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 11·16 16) 不及。”(11 16)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评析】 过犹不及 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 舜乎? 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 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 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所谓的“中庸” 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所谓的“中庸”, 哲学上来说就是一个“ 的问题。不到这个“ 哲学上来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不到这个“度” 不好,超过这个“度”,也会变质。差之毫厘,谬 不好,超过这个“ 也会变质。差之毫厘, 以千里。 以千里。
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17·13 13) (8)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7 13) ——乡愿 乡愿 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 就是指那“ 【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好好先 生”,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 这些人欺世盗名, 孔子反对“乡愿” 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 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 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这种“德之贼”也曾大加挞伐: 孟子对这种“德之贼”也曾大加挞伐:“同乎 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 悦之,自以为是。 孟子·尽心下 尽心下》 悦之,自以为是。”(《孟子 尽心下》) 鲁迅把这种人称为“叭儿狗” 鲁迅把这种人称为“叭儿狗”:“它却虽然是 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 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 似的脸来。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道’似的脸来。”(《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是“荣”,即为“真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就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显然理论,基本涵盖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豁达。
人须要维持中正豁达,如果丧失中正、豁达一定就是晴、怒、哀、趣太过,治怒唯有趣,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是恭。
只要维持一颗尊敬或者敬畏的心,中正、豁达就以求长存,人的身心健康就以求确保。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就是说道人的道德如果能够达至中庸,就是最低的道德,百姓一直在不懈努力崇尚。
中庸不是无法同时实现,而是很难同时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定量的标准,仅靠我们自己去体悟。
如果将中庸展开定量处置,那中庸就难同时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就是市场需求,就是崇尚目标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就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赢得的量与所代价的量。
比如说喝茶必须七成饭,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中庸之道的意思_中庸之道的成语解释
中庸之道
成语解释中:折中;庸:平常。
儒家的一种主张。
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成语简拼ZYZD
成语注音ㄓㄨㄥㄩㄥㄓㄉ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辨形庸,不能写作“佣”。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成语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英语翻译the happy mean
日语翻译中庸の道(みち)
俄语翻译держаться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позиции
其他翻译<德>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 <der goldene Mittelweg><法>
成语谜语中路。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读解】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 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毋必毋固 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达变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 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灵活洒脱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不违背大原则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中庸之道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宝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其至矣乎② 民鲜久矣③ 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注释】 注释】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差之毫厘, 差之毫厘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千里 及,归于中道而已。”
【读解】 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中庸之道
第一、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处理人际关系时:
处事不走极端,做事恰到好处
习 题 解 析
仲尼在陈,有隼sǔn集于陈侯之庭而 ǔ 死。楛hù矢贯之,石砮nǔ ,其长 ǔ 尺有咫zhǐ。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 ǐ 之馆问之。
孟子也认为“乡原” 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 非之无举也, 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 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 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 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 讽他。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 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 故曰德之贼也。 由此可见, 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 媚世伪善之辈, 无德”伪装为“有德” 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 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待己
问题三:日常 生活中,“中 庸之道”有什 么作用?
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全国发 年 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动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 ,提出社 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 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提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 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发展到“ 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发展到“十 五年内超英赶美” 再到“ 五年内超英赶美”,再到“跑步进入共 产主义”等口号。 产主义”等口号。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 年 月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 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 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 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 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 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 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课件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欠。
" 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中立,不偏向一方,也不欠缺于另一方。
2.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天命而不逆焉。
" 中庸之道指出,要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可为的,但如果命运安排了,就不要违背。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综合性目标。
4. "君子之道,非离群索居之谓也。
" 中庸之道认为,君子应该与人为善,而不是孤立自己。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中庸之道告诫人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中庸之道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促进,只有同时进行才能避免盲从和错误。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8. "人无不知,莫不有己。
"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要虚心好学,不怕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中庸之道认为,要不断温故知新,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中庸之道指出,君子注重整体观念,小人只注重个人利益。
这些句子展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包括均衡、中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为善、学习思考、以身作则、互相理解和包容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
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深深地体现了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
一、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1. 平衡与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在中庸的观念中,万物都有其度,过犹不及,要避免极端的偏向。
中庸主张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如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等。
只有在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优的境界。
2. 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修养。
中庸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修养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和心灵的平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求真务实:中庸之道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庸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真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因此,中庸主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追求务实的态度。
4. 以德为基:中庸之道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中庸主张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德行的塑造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庸之道的内涵1.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庸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2. 心性平和:中庸之道强调心性的平和。
中庸认为心性的平和是人的修养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智慧的开启。
3. 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的品德。
中庸认为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和谐关系的基础。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克己奉公:中庸之道强调克己奉公的精神。
中庸认为个人应该放弃私利,追求公共利益。
只有通过克己奉公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总结起来,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是平衡与和谐、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以德为基;其内涵包括天人合一、心性平和、诚实守信、克己奉公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中庸之道
关于《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1、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2、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3、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
