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庸之道”的义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例句: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

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成语造句
1、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

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

2、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

3、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4、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5、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

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道家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也就是认为人要尽量遵循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得到大自然的保护,而且才能做到长生不老。

所以道家很少会谈及仙术和修炼,甚至连一些神仙都没有。

中庸之道就是不偏激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中”是保持事物平衡的意思。

其实也可以引申为“不偏不倚”,用来形容不偏离客观事物规律的意思。

那么中庸之道也可以解释为凡事不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在适当的位置上,既要保持一种平衡,但又不过分突出一方,使另一方掩盖了平衡。

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公平的发展。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准则,更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首先,中庸之道主张把握事物的整体性。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往往被各种各样的事物纷扰着,对一件事物往往看到它的这一面,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从而无法真正地了解事物。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同时,不管事物如何变化,有一点是始终不会变的,那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能看清事物的未来。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有时单靠我们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学会借助外力。

比如选择一个有利于我们的外部环境,等等。

其次,中庸之道主张调整事物的平衡状态。

这里的“平衡”并非事物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指一种动态的协调统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世间万物并不是以自己的习惯或嗜好去改变他人,而是要顺应他人的习惯与嗜好,取长补短,使彼此融洽和谐,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比如春节来临之际,我们的邻居家都喜欢放鞭炮来庆祝,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这种传统习俗,但是却不能强迫他人也要跟着放鞭炮。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含义是什么
2021-09-23 15:36:00
中庸之道意思是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来看一看吧!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1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yōng zhī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2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内涵儒家中庸之道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它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20世纪大半时间里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学因此大行其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倚。

而他所谓中道的标准是仁义之道。

孔子说唯人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上。

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正原则。

有的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

孔子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自私伪善的人称为乡愿,而像这样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孔子对此深恶痛绝。

而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论语》曰:“叩其两端。

”《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里的“两端”并非仅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

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

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务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集思广益而后作出科学的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

所以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主义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二程有个说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生活正常需要。

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分别为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

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

健康的人性,应该是情与理的平衡,他所做的事情便会合情合理,为多数人所接受,这是一种理性精神。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常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

它源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处世哲学,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字。

中,意味着处于两个极端之间,不偏不倚,与“偏”、“极”截然相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喜怒哀乐、爱恨情欲等方面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失去理智,进而偏离中庸之道。

比如,当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做出过激的行为;当我们陷入愤怒之中时,也容易做出过激的言行。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处事冷静理智,才能避免偏离道德的行径,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庸之道强调“适度”。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君子尊贤而容众”这句话正是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

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活跃,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庸之道提醒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物的主宰,适应自然而非违背自然。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中庸之道强调的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遵循中道,平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个人欲望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个人的追求不能违背集体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的权益。

只有在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做到公私有序,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深刻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国家治理。

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坚持中庸之道,寻找平衡点,追求共同利益,化解冲突与矛盾。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中庸之道也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国家应当秉持中庸之道的原则,尊重人民的权益,避免过于专制或过于民主的倾向,追求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关于中庸之道的几点浅析2006级四班肖和平学号:2006040654内容摘要: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理想的人生之道。

作为人生哲学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对中国民族的影响至为深广。

关键词:中庸之道处世孔子一、中庸本义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是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说文》:“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

”正是指恰当、妥当、合乎的意思;庸即更事,就是指经历事物。

据此,可以说中庸即正确妥当的处理事情。

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则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均见《中庸章句》)按程朱的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

二、怎样才是中庸至德具有怎样的品格才算是真正有中庸至德呢?在《中庸》中,通过子路问强得到了回答。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南方之强一味柔弱无为,以德报怨,太过宽柔,不及中庸之德。

北方之强一味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太过刚硬,过于中庸之德。

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君子所取的应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时刚时柔,刚柔结合。

孔子认为能具备这种中和之强的品格的人很少,中行者难求,狂者或狷者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不合中道。

