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之道相对于对立统一的局限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新析提要:中庸之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是与封建制度一起开始的。

通过西汉统治者利用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也靠近政府,成为理所当然的正教。

中庸思想随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脱离制度的某些依赖因素,成为部分人的处世之道。

但不论其发展如何,或何时消亡,今天我们在创新时都应对其加以重视,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了解它已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中庸,创新,传统的陈旧,创新的艰辛。

正文:中庸之道新析一、新旧之异同有一本书就叫《中庸》,列入儒家“四书五经”范畴,也是八股取士必选内容之一。

随着儒家传统的延续,中庸两字也就纵行于历史间。

有人维护它,有人批评它,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存在的基础,并且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人们的思想。

激进的人们向来对中庸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找不到强有力的理由加以反驳。

原因之一就是中庸没有错,不支持也不反对,永远保持中立。

例如,有人坚持男人比女人累——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辛苦——生孩子与日常家务。

这时中庸之道有用途,一位调解者出来安慰双方:“我说呢,还是男人女人一样累,你们俩人都有道理,就不要争了。

”立即俩人的观点被封死。

中庸之道,不求创新,只希望能保持原状,这对于那些无主见、墨守陈规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无形的防护墙,他们的手可以伸出去影响别人,而别人的新颖思想跨不进去。

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他们总是摇摆不定,不敢冒险。

这也是中庸之道持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新中庸强调为自己保留攫取利益的阵地。

他们有时也批判中庸,原因有二,一是此事与自己联系不大,严厉批评无人反对;二是此事关系自身,不批驳难以自保或获利。

本来是左右两个唇枪舌剑,他却横插一杠,在和解的基础上以功者自居,要钱要粮,白白捞得一笔。

从旧中庸到新中庸,人际关系呈冷漠趋势。

古时提倡中庸,现今舆论批评中庸而呼吁人们创新。

在今天,社会呼吁创新,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从古代那里正确了解中庸思想,那么他们在创新时就很难衡量其行为的新颖程度。

中庸之道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中庸之道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中庸之道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积极性:一方面中庸思想形成一种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哲学思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大的层面上讲,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信仰”,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有利于社会稳定。

从小的层面讲,是一个中国人的道德生存准则,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中庸思想甚至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催生出各种形态的精神的和物质文化成果,如文学作品、古典影视剧等等。

局限性:是一种个人狭隘意思,易造成保守、落后的局面。

忽略了对人潜能与能力的认可,不符合现代社会主流思想。

中庸之道辩论稿

中庸之道辩论稿

历史系教练稿(辩题:中庸之道应该提倡)我方的立场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否该提倡,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

我方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明了中庸之道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注重中庸之道在今时今日的实际意义。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今日的语境下,我方认为,“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我方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从理论上说,提倡中庸之道意味着更全面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无疑更有益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最后,提倡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方认为,对方会从以下几方面立论:1.认为中庸之道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2.给予提倡狭隘的定义,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排斥其它的道理和方法论我方的战略战术:1.战略:立足于现代社会,突出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2.战术:1)强调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误读。

2)强调中庸之道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不能静止和偏狭地看待之3)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理念。

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

据考证,“中”和“庸”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二是说中庸的起源很早,中断已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我还未能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将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何谓中庸?古语中,所谓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

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

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者,用也。

”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程集·遗书》卷第七)这里所讲的“不易”,明显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

到了南宋,朱熹更提出“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只是到了晚年,他的看法又有所改变,认为中庸体用自足,中和已包括在中庸之中。

总之,“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解读》)二、中庸之道之“时中”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

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时中章》)也就是说,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

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

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

浅谈国人的中庸之道

浅谈国人的中庸之道

浅谈中庸之道中庸的原意是不偏不倚,但后来人却偏解了中庸,以致现代人将中庸误用为以下方面:不讲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

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

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社会管理中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很严重,有的没有法律规定,即使有法律规定的也不遵守。

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是要遵守流程和制度的,要么没有流程,就是有了流程和制度也不遵守。

管理人员就是制定流程和制度并监督实施的,但“烂好人”的现象太严重,最终以组织利益的损失作为人情送掉了……。

执行力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达到执行,又是战略规划,又是绩效考核,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中庸、不讲原则的理念根深蒂固。

