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析:每个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人性是相近的,但后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渐渐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析: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转变,教育的方法应该专注而有针对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析:古时候孟子的母亲选择了居住的地方,当孟子不肯学习时,她就断掉织布机,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析:窦燕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教育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声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析:如果只是生养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析: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幼年不学习,到老年时将会后悔莫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析:玉石不经过琢磨加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确的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析:作为一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析:九岁的时候,孔子很懂事,能够温暖床榻,孝顺父母是应该做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析:四岁的时候,融能够把梨让给别人,对兄长很恭敬,这种行为应该从小培养。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析:首先要孝敬父母兄长,其次要开阔见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认识一些文字和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析:学习要由简入繁,由少到多,由简单的数数开始,逐渐扩大规模。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析: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析:三纲是指君臣之间要有忠义,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夫妇之间要和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析:这是描述四季变化,春夏秋冬轮回循环,永不终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析:描述地理方向,南北东西之间应该追求中庸之道。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这些经典文献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原文,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大学》是四书中的第一篇,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真诚的心态,来达到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庸》是四书中的第二篇,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有时也被解释为中道。

这篇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也”,意味着中庸之道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是四书中的第三篇,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孟子》是四书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部记载了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他通过讲述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义务。

除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尚书》是一部纪实性的文献,记载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礼记》是关于仪式和礼仪的规范性文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道德规范。

《周易》是预测和卜筮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解析《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礼制观念和中庸之道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剖析,深入理解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生智慧,并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代读者提供启示和引导。

同时,探讨孔子思想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以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还将通过反思与对比,探究孔子思想在政治伦理和国家发展中的潜力及其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作用。

2. 孔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2.1 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穷贵族家庭,但并没有因为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拥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尊敬。

2.2 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人民遭受着腐败和政治混乱带来的苦难。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远意义的思考。

2.3 孔子思想受到的影响因素:孔子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接触、吸收了众多前辈先贤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

他深受周代文化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其他各种学派思想的冲击和启示。

解析孔子的中庸之道

解析孔子的中庸之道

解析孔⼦的中庸之道
孔⼦⽈:君⼦中庸。

⼩⼈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阴⼀阳之谓道。

4、欲望。

墨⼦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的⼀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

⼈皆有⽆七情六欲,⼈若⽆欲,便是⾏⼫⾛⾁,便是器物。

孔⼦⽈:君⼦不器,此之谓也。

孔⼦既不灭欲,⼜不纵欲。

⽽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有性格:既不使本性。

⼜有品格。

6、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命。

在⾯对⼤义时,杀⾝成仁,舍⾝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是中等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可把道德分为九个等级: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上。

墨家的道德是上上,毫不利⼰⽆私奉献。

99.999999%的⼈都做不到。

儒家的道德是中中:亲亲之爱。

与⼈诚信,见利思义。

遵守公序良俗。

君⼦救急不救贫。

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可以做到。

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

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方法得当、恰到好处。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道理。

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

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的时候,符合常理,没有超过或者不够的地方,就是“和”。

“中”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大道。

《中庸》节选ppt课件06

《中庸》节选ppt课件06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 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 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 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 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 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 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 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 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 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 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 畏了。
坚守
道理原则 使真诚、诚恳 助词无实义 努力 符合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 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 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 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 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 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 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 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 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 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 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中庸经典解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经典解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导语】⼤家读中庸⾸先要搞清楚中庸是什么?⽣活如何做到中庸。

这是很重要的。

君⼦中庸,⼩⼈反中庸,为什么呢? 原⽂: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之中庸也,⼩⼈⽽⽆忌惮也。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

鲜能知味也。

」 译⽂: 孔⼦说:“有道德的君⼦能够做到中庸,⽆道德的⼩⼈的⾏为则违背中庸。

君⼦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时时刻刻适中。

⼩⼈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它们⽆所忌惮,肆⽆忌惮。

” 孔⼦说:“中庸⼤概是的德⾏了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说:“中庸之道不能实⾏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智⼒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做得太过分:不贤的⼈根本做不到。

就像⼈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什么是中庸?⽂章没有直接⽤定义的⽅式来说明,⽽是引⽤孔⼦的语录从四个⽅⾯论述中庸的概念。

