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浅析
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
“执两用中”与“尽善尽美”——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云南大学韩扬文众所周知,“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之一。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将“中庸”作为至高的道德,因此后代的儒家还专门写了《中庸》,来阐发这种至德。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西汉时被收入《礼记》,后来朱熹又将这篇文章抽取出来,独立为《四书》之一。
可见,对于历代儒家以及儒学研究者而言,“中庸”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中庸”,郑玄训为“中用”,大概的意思是折中、用中,无过,也无不及。
这种思想反对极端主义,认为凡事做得不到位或者过了头都有危险之虞。
《中庸》进一步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说为政要善于把握对立的两端,在两端之间找出一个可用的正确之点。
(中者,正也。
也有正确、适宜的意思。
)这种“执两用中”的说法,更明确地提出了“用中”的前提——“执两”。
“执两”是指要“把握两端”,也就是说,在“用中”之前,对于该事物的正反两极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掌握它们。
这样,才可以找到其中的正确之点。
否则,这个“中”就是抽象的,先验的,是不可把握的。
在“执两”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前提之前提,就是对事物要有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去盲目实践,必定无法找到正确之点。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的这种勤于反省的精神是他们得出一切结论的根源,是他们能够审察时弊、提出治国之术的前提。
那么,“执两用中”之所依靠的也就是这种内省的精神。
当然,“中庸”也好,“执两用中”也好,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一个“中”字,儒家试图以这种方法来寻求事物的正确、平衡之点。
这个“中点”不是指数学中线段的“中点”,不是绝对居中的,而是可变动的,否则,“中庸”就有形而上学之嫌。
但是,这种方法论说起来似乎简单清楚,但在理解上却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引言: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其中的主要思想,如“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中庸慎独适度正文:“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
对于中庸的思想,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阐释。
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直都具有一种超越性,而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使人调整人心,寻找征途的普世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理解“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处事之道。
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究竟什么是中庸,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
即便到了今日,也仍有众多的不同看法。
但目前大部分都认同其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注重适度和均衡的解释。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天性的和谐。
其中所说的天道,其实也就是指德性、泛生万物的道德。
只有能与天道合一的至德之人,方能合天而膺命。
人性与天性的相互和谐,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提出了内在修为和外在践行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的至诚至仁的人生目标。
所谓中,更多的人把它解释为不偏不倚中度和节。
而“中”字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三层解释。
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合、适宜;三指人内心的和谐境界。
有些人将中庸的中简单的理解为不偏不倚,理解为折中。
这是过于简单片面的。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恰恰是因为其做事肆无忌惮,不懂得适度。
这也证明了中庸之“中”,更强调人们做事的准则,应学会适度,执两而用中。
所谓庸,更是众说纷纭。
大部分人强调庸即为平常之事,在封建社会中,也指人们应按照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标准,过平常的日子。
也可将中庸解释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之道。
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庸字应回归古代语境来解释。
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
”所谓用,也就是指实践,而中庸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将执两而中的适度法则灵活运用的方法。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集中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庸儒家核心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庸,即“尽己之能,莫过于中”,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在《中庸》中,中庸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旨在引导人们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保持平衡,并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万物中庸鼓励人们兼爱万物,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存。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关爱。
2. 追求人的完善中庸提倡追求人的完善和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真知、惠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六个方面的修行来实现的。
中庸要求人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自我克制和完善,以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3. 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保持平衡。
儒家认为,道德的极端是不可取的,应该避免过于偏激的行为和情感。
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进步。
4. 倡导中道中庸倡导走中道,即不偏不倚地对待事物。
儒家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执的立场和行为,寻求事物的平衡点,以达到和谐与统一。
三、中庸思想的意义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庸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心。
它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
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实现。
2. 调和社会矛盾中庸思想提出了调和社会矛盾的方法和原则。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中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社会矛盾的调和和解决。
3. 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它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循伦理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 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中庸思想提倡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的15个内涵,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思维