“诚信、忠诚”是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和流程制度都不遵守的人,何谈“诚信、忠诚”?上面的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我们现代人对这个图的解释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图给了西方人发明计算机的灵感,这个图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两个要素,“0”和“1”,这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煤,但人们当时认为地球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禁止挖煤,也就是现代的“环保主义”。

中国人不挖,外国人就不挖吗?英国人先挖出了煤,所以随之出现蒸汽机等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我们先发现了煤没有挖,输掉了工业经济的竞争;太极图三千年之前就存在了,西方人受到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我们又在信息经济时代落伍了,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可供输的?可惜不可惜?我们很多人赞赏“中庸”,批评“偏执”,中庸和偏执是相互对立的,究竟哪个对,我们还是用结果说话。

我们说西方人是偏执的,较真的,但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为什么?中庸的理念导致我们不较真,不讲原则,不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真理。

中庸之道不应提倡

中庸之道不应提倡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示例】: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

◎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近义词】:不偏不倚【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

孔子在《伦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即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

“中庸”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事”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

《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种所谓的“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

北宋的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后来又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对“中庸之道”,不少人以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甚至某些所谓的权威们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中庸之道”的种种好处。

依笔者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存在,中庸之道功莫大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徘徊不前的事实,中庸之道祸莫甚焉。

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地肃清仍流布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庸之道思想。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庸之道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

一、中庸之道培养了大批乡愿之徒乡愿是什么?乡愿就是和事佬,就是和稀泥,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的所谓的中间路线,就是毫无个人观点,唯主子之意旨行事的奴才思想。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是一种道德极其败坏的行为。

中国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对乡愿有过这样一段鞭辟入里的描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又说:“阉然媚于世也者,乡愿也”。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

中庸,中正持平,和谐永恒。

中者,正也,和也,中正和谐,恰当适度,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意。

庸者,用也,常也,运用、实行,平常、常道,永恒不易之意。

“道”是宇宙中乃至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就会达到中正和谐、平衡有序。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以中为常”之意,也即把“中和”与“中正”作为常道加以运用。

因此,中是原则,是自然界一种均势的平衡状态;庸是实践,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庸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即包容与利用。

就是对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的使用。

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就应予以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当做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

中庸之道,也就是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顺着事物的自然禀性而为,因势而利导之,注重适度适当,寻求内在的平衡,既不可过分,也不可不到位,做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是一种科学的处事态度和人生智慧。

中庸智慧的核心,就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无过之亦无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称之为“性”,人之初性本善也,遵循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有道德的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保持谨慎戒惧的,片刻都不违背偏离“道”,时刻做到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心存善念不做恶行,摒除不良念头和行为的滋生与诱惑。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的本性,也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中者和也,就是和谐。

中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

庸者常也,就是认同,就是接受;是指对待事物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可而止、合乎自然,不与自然之道相背离,也即“平常心就是道”。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论中庸之道的不足2012-07-25中庸之道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很凑巧的是,与孔子时代相差不远的西方古代雅典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这个观点,也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翻译过来称之为中道。

可见,这种巧合可以称之为英雄所见略同,也可以算作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不管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都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极端,要知道过犹不及。

这种中庸之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也就是让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不能过激的处理矛盾。

事实上这种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矛盾。

以孔子来说吧,在他那个时代,他知道奴隶制不好,但是,又不主张推翻奴隶制,而是要维护奴隶制,于是,只能把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调合起来,这样才符合他的中庸之道。

于是,他找到了仁与礼。

对于奴隶主来说,他要奴隶主对待奴隶好些,要仁,要守住自己奴隶主所应该有的礼仪与制度,对于奴隶来说,也要仁,不要暴力反抗奴隶制,要遵守奴隶应有的制度与行为。

于是,在他看来,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了,奴隶制就会永世长存下去。

可见,中庸之道面对矛盾的时候不是想彻底解决这个矛盾,他们反对矛盾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调和这个矛盾。

对于有些矛盾,调和也属于一种可以算作解决方法的方法,调和后未必再会凸显出来,矛盾因为调和而实现了转化。

但是,对于利益根本对立,有着不可调和性质的矛盾,这个时候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就不对了。

