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 11·16 16) 不及。”(11 16)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评析】 过犹不及 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 舜乎? 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 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 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所谓的“中庸” 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所谓的“中庸”, 哲学上来说就是一个“ 的问题。不到这个“ 哲学上来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不到这个“度” 不好,超过这个“度”,也会变质。差之毫厘,谬 不好,超过这个“ 也会变质。差之毫厘, 以千里。 以千里。
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17·13 13) (8)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7 13) ——乡愿 乡愿 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 就是指那“ 【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好好先 生”,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 这些人欺世盗名, 孔子反对“乡愿” 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 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 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这种“德之贼”也曾大加挞伐: 孟子对这种“德之贼”也曾大加挞伐:“同乎 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 悦之,自以为是。 孟子·尽心下 尽心下》 悦之,自以为是。”(《孟子 尽心下》) 鲁迅把这种人称为“叭儿狗” 鲁迅把这种人称为“叭儿狗”:“它却虽然是 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 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 似的脸来。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道’似的脸来。”(《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是“荣”,即为“真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就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显然理论,基本涵盖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豁达。

人须要维持中正豁达,如果丧失中正、豁达一定就是晴、怒、哀、趣太过,治怒唯有趣,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是恭。

只要维持一颗尊敬或者敬畏的心,中正、豁达就以求长存,人的身心健康就以求确保。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就是说道人的道德如果能够达至中庸,就是最低的道德,百姓一直在不懈努力崇尚。

中庸不是无法同时实现,而是很难同时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定量的标准,仅靠我们自己去体悟。

如果将中庸展开定量处置,那中庸就难同时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就是市场需求,就是崇尚目标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就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赢得的量与所代价的量。

比如说喝茶必须七成饭,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中庸之道的意思_中庸之道的成语解释

中庸之道的意思_中庸之道的成语解释

中庸之道
成语解释中:折中;庸:平常。

儒家的一种主张。

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成语简拼ZYZD
成语注音ㄓㄨㄥㄩㄥㄓㄉ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辨形庸,不能写作“佣”。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成语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英语翻译the happy mean
日语翻译中庸の道(みち)
俄语翻译держаться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позиции
其他翻译<德>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 <der goldene Mittelweg><法>
成语谜语中路。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 德最高尚的人。可是他感叹时人的行为都不符 合中庸。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 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 为。这样在交朋友中,没有“中行”之人,只 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 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 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 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 道。
1-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 斯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 不以礼节之⑦,亦不可行也。”
• 【注释】 ①礼:体现“仁“的各种规则。用:作用,功用。 ②和为贵:遇事以和谐为可贵。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贤王。斯:这个,指示代词, 指代“和为贵” 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为贵”为出发点, 按这个原则去做。由:奉行,照做。 ⑤所不行:名词性词组,作句中“有”的宾语,意思 说“行不通之处”。 ⑥知:为了。 ⑦节:节制,约束。之:宾语代词,这样,这个。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 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也。” • 【注释】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②与:相与,交往。 ③狂:激进。 ④ 狷(juàn):耿直,不 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 污。 ⑤不为:指不干坏事。
•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 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 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 庸的思想。
• 【读解】 •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丧志.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悲.知足而不自满,施恩而不图报.期许而不苛求,深思而不迷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草率.执着而不拘泥,温和而不弱懦.刚强而不霸道,盛气而不凌人.临危而不慌乱,审慎而不犹豫.
传统而不守旧,礼多而不守套.批评而不中伤,赞美而不奉承.失败而不灰心,挫折而不气馁.成功而不自居,自保而不欺人.休息而不停顿,低潮而不退潮.理直而不气壮,矫柔而不作态.矫枉而不过正,听从而不盲从.节简而不吝啬,慷慨而不挥霍.时时警惕自己,常常利人利已.。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第一、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处理人际关系时:
处事不走极端,做事恰到好处
习 题 解 析
仲尼在陈,有隼sǔn集于陈侯之庭而 ǔ 死。楛hù矢贯之,石砮nǔ ,其长 ǔ 尺有咫zhǐ。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 ǐ 之馆问之。
孟子也认为“乡原” 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 非之无举也, 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 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 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 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 讽他。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 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 故曰德之贼也。 由此可见, 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 媚世伪善之辈, 无德”伪装为“有德” 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 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待己
问题三:日常 生活中,“中 庸之道”有什 么作用?
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全国发 年 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动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 ,提出社 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 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提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 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发展到“ 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发展到“十 五年内超英赶美” 再到“ 五年内超英赶美”,再到“跑步进入共 产主义”等口号。 产主义”等口号。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 年 月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 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 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 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 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 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 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核心理念之一。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典籍,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在易经中,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和适度的境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解读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应用。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即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平衡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追求和谐共存、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是一种折中主义思想,主张不偏不倚,避免过度的极端和一意孤行。

