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人的行为和处事的原则。
在阅读《中庸》
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庸》强调了“中”字的重要性。
中庸即守中立、处事稳健。
这一思想告诉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追求平衡,避免过激和极端。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
和冲突,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在不偏不倚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向。
其次,《中庸》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养。
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反省,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才能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取得和谐和平的关系。
再次,《中庸》强调了分寸和度的准则。
书中提到了“不可不慎也”的概念,意味着
在行事过程中应注意分寸。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有所取舍,不可追求完美和
极致,要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只有在行动中保持适度,才能避免过劳和浪费。
最后,《中庸》强调和谐和均衡的思维方式。
书中提到“君子之道,不为难易之、不
处高下之,不为富贵之”。
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和斗争,避免非分之想,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才能收获
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而言之,阅读《中庸》使我深入理解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对于我的成长和处事方
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运用中庸之道,我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处理人
际关系,并在困境和压力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的信心。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核心道德修养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主张追求一种平衡、适中的状态,反对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追求和谐、平和的态度。
2.诚:诚是《《中庸》中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要求人们追求真实、真诚的品质,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都要坦诚相待。
通过诚的修养,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3.慎独:慎独是指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自律的态度,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中庸》中,慎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自律。
4.反求诸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主张反求诸己,即从自身找原因,不轻易责怪他人。
通过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可以培养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认为,要达到中庸的境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修养过程。
这五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五个阶段,即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深入思考问题,审慎地做出判断,明确地表达观点,最后付诸实践。
通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践行中庸之道。
总的来说,《中庸》的道德修养观注重平衡、真诚、谨慎、自律和自我反省等方面,这些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都非常重要。
1/ 1。
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的认识1、中庸之道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
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先驱之作,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标准的道德。
中庸思想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息,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中庸思想不但非常精粹,也非常深邃,它立足于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天道伦理基础之上,蕴含了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中庸之道更是治国安邦的思想智慧。
中庸之道不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意识形态,他对于人类的未来而言更是不可埋没的思想宝库。
2、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以中为本,用和为道。
在《中庸》第一篇对于中庸的解释大意是:“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大道。
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繁育。
“中庸”即为“用中”之意,古人的“庸”与“用”词义相通。
中庸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中的用法,“中庸”一词,“中”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按照中国哲学的思想,“中”就是本体,而“庸”是一种用法。
3、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守中致和,和而不同。
当一个人心中平静淡然,办事恰到好处,这就叫“守中”,但人的情绪和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人的喜怒哀乐和做事差异必然要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而有节度,这就叫“致和”。
二者彼此协调,这便是“中和”。
如果万事万物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自然和谐了。
中庸思想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世间的事物可以互补共进、彼此包容。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最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
4、中庸之道的本质是系统秩序,和谐之道。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万物达到“中”的境界的途径或者大道,如果世界上的人和事通过中和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境界,那么这样一个和谐法则就是天地间一个稳定有序的大系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建立起来了,一切万物才能够在这种良好的秩序中自然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5、中庸之道的目的是遵循天道,不偏不倚。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而“庸”是践行或者顺应这种法则。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中庸读后感作者:赵宏梁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
《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
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
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我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
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篇二:中庸读后感作者:李金昊中庸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如获至宝的经典书籍,我有幸在十月欣赏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它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篇三:中庸读后感作者:高铭泽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
中庸思想及其对中庸感悟

中庸《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中庸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中庸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了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庸”,其中“中”指的是中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寻求平衡和和谐;“庸”则强调恰到好处,不过分追求极致,而是追求适度。
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中庸之道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中庸之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使得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谐。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