中庸的15个内涵,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思维《易经》讲的是中庸,儒家讲的也是中庸,中庸哲学里面包含了一切的优秀传统思维。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中庸哲学。
中庸,就是中用、中行、秉持中道,物各得宜,各得其利,人各得其分。
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取中间、或者是和稀泥那种。
普遍认为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刚刚好”,也只是对中庸的模糊理解,下面我们对中庸的内涵做一个清晰全面地阐述:1、“正”的思维。
正者,无偏私也,至少要“己所不为,勿施于人”,不要老想着歪门邪道、损人利己,那样不得人心。
2、“位”的思维。
做好分内事儿,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试图包揽超出职位或者能力范围的事儿,做了也是达不到预想的结果,还会搞糟。
3、“时”的思维。
时机不成熟,不能勉强,不急不躁,水到渠成。
做好准备,等待胜利向你走来,而不是去追逐胜利,胜可知而不可为。
4、“势”的思维。
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势只能顺,只能借,而不能违抗,要善于观大势。
5、“德”的思维。
就是那种宽厚的品性,抽象地说,德指容载万物、培育万物,成其所成,成其所美,是其所是,皆大欢喜。
通过这些作为,也增进了自身的能力,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成就了最优秀的自己,何乐而不为?6、“适度”的思维,不要非红即黑,不要都两个极端,适度是一种“度”的把握和拿捏。
7、“条件”思维,也就是做事考虑外部环境,不要自己心里想啥就做啥,自己觉得无比正确,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和内心想的恰好相悖,那就是不正确,就不能实施。
8、“序”的思维。
做任何事,都有的方法流程,都有它的次序、秩序,这是方法的本质所要求的。
9、“层次”思维。
层次是无处不在的,在某一次层次,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不能同一个层次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各种职位就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或者说的等级,再比如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市场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10、“礼”的思维。
礼是仪式,是程序,是文明礼貌,“礼”在不同社会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始终都有,得讲究。
《中庸》的思想要点
《中庸》的思想要点《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的一篇论述正中庸之道的文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庸》的思想要点。
一、中庸的基本内涵中庸主张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中庸强调诚实守信,以及修养心性、追求平衡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度、有限、有常的,人应该在各种事物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修养与道德观念中庸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它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内外调和。
同时,中庸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实践,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及追求公正、诚实、谦虚等优秀品质。
三、兼顾伦理关系在伦理关系方面,《中庸》主张兼顾各个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它提倡儒家所倡导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
《中庸》认为,在这些关系中,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保持相应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四、治理国家与社会《中庸》也涉及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的问题。
它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尊德行善,从而影响下属。
它还提出了君主应具备的“中庸之政”,即宽弘的胸怀、审时度势、公正廉洁等。
同时,《中庸》也主张遵守伦理规范、实行法治,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它认为,人应该从内到外地修养自己,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终达到平衡天下的目标。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修齐家治国,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起来,《中庸》的思想要点主要包括:中庸的基本内涵、修养与道德观念、兼顾伦理关系、治理国家与社会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庸》的精髓,将其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以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庸》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这种思想却成为了我们中学生心中的一种虚无主义,这是我们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此也感到十分的痛惜。
但它也有更深刻的含义和价值。
比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人性中存在的许多缺点,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行动之前必须反复思考,使我们避免因急躁而出现不该犯的错误,少走弯路,尽快达到目标。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庸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它正好符合了“中庸之道”,是处世、治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中庸》,它将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过于完满,难以适应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过于偏激,又会陷入死胡同。
而《中庸》恰恰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以不偏不倚为原则,做事留有余地,遵循恰当的中道,才能适时调整自己,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融洽相处,并获得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与周围环境脱节,造成格格不入的局面。
当然,《中庸》也是要求我们“致中和”的。
这里的“中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与“和而不同”相对。
我们应当“执两用中”,把握分寸。
《中庸》还强调要注意两点:一是做事要“知常”,二是人际交往要做到“诚”。
其实,人活着,就像过河,过不了河就会死,过了河,还是要死。
死和过河都是一种悲哀。
但是,人们往往只愿意看见他的死,而不愿意看见他的过河。
于是便出现了“半截子哲学”:只讲理论,而不讲实践,只讲空洞的概念,而不讲具体的办法。
那么,应该怎样过河呢?只有坚持“过犹不及”。
当你在临近河边时,应该先找到一块结实的木板,在上面试试水温。
等确定安全后再下水。
下水之后,你还要随时关注河流水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位置,小心翼翼地趟过去。
这时,你就已经过了河,在安全地带等候渡船了。
如果在开始就急于过河,那么,很容易被水冲走,或者落水溺亡。
你就永远也到不了河对岸。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代表性的道德观念之一。
它继承了孔子“中”和“庸”的伦理思想,进而将其发展为一种涵盖万物、有容乃大的哲学态度。
