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庸之道的几点浅析
2006级四班肖和平学号:2006040654
内容摘要: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理想的人生之道。

作为人生哲学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对中国民族的影响至为深广。

关键词:中庸之道处世孔子
一、中庸本义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是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说文》:“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

”正是指恰当、妥当、合乎的意思;庸即更事,就是指经历事物。

据此,可以说中庸即正确妥当的处理事情。

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则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均见《中庸章句》)按程朱的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

二、怎样才是中庸至德
具有怎样的品格才算是真正有中庸至德呢?在《中庸》中,通过子路问强得到了回答。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南方之强一味柔弱无为,以德报怨,太过宽柔,不及中庸之德。

北方之强一味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太过刚硬,过于中庸之德。

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君子所取的应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时刚时柔,刚柔结合。

孔子认为能具备这种中和之强的品格的人很少,中行者难求,狂者或狷者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不合中道。

孔子在得不到中行之人打交道时,只得求其次,交往狂者和狷者。

因为狂者虽然“志大而言侉”,但毕竟不失为有志者,可以有所作为。

如果得不到狂者,孔子就愿和狷者打交道,他们虽然无济事之志,亦无损于人。

孔子最痛恨的是蝇营狗苟,无所操守的乡愿人格。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因为乡愿的观点是生在这世上,为这世界做事,只要过得去就行。

孔子对这样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判:“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善于自保,你要指责他,又举不出什么大错误,要责骂却也无可责骂,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似乎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方正清廉,博得大家的喜欢,自我感觉更是良好,但是与尧舜之道完全违背,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孔子欣赏的是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的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
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在这里,孔子把中庸与乡愿作了严格的区分,中庸讲究原则,操守;而乡愿却无原则,无操守,貌似中道,而有本质的区别。

乡愿圆滑处世,不肯承担责任,自然是“没有肋骨”的。

他们都很听话,但是不要希求他们有任何的成绩,因为他在这世上处世只求过得来,混世而已。

这种人自己处世没有原则,人云亦云,做事不求进取开拓,还要对狂者狷者品头论足,嘲笑他们不和群。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所恶,能恶人,并且要立场坚定,爱憎鲜明,当仁不让,绝对不能人云亦云,曲意逢迎,处世必须有原则。

子曰:“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君子应厌恶传播别人短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固执不通事理的人。

狂者狷者虽然没有尧舜那样善执两端,但比乡愿有品格、有思想,这二者都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执拗性。

像乡愿者那样浑浑噩噩的处世行为是应被人所唾弃的,人应不断地追求以中庸之道处世,即使追求不到中庸之道,那也要像狂者狷者那样有原则的生活,而不应无原则的庸碌一生。

中庸为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人总是处于过与不及之中,很少能做到中庸的。

孔子要求的中庸之德必须具备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时刚时柔,刚柔结合的品质。

人应该有原则的灵活变通,绝不能无原则的肆意妄为,更不能成为无原则无操守的乡愿之流。

中庸之德虽然难求,但人们还是不应放弃对它的追求,即使求不到中庸之德,也要像狂者狷者那样有原则的生活处世。

三、中庸不是调和折中
在社会人生中.到处存在着两极对立的现象,是与非、善与恶、情与理、进与退·……人们常常不得于此,便失于彼;或者太过,或者不及,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由此而来。

“中庸”之道正是旨在解决这种不匀和失控状态的“极高明”的处世方法,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理想的人生之道。

孔子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称中庸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也。

”常有人把中庸解为折中、调和,这其实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

在孔子的观念中,中,意谓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程颐释曰;“不偏之谓中”。

朱熹释曰:“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常,不变,是经久不渝之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基本真理之意.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即“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孔子说“过犹不及”,认为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即在进与退的关系中,狂者激进,多流弊于急功近利;狷者无为.多流弊于消极退缩,中行才是能兼二者所长,又能避二者所短的理想品格。

颇有意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分为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

过度和不及属两个极端,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才是美德的特征与可取的道德标准。

比如勇敢位于怯懦和鲁莽两极之间.因此勇敢是美德.两极所属的恶德则应摒弃。

可见,中西哲人所推崇的中庸,是指对待事物既不过份.也无不及的适
中和恰如其份,是处理世事允当适度恰到好处的行为道德标准,而决非庸碌无为和事佬式的调和折中。

四、中庸之道的影响
中庸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几千年来对中国民族的影响至为深广。

中庸之道作为政治统治的方法和策略,主张宽猛相济,恩威并用,中行适度,以治国安民;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兼容并包;应用于为人处世,便是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不走极端.明人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告诫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清人石成金批评“今人说快意话.做快意事,都用尽心机,做到十分尽情,一些不留余地.一毫不肯让人.方才燥脾,方才如意”。

“昔人云,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亏,可悟也心。

这些代表性的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

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
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理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当然,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分析.中庸之道的弊端是明显的,囿于不走极端的“中行”常规,国人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惧怕“异端”,不敢创新,“不为最先”;对“中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消耗了许多人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的智能,从而阻抑了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使社会发展难以获得强大的前冲力和勃勃生机;而对平衡、持中的过于看重,则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匾弱。

然而,从处世之道的角度而言,中庸却展示出它的圆熟、老练,饱含着中国式的聪慧和明智。

中庸之道强调“执两用中”.即对事理两极的中正、中和,不仅使人们能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和实践中把握“节”与“度”,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从而有效地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有利于社会的样和、安定;而且给予人们一种善于面对和把握中间状态的处世方式。

事实上,在社会、人生、人际的实际运作中,善恶、美丑、是非、真伪远非径渭分明,而是常常处在过渡、无序、错综、可变化、可调控的中间状态。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每一种具体认识的相对性,使得中道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显得更为明智,更具有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