在家庭中,中庸之道要求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避免过分的自我追求和自私自利。
在社会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规范,不偏激、不极端,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中庸之道也在个人修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中庸之道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逊,不骄不躁,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中庸之道还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常常将中庸之道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强调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注重平衡和稳定的国家政权。
它也要求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廉洁,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不仅在人际关系、个人修养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讲究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中庸",意为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在各个方面追求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含义中庸表示追求适度、平衡,不偏不倚的状态或准则。
它强调追求和谐与稳定,既不走极端,也不偏离正道。
《中庸》认为人应在心性上达到在非常之地能坚守正道而不显露过激表现。
信奉中庸的重要性1.合理处理事物:中庸告诫人们处理事务时要遵循适度与平衡,避免过分或不足。
2.实现和谐社会:通过尊重差异并寻求共同点,在个体与社会间实现和谐共生。
3.培养正确价值观:追求中庸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
4.提升自我境界:通过坚持中庸理念,个人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提升人格魅力。
中庸之道的实践指南1.深思熟虑:在面对抉择时,需深思熟虑,并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2.克己奉公:控制欲望与情绪,以大局为重,为社会与他人做出贡献。
3.处事从容:不盲从潮流与舆论,保持内心平静,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中庸要求改善自身、合理管理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和建设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企业管理:倡导适度和平衡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稳定性。
2.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向上。
3.政治决策:政府应权衡各方利益,并推行中庸政策来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
4.人际关系:在人与人之间追求中庸,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交关系。
结论《中庸》中的中庸之道鼓励我们在生活、职业、学术等方面寻找适度和平衡。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安宁,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借鉴中庸之道,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体内外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具有深刻智慧的经典著作,它教导人们如何在
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地
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首先,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恒定。
在面对外部环
境的变化和挑战时,我们不应该被外界所左右,而是要保持内心的
平静和坚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不受情
绪和欲望的影响。
其次,中庸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
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意味着要避免极端和偏执的
行为,而是要保持适度和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向极端,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和谐。
最后,中庸还告诉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
炼和提升自己,我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这需要我们不断
地反思和自我调整,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总之,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如
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如何遵循中庸之道,如何注重修养和修身。
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生活的指南和信条。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中庸一词源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朱子撰写,是对中庸思想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极”,即在人生各个方面保持中庸、适度之态度。
不偏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不偏向任何一方,不走极端。
不极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不偏袒一方,保持公正和公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上追求圆满的境界,既不能过于纵容自己的慾望和欲求,也不能过于苛求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节制,不陷入放纵或过度节制的极端。
中庸之道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指在人生的旅途中,通过学习、体验和反思,逐渐获得的对人生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紧密相关,中庸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归宿,是智者与生活的相互契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而人生智慧就是通过积累经验和反思,找到平衡和谐的方式来应对。
中庸之道教育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情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思考和反省,逐渐获得人生智慧。
三、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的关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中庸之道为人生智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人生智慧则是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适度,而人生智慧则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把握平衡和适度的度。
人生智慧的积累离不开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
在追求人生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发展健全的人格,做到明辨是非、遵循道德准则。
我们还要学会平衡自我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与人和睦相处。
总结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极。
人生智慧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对人生的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古文选读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古文选读中庸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古文选读》中,《中庸》被誉为中庸之经,被列为必读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古文选读》中《中庸》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由《论语》中的一些章节整理而成,内容围绕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展开,旨在表达中庸之道,并提出追求中庸的六个原则。
首先,《中庸》强调“性之中和”。
“性之中和”即指人性本身的内在和谐与平衡。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有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偏差。
追求中庸之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和保持人性的和谐状态。
其次,《中庸》强调“诚之中和”。
诚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建立起真实、坦诚关系的基础。
孔子认为,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中庸》强调“言之中和”。
孔子认为,言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只有正确、恰当地运用言语,才能实现言行一致,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孔子在《中庸》中强调了言行之间的一致性和恰当性。
