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考复习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中庸之道14-PPT精选文档
•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 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怀之。” •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 •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 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 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 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 义。(6分)
试题探究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 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 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 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同之 处。 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 具备哪些品质?
第十四课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之道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庸之道》复习课件苏教版知识讲稿PPT文档共18页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8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庸 之道》复习课件苏教版知识讲稿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中庸之道 复习
二、小结: 小结:
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 和而不同”为主题,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 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 和而不同,善者好之、 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 学理念。 学理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子曰: 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 (6.29) )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 犹不及。 犹不及。”(11.16)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 1、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 为什么? 为什么?
三、本课的孔子形象
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 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 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中庸之道》习题 中庸之道》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阅读 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 (4分)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子曰: 过犹不及。 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分)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共26页文档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论语复习十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中庸之道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
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
“中庸”与“和”是经过做事合适在矛盾中求一致。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停,而是在必定的原则下追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友好。
中庸详尽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特别作为一种道德见解,这是孔子和儒家特别建议的。
中庸属于道道德为的讨论问题,也是一种道德,而且是最高的道德。
要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峙的立场、见解、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停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停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相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君子能够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虑,向来不愿亦步亦趋,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圆满一致,而不讲究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够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相同”呢?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梦想,追求社会友好。
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
君子诚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亦步亦趋。
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谎话言,不会曲意违愿地奉迎别人。
因此,“君子和而不相同”。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步,狷者有所不为也。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庸之道》复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参考答案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 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 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析)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 、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 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评)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 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谈)
三第(19)章.考扩题声系分统析调音与操练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你 赞同吗?请陈述理由,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问题答案展示:
1.在行仁义之道的前提下,处理事情既不过分冒进,也 不应过分狷介,在事情不断发展之时,行中庸之道可以有 效应对时势,通权达变。 (审题不清楚,漏答。) 2.中庸之道强调为人处事要中和,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要保持个人的想法,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信口开河。)
▪ 阅读第以9章下几扩章声系文统字调,音完成13—14题。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你 赞同吗?请陈述理由,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不为也。”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 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 小人、乡愿。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PPT共27页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庸之道》复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中庸》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 译文】孔子说: 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 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 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 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句子 乡原, ⑴乡原,德之贼也 ⑵恶徼以为知者 ⑶恶不孙以为勇者
通假 字 原 知 孙
本字 愿 智 逊
解释
谨慎老实 聪明 谦逊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 中庸-释义
中庸至德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何谓中庸? 何谓中庸?
第2章 章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16)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乡原,德之贼也。 乡原,德之贼也。
•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 孟子曰: 非之无举也, 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 自以为是, 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 之道,故曰‘德之贼’ 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
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 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 义。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不讲是非原则的伪君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 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
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
Hale Waihona Puke 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
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
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juàn, 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 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 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精选文档
君子耻于说别人的坏话,不是不敢说,而是不愿意说,某个人 做了不好的事情或是错误的事情,当面批评他一下也就是了,何必 要背后说人呢?对上级的各种事务不了解。不了解就加以诽谤,容 易犯错误,所以君子耻于这样做。
这师生两人的对话,根本就在于说明阳货、公山弗扰、佛肸等 这些窃国、窃位者是没有羞耻心的,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可 以“无所不至矣”。而君子正因为有了羞耻之心,所以有些事情便 不愿意去做。
春秋时期,人们的野心更为膨胀, 你争我夺,国家衰败,人民 贫穷。孔子此时提出“中庸”学说,有很重大的社会意义。孔子 认为,人的需求应该维持在中等水平。这与老子的“知足常乐” 是同一个道理。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人人 都知道,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社会才能安定繁荣。但在任何情况 下都讲中庸,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2、孔子讲中庸,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保持事物的质稳定不变,主 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合乎礼 的就是中。周礼是一系列典章制度,代表着西周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原则, 其本质是“明贵贱、辨等级、序少长”,建立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生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 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有谁见过出门而不经过大门的人呢?当然有,翻墙出去也可以, 翻墙是捷径,一次二次可以,但长期翻墙还是不行的,最终还是应 该走正道,由大门进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 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中庸也是仁的哲学基础。《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渊问 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 子生在奴隶制度到封建农奴制度过渡的时代,能把人当作人看,这是 难能可贵,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孔子所谓“爱人”,并不是把所有的 人同等看待,而是分等级的,就是要恢复宗法等级制的“礼”,巩固阶 级压迫剥削制度。孔子、孟子讲“仁政”,不过是在巩固剥削压迫制度 的同时,“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章句》),提倡不要过 分压迫剥削罢了。这正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运用。孔 子提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4、孔子中庸哲学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察和实践,是为了经 世致用,而不谈论天命和心情。但在孔子以后,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 的心性天合一的学说,就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路。到 汉代,董仲舒把中庸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结合起来,走到神秘主义。 至于宋明理学和心学,则完全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的心性上做文章, 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这是中庸哲学向右的发展。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共27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谢谢!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选读》必考十课预测演练
学生版: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哲学观)[核心思想]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③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 中庸之道
2
教学目标
▪ 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 ▪ 2.掌握“鲜”、“与”、“狷”、“和”、
“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
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 4.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在矛盾中
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
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这样,才符
合于中庸的思想。
▪
10
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
▪ 中庸是在“有原则”的情况下调和个 方面矛盾,对立中求统一,以达到和谐。
13
2
▪ 我认为上述提供一个依据,需要多方面来看。 ▪ 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
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 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 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但是众人的 标准也可能是局限,而人是复杂。 ▪ 因此还需自己结合对方平时的言行举止综合考察 他
一。 ▪ 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7
总结:
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平衡、和谐(协调平 衡,对立中求统一)。
8
相关链接 P69-70
▪ 中庸之道的内涵: 11.16, 4.10,13.21
▪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过犹不及”,适度原则,恰 到好处。
▪ 2、执用两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对立后统一,异中求同, 多方考察,采取稳妥的主张)
▪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16
2
▪ 2、赞同上述观点。(观点) ▪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
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 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 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结合语段分析理由) ▪ 所以赞同两方面综合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 是好人。 ▪ (结论)
▪
相关章节:
1.12,13.23,13.24,17.13
11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原违背了中庸之德。
12
第9章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孔子所赞赏的是一个人能够讲求是非原 则,做到爱憎分明。孔子所提倡的“和”并 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 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 四书集注》)
▪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 ,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 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 邢昺《论语注疏》)
19
嘉兴二模
▪ (2分)中和/中庸/中庸之道 ▪ (3分)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
论角度讲的。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 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1分)淳朴人 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1分 ),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分)
3
背诵相关章节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
▪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20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是正确处理人际关 系的黄金规则 ,具有普遍的意义。
▪
9
为什么结交狂狷之士?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 美,小大由之。”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2 分)
▪ (2).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 思想的看法。(3分)
▪ 3、“乡人皆好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不如其不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 4、子曰:“乡愿, 德之贼也
。”
6
重点词意掌握
▪ 2.掌握“鲜”、“与”、“狷”、“和”、“同”、 “贼”在文中的含义。
▪ 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吾与汝(赞同) ▪ 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
14
1
▪ 1、 ▪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
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 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 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 思想观点等。
15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
17Biblioteka 第5章(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 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 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18
▪ 3.(2013嘉兴二模)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 23-24题。(5分)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4
▪ 1、然则师愈与?”子曰:“
。”
▪ 2、子曰:“ 和。
,小人同而不
▪ 3、“乡人皆好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 之。”
,其不善者恶
▪ 4、子曰:“乡愿,
。”
5
▪ 1、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 2、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