一、执两用中,致中和:中庸作为道德修养方法,最大特点是提倡执两用中的平和态度,认为过度与不及都会导致失衡与异变,从而产生偏差或悖乱,只有把握好度,才能使人的行为处于协调状态。
执两用中在人际关系中意味着适度原则,即做事时,讲求适当;在为人处世上,则要讲求中正平和,才符合社会规范和常理,并且符合他人利益。
执两用中体现了和谐思想,通过达到中正平和的结果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执两用中,尚和合:“和”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和”指和谐、和睦、和顺,包含了众多的相互依存的要素,是天地万物的共同特点。
因此,中庸也是中国人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精神。
“合”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强调“和而不同”,包括了宽容、融合、统一等多种意义。
中庸思想认为,各种事物既对立又统一,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相互转化。
三、积极进取,反求诸己:中庸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推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反求诸己。
中庸思想从反面告诫人们应该约束自身的行为,反求诸己,在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完善上下功夫。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人们能够不断自省,提高自我觉悟和修养,知错就改,以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完善。
中庸思想是建立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教育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谓博大精深。
它历久而弥新,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被视为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伦理规范的总和,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深入人心,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事情的优秀品质。
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对中庸之道有不少消极的影响,而如何正确运用中庸之道,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弘扬中庸之道,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人把中庸之道作为迷信、消极的东西,加上历史的局限性,在对待中庸之道上也存在着盲目性、片面性。
浅析中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析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庸》,相传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的著作,宋人朱熹将之收入《四书五经》中,尊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数千年来,中庸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细读《中庸》,可以从中领悟到的不仅仅是中庸的思想,而是可以学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中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启示(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可以“学而知之”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第十九章句)就是说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有的人天资聪慧,生下来就明白五伦以及智仁勇,不需要旁人的点拨,而有些人则需要在不懂的时候通过学习而得知,还有些人资质比较薄弱,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勤加苦练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是无论是先天习得的,还是后天知之,到最后都是一样。
受教育者的资质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天生的资质不同,就区别对待。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可以教化的,只是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待明白事理比较晚的教育对象就要耐心的辅导,劝其勤加练习,而不是对其弃之不顾。
而受教育者不该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就自暴自弃,而应该摆正好心态,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
正如《中庸》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能做到的,自己肯定也能做到,只要持之以恒。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有“至诚”的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举例子说明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的是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来处理事物。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治国理政: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中庸为主”的原则。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避免过分偏向一方,而是寻求平衡和谐的政策。
比如在税收政策上,政府须保持公平,既要对富人征税以保障社会公正,也要对企业减税以促进经济发展。
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中,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和克己。
人们应该适度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分追求物质的贪念,保持平衡的心态。
以健康饮食为例,中庸之道鼓励人们享用美食,但也要注意适量控制食量,保持身体的健康。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平等、和谐的原则。
人们应该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做过分的要求,也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比如,在家庭中,夫妻关系的中庸之道是平等互敬,夫妻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权利、付出和意见。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内容及总结2篇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能内容及总结(一)一.《中庸》的概括1. 引言:中庸的基本概念在引言部分,《中庸》介绍了中庸的基本概念,这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这部分强调了中庸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避免极端、追求和谐的思想。
2. 个人修养:达到中庸的路径《中庸》强调,个人修养是达到中庸境界的基础。
这包括了内心的平和与节制,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省、情感调节和知行合一来实现这一境界。
个人修养被视为达到道德和智慧高度的关键。
3. 社会和政治:中庸的应用《中庸》认为,治国和平衡社会关系应遵循中庸之道。
这包括了公正、适度和考虑各种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政治决策和社会治理中实现和谐。
4. 哲学和宇宙观:中庸与宇宙的和谐《中庸》将其思想扩展到了哲学和宇宙观。
这部分阐述了中庸思想与宇宙和谐相联系的观点,表明了一种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追求,强调人应与自然界和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
5. 实践指南:中庸的行为准则最后,《中庸》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旨在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这些指南覆盖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互动的各个方面,旨在引导人们在各种情境中寻求平衡和适度。
