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学

合集下载

中庸的处世哲学

中庸的处世哲学

中庸的处世哲学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它是一种处世之道,旨在指导人们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内心平衡,达到和谐的境界。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中道”,即平衡的态度。

人们在面对复杂
的情况时,往往容易陷入极端的思考模式,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或者对于事情过于顺从妥协。

因此,中庸的理念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点。

只有在平衡点上保持思考和行动,才能避免陷入极端,保持心态的平和。

其次,中庸的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个人关系
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公正,平衡对待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以求得真正的和谐。

当然,与人交往也需要一些技巧,需要注意
沟通方式和言行举止,避免过分强调自我,甚至克制自己的情绪,真
正去理解别人,尊重他人的意愿,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平静。

最后,中庸更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自我修养不仅仅是内心
修行,还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中道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
到心怀感恩,以一种平等、和谐、宽容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
而更好地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潜力。

综上所述,中庸虽然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需要时
刻保持内心的平和、坚持平衡的思考和行动,关注人际关系的遵循和
维护,以及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践中庸的道路,收获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意思

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意思

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意思
"亲不逾矩,清不远疏" 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意指在与人的交往中,既要有一定的亲密度,又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原则,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清白和距离,不过于疏远。

首先,"亲不逾矩" 指的是在与人相处时,要保持一定的亲密度,但不要逾越规矩和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密度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没有限制的。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原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亲密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其次,"清不远疏" 则是指在保持自己的清白和独立性的同时,不要过于疏远他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白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品质,但这种清白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但这种联系和互动并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和迎合。

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寻求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关系。

总的来说,"亲不逾矩,清不远疏" 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意指在与人相处时,要保持一定的亲密度和距离感,既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清白。

这种哲学思想的实践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人际关系的亲密和清白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以避免因过度追求一方的亲近或疏远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

“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解读人生哲学,感悟做人智慧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此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华文化之菁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事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庸》中吸收智慧,指导自己的处事之道。

一、明辨是非1.1 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中庸》强调要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2 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保持清醒的头脑。

1.3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

二、坚守中道2.1 不偏不倚,避免极端行为:《中庸》提倡坚守中道,避免极端行为,保持平衡和稳定。

2.2 兼容并包,化解矛盾: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要兼容并包,寻求化解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各方利益。

2.3 保持平和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在处事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谨慎言行3.1 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中庸》强调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3.2 言语谨慎,避免口误: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谨慎言辞,避免口误,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3.3 行事谨慎,避免轻率行为:在处理事务时,要谨慎行事,避免轻率行为,保持稳重和谨慎。

四、持之以恒4.1 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中庸》倡导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要有毅力和耐心,坚持到底。

4.2 不急不躁,稳步前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急躁,要稳步前行,塌实地努力。

4.3 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要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勇敢地面对问题。

五、以德为先5.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强调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才干治国平天下,提倡德治之道。

5.2 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3 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在处理事务时,要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树立良好的声誉。

结语:《中庸》所蕴含的处事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治家、治国、平天下之宝书”。

它提出了一种处事智慧,即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庸》的处事智慧。

一、明辨是非,守正道1.1 坚守正义:《中庸》强调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应当遵循正义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保持中立:《中庸》提倡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处理纷争和争议时,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各方观点,并寻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和谐的结果。

1.3 正确判断人物:《中庸》告诉我们要正确判断人物的品德和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善于观察和分析,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确保我们与真正有益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二、适度处理,避免极端2.1 适度的行为:《中庸》强调适度的行为。

我们应当避免过度和不足,而是在各种情况下寻求适度。

只有适度的行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2.2 和谐的关系:《中庸》提倡和谐的关系。

在家庭、工作和社交中,我们应当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辞,而是以和谐为目标,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2.3 平衡的心态:《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平衡的心态。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衡的心态应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尊重他人,注重礼仪3.1 尊重他人:《中庸》强调要尊重他人。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3.2 注重礼仪:《中庸》提倡注重礼仪。

我们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尊重传统礼仪,以文明的行为来塑造和维护社会的和谐。

3.3 善待他人:《中庸》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当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

四、持之以恒,修身养性4.1 持之以恒:《中庸》强调要持之以恒。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和困难,我们都应当保持坚持和努力的态度,不轻易放弃,以达到目标。

4.2 修身养性:《中庸》提倡修身养性。

《中庸》哲理探索:人生态度与处世智慧

《中庸》哲理探索:人生态度与处世智慧

《中庸》哲理探索:人生态度与处世智慧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儒家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中庸》。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探讨了人生态度与处世智慧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寻《中庸》所蕴含的哲理,以及它对于人们的启示和指导。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在个人修身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修正我们的行为和言辞,以做到言行一致,举止得体。

同时,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家庭和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体谅,共同努力维护家庭的和睦。

而治国平天下,则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责任和方法。

这一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家庭和社会关系,都需要我们积极付诸行动。

2. 兼爱与仁心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兼爱”与“仁心”的重要概念。

兼爱指的是对所有人都应持有平等的爱和关怀之心,不分别对待。

而仁心则强调了善良和怜悯之心,对他人的困境和苦难保持同理。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发扬人文精神、倡导仁爱之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容易被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维所困扰,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中庸》通过提倡兼爱和仁心,提醒了我们重拾人性之善,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3.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庸》这一经典强调了“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事物和情况中,保持适度和平衡,不偏不倚。