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

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

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深深地体现了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与内涵。

一、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1. 平衡与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在中庸的观念中,万物都有其度,过犹不及,要避免极端的偏向。

中庸主张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如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等。

只有在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优的境界。

2. 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修养。

中庸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修养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和心灵的平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求真务实:中庸之道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庸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真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因此,中庸主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追求务实的态度。

4. 以德为基:中庸之道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中庸主张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德行的塑造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庸之道的内涵1.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庸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2. 心性平和:中庸之道强调心性的平和。

中庸认为心性的平和是人的修养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智慧的开启。

3. 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的品德。

中庸认为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和谐关系的基础。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克己奉公:中庸之道强调克己奉公的精神。

中庸认为个人应该放弃私利,追求公共利益。

只有通过克己奉公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总结起来,中庸之道的主要特点是平衡与和谐、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以德为基;其内涵包括天人合一、心性平和、诚实守信、克己奉公等。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

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

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
一、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二、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yōng zhī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三、中庸之道近义词:不偏不倚
四、中庸之道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五、中庸之道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六、中庸之道的相关论述
⑴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断的去完善和加以注释,将“中庸”的思想逐渐的扩大。

⑵中庸的一个核心也是来自于孔子,就是要求我们把握一个适度的限度,让事物达到一个平衡,达到一种合理和适度。

⑶让社会都能更加稳定,让位居高傲者不放纵,让位居低层者不背叛不误入歧途,让自己的生命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都能达到一个平
衡,调和自我人生的一个矛盾,这就是中庸的最好的状态,而中庸也是我们人生最好的一个姿态。

在《论语》中说,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名词解释中庸之道是一种思想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被认为是一种平衡、稳定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庸一词源于《中庸》一书,这本书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导。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同时又不过分追求极端的行为或态度。

这种思想理念对于塑造个人品行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和“庸”。

中呈现了平衡、稳定和适度的意味,强调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极端。

庸则指的是平常、普通的状态,与极端行为相对。

这种中庸的状态被视为真正的中心,是一种完美的境界,能够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和谐。

其次,中庸之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强调个人应该保持心性的平静和内心的均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陷入极端的行为品质中,如过于贪婪、过于懒散、过于急躁等。

中庸之道告诉人们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通过适度的行为和对道德准则的遵守,人们能够保持心身的健康,同时延续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此外,中庸之道也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要求个体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而对他人的尊敬和关怀能够建立亲密、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庸之道不仅要求有利他心,也需要具备修己心,即要求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去矫枉过正,也不去放任自流,以此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依靠的和谐关系。

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也可以应用于国家治理层面。

当领导层面临政策决策时,中庸之道提供了寻求平衡的方法,使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中庸之道要求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避免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层面的需求。

这种追求平衡的政策方法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中庸之道并非一种简单的妥协或放任的方式。

它需要个体有修炼自己的决心和意愿,对道德准则保持恒久的坚持。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

中庸,中正持平,和谐永恒。

中者,正也,和也,中正和谐,恰当适度,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意。

庸者,用也,常也,运用、实行,平常、常道,永恒不易之意。

“道”是宇宙中乃至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就会达到中正和谐、平衡有序。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以中为常”之意,也即把“中和”与“中正”作为常道加以运用。

因此,中是原则,是自然界一种均势的平衡状态;庸是实践,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庸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即包容与利用。

就是对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的使用。

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就应予以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当做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

中庸之道,也就是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顺着事物的自然禀性而为,因势而利导之,注重适度适当,寻求内在的平衡,既不可过分,也不可不到位,做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是一种科学的处事态度和人生智慧。

中庸智慧的核心,就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无过之亦无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称之为“性”,人之初性本善也,遵循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有道德的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保持谨慎戒惧的,片刻都不违背偏离“道”,时刻做到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心存善念不做恶行,摒除不良念头和行为的滋生与诱惑。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的本性,也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