⼀是谁在中庸;⼆是通过对⽴双⽅的表现来说明中庸的内涵;三是指出中庸⽬前被接受使⽤的程度,说明中庸在现状;四是分析中庸现状的原因。

这四个⽅⾯环环相扣,引⼈⼊胜。

丝毫没有论述抽象概念时候的枯燥。

这⼀篇告诉我们了“中庸”这个词的由来。

它从孔⼦这位圣⼈的嘴⾥说出来,中庸,其实就是不偏不倚,⽆过之亦⽆不及的平常道理。

孔⼦认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与⼩⼈的区别。

君⼦是有道德的⼈,所以能够随时随地保持“中”的境界,也就是中和平常,适中,做事情合乎中道,有⼀颗平常⼼,不急不躁。

这是因为君⼦⽴⾝处世,不是图名图利,所以不会患得患失,急躁冒进;亦不会⽓⼈有笑⼈⽆,⽽是做事情求同存异,公平客观,所以是中庸的。

⼩⼈却只想满⾜⼀⼰私欲,图名索利,沽名钓誉,未达到⽬的不择⼿段,做事情不会遵循客观规律,待⼈接物偏三倚四,怎么可能做到中庸呢?更没有可能得到永久的胜利! 孔⼦说,贤德君⼦的⾏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贤德的⼩⼈的⾏为是违背中庸之道的。

四书五经经典思想解析

四书五经经典思想解析

四书五经经典思想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

这些经典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思想精华,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经典的思想进行解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修身立志的根本之书。

其中强调了人的修养与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内外兼修。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道德的中间道路。

该书提倡人们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保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避免极端与偏激。

中庸之道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通过列举各种实际案例,探讨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其中强调了“仁”、“义”等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仁爱和正义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的幸福。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孟子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问题的看法。

《孟子》提出了“天命”与“人心”的概念,并探讨了人的本性、善恶的观念以及如何培养道德品质等问题。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仁爱、诚实、忠恕等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情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中的诗歌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抒发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传递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孝悌、忠信、仁爱等。

《尚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周朝和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五经之一。

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主要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理念。

本篇精解将逐章解析《中庸》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第一章:中庸之道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

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中庸的实践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应过于放纵,也不应过于约束自己。

通过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第三章:中庸与仁爱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仁爱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仁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仁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仁爱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四章:中庸与礼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礼的关系。

它认为,礼是中庸之道的外在表现,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守礼节和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

第五章:中庸与智慧本章强调了中庸之道与智慧的关系。

它认为,智慧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智慧,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中庸之道。

智慧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第六章:中庸与忠诚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忠诚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忠诚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动力,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第七章:中庸与信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信的关系。

它认为,信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信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八章:中庸与修身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修身的关系。

它强调,修身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起点。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庸》教案 (3)

《中庸》教案 (3)
4、词类活用
天地位焉位:_________________来百工也来:_________________
虽柔必强强:_________________柔远人也柔:_________________
子庶民也民:_________________修身也,尊贤也贤:_________________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一:_______百:________十:________千:________
5、课外研讨
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明确: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第三字为之的成语-造句-字词解析中庸之道

第三字为之的成语-造句-字词解析中庸之道

第三字为之的成语|造句|字词解析中庸之道(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第三字为之的成语|造句|字词解析中庸之道第三字为之的成语:中庸之道、一丘之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言之隐、一面之词、意料之外、九五之尊、弦外之音、害群之马、杀身之祸、血光之灾、非分之想、手足之情中庸之道的词语解释、造句如下: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章句序解析

中庸章句序解析

中庸章句序解析摘要:I.引言- 介绍中庸章句序- 阐述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II.中庸章句序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庸章句序的起源- 分析中庸章句序的历史演变III.中庸章句序的主要内容- 解释中庸章句序的主要概念和原则- 阐述中庸章句序的重要条款和语句IV.中庸章句序的现实意义- 探讨中庸章句序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分析中庸章句序对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V.结论- 总结中庸章句序的重要性和作用- 强调中庸章句序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正文:I.引言中庸章句序,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庸章句序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文化瑰宝。

II.中庸章句序的起源和发展中庸章句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孟子等人对中庸之道的阐述和发挥。