此外,《中庸》还强调“事之中和”、“气之中和”和“乐之中和”。
在孔子的理念中,人们应该在处理事务时保持适度、平衡的态度,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颇。
同时,人们应该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左右。
乐即指人在追求快乐时要保持适度,不沉湎于过度的享乐,也不堕入悲观和消极的情绪之中。
综上所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包括人性的中和、诚实的中和、言语的中和、事务的中和、情绪的中和以及快乐的中和。
这些原则构成了一种理性、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
在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于追求物质的利益,也不过于悲观和消极。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同时,中庸之道也指引着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诚实、宽容、公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中庸”一词,源自《礼记·大戴礼记》。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平衡、稳定和适度,被誉为“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庸之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
中庸的概念“中庸”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处事作风,人们追求自己的行为、性格、情感、思想和目标都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过分或不足。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就是追求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辩证思维:中庸主张在对待世界、人生、事物等问题时,要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可偏听偏信,必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2. 忠诚正直:中庸主张热爱自己的祖国、家庭、职业和行业,对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要绝对忠诚,行事坚持正义、公正、真理,不偏袒一方。
3. 学习进取:中庸主张开拓进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不断学习,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中庸之道的应用1. 个人成长:中庸之道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心身健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实现身、心、灵的协调统一化,也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经营管理:在商业领域,追求中庸之道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不偏不倚地发展自己的业务,适度调整策略,在保持企业价值的同时避免冒险。
3. 政治治理: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种理念。
在治国方面,强调推崇中庸之道,既要有适度的改革,也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有高压反腐,也要保持法制公正。
结语总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秉持中庸之道,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须要谨慎思索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1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实惠,人家不实惠,埋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埋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埋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埋怨的最大缘由,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那么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缘由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缘由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那么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那么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那么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由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埋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需“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缘由,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缘由,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必须要中正,也就是必须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相识自己的缺乏,然后弥补缺乏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2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关于读中庸之道心得5篇

关于读中庸之道心得5篇a;《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下面就是带来的读中庸之道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读中庸之道心得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从《中庸》读“中庸之道”●张菊生今天我要讲的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四书”的第二部。
第一部是《大学》,第二部就是《中庸》,还有《论语》和《孟子》。
《中庸》所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孔子亲自写的。
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往下传,传到第三代,孔子的孙子有个叫做子思,他把孔子的思想整理出来,成为一部书,这就是《中庸》。
一、中庸的大道是“和”“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长期以来,大家对《中庸》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就是没有搞清楚孔子说的“中庸”和我们平常认为的那种“中庸”的区别。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学的一个典范著作。
“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话叫“允厥执中”。
如果关心古代建筑的话,大家知道,故宫三大殿中的一个殿的一块大匾上就写了这四个字。
皇帝治理天下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警句。
“执”就是掌握,掌握“中”,掌握天下即“掌握中”,不偏左也不偏右。
掌握了中道,你就能治理天下。
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
不论天下如何大,国家如何大,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执中”。
“中”是最大的道理。
比如成汤、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国家的贤君,都把握了这个道理;不把握这个道理,国家就要大乱。
究竟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东西就是“中”。
大学者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不偏”就是在中间,“易”就是改变。
他告诉我们,要走正路,要坚持正理,而且这种坚持不能改变,这便是“中庸”。
现在人知道,历史有规律,自然有规律,社会有规律;而过去的人把规律称为“大本”,孔子和儒家看“大本”就是“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的大道就是一个“和”字。
“达道”,达到最高的道理。
什么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就是“顺性之谓也”。
事物快要接近本质了,我们就要顺乎自然规律,顺乎社会规律,顺乎政治规律,不能倒着来,也不能逆着来,顺其道而行之,才能“达道”。
“和”就是顺其规律,“和”就是中庸。
东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
《中庸》把天人合一讲得非常准确和明白。
《中庸》说,“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坏它,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样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繁育和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
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体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科学发展。
要让天是天,地是地,不能搞破坏,顺其性而为之。
掌握规律,以顺其应,就可以持续的发展,就可以不断的再生,就可以保护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就做到了科学发展。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就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人要跟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中”,这就是“和”。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如果这个人总是不得罪人,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就一个老好人,他就是一个君子了?错!掌握了中庸之人,绝不是那种老好人,老好人绝不是中庸之人。