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中者和也,就是和谐。

中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

庸者常也,就是认同,就是接受;是指对待事物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可而止、合乎自然,不与自然之道相背离,也即“平常心就是道”。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讲究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中庸",意为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在各个方面追求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含义中庸表示追求适度、平衡,不偏不倚的状态或准则。

它强调追求和谐与稳定,既不走极端,也不偏离正道。

《中庸》认为人应在心性上达到在非常之地能坚守正道而不显露过激表现。

信奉中庸的重要性1.合理处理事物:中庸告诫人们处理事务时要遵循适度与平衡,避免过分或不足。

2.实现和谐社会:通过尊重差异并寻求共同点,在个体与社会间实现和谐共生。

3.培养正确价值观:追求中庸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

4.提升自我境界:通过坚持中庸理念,个人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提升人格魅力。

中庸之道的实践指南1.深思熟虑:在面对抉择时,需深思熟虑,并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2.克己奉公:控制欲望与情绪,以大局为重,为社会与他人做出贡献。

3.处事从容:不盲从潮流与舆论,保持内心平静,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中庸要求改善自身、合理管理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和建设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企业管理:倡导适度和平衡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稳定性。

2.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向上。

3.政治决策:政府应权衡各方利益,并推行中庸政策来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

4.人际关系:在人与人之间追求中庸,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交关系。

结论《中庸》中的中庸之道鼓励我们在生活、职业、学术等方面寻找适度和平衡。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安宁,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借鉴中庸之道,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体内外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成语“中庸之道”怎么读zhōng yōng zhī dào“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成语“中庸之道”历史典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成语“中庸之道”造句•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推荐阅读成语乃是中国文化精粹,很多成语故事来自真实事件,不能断章取义,给出如下巨作以作扩展阅读:•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道成语逐字释义“中”字的释义中的声母和韵母zhong中的五笔khk中偏旁部首丨中有几画4中的拼音zhòng,zhōng中是什么意思中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

当中。

中原。

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

房中。

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 >>点击查看详情“庸”字的释义庸的声母和韵母yong庸的五笔yveh庸的部首广庸的笔画11庸怎么拼yōng庸的含义庸yōng平常,不高明的:平庸。

庸医。

庸言。

庸俗。

「中庸之道」是孔子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解释了宇宙的大秘密!

「中庸之道」是孔子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解释了宇宙的大秘密!

「中庸之道」是孔子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解释了宇宙的大秘密!中庸之道出自于《论语·庸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传统的解释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去的观点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也就是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其实,如果将中庸之道只定性为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丁丁并不认可,丁丁认为,中庸之道是唯物主义观点,回答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原理,宇宙间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形成平衡,如各种星球包括地球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而且不坠落,相互不碰撞,其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庸之道,如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生息息,循环更迭,都建立在中庸之道基础之上。

一旦脱离中庸之道,宇宙将不复存在,人类也不会存在。

一是中庸之道指的是某种事物正常存在的区间,那就必须在中间才为正常之道。

正如水,在0度到100度之间为水,在零度以下那是固体,为冰,在0度以上那是气体,为水蒸汽,但是,无论是冰还是水蒸汽,那也有区间范围的,一旦脱离这个区间范围,那冰也不会存在,汽也不会存在,正如有的星球,既没有固体冰,也没有水蒸汽,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对于水,地球给了我们最正确的解释,两极为冰,那是因为温度太低,中间及赤道附近经常有暴雨、台风雨,那是因为气温高容易形成水蒸汽,而温带才是水正常的区域。

正如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是各种物质有机的组合,一旦各种物质的结构有变化,达到不可组合的状态,那这种生物体就会不存在。

《中庸》名词解释

《中庸》名词解释

《中庸》名词解释《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以“天命”和“性”为依据,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将“道”具体化为最高的原则和规范即“诚”和“中庸”,由此构成“天人之际”、“性命之学”的主要内容,并为其后朱熹所集大成。