二. 《中庸》的分析1. 哲学意义《中庸》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伦理的指南,它还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哲学视角,帮助理解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庸》强调人与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认为,人不仅要在社会内部寻求平衡,也要与自然世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知行合一:《中庸》提倡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理论知识和实际行为不应相互割裂,而是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适度原则:《中庸》提出的适度原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是对整个宇宙秩序的认识。
它强调万事万物都应遵循一种自然的、适度的原则。
2. 文化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中庸》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个人的道德修养被高度重视。
浅析中庸首章
浅析«中庸»首章胡小玉《中庸》首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都围绕该章内容而展开。
首章主要阐释了儒家学派对道、慎独以及致中和的理解,《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中庸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朱熹的解释更为恰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谓之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冯友兰认为:“在封建社会中,人确实都在君臣等五伦的关系之中,照着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范生活,这些都是平常的事。
平常的事称为庸。
中庸就是要求封建社会中的人,都照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过这样的日常生活。
”平常的事就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事。
平常的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久而久之便形成普遍的道德标准,即定理。
中庸的本义应为中道和常道,即日用常行之礼。
中庸本质上不是一般的平庸平常,因为中庸是由礼转化而来,是礼的理论化和哲学化。
这种礼不是制度规章繁文缛节,而是从人的心理结构中透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人的基本要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
而我认为中庸则更强调道德范畴,至于说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则未免片面夸大。
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而非为了建立一套认识论体系。
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
这里中庸二字虽强调实践,但把庸释义为用不妥。
庸即常行常道,本身便包含了实践的含义,因为实行中庸之道绝非易事,难度很大,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知易行难,要实行中庸之道已经够难了,而行道之时“又不能期月守也”,说明了要实践并长久秉持中庸之道,真可谓难上加难。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避免过度或不及。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和”,即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或利益。
中庸之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适度原则: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反对极端和片面。
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避免过度或不及。
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发展。
2.平衡和谐:中庸之道追求内在的平衡和谐,即通过适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达到整体上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平衡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3.整体思维:中庸之道强调整体思维,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做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判断。
4.道德修养:中庸之道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认为通过适中、平衡的修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这种修养方法包括节制欲望、谦和低调、宽容包容、自我反省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全面、客观、平衡和和谐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庸之道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浅析《中庸》中诚的思想
浅析《中庸》中“诚”的思想郭哲(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摘要:‘中庸思想是先秦儒学的总结,又是其发展。
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诚”是非常霞要的一个概念。
本文就胪诚’’进行一些总结和讨论,从“诚”、“至诚”和“诚之”三个方面入手来理解“诚”.并对“诚”的一些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认为要实现“诚”要做到“明诚”,要学会“致曲”的修身方法.要学会独处。
最后联系到个体自身.要求我们要以自己的“诚心”、“诚意”、“诚实”、“诚信”来要求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达到了一个可以“齐天”的高度。
关键词:中庸;诚;诚之;至诚‘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既是先秦儒学的总结,又是其发展。
虽厚则高明。
’,在此.无息即有不间断的意思。
天道之诚,不贰不息,既为宇然这本经典是以“中庸”命名的,但我觉得“诚”应该是‘中庸》所要表达宙的本体,宇宙能诚,其运行不息.,£化不息。
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中庸》对诚的论处很多,尤其是卜.篇,丰要是第乏,作为人之道的“诚之”.具有其自身独有的当为性的显著特以诚的观念为中心深入论述的.下边,就《中庸》中的“诚’’进行浅层次的征。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町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诚分析和讨论。
之者。
人之道也。
”朱子X寸“道”和“诚之”分别注为:“道。
犹路也。
人物各一、“诚”的内涵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不难看出,中庸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这也就所讲的“诚”有两层含义:一为“天之道”的“诚”;另一个为“人之道”的可以看出来,修道求诚的道德实践,对于道德主体的人自身来说,无疑“诚之”。
就天道而言.诚,既是万物的本质,又是天命之性:就人道而言,是个分所当为的事情.诚之.就是人努力去求人性之善,以合乎天道。
二者的小同之处在于三、如何追紫‘诚”“诚”是先天的.“诚之”是后天的;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诚在天道和追求和实现人之道的“诚之”,必须依赖于道德丰体人自身的不懈人道之『日J的关系.把天和人联系在一起。
中庸思想详解
中庸思想详解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道”、“中和”,即在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道”,即不偏不倚、不极端、不偏执,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下面将从中庸思想的起源、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中庸思想的起源。
