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4《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山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山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2. 诗歌内容:诗中描写了诗人行走山间,欣赏深秋山林景色的所见所感。
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押韵严格,对仗工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山林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激发学生对《山行》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山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学生自主朗读,感受古诗的美。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山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山行》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山行》,教师检查并指导。
6. 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比较它们的异同,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山行》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描写深秋山林景色4.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5.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6.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并默写。
(教学案)第二单元 8、杜牧诗三首 早雁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早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 通过分析本诗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逐步掌握诗歌情感的解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本诗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逐步掌握诗歌情感的解读方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回忆中晚唐主要诗人引入?杜牧诗三首?学习。
(二)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研讨诗歌1、学生用30秒时间默读,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全班朗读诗歌。
3、评价并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问题:本诗题目为“早雁〞,那么在杜牧的笔下,雁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明确:受惊四散的、哀鸣的、离群的边塞孤雁。
“云外惊飞四散哀〞,仲秋塞外,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惊飞四散〞,发出了凄厉的哀鸣。
从情态、动作到声音,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图景。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上空飘过了孤雁缥缈的身影。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不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孤雁南征图。
5.思考问题:雁为何“惊飞〞?雁为何“失群〞?雁为何“哀鸣〞?明确:“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6.思考问题:春回大地,雁是否回到了北方?如果没有回去,那它们该飞往何处?明确:一“须知〞,一“岂逐〞,点明了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温暖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土呢?一“莫厌〞,是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杜牧诗三首》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雪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早雁【导入语】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短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1.1.2 短诗三首是本节课的教材,通过学习这三首短诗,学生可以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1.1.3 短诗三首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江南春》,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思念之情。
2.1 教学目标2.1.1 学生能够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1.2 学生能够分析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2.1.3 学生能够通过短诗的学习,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1 教学内容3.1.1 《静夜思》3.1.1.1 诗人李白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1.1.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1.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2 《登鹳雀楼》3.1.2.1 诗人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1.2.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2.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3 《江南春》3.1.3.1 诗人杜牧通过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1.3.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3.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 教学难点与重点4.1.1 教学难点:理解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和表达方式。
4.1.1.1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1.2 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逐渐领悟短诗中的情感。
4.1.1.3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短诗中的情感。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诗三首》教案:诗歌鉴赏与写作技巧
《诗三首》教案:诗歌鉴赏与写作技巧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它以独特的音韵美、形象想象力和思想内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启发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就是以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为引导,通过鉴赏欣赏、研读剖析、写作创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一、《登高》唐代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传统的山水田园诗,写的是作者登高观景的所见所想。
鉴赏诗歌意境,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再仔细挖掘诗歌的细节和意象。
一、整体把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
例如,“作者登高远望,视野开阔,想到了身处困境的时候,心情澎湃;而看到树木随风摇曳,似乎也寄托了自己的心情,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二、细节剖析教师可以逐句逐段地分析诗歌的细节和意象,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三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意境,巧妙地烘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词语的含义、造型的表现、语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探讨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二、《静夜思》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诗歌小品,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对于这类传统诗歌,学生应该注重对诗歌内涵的解读和静态美的感受,从而拓展视野和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一、文本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诗歌文本,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想象和联想建立感性的理解。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李白在静夜中思乡,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乡愁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洞悉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二、语感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模仿和创作来体验诗歌的语感美。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牧诗三首之《过华清宫》《题乌江亭》(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整理_1
杜牧诗三首之《过华清宫》《题乌江亭》(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整理《杜牧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特点历史大事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争论、归纳、演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了李白、杜甫的诗,今日从今日开头我们来学习“小李杜”的诗。
大家知道“小李杜”是谁吗?二、课前预习1.文学学问小测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诗人。
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区分(李白)(杜甫)。
著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诗作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概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谕、感慨于景物描写中。
咏史诗成就最高,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大事,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非常有新意。
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其中多有诗人肤浅的历史感慨。
他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
三、明确教学目标。
四、学习《过华清宫》(其一)1.写作背景介绍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是唐代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请你描绘一下诗人“过”华清宫时看到和想到了什么情景?历史大事:杨贵妃吃荔枝。
3.诗人通过怎样的写作技巧来呈现其对看到的景象的态度、目的?明确诗人的态度和目的。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 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 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1.5 课时。
1/8教学过程: 早雁 【导入语】 问 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 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 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 仿。
对于晚唐诗 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 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 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 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 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 文赋上的成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 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 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 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牧诗三首 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8.杜牧诗三首课文剖析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