中庸之道在易经中有着深刻的内涵。

易经以八卦为基础,将天地万物的变化归纳为八个卦象,每个卦象都包含了一种对立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属性。

通过八个卦象的相互变化和组合,易经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中庸之道就是在这种变化中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即居中守正、遵循中道。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一种中和的原则,太阳、月亮、四季交替、阴阳之间的变化都体现了这种中庸之道。

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妄走极端,保持平衡。

二、中庸之道在人生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哲学,运用中庸之道的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困境时把握方向,取得平衡和和谐。

1. 领导管理作为一名领导者,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团队。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和矛盾时,需要注意折中和平衡的原则。

领导者既要关注整体的利益,也要关心个体的需求,既要公正、严明,又要善于关爱和谐,做到适度调和,不偏不倚。

2. 家庭生活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和谐的态度。

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理解,避免争吵和冲突;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平衡教育的严厉与关怀,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自主能力。

3. 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对于个人修养也具有指导意义。

个人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完整版)何为中庸之道

(完整版)何为中庸之道

何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

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

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

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人、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用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

适当才是最重要的,咱不要求最好的,只要求最合适的。

知道企业最想招什么人吗?是要招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秀的。

一个工作,高中生能做,博士生也能做,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企业肯定会要高中生,因为高中生对企业的要求会更低,企业的成本会更少。

这一点在找对象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你不够优秀,不要找比你优秀很多的对象,那样你会驾驭不住,一定要找个最合适的,谈恋爱,还真得讲究中庸之道。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两端是什么,这两端呢,就是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用其“中”。

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法和手段。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讲究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中庸",意为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在各个方面追求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含义中庸表示追求适度、平衡,不偏不倚的状态或准则。

它强调追求和谐与稳定,既不走极端,也不偏离正道。

《中庸》认为人应在心性上达到在非常之地能坚守正道而不显露过激表现。

信奉中庸的重要性1.合理处理事物:中庸告诫人们处理事务时要遵循适度与平衡,避免过分或不足。

2.实现和谐社会:通过尊重差异并寻求共同点,在个体与社会间实现和谐共生。

3.培养正确价值观:追求中庸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

4.提升自我境界:通过坚持中庸理念,个人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提升人格魅力。

中庸之道的实践指南1.深思熟虑:在面对抉择时,需深思熟虑,并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2.克己奉公:控制欲望与情绪,以大局为重,为社会与他人做出贡献。

3.处事从容:不盲从潮流与舆论,保持内心平静,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中庸要求改善自身、合理管理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和建设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企业管理:倡导适度和平衡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稳定性。

2.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向上。

3.政治决策:政府应权衡各方利益,并推行中庸政策来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

4.人际关系:在人与人之间追求中庸,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交关系。

结论《中庸》中的中庸之道鼓励我们在生活、职业、学术等方面寻找适度和平衡。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安宁,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借鉴中庸之道,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体内外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郑琳芳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

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

“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

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

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

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

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

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 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 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 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 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更要特别谨慎。
•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 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 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 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 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 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 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 其所,各遂其生了。
• 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 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 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 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 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 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 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 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 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 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 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 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 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 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 反求诸己。)
•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 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 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 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 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 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 不是正道了。

论中庸之道

论中庸之道

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涵义丰富多样。

中庸指的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道路,注重平衡和和谐。

以下是对中庸之道的探讨:
1. 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调和。

人应避免极端的偏向,而是在相对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的点。

例如,在行为上,不要过度放纵也不要过度约束;在思想上,不要过于追求自我利益也不要过于自我否定。

2. 和谐:中庸之道追求社会和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需要个体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协作。