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中庸章句序受到了各代儒家学者的重视和传承,逐渐形成了以中庸章句序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III.中庸章句序的主要内容中庸章句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主张人们在行为、思维、道德等方面保持适度、克制和谐。

中庸章句序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中庸之道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2.五常:中庸章句序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

文章对五常进行了详细解释,强调五常是人们遵循中庸之道、实现道德完善的必备品质。

3.行为准则:中庸章句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行为准则,如“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准则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IV.中庸章句序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庸章句序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共41页文档

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共41页文档
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有应付慈善之嫌。不仅如此,在去年的两会
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女首富张茵,建议取
消 “ 签订无限期合同 ” ,降低高收入阶层的税负,
又使中国富豪们留下了为富不仁的口实。稍早
时候, “ 黄光裕事件 ” 的曝光,中国富豪的形象 更进一步受损。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公众形象”、“慈善事业”、“贫
介词,和 ①师与 商也孰贤 ___________ . 语气词,吗 (4)与②然则师愈与 . ___________ 介词,跟 比 ___________ ③义之与 .
(5)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君子之 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与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义之 . 助词,的 用,和为贵 ___________ ③礼之 .
四、词类活用 ①必也狂狷 乎 ..
形容词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缺少,缺失 ②民鲜 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不得中行 而与之 .. 动词作名词,中道,文中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大 由之 ..
如同 ①过犹 不及 ______ . 还,仍然 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 (2)犹②急应河阳役,犹 . 尚且 不如人 ______ ③臣之状也,犹 .
(3)由
遵循,遵从 ①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 ____________ . 途径,道路 也已 ____________ ②虽欲从之,末由 . 听从,顺从 人乎哉 ____________ ③为仁由己,而由 .
4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 【名师点拨】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 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 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 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 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 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 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提示】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 , 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
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
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
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
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 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
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
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 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 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
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
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
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 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弹好 这首乐曲,于是,反复地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 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 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 “ 学贵在专 ” 、 “ 持之以恒 ” 、 “ 恒心 与毅力”等有关话题写作中。
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
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 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 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 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
5.孔子如何评价“狂”与“狷”这两种品质? 【名师点拨】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 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
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 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 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
三、一词多义 (1)孰
③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同“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哪一个 ①师与商也孰 贤 ______________ . 通“熟”,仔细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恶居下流 而讪上者 ..
地位低下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②恶不孙以为 勇者 ..
把„„当作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③不以礼节 之 .. 两个词,礼,礼仪,节,节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尊敬、祝贺、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 式 ④君子和而不同 ..
4.26 章 )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
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
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
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 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写作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 并会作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 阶梯。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 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
富差距”、“旗帜”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望者,才热爱每 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
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
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 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 么。
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 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
2.鲜活素材速递
中国富豪应有什么样的形象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日前表示,“将70%自有的 福耀玻璃股份捐出去成立慈善基金”。中国今天并 不缺少富豪,而富豪们也不缺乏慈善活动,但富豪 们留给国人的印象却不佳。与比尔· 盖茨将580亿美
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基金会的裸捐行为相比,与巴
菲特将85%个人股份捐赠给慈善基金会这种高比例 捐赠相比,中国富豪们的捐赠未免显得太小气,甚
[板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
事退缩 (“ 不及” ) ,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
“中行”;仲由勇气过人 (“ 过” ) ,所以要压一压 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 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三楼] “ 事 君 数 , 斯 辱 矣 ; 朋 友 数 , 斯 疏 矣 ”( 第 八 课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无适 (dí ) .
狂狷 (juà n) 乡原 (yuà n) . . 讪 (shà n)上 果敢而窒 (zhì ) 恶徼 (jiāo) . . . 攻讦 (jié ) .
二、通假字 与,通“欤”,吗 ①然则师愈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通“愿”,谨慎老实 ②乡原 ,德之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通“智”,聪明 ③恶徼以为知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孙,通“逊”,恭顺 ④恶不孙 以为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莫,通“漠”,淡漠 ⑤无莫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四
中庸之道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十 四 中 庸 之 道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作者通过对子规的描绘既表达了由于作 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 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 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 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作者将在“他山”(指 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 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 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 【思考】 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 复杂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
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块土地的真魂呢? 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 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 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
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
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 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
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
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 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 史上是有贡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