中庸之道,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在今日社会上有时也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

原文译文名词解释1:中庸之道两位先贤都从各自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

朱熹对“中庸之道”的注释概括起来可以说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其两端”,就是保持做人做事的基本方向,做到极致就是圣人,达不到就是普通人;所谓“用其中于民”,就是坚守自己的信念,永不背离正确方向。

我们当前处在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越是这样越需要把握好正确方向,越需要讲究科学方法。

我们不仅要着眼当前,更要放眼长远,努力培育“两个适应”的能力,就能够在坚定正确方向中发展自己,在把握科学方法中推进工作。

名词解释2:心中偏“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论证中庸时,首先假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秉性都一样,他总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总是朝着既对自己有利、又对别人有利的方向行动。

有人根据这个前提总结出“中庸”两字。

但是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他所说的“中庸”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从各人的情况看,谁做得更好,谁就更接近“中庸”。

显然,第二个意思是比较难懂的,只有特别亲近孔子的人才能懂得他的意思。

它强调做人做事,必须合乎一个最高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诚”,也就是“中庸”。

什么叫做“诚”?《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真实的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

如果一个人修养不足,他就不能完全发挥天性,他只是接近天性罢了。

这就是孔子讲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

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奉为“极高明”,说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原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办法,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涵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经典《中庸》。

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这句话很有意味,他认为聪明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明,聪明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认
为太过了,太过了当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当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反面,认为聪明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认为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明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

还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些人确实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这类人确实比一般人高明一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

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比如说,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主动地去做,有意识地去做,不能够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

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

再比如,有些人认为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认为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
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或出世,或入世,而不是讨论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

再比如,如何对待烦恼问题,有人尽力驱除烦恼,认为烦恼不利于静心,有人反过来,认为烦恼不是坏事,修行的人还要借助于烦恼,烦恼即菩提,于是乎,甚至有些人开始追求“烦恼”了,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躲避烦恼,是逃避现实,是“弃缘”行为,追求“烦恼”,是一种“攀缘”行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正确的做法是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坦荡荡,这样心情就平静了。

动静问题。

运动与休息都是很重要的,张弛有度,禅定也不是一潭死水,静中有动,运动并不是心浮气躁,而是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动中禅,就是在运动中达到禅定与静心的目的。

劝人问题。

面对一个极其痛苦的人,劝了不对,不劝也不对,一切都要根据时机,根据不同场合,巧妙地规劝或者奉劝。

高境界与低境界。

高境界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高境界用不对了地方,就还不如低境界。

好境界与坏境界。

不管是好境界还是坏境界,都应区别对待,都要以中庸之道对待之。

这颇有些类似“中道精神”:不要懦怯与鲁莽,要勇敢;不要自傲与自卑,要自信;不要吝啬与挥霍,要节俭;不要滑稽与粗俗,要机智;不要羞涩与无耻,要谦虚;不要损人与
损己,要公正;不要过敏与无耻,要知羞耻,不要柔弱与蛮横,要坚强;不要愚钝与狡猾,要明智。

一些“中道”品质如下:
过度
中道
不及
纵欲
节制
禁欲
鲁莽
勇敢
胆小
狡猾明智愚钝损人公正损己自傲自重自卑
无耻羞耻过敏浪费大方吝啬愤怒温和麻木
自夸
信实
自贬
蛮横
坚强
柔弱
注: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中庸》书前部分阐明中庸之道,后大部分则论述治国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名言来自《中庸》,意思是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乎百姓日用,也就是“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冯友兰先生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认为我国的哲学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最高境界,书中叙述了其发展之历程,而以宋明理学的形成,为这一哲学追求的结果。

并且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还是必须循着理学的路子下去才好。

梁漱溟认为,西方哲学偏重于向外求,印度哲学偏重于向内求,唯有中国哲学,不内不外,不偏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