中庸思想最早是由孔子的弟子孟子提出的,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中庸”、“中和”等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孟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世的准则,是一种处事的方法,是一种处世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孟子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道”,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道”,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2. “中和”,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和”,即在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3. “不偏不倚”,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4. “不极端”,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极端”,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五经之一。
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主要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理念。
本篇精解将逐章解析《中庸》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第一章:中庸之道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
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中庸的实践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应过于放纵,也不应过于约束自己。
通过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第三章:中庸与仁爱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仁爱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仁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仁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仁爱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四章:中庸与礼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礼的关系。
它认为,礼是中庸之道的外在表现,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守礼节和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
第五章:中庸与智慧本章强调了中庸之道与智慧的关系。
它认为,智慧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智慧,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中庸之道。
智慧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第六章:中庸与忠诚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忠诚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忠诚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动力,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第七章:中庸与信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信的关系。
它认为,信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信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八章:中庸与修身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修身的关系。
它强调,修身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起点。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有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唯圣人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庸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经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而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
“中庸”二字有其特有的历史和学术渊源,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小至日常修为,大至定国安邦,并对我国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颇深。
笔者希望本文通过此文已追寻中庸足迹,以求自修。
关键字:中庸;处世哲学;治国之道Abstract"The Mean",as one of core categories of Confucianismis the behavioral standards of Confucian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thinking methods.and is also the core cuhural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ncept should be owed to the Confucius ,then w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Zi Si and other students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work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fter that,Confucius in Song Dynasty enriched and developed”the Mean”in the concepts of philosophical culture. With specific historic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s, "the Mean " is full of importances in daily life behaviour such as in doing trivial things or governing a country ,what;s more,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t is hoped via this paper to pursue the root of "the Mean " and finally improve myself.Key word:"the Mean";the way of treating others ,the communication phylosophy;the governing wisdom;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目录 (3)第一章引言 (4)第二章中庸的渊源与含义 (4)2.1 “中”的渊源与含义 (5)2.2 “庸”的渊源与含义 (6)第三章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7)3.1中庸之道与处世哲学 (7)3.1.1 立身哲学——中规中矩,中正中节 (7)3.1.2修身哲学——端庄沉稳,守善持中 (8)3.1.3 享乐哲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9)3.1.4中庸为人哲学——执其两端,取其中正 (10)3.2 中庸之道与治世之道 (11)3.2.1中庸治世之道——执其两端,取民中正 (11)3.2..2中庸治世之道——内外兼修,和谐社会 (13)第四章结语 (16)参考文献 (16)第一章引言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经过孔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的探寻,中庸被提到了“大本”和“天命”的高度。
自宋明之际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分别用“理”、“心”和“良知”来诠释中庸,在其哲学思想中,中庸地位不可动摇。