这个时候中庸只能把矛盾暂时缓和下去,最终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会爆发出来,而且最终一方会压倒一方,实现矛盾转化升级。

历史证明,奴隶制很快结束,孔子的目的落空。

对于孔子本人的学说来说,并没有在自己的时代得到大的使用,反而被不属于他的时代,也不属于他的社会---封建社会使用,这是孔子所不能料到的。

因此,中庸之道在没有存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还是有一定作用,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作用就大打折扣。

很显然,对于存在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进行调和这就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做法,而是显示出了一种保守。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绝对不是所谓的不偏不倚、折中处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更不是所谓的所谓的软弱、不作为的表现,那些不追根究底,不走极端,各打五十大板,明哲保身的表现更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文化糟粕,他们认为,华夏人很多弱
点缺点,如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循守旧,生怕枪打出头鸟,生怕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受其影响。

其实,诸如此类弱点缺点,很多是个人理解的问题,与儒家“中庸之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是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中庸之道,错误的去执行中庸之道,结果走入了歧途。

其实,他们并不是践行的真正的中庸之道,而是利己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意即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中庸之道”乃是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他代表的是一种理想境界。

而很多人所践行的所谓中庸之道不过是厚黑学的一种自我美化而已,厚黑学绝对不是中庸之道。

浅谈中西方中庸之道

浅谈中西方中庸之道

浅谈中西方中庸之道在中国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的年代,诞生了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中庸之道”是是由孔子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同一时期,在遥远的西方,地中海东部的古希腊诞生了能与孔子相媲美的智者亚里斯多德,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他同样提出了“中庸”。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西方的中庸之道,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两个“中庸”的相似性及不同点,探求其中的缘由。

现在,有很多人无法认同孔子的“中庸之道”,觉得中国自明以后闭关锁国,到清末的落后挨打皆因为此。

这些人都将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平均主义,不彻底主义,庸碌主义,妥协主义混为一谈,认为中庸缺乏动力,其不偏不倚让人圆滑处世,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然而孔子的中庸之道的主旨是“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而“致中和”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

要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因为诚是“物之终始”,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中庸的关键所在。

中庸的“诚”有三个维度:(1)连结天和人(“天命之谓性”),“诚”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规范,既重天又重人,体现了从“礼”到“仁”,从“天”到“人”的重要历史转折;(2)“诚”是贯通天、地、人的一种普遍规范,使天和人、地和人、人和人、人和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3)“诚”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诚既是道德本体,也是道德实践,既是个我自身的修养,也是人际关系充分协调的原则,更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的准则。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对“中庸”作了深入分析,他说:“If we were right when in our Ethics we stated that Virtue is a Mean and that the happy life is life free and unhindered and according to virtue, then the best life must be the middle way, or the mean, between two extremes which it is open to those at either end to attain.”亚里士多德把“中庸”分成: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写:浅谈中庸之道

写:浅谈中庸之道

写:浅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是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是孔子提倡,以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自我完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一提及中庸之道,有朋友就认为:“孔夫子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还是现时点吧”!具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国,已有257所孔子学院,58所孔子学堂,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而我们却近水楼台不赏月,你说这还不现实吗?中庸是什么呢?它不是单纯的之乎者也,中庸是不偏不斜,尽可能在中正的原则下去调和处理问题,过去的中庸之道今天已成为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尤其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主张辩证地分析问题,使处理结果达到两全其美,甚至多全齐美。

易经中的容易、变易;唯物辩证法的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阴阳学的万物有阴便有阳;毛泽东1957年提到的“一分为二”,这些哲理都涵盖了中庸之道。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中庸之道的小故事。

蒋介石先生的签名是蒋中正,中正就是中庸的意思。

起初他雄心勃勃,势必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使中华民国成一统。

在国共合谈时,毛周巧用了中庸之道,逼将在合约上签了字。

后来将中正不仅对共产党背信弃义,甚至对他的手下也不守中正、大开杀戒,最终丢了江山。

两军交战,双方都会寻找或制造一个掩体,后来有个说法:“站在掩体上打枪的人不是英雄,而是傻子”。

没有消灭别人,而自己先被消灭了,因为他偏离了那个中(度)。

你开店卖货,货太贵了,利润虽高,但买的人少,有利进不来;卖得太便利,可能会亏本;你若在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内薄利多销,这就是中庸,由小生意成大老板的人都走过这条路。

