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共16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之道》课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1
崇尚和谐
任何时间都应该做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持有
注重修身
2
和谐、不偏执的态度。
注重个人修身,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
3
提高修炼水平
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修炼水平,例如冥想、
学习中庸文化
瑜伽、书法、园艺等。
深入了解中庸文化的精髓与思想,让它成为 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即强调个人对 于自我的修养,以达到心灵的清静、 平和、从而达到身体的健康、和谐 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世界各国的中庸思想传承
1
朝鲜
儒学与中庸思想相通,其中“中正仁义”与
日本
2
中庸思想相仿。
日本古代的“良寛之道”和江户时代的“诚心
诚意之道”皆有中庸思想的影子。
3
越南
越南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等与中庸思想相通之处。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中庸定义
孔子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能够把握度德而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不偏向极端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的价值
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有助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能在道德层面 上求得自我的完美。
修身与治国
孔子的中庸思想将个人的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庸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庸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 儒家思想
2 中庸思想
3 区别在实践
强调人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主张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修 身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也强调修身,但相较于儒家 思想,中庸更加注重生活的 实际场景和达到和谐境界的 修炼方法,适用于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管理。
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即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哲理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么样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9个字中,你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字是哪个字?和请在文中找出有“和”的句子。
二、感知课文1、关于“和”(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穿插字词解释)解释: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现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教师讲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比如,让学生举例。
比如有个学生经常抄作业,其他的同学为了同学情深,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这样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让学生举实例解释。
【教师讲解】“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
《中庸之道》公开课共22页文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十四《中庸之道》课件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学影习交响流PPT。
6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 “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 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 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及,归于中道而已。”
学习交流PPT
9
• 【读解】
•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 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时候,过头了 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得多。别的不说吧, 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 说根本就没吃饭、那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 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 生活体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学习交流PPT
芦衣顺母
7
•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 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 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2021
14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2021
15
第一题:
▪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
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
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 民鲜(xiǎn)久矣 ▪ 必也狂狷( juàn)乎 ▪ 乡原( yuàn ),德之贼也 ▪ 恶( wù)称人之恶( è )者 ▪ 讪(shàn) 徼( jiāo ) 讦( jié )
2021
2
一、何谓中庸 ?-释义
▪ 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达到极点 )矣 乎!民鲜( 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2021
5
联系课内外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P39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鲜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2门021 (夭折,早死)3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
2021
4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中庸之道》上课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 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 因为“中庸”是道 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庸之道,叫人们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 “度”,不偏向任何极端,而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 和中和,不使事物的性质走向其反面。 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 性情和谐不乖戾。 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 处,如处理人际关化矛盾。 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叫做“乡原”, 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贼”。
本章内容是中礼。
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合乎礼。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 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 也是行不通的。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 来理解“和为贵”? 要点:一、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 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 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 二、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 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本章内容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行)-----过犹不及。
问: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 要点: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 ,强 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 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 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 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 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 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 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中庸之道公开课ppt课件
儒家的处世原则 :适当、不走极端 ,以中为用,取用其 中,中和可常行 。
可编辑课件
2
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你心目中 的好好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 为道德的破坏者。那么,你是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 ?
不讲原则 同流合污
媚世伪善
可编辑课件
3
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
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
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
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乡人皆好之 乡人皆恶之
未可也
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处世为人原则,尽显中庸本色。 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是 如何理解的?
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
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
可编辑课件
10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 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
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
君子喻于义,பைடு நூலகம்人喻于利”(第六课)
可编辑课件
9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 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
“和”与“同”的区别,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 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 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 “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 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
《中庸之道》公开课共22页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兰
《中庸之道》公开课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 《中庸》有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 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 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 足) • 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爱憎分明!公正 有 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无莫也,义之与比。”
• 【注释】 • (1)适:音dí ,意 为亲近、厚待。 • (2)莫:疏远、冷淡。 • (3)比:亲近、相近、 靠近。 【评析】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 人公正、友善,处世 严肃灵活,不会厚此 薄彼。本章谈论的仍 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 题。
一、何谓中庸 ?
•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 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 是相对的、暂时的。 •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 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 贡献的。 •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 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 指出的。
第 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本章内容是中礼。
问一:“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怎样的 人?
要点:这种人缺乏识别好坏的能力,以他人 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走极端。 问二:“乡人之善者好之”和 “不善者恶之”的 人是怎样的人? 要点: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 而以善恶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 法则,不偏不倚。 问三:用乡人”的做法,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 呢?
这种人不分立场、原则、观点等是否对立,只 是采取折中的处世原则。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 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也不倚,人的气质德行作 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 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
要点:中庸有原则(标准)。
第 9章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 wù憎恶) 乎?” 子曰:“有恶。恶( wù憎恶)称人 之恶(è坏处)者,恶( wù)居下流而讪 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 wù)果敢而 窒者。 (孔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恶徼(jiāo)以为知(通“智”, 聪明)者,恶不孙(谦退)以为勇者,恶 讦( jié)以为直(直率)者。”(17•24)
本章内容是中礼。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 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 为贵”,你怎样来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 礼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 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 秩序 ;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 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答案: 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 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 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 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 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 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 能继承大道。
中庸之道 第二课时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 言好。 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 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 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 反亦言好?” 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今人称“好好先生”,本自此得。
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 坏者?用“乡人”的做法,要说明 什么样的观点呢?
要点:中庸有原则(标准)。
南怀瑾《论语别裁》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乡原,什么是乡原?乡 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 称。这个原 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 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子都用得着他, 可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都说, 蛮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说不错。 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
成语:无适无莫:形容对人对事 没有偏向。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 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注释】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②与:相与,交往。 ③狂:激进。 ④ 狷(juàn):耿直,不 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 污。 ⑤不为:指不干坏事。
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 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 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 的看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联系课内外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P39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4•3)
本章内容是中礼。 问:孔子和子贡分别憎恶怎样的人? 问:为何要“中庸”?
要点:君子有恶(wù憎恶),中 庸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