“中”是什么?“中”不是逃避矛盾,不是拒绝表态,不是不偏不倚,不是做好好先生。
比如说,一个人在单位里工作,在社会上生活,大家都说他是“好好先生”。
碰上两个人发生冲突了,他不表示意见,既不支持左方,也不支持右方,谁都不得罪。
其实,好好先生表面上谁都没得罪,结果是双方都得罪了。
他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采取了一种貌似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毫无原则的做法。
一方是正确的甲方,一方是错误的乙方,你好好先生,你既不支持正确,又不支持错误。
最后,甲方说你不是好人,乙方也说你不是好人。
这是“中”吗?不是,违背了“中道”。
孔子说的“中庸”,“中”是原则。
治理天下要执“中”,抓住这个“中”是最关键的,最正确的。
比方两个人发生争论的时候,甲方是正确的,乙方是错误的,你应该坚决支持正确一方,这就是掌握了“中”。
是非判明后,正确的人认为你是一个主持公道的人,错误的人也会心悦诚服。
这样,你才会得到两方面的支持,事情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
这样做,才是“中”。
而好好先生并不是“中”,他是无原则的。
过去,有人长期把“中庸”变成了好好先生。
在是非面前和稀泥、不偏不倚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违背了“中”的原则,这不是“中庸”。
所以“中”就是正确的,坚持正确辨明是非的便是“中”。
所以,一事当前,君子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做“好好先生”。
表达的态度要中节。
中节就是正理,就是道理之正。
“中”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什么人才能做到所有事情“中节”?一方面,君子你所做的事情要符合原则,另一方面,只有你符合了原则,你才是君子。
所以,《中庸》这本书当中就提出了一个理念,“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你是君子,你做事一定是中庸的;你是小人,你一定是不同的,就是反中庸。
君子坚持原则;小人不坚持原则。
做到了中庸,人与人就“和”,社会也就会“和”。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就是,君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坚持原则;小人不坚持中庸原则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原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三、中庸是处理事物的能力为什么君子可以做到中庸,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君子能够做到中庸,能够随时随地都掌握原则,是因为他有君子之德,他有了这种修养,他了解了事物的道理,他掌握了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了解了自然规律。
小人为什么不能做到中庸呢?小人反中庸,是因为他有小人之心。
什么是小人之心?小人之心无非是为了私利,为了一己,为了小团体,他可以无所忌惮,他为所欲为,他不受约束,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中庸是处理事物和个人品德的能力,中庸之道更是一门学问,把握中庸之道,是既简单又是不简单的。
《中庸》说,“夫妇之愚可与知焉”,意思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普通的男女,都可以做到中庸之道,“中庸”的原则每天都在。
所以“中庸”是容易的。
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做饭,烧的时间长,饭会糊;时间短,饭会生,只有烧得正合适才是最好的。
家家户户都会做饭,做得好吃,又软又不硬,这是“中”。
所以说,“中”很简单,每个人都会“中”。
不过,“中”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中庸》说,“及其至也”,在“中”的最高原则上,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比如治理天下的大圣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时也难以掌握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是做人的修养。
尽管中庸之道很难,但是大家还是可以学会。
因此,孔子说,“舜其大知也,而好察迩言”,舜是有大智慧的,他好问,不懂就问,并且喜欢听身边的人给他指出问题;他对于别人的小缺点可以忽略不计,对别人的优点却不断地表扬;他经常抓住周围的东西,控制其既不向左,又不向右发展,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之道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
我们完全可以每天得到一点点本领,每天理解一点点道理,逐渐积累就可以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
孔子认为,学习中庸和我们平常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孔子说,有些人对于智慧,对于知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有的生下来就知道;有的是通过学习知道的;有的是有了困惑,解答不了,才去学。
但是,不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最后的结果都是“其知一也”。
他们要达到的最终点,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你的能力可能有大小,你的智慧可能有高低,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是你不要因为聪明就不好学,不要因为愚笨就不学习。
只要你肯学习,不论是聪明人还是愚笨人,最后都能达到掌握中庸的境界。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这个“知”是“知识”的“知”,意思是你好学,你就可以是有智慧的人。
古代有一个道德原则叫礼义廉耻。
孔子又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你要勇于承认错误,承认了才能改正错误。
所以,孔子就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知识,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中庸之道。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哪“三者”呢?第一是“好学”,每个人要好学;第二是“力行”,不能光说不做;第三是“知耻”,懂得廉耻。
孔子说,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事情都做了,你就知道怎么样修身;知道了怎么样修身,你就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你也就会治理天下国家了。
只要通过学习,都是可以达到中庸之道的。
孔子要求每个学习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多学,要多问,要思考,这是孔子给我们提出的学习之道,也是如何掌握中庸的学习办法。
孔子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刻苦学习的方针。
他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你学一遍,我学百遍;你学十遍,我学千遍。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是傻子,你也会聪明;就是弱者,你也会变成强者。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话记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学习要坚持下去,要持之以恒。
四、真正的“中庸”是强者在过去,“中庸”被看成是软弱的,无能的,或者是只知道两面讨好的。
其实,这种看待“中庸”的想法是自私的,真正的“中庸”是强者。
比如,孔子曾经提出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讨论和请教什么是“强”,孔子说,“抑而强与”,强有不一样,有南方之强,也有北方之强。
什么是强呢?君子会选择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人讲道理,不是以牙还牙,而是用宽柔来进行教育,不随便实行报复,而是以隐忍之力胜强。
那北方的强是什么呢?“袵金革,死而不厌”。
所以,南方的强是君子之强,虽然很软弱,但很讲道理,不报复;北方是凭武力,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我们要做到什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孔子讲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焉”。
比如一个单位的内部,通常是会有矛盾的,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可能都保持一致,观点总会有差别。
虽然另一方的某个原则不对,无法跟他一起做,但你该配合他的时候,还是要配合,这叫做“和而不流”。
我们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做没有原则的事情,仍然要讲究团结与和谐。
团结与和谐除了指导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之外,还指导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最近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到世界各地访问,在联合国讲台上,他们提出了中国的古老原则,叫“和而不同”,就是说,我们两国可以友好和平相处,但是你不要管我,我也不干涉你的内政,这样我们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我们不能像某些国家,一定要用它的价值观改造别人。
其实,他们要改造世界,使世界变成另一个模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界可以丰富多彩,但世界总体应该是和谐的。
所以说,“君子和而不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孔子讲“中立而不依”,意思是不要偏向某一方面。
坚持原则,站在道理上,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真正的强者既不是南方之强,也不是北方之强,而是“和而不流”之强,是“中立不依”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