习心脏有哪四腔?哪个壁最厚?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血流方向怎样?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怎样?总结出人体内血流总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上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环节三合作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1.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活动一:假如你是左心室或右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动脉→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静脉→心房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学生首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独立学习,完成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想一想(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止点分别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室肌肉壁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通过问题串巩固体循环、肺循环知识,知道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活动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学生第二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两条路线,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有较多的活动,有绘概念图,有动画、视频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应做好预习,否则,时间可能会难以控制。

2、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

3、学生把小组绘制概念图作为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老师也获得反馈信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学情分析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生物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血液、血管、心脏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但是学生对于识图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欠缺,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做填空题很难理解题目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过于抽象,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今后要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夯实基础。

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们要特别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立足课堂。

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途径》学案
分析
一、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

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

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
→学习测量脉搏→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

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

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

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

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
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

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c.主动脉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

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血液的循环途径
一、血液的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血液循环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