中庸,中正持平,和谐永恒。
中者,正也,和也,中正和谐,恰当适度,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意。
庸者,用也,常也,运用、实行,平常、常道,永恒不易之意。
“道”是宇宙中乃至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就会达到中正和谐、平衡有序。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以中为常”之意,也即把“中和”与“中正”作为常道加以运用。
因此,中是原则,是自然界一种均势的平衡状态;庸是实践,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庸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即包容与利用。
就是对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的使用。
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就应予以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当做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
中庸之道,也就是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顺着事物的自然禀性而为,因势而利导之,注重适度适当,寻求内在的平衡,既不可过分,也不可不到位,做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是一种科学的处事态度和人生智慧。
中庸智慧的核心,就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无过之亦无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称之为“性”,人之初性本善也,遵循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有道德的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保持谨慎戒惧的,片刻都不违背偏离“道”,时刻做到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心存善念不做恶行,摒除不良念头和行为的滋生与诱惑。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的本性,也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中者和也,就是和谐。
中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
庸者常也,就是认同,就是接受;是指对待事物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可而止、合乎自然,不与自然之道相背离,也即“平常心就是道”。
中庸之道
•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 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 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 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 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更要特别谨慎。
•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 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 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 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 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 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 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 其所,各遂其生了。
• 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 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 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 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 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 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 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 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 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 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 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 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 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 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 反求诸己。)
•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 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 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 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 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 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 不是正道了。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从所见到的先秦文献看,孔子之前的古籍有不少有关中庸的思想论述,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 “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2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中庸之道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庸俗及平常也。
中庸之道起始于孔老夫子的儒学论世思想。
中庸思想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明确的认为只有遵循千古不变的原理,走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理好国家和管理好社会。
《中庸》中子思转述孔子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为“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性即理也”,二程乃提高为“正道”和“正理”。
几千年来,这种思想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肯定和颂扬。
其主要根髓在于,天命难违,忍让负重;认知而顺从逆境,和则为贵,谦让为理;受制于人,而不反制于人的以德服人之被动理念。
中庸的人世观点和理念虽然有其一定的说理性及客观性,但对于实质性的人性方面却置之不理。
尤其对于人性中积极的创造和叛逆性给予无尽的束缚和鄙视。
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理念,是会堂而皇之的成为座上宾的。
秦汉之后,儒家思想就被册封为正统的唯一。
在以后的历朝更迭中,这种正统的思想始终没有变。
近代的五四之后,新思潮风起云涌。
千年的中庸正统受到置疑和挑战。
但已根植于沃土的这棵参天大树,是不会轻易被砍伐的。
更谈不上它的自我枯萎和自我了断了。
三座大山被推翻了。
但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然矗立。
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变得练达而城府。
大智若愚而难得糊涂。
更不要说,明哲保身的见风使舵了。
中庸之理念,使中国人都变成了机会主义者。
自私而狭隘,卑劣而委琐。
观天色而穿衣,看脸色而行事。
缺乏了自我的个性和主张,自残了自我的人格而委曲求全。
本不是太监,却要装成太监的模样,让自己硬不起来。
对待外来自由主义,是诚惶诚恐而倍加提防;对待外来强敌,游刃有余的攘外必先安内。
内是安了,自己却变成了汉奸。
号称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防患于未然。
殊不知,炮声一响,城墙未塌,人已跑的无影无踪了。
有几个没有跑的,壮烈牺牲之后,却被冠之于叛徒的恶名。
中庸之道的字词
中庸之道的字词
(实用版)
目录
1.中庸之道的含义
2.中庸之道的字词
3.中庸之道的应用
正文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观念,它强调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遵循适度、克制和谐的原则。
中庸之道的字词是指在中庸之道的理论中,常用的一些词语或者短语。
这些字词既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实践指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庸之道,字面意思是“中正之道”,中正,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一种适度,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寻求平衡和谐。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然后,我们来谈谈中庸之道的字词。
在中庸之道的理论中,有几个常用的词语或者短语,如“中正”、“和谐”、“适度”等。
这些词语既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实践指南。
比如,“中正”指的是不偏不倚,保持公正;“和谐”指的是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实现和谐共处;“适度”则强调的是不过分,不过度,保持适中。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庸之道的应用。
中庸之道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个人的生活还是在社会的管理中,都可以看到中庸之道的影子。
比如,在个人的生活中,中庸之道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在社会的管理中,中庸之道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实现公正公平。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的字词是中庸之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
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实践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酷
爱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
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
同以相辅相成。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讲话)
27
22
批注示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
道:老子
佛:释迦牟尼 儒:孔子
(-580) (-565) (-551)
27
4
27
5
27
6
27
7
27
8
27
9
27
10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
像猫,折中,公允,调和 ,平正之状可掬,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
‚中庸之道‛ 似的脸来。
乡愿,德之贼也。
27
24
批注示例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谷园批注:
‚过‛与‚不及‛,害人匪浅!
古人思想之深刻,语言之整齐,令人敬佩不已!
27
25
批注示例
子曰:‚不得中行【即中庸也。盖集· 通讯》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
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 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 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 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去,早非‘中庸’不可
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
先王之道,斯为美,……
3.代词(多作宾语)
小大由之。
27 20
《君子和而不同》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 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 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
27
18
批注示例
有子曰:‚礼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和
为贵【“和为贵‛,影响世界!】。
先王之【的】道,斯【代指‚和为贵‛】为美,
小大由之【代指‚和为贵‛】。
27 19
之
1.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之于天下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助词(的)
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
27 12
27
13
致中和
27
14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27
15
故宫· 中和殿
27
16
27
17
27
《中庸之道》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谷定珍
27
1
一,学习古人批注。
二,课后心得,明早交上。
27
2
批注
批:批评
注:注解
脂砚斋 《红楼梦》 张竹坡 《三国演义》
金圣叹 《水浒传》
毛泽东 《二十四史》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钱钟书 《宋诗选注》 韩兆琦 《史记选注集说》
27 3
2500多年前的伟大智者
行,原名仲衡,晚年作闲章:‚中行无咎‛。妻为
杨沫,作《青春之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太过。】,狷者有所不为也【不
及。】。‛【太过,不及,均不取也;故应中行。】
27
26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7
27
过,商也不及。‛ 【三个‚也‛,居句中,如
逗号。】曰:‚然则师愈与?‛【与,欤。】
子曰:‚过犹不及。‛ 【一语出,振聋发聩!
曾有多少人打着革命的旗号,祸国殃民,却标榜 ‚左派‛!】
27 23
也
句中,如逗号: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句末,如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