个人目标应当与整体社会的利益相结合,避免自私自利的行为。

3. 无为而治:中庸之道主张抛弃极端的行为和做法,而是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和造物主的安排去行动。

人应该以中庸的态度迎接万物的变化,相信事物会自然发展,不人为干涉和追求个人意愿。

4. 知行合一:中庸之道追求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真正实践中庸之道的原则和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知识和智慧都应该用于指导实际行动,促使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庸之道认为,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每个问
题都有其独特的方面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点,需要灵活思考和应对。

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适应和相处的智慧。

通过追求平衡、和谐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社会的繁荣。

中庸之道对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政治和道德问题都有指导作用。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从所见到的先秦文献看,孔子之前的古籍有不少有关中庸的思想论述,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 “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2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诸位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通常的说法是:古人认为我们国家处在世界的中央,故名中国。

这也未免太小看我们古人的智慧了。

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是奉行中庸之道的,所以叫中国。

自从孔夫子着重强调“中庸”以来,中庸之道成为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把孔夫子称作我们的国父毫不过分。

说到国父,大家会想到孙中山。

我不敢说孙中山不算“国父”,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中华民国的国父,或者说是近一百年的国父。

而孔夫子,却是我们两千多年的国父。

孰大孰小呢?这国父的名号应该归谁呢?相信诸位能够分辨。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作传,有这样的评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

孔夫子的人格力量就像那高山一样让人仰望,孔夫子的学说,就像那大道可以供人行走。

我司马迁虽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是很向往,孔夫子是我学习的榜样。

司马迁接着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天下的王侯将相、名人大腕多着呢,但往往只是烜赫一时,只有孔子,一直是人们的老师。

故而人们都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什么叫“至圣先师”?就是最了不起的老师,所谓万代师表、无边师魂。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么一位“至圣先师”谆谆教导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可见“中庸”肯定是个好东西。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庸似乎是个贬义词,跟“好好先生、骑墙主义”等绑在一起。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些缺少国学教育的人的悲哀。

这么好的东西,居然被当做垃圾,太可惜了,现在我们得把他捡起来。

“中庸”为什么是个宝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中庸的来源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从黄帝算起。

但黄帝的事迹不可考,比较可靠的记载应始于尧,比黄帝晚约100年。

尧舜禹,诸位都知道吧?禅让啊!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了不起吧!尧禅位给舜时说:“允执厥中”。

恭敬地把握好你的那个“中”。

舜禅位给禹时,又说了这句话。

孔夫子为中华文化做总结,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二、中庸的概念什么叫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通俗地讲: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即尊重现实、合情合理。

或者说:把握度,无过无不及就叫“中”;这个度把握得好,合情合理、合乎人性就叫“庸”。

重点是那个“中”。

我们说“某某是性情中人”。

人都是由性情的,就这点而言,“中”又叫“中和”。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这部书中写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我现在站这里,心情平静,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优哉游哉地什么也不想,就是“中”。

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佛教道教的养生,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不喜不怒不哀不乐。

但人是有感情的,肯定会有喜怒哀乐,有才正常。

而佛教道教要人去除七情六欲来保持“中”的状态,这就不正常了。

他们那个是死板的“中”,我们是变化的“中”。

我们提倡该喜时适当地喜,该怒时适当地怒,该哀时适当地哀,该乐时适当地乐。

喜怒哀乐符合常理,不过分就行,这叫“和”。

故而“和”又叫“时中”。

“中”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中”也要与时俱进,叫“时中”。

把握“中”,什么时候变,什么时候不变,就要看事物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还只是量变状态时,“中”不变,当量变发展到质变时,“中”就要跟着变了。

要把握好真的很难,所以孔子感叹说:“中庸之为至德,民鲜久矣。

”很难做到完全合乎“中庸”,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要“中庸”,相反我们时刻不能离开中庸,中庸得越好,你成就越高,因为中庸之道实在太重要了。

下面就将讲到中庸的意义。

三、中庸的意义1、中庸,是孔子的方法论什么叫方法论?就是怎么去认识世界,怎么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方法。