夫妻之间,若太过于溺爱,会宠坏TA的个性,阴阳失衡,可能有一方不好过;你若太苛刻,TA过不起你的日子,可能会分手;如果能全身心去爱TA,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肯定对方长处,尽量满足TA的需要,委婉地帮助TA在爱情的氛围中去改正短处,夫妻在取长补短中去寻找快乐,你将会用甜蜜一生来感谢中庸爱情。

不妨一试。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
中庸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中庸”,即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和谐
和平衡,避免过分偏激。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把道德、智慧、善良和礼仪统一起来,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他把“中庸”作
为一种道德准则,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中庸,既不偏离道德准则,也不过分强调道德准则,以保持和谐和平衡。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保持中庸,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境界。

孔子也认为,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且是一种智慧。

他认为,通过理解中庸之道,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并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中庸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中庸”,即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和谐和平衡,避免过分偏激。

中庸
之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且是一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浅析中庸之道

浅析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几点浅见一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就认为它是一个相当保守、相当市侩的东西,是不要原则,是滑头主义,是老好人。

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外乎有以下这几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懂中庸思想,人云亦云;一种是对中庸认知肤浅的无知妄言;第三种就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扭曲断言。

笔者认为,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涵盖立身哲学、待人哲学、享乐哲学、为人哲学、操守哲学、情感哲学。

综合来说就是一个人应该通过怎样的行为和思想面对社会、家庭、工作和自己,最重要的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然后才面对这个世界。

中庸之道,主张以“不偏不倚”的心态看待事物,适度合理地处理问题,还特别强调时时处处的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立身处世,时时处处都要十分谨慎,不让不正当的欲望滋长而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来。

但这并非要否定人的正常欲望。

在修养方面,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而不是像虚伪的小人那样“前倨后恭”。

中庸思想十分注重“诚”,“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离开“诚”,一切都难以存在,更何况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呢?所以人更加需要“诚”。

要做到“慎独”,必须先有“诚”的态度,才能端正心态,再以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来修炼自我。

这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不诚,容易浮躁造作,学不到真正实用的东西;交际不诚,谁愿和你做知心朋友?离开“诚”,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可以这么说,有“诚”才能有“成”诚,是立身之本。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指出“诚”的根本意义所在。

中庸讲“不偏不倚”,有人据此提出质疑,“不偏不倚” 不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中庸”讲的“不偏不倚”是指我们在主观上不要存在偏袒,强调客观理性。

“中庸” 更加不是没有主见地左右逢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能够容许他人有不同意见,并能和意见不同的人融洽相处,也是中庸思想的一个体现。

中庸之道的弊端(小编推荐)

中庸之道的弊端(小编推荐)

中庸之道的弊端(小编推荐)第一篇:中庸之道的弊端(小编推荐)中庸之道是个什么东西?中国人都喜欢谦谦君子,而不是喜欢直来直去的狂傲之士。

因为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所以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公允、折中、不温不火的形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算是对中规中矩中国人操行的一个尺度。

竭力保持这种公允,对什么都不过火,采取“去其两头、把握中间”的态度,是中国人生存的大哲学。

这种哲学之下,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人那张微笑着的脸上,充满着高深莫测的神情,对什么都不急于表态,好像很睿智的样子。

历朝历代,那些文武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不断地用这种中庸之道,互相说着话,表着态,云遮雾罩,玄而又玄,连东方朔那样的睿智者,都需要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非常锐利的观点;看看史书,历史上著名的敢于实话实说的魏征,也常常是说半句留半句,有时候说得过于直了,也险些倒霉。

唐书上就记载了一次唐太宗的发火,因为魏征说话过于不讲究中庸之道,太白了,惹得皇帝非常生气,竟想杀了他;要不是一位皇后比较理智,成功地劝服了太宗,魏征的小命就没有了。

中庸之道如此重要,甚至关联着身家性命,它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和思索讲话的重要原则?探讨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几乎都有个中庸之道在起着作用,中庸之道,已经渗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中庸之道大概出在《论语·雍也》篇。

当时,孔子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宋代学者程颐进一步发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就更简明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之处还有个静止的原则(不易),反对变化和动荡。