而后,冯友兰和杜维明等学者又用西学的观点探析中庸,使中庸思想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其后,儒家学派分裂,纵然观点不一,时代不同,如先秦时期的思孟学派、荀子学派及宋明时期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但“中庸”的问题上,儒家学者们却出人意料的一致:即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重点,教导人们行为做事的一个基本准则和方法。
孟子的“性善”、“放心”,其为学、做人的主要目标还是中庸,可见于“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下》;中庸在荀子思想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曷谓中?日:礼义是也。
”(《荀子·儒效》)中即是礼义,“先王之道,仁之隆之也,比中而行之。
”(《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之所以是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就是因为它合乎中庸。
二程对“中庸”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理固高明,不极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
中庸乃高明之极。
”在二程眼里,中庸就是神灵,即使奋斗终生,也未必能到达此境地;朱熹也誉其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而近代,也有康有为大赞中庸之道,他对中庸思想评价甚高,“孔子之道大矣,荡荡如天,民难名之,惟圣孙子思,亲传文道,具知圣统。
”《中庸》为子思所做,而《中庸》主要讲述的是中庸思想,其文中所指的“亲传文道”就是中庸思想。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第二章中庸的渊源与含义2.1“中”的渊源及含义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是我们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必然途径,它是儒家道德观和方法论的集大成,中庸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几千年来,学者们众口不一,论述颇丰,然而却未有一个立论,笔者认为,中庸由“中”和“庸”组成,要了解中庸,首先就应了解“中”、“庸”二字的渊源和含义。
“中”作为象形字,其字形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其字义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
但从其最初构造来看,其含义主要有两种:第一,旗帜。
从“中”的两个甲骨文和第一个金文来看,中字就象是一个旗帜在迎风飘扬。
唐兰先生曾经说过,“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此其徽帜,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
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
列众为陈,建中之酋长或贵族,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
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伸为中央之义,因更引伸为一切之中。
后人既习用中央等引伸之义,而中之本义晦。
”后来这一观点又被引申为中间,中央。
第二,中间。
《说文》:“中,内也。
”《说文》把中的本义解释为内,从中字的构造来看是一样的,自古以来,古人都以中为贵,不能有偏差。
现在,我们接触更多,应用最广泛的还是第二个意思,即中间,度的含义。
随着历史变迁,“中”中间演变成为好品质的代名词,如“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尚书·酒浩》寓意,热应该长期的观察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有所作为。
此外,周公《尚书》还提到治国之道,“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尚书·立政》)。
强调对对百姓处刑罚谨慎,宽严适度,反对严刑峻法。
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平天下,“中”都是最佳选择。
2.2 “庸”的渊源及含义相对于“中”,庸的解释并不多,《尚书·皋陶谟》篇曾提到过庸字:“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强调尊卑有序,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种礼节,并使它们固定、经常化!在这里庸字很明显是恒常、经常的意思。
而《左传·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这里有“庸”解释为“用”笔者更趋于前者,即“经常,不变”《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朱熹注:“庸,平常也。
”《国语·齐语》:“臣,君之庸臣也。
”庸臣就是平庸、平常之臣。
《荀子·王制》有:“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中庸民“,平常的人。
中庸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其中“中”是核心,“庸”是修饰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也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充实。
由上可知,要中庸可理解为恒定的一个,持有的为人哲学。
第三章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3.1中庸之道与处世哲学3.1.1 立身哲学——中规中矩,中正中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三章立身之要,和谐为本。
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可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
这个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处的中和的观点,是《中庸》的核心观点,是全文的灵魂。
“和”为中华传统美德,先秦以来,卒子百家节推崇和的观念,墨家有“兼相爱,交相利”,道家倡导“不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佛教反对杀生,不与人相争。
当然,我们所指的和谐并不是懦弱,毛泽东有句名言“有理、有利、有节”,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和。
这六个字,既包含做事的原则和依据,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艺术,充满了思想智慧,是门大学问。
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聪明与愚昧、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于这六个字的把握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第五章给人面子,利己利人。
孔子说: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提出问题并善于辨别哪些说法更接近实际。
他主张正面引导,不喜欢公开揭露他人的缺点,而乐于表扬他人的长处。
他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对立的两面,用中和的做法对待百姓。
这就是他能成为圣人、成为舜的原因。
与人交往之时,谁都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能适时的为陷入尴尬境地的人提供一个台阶,助其脱离尴尬之地,往往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好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隐私,而这些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禁区,稍一触及,牵一发而动百,真正的智者总能铭记这底线。
人忌锋芒毕露,有些棋盘高手,在自己赢了几局后,往往会故意路出破绽,让对手也小赢几局,而对手除了赞誉其高超的技艺外,也会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折服。
3.1.2修身哲学——端庄沉稳,守善持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二章奉行“慎独“,诸恶难侵。
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作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可离也”,任何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