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你钓鱼的方法,远远强过送你两条鱼。

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就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讲“文与质的关系”,认为“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

孔子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

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孔子讲:“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

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

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孔子讲:“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已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言语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该说的时候再说,而且要看着人家的脸色说。

孔子讲“以直报怨”。

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孔子讲“忠恕之道”。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2、中庸,是矛盾论与发展观矛盾论与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其实就是阐述我们的中庸之道。

矛盾论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中庸讲“执其两端而扣其中”,“两端”就是对立,“扣其中”就是统一。

发展观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中庸讲“君子而时中”。

“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中找“中”。

大家想想,是不是如出一辙?大学时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多同学学得很痛苦,而我一听就懂,这得益于我很早就明白中庸之道。

3、中庸,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中庸不是骑墙派、和事佬。

我们误读的“中庸”,在《论语》里,那叫“乡愿”。

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庸,即中和,也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要“极高明”才能“道中庸”,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有了“中庸之道”,我们就可以更理智、更公平合理地做人做事。

四、日常生活的中庸之道中庸,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日常生活并不那么纯粹。

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既不过头,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

真理也不能过头,过头一步,也许成了谬误。

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践行中庸之道。

大到国家之事,小到男女之私。

孔子说:“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

”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

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

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

我们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叫“诗始关雎”。

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排第一,可见《关雎》的重要性。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际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

我们常用“登徒子”形容好色之人。

怎么回事呢?登徒子是楚国的一个官员,他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长得风流倜傥,又喜欢吟诗作赋,是个好色之人,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以免给大王你戴绿帽子。

楚王拿这段话来质问宋玉。

宋玉回答:我家隔壁有个美女,身材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容貌美,涂点胭脂太红,抹点水粉又太白。

不知迷倒多少人。

但他却对我情有独钟,多次勾引我,我都没有理他。

登徒子就不同了,他老婆又黑又矮又老又丑,登徒子很喜欢她,还同他生了许多个孩子。

你说是我好色呢?还是登徒子好色?楚王没有做声。

这时,旁边的章台大夫发言了:我自认为个人品德还是不错的,但做不到宋玉这样。

我见到那些美丽的村姑,身材姣好、容貌娇美,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就很喜欢,就会吟诗去钻没她,就想多看她几眼,就想跟她亲近,但从来不乱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这个故事说了三种对待美色的态度:宋玉不近女色,禁欲;登徒子纵欲,就如那俗话说的“是女人就行,拉上灯都一样”;而章华大夫则好色而不淫,即“发乎情,合乎礼”,最合乎人性,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好色的中庸之道。

温家宝多次提到:我国面临很多两难选择。

政府要做的,就是在两难中找出路。

找条好的出路就是践行中庸之道。

温家宝的国学修养是蛮高的,这些年国学热升温,同温家宝是有一定关系的。

尽管温家宝的国学修养高,仍然找不到好的出路,什么原因?正如他所说:“这里面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举个例子,房价调控,这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事关国计民生,为什么搞不好?房价畸高,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再不调控,经济势必崩溃。

但是,一旦调下来,银行的风险姑且不说,地方政府失去了土地财政这一块,财政势必瘫痪。

调还是不调?两难吧?咱们找出中庸之道来。

找得出吗?找得出。

但是说不得。

还是莫谈国事。

咱们只管干好手边事,用中庸之道来搞好企业管理。

五、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我国传统文化不是不重商吗,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士大夫都看不起商人。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商业的重要性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商人写传,叫《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了商业的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商有利可图,人们自自然然地会去追逐利益,若水之趋下,不用你强迫。

儒家讲“食色性也”,吃饭睡觉是人的本性,追逐利益也一样,是人的本性。

你能说好色不重要吗?人不好色,怎么会有后代!但你用得着鼓励人们好色吗?好色过了头,那岂不是黄色泛滥,道德沦丧。

同样,如果政府大肆提倡重商,那无疑是火上浇油,导致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什么杀人放火偷鸡摸狗卑鄙龌龊的事都干得出,社会就乱了套,所以要抑制一下人们赚钱的欲望,把商排到最后。

经商(或者叫赚钱,古话叫利)这个东西,就有如夫妇床弟之事,是做得,说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