孔子为什么要大讲中庸之道呢?大概当年战乱频仍,烧杀抢掠司空见惯,天下大乱了,没有秩序了,所谓“礼乐崩坏”,没有了规则,勤于思考的孔子就想通过恢复旧制,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结局。

浅析中庸之道相对于对立统一的局限

浅析中庸之道相对于对立统一的局限

浅析“中庸之道”相对于对立统一的局限“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改良主义的方法论,是孔子思想的关键环节。

《中庸》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即是所谓的“执两用中”。

在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采取既不“过”又无“不及”的“中道”,从而使矛盾得到调和,免于激化。

这实际上是折中主义和矛盾调和论。

又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在这里,我们将“喜”、“怒”、“哀”、“乐”四种状态,理解为四种元素或多种元素,如此可以理解为:事物没有运动的时候,叫做“中”,即是“未发”;运动的时候叫做“和”,即是“发”。

“中”、和“和”便成了理解的关键。

这里的“中”即是“中庸”。

“和”可以理解为“度”、“恰当、适中”、“调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止中的绝对平衡,运动中的矛盾调和。

这便导致了“中庸”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既不过,又无不及,就是“中庸”。

或说“中庸”就是对“过”与“不及”的调和和折中。

孔子讲:“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依中庸而行(中行)的人和他交往,所以要和狂者、狷者交往。

狂者积极进取,狷者消极保守。

以上可以得出,不狂不狷就是“中行”,就是中庸。

根据这种“中行”的思想,孔子反对做任何所谓过激、过分的事情。

孔子讲德治爱人,主张宽、惠,反对“苛政”等等,都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目的是调和矛盾,消弭反抗。

又说“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生动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平衡状态的绝对化,“度”的“过”或“不及”,都会打破矛盾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矛盾转化和引起事物的质变。

所以平衡是相对的,不是折中、调和就可以解决的。

假设矛盾可以调和折中,消除了矛盾的斗争性,事物没有斗争,怎会有事物的质变,如何又会有发展?孔子以礼为中(度),绝对不准“过”或“不及”,不准打破矛盾的平衡状态,“中庸之道”明显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事物中都能找到一个点(中庸),使矛盾得到平衡,得到调和。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一.何谓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他的处世原则,那么,什么叫中庸呢?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

”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

”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等于不够聪明。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孔子中庸思想的全部含义都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论语-公冶长》)——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

”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后来孔子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说:“我什么都知道吗?不是的,如果农民问我问题,我肚子里也是空空的,答不出来,但是我会从事物的两头去考虑问题,(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子曰:“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从所见到的先秦文献看,孔子之前的古籍有不少有关中庸的思想论述,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 “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2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中庸中儒家中道思想的现实应用与局限

中庸中儒家中道思想的现实应用与局限

中庸中儒家中道思想的现实应用与局限儒家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中庸”。

中庸强调个体的合理平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中庸思想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中庸中儒家中道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其局限性。

一、中庸思想的现实应用1. 个体的平衡发展中庸思想强调个体内在的平衡与调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职业压力、家庭纷争等各种挑战,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一定的冲击。

通过内在的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保持心态稳定。

采用中庸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平衡工作与生活,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2. 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庸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

中庸主张以中和为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不同观点的冲突。

这种包容性的态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中庸思想的应用能够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社会问题,减少冲突,并通过和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进步。

3. 政治决策的平衡中庸思想在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政治体系往往存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

中庸思想提倡公平和公正,主张以儒家的中道为准则进行决策。

这可以避免一方过于偏向,维护社会各方的权益,促进政治的稳定。

例如,在政府制定政策时,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平衡各方利益,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中庸思想的局限性1. 缺乏灵活性中庸思想过于强调平衡与稳定,可能导致缺乏灵活性。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和情况都在不断变化,如果过于坚守平衡的原则,可能无法及时适应新的情况。

因此,适度的变革和调整对于适应变化的现实世界至关重要。

2. 偏向于保守主义中庸思想的实践可能偏向于保守主义。

在推崇中和的原则下,人们可能倾向于保持现状,避免冲突和变革。

然而,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变革,仅仅追求平衡可能导致停滞不前。

在一些需要改革的领域,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进取的态度,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试论中庸之道