逐:随着。
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一、《登高》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品《登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感受诗歌的美。
3.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并在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
4.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总结: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美。
3.学生能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学生能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静夜思》。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感受诗歌的美。
3.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夜晚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夜思》,并在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
4.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总结: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美。
3.学生能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学生能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通过描绘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并运用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寒山"、“石径”、“霜叶"等)进行简单描述。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自然景物中感悟生活哲理。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增进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意的理解。
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背诵全诗。
难点:深入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通过景物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你们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呢?生:(学生自由发言,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等。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看看他是如何在诗中描绘秋天的。
初读感知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你的朗读?(学生个别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精读理解师:“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吗?生:(描述山路崎岖、冷清的样子)师:“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这“人家"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怎样的感觉?生:(讨论,如温馨、宁静等)师:“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欣赏枫林呢?生:(猜测,可能是被枫林的美景吸引)师:那么,“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句诗美在哪里?生:(讨论,理解“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深化感悟师:整首诗读下来,你有什么感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生:(讨论,如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秋天美景的赞美等)师:是啊,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深秋山林的喜爱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山行》,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山行》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山行》,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山行》2. 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词语解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山行》中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2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第二单元 杜牧诗三首
观察内容n加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n加油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n加油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n加油,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n加油,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n加油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n加油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n加油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n加油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n加油: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n加油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n加油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n加油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n加油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n加油,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n加油”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n加油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n加油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n加油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n加油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n加油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表面上是n加油写雁,实际上是写人(象征),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n加油散的早雁。其中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n加油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
课文剖析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
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
逐:随着。
一一:全部。
]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籽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莫厌:不要嫌弃。
〕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
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
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名家赏评“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游象外,真名句也。
咏雁诗多矣,终无见逾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次第:依次。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
起句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写华清宫的景象。
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
“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
“次第开”,山顶千门依次打开,可见守门者早就奉命等候,显出皇帝对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表现唐玄宗的荒唐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
由此一词可见全诗主旨,实为枢纽之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一骑红尘:是说一个骑马的人在日
光下奔驰,扬起一阵阵红色的灰土。
荔枝:水果名,外皮有疙瘩,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是一种稀有的美食。
] 最后两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
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本是兵家常事,无法事先预料,好男儿应包羞忍耻,从长计议,等待时机,再图发展。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能忍受失败、挫折等羞辱。
]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认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作者在这里对项羽的评价虽然不免带有主观色彩,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项羽最终失败的一部分原因。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英勇善战,人才济济,只要渡过江去,卷土重来,逐鹿中原,政权失而复得也是有可能的。
江东:指江南,项羽起兵的地方。
] 第三句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第四句呼应、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
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
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结构巧解
《早雁》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起句写华清宫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次句写华清宫的景象。
后两句感慨嘲讽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
《题乌江亭》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
第三句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
第四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
写作特色
《早雁》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以早雁象征边地难民,通过写他们受胡人惊扰南飞的情景,表达诗人对西北民族进犯中
原,给边地居民造成灾难的深深的忧虑,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灾民的惊恐、离散及思归。
这使全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表达含蓄,用语精警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逞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使人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题乌江亭》
借古抒怀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诩的气质风范。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
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主旨探究
关于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早雁》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饱受胡人欺压的边地人民的体贴和同情。
这首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比喻在回纥侵略者蹂躏下被迫流离的边地人民,表现了对难民的深切体贴和同情,也谴责了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此诗以叙事、抒情、议论来揭露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
作者借题发挥,把自己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乌江亭》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
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这首诗中,作者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
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