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ppt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1•12)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 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 ——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 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 神。” ——朱光潜
(1•12)
回顾《沂水春风》,理解孔 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何如:如何。(这个人)怎么样。 其:那些。
(13•24)
你对“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 怎么看的?
(13•24) 这章中孔子谈到了对于一 个人正确评价的标准,这个标 准是什么呢?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 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 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 是唯一的依据。
(二)行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然则:这样,那么。 愈:较好,胜过。 与:语气词。 犹:如同。
(11•16)
子贡为什么会问:“然 则师愈与?” 这也是我们平时认识问 题时的一个误区。你能举出 这方面的例子吗?
宾语前置句
(17•24)
儒家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那么 多讨厌的人呢?
(四)和
(13•23)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 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13•23)
• • • • • •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 (外交) 和气生财 (生意) 和衷共济 (事业) 政通人和 (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中庸之道[PPT]共24页文档

.中庸之道[PPT]共24页文档

1
0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庸之道[PPT]
6



无游氛,天高风景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谢谢!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4.“中”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 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如人和(战争) 协和万邦(外交) 和衷共济(事业)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三、探究文本
1.“中”德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 鲜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好犯上者,鲜矣: 少
2.“中”行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
(1)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2)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中 庸 之 道
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全国 发动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 ,提出社会 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提出了“人有 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 想不到”,发展到“十五年内超英赶美”,再 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 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 得了一所大宅子,……但是,如果反对这宅 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 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 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 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 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 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课件01

《中庸之道》课件01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之道》优质课件(论语选读)

《中庸之道》优质课件(论语选读)
中庸指数测试
学校十一放假天数?
2 3 4 5 6 7
中庸至德
北宋程颢程颐:“不偏之谓中,不 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理学家陈淳:“凡日用间人所常行 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 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 衣,万古不可改易。”
孔子曰: “吾闻宥[yòu] 坐之器者,虚 则欹[qī 倾斜], 中则正,满则 覆。”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之道 •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仁:核心。礼:规范。
忠恕




孝悌
故宫 中和殿
中庸之道
1.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不等于“折中主义”) 2.中庸表现: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狂狷并用 好恶唯仁 3.中庸原则:义之与比,以礼节之。
政治思想上的中庸之道 •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举善而教不能。 • 三年之丧(报父母三年之爱)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我修养上的中庸之道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 •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交友待人上的中庸之道
• 周而不比 • 矜而不争 • 群而不党 •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13.24章:好人能让好 人喜欢,让坏人厌恶。 17.13章:对不讲原则 的人的深恶痛决。 17.24章:对不合“仁” 的行为的憎恶。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4)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 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 与团结力。”(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 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 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尚书· 吕 刑》)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 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 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 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 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 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 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 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 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 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 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 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 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 惟独伪君子易找。
【问题】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 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 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 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 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 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 神。 天体失和,就是“星球大战”;人伦失 和,就是社会动乱,就是“文革”,就是战 争;身心失和,就是阴阳失调,就是疾病。
2.“中”行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中 庸 之 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 为政》) 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 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 路》)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 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 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 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 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 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 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 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 “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 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4、“中”和
自然:“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 说 卦》)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 语》)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 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 秋· 大乐》)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 乾· 文言 传》)
1、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 言。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 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 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 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 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 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 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 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 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 的意见。
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 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 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 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 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 质疑,教师释疑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芳草鲜美: 好犯上者,鲜矣: 葬鲜者自西门:
鲜鱼、活鱼 鲜艳 少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1、“中”观念最初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 与弓箭发明使用有关,本义为射击“中的”之 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由此衍生 出了“中央之中”的意义,“中”观念发展早 期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强化中央权力的绝对 性。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民鲜久矣( ) 狂( ) 狷( ) 讪( ) 徼( ) 讦( ) 原( )
Xiǎn Kuáng juàn shàn jiāo jié
yuàn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 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 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5)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 它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 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 “同”。 【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 的主导性,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 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 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 方的协调与和谐。
(5)【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 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 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 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发点是 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 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 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 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 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 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 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 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 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 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