试论中庸之道

试论中庸之道作者:覃德美“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自“五四”运动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哲学界批判的对象。

本人认为这种批判是错误的。

中庸之道首先是一个动力学范畴,它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外部联系中把握事物,了解和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是从什么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来寻找事物发展的原因(下文称此观点为内因论,持此观点者为内因论者);其次,中庸之道是一个运动学范畴,它告诉我们运动是一个过程,它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下面,我就从动力学和运动学两个方面对中庸之道进行论述。

1.中庸之道的动力学思想1.1.联系的绝对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就是说联系具有绝对性,联系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每一事物都处于与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其二是说联系促使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其三是说联系存在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

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才有它的存在,才有它的发展,离开了这种具体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会成为不可能的和不可理解的东西。

因此,我们在研究事物时,一定要认识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

如孔子主张治民要先德而后刑,先富而后教,先惠而后使,先教而后杀,孟子主张给民以“恒产”,这些都是讲联系、讲条件,这些条件的中心就是“仁”。

“仁”是什么呢?仁就是忠恕,亦即爱人,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仁就是人人平等。

为什么儒家文化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呢?就是因为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还没有什么剩余财产,阶级差别还不明显,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所谓“逮至衰也,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生争,是以贵仁”1,“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2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

只有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平等这一条件,才能实现“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致中和”目标,才能实现尊五美,屏四恶的理想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庸之道”相对于对立统一的局限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改良主义的方法论,是孔子思想的关键环节。

《中庸》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即是所谓的“执两用中”。

在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采取既不“过”又无“不及”的“中道”,从而使矛盾得到调和,免于激化。

这实际上是折中主义和矛盾调和论。

又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在这里,我们将“喜”、“怒”、“哀”、“乐”四种状态,理解为四种元素或多种元素,如此可以理解为:事物没有运动的时候,叫做“中”,即是“未发”;运动的时候叫做“和”,即是“发”。

“中”、和“和”便成了理解的关键。

这里的“中”即是“中庸”。

“和”可以理解为“度”、“恰
当、适中”、“调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止中的绝对平衡,运动中的矛盾调和。

这便导致了“中庸”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既不过,又无不及,就是“中庸”。

或说“中庸”就是对“过”与“不及”的调和和折中。

孔子讲:“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依中庸而行(中行)的人和他交往,所以要和狂者、狷者交往。

狂者积极进取,狷者消极保守。

以上可以得出,不狂不狷就是“中行”,就是中庸。

根据这种“中行”的思想,孔子反对做任何所谓过激、过分的事情。

孔子讲德治爱人,主张宽、惠,反对“苛政”等等,都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目的是调和矛盾,消弭反抗。

又说“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生动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
想。

“中庸之道”是平衡状态的绝对化,“度”的“过”或“不及”,都会打破矛盾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矛盾转化和引起事物的质变。

所以平衡是相对的,不是折中、调和就可以解决的。

假设矛盾可以调和折中,消除了矛盾的斗争性,事物没有斗争,怎会有事物的质变,如何又会有发展?孔子以礼为中(度),绝对不准“过”或“不及”,不准打破矛盾的平衡状态,“中庸之道”明显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事物中都能找到一个点(中庸),使矛盾得到平衡,得到调和。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即是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

矛盾之间是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的,
又怎么会那么泾渭分明的有那么一个点(中庸)来加以分别,平衡调和呢?中庸之道是反对事物的质变的,它是事物的绝对静止,只是“量”的积累,没有事物质的变化,是在时间轴上的单纯的位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来寻找他的影子: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过: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不及:词不达意、欲速则不达...
从以上词汇中,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矛盾的事物中,有这样的点(中庸),可以使矛盾得以调和、折中从而使矛盾得到平衡,避免事物的相互转化,使事物保持原有的状态,用宋儒的话概括: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

所以中庸即是不偏不倚,恒常不易。

反对事物的质变,
使之保持原有的稳定的状态。

但是,在这形而上学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如“过犹不及”的命题,如果剔除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想糟粕,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对具体的矛盾实际运用过犹不及的方法指导,在一定条件下,使工作做的适度,使矛盾保持平衡,使合理的状态不向反面转化,使良好的秩序得到稳定... ...仍然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