孔子认为,任何极端的追求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以中庸之道为准则。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人生的种种选择和抉择中,不盲目跟风,不过度追求极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度和平衡的态度和行动方式。

这种中庸之道的理念,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界变化和挑战,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为和谐和美好。

4. 诚实守信与道德修养《中庸》中,诚实守信与道德修养被看作是人际关系、社会发展的基石。

读《资治通鉴》之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

读《资治通鉴》之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

读《资治通鉴》之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
原文:
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译文:
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走极端则危险,垒棋子即是如此。

精读《资治通鉴》: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庸之道
物极必反,冬夏交替。

物极必反,这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道理。

这四个字看上去不起眼,却是中国智慧最完美的体现。

什么是物极必反?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如果到了极致,就会产生相反的后果。

就像人晚上熬夜,开始会很困,但困到极致的话,反而会变得特别精神,完全睡不着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智瑶,晋阳之战
就像是明明一件事看上去马上就要成功了,但突然之间事情就急转直下且不可挽回的失败了。

中国人对这种事态还有个说法,就是功败垂成,或者行百里者半九十。

所以,中国人讲究什么事都不要做绝,讲究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但也不能随便受人欺负。

对自己的利益要坚决维护,但也不能无限的贪求。

在工作中,尤其
是在体制内,决不能锋芒毕露。

在该展现自己的时候展现自己,在该隐藏的时候隐藏自己。

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这才是作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奢求所有人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

在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在通常情况下还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再考虑发展。

而谈到保护自己,守身以正,以浩然之气养性,是文人士大夫的选择。

当然了,什么事也有特殊情况,就连孔夫子都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呢!。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当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一、追求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追求平衡和谐的过程中,避免走向极端。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极端的态度和行为。

应当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强硬的态度,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过度妥协或牺牲自己的利益。

二、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尊重他人,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应当尊重同事的意见和需求,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困难,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求,避免过于自我中心或傲慢的态度。

三、保持适度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或不及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保持适度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恐慌或焦虑。

在面对成功和荣誉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谦虚和低调,避免过度骄傲和自满。

四、注重内在修养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内在修养,认为人的修养水平决定了其行为和态度。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在修养的培养,包括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自我反省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冷静,以应对各种情况。

五、追求全面发展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认为人应当在多个方面都得到平衡的发展。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尤其是在处理事务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庸》的处事智慧,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一、明智的目标设定1.1 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中庸》强调了人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不要过于自负或自卑。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努力实现。

1.2 确定长远和短期目标根据《中庸》的思想,人们应该同时考虑长远和短期目标,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发展。

1.3 设定可衡量的目标《中庸》主张设定可衡量的目标,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计划,实现更好的结果。

二、灵活的处事态度2.1 接纳变化《中庸》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接纳变化并灵活应对,不要固步自封。

2.2 调整心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的心境,不被情绪左右。

2.3 学会妥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中庸》的教导,应该学会妥协和包容,以求共赢。

三、坚持中庸之道3.1 避免极端《中庸》主张避免极端,不要走向偏激和极端化的方向,要保持中庸之道。

3.2 保持平衡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平衡,不要偏废一方,要考虑全面和综合的利益。

3.3 尊重他人意见《中庸》强调尊重他人意见,不要强行自己的观点,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看法。

四、善用智慧之言4.1 学习借鉴前人智慧《中庸》鼓励人们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4.2 理性思考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和偏见左右,要冷静分析问题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4.3 善用智慧之言《中庸》认为智慧之言是宝贵的财富,人们应该善用智慧之言,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五、追求内心平和5.1 修身养性《中庸》倡导修身养性,人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坚强。

5.2 保持清醒头脑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人生大智慧《中庸》,为人处事,人性修养不可不知的十二金言

人生大智慧《中庸》,为人处事,人性修养不可不知的十二金言

人生大智慧《中庸》,为人处事,人性修养不可不知的十二金言1.人生智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却能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可称之为道。

解密:情生于心,抒发于外,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能使人产生共鸣,同时使自己的心志得到磨砺。

人生得志,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合乎礼仪,符合道德规范的情绪表达能助力人生。

反之,不恰当的情绪表达,可能会疏远他人,伤害人际感情。

2.立志之道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译文:刚毅坚强,发愤图强,可以决断一切。

解密:君子以聪明宽容来容养天下,明理知问以行天下正道,心志刚强坚毅以决断事物。

中庸之道,不仅要有“柔”,也要有“刚”。

刚柔并济,才能中正和谐。

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所以成功者,坚毅者也。

3.做人原则:宽裕温柔,足以有荣也。

译文: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足以包容一切。

解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立身处世,不能过于自命清高,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责怪别人,应该学会“清浊并包”,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包容,这样既可以修养品德,又能结交各种朋友,赢得他人的尊重。

有了这种包容宽大的胸怀的心态,立身处世,就具备的谦谦君子之风。

4.做事技巧《诗》曰:“衣锦尚絅(jiong)”,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译文:《诗经》说:“里面穿着锦衣,外面披着一件粗麻衣。

”这是讨厌绸衣色彩太艳,所以才再罩一件外衣啊。

所以君之道,刚开始好像有点暗淡,但日久就会彰显;小人之道,刚开始可能光鲜,日久就会消亡。

解密:君子处世最高境界是:无声无色,潜移默化。

高调做事是一种气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在做事的时候,事无大小,也要做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做出自己的魅力,这是一种高调。

中庸的处世哲学[001]

中庸的处世哲学[001]

中庸的处世哲学
正如古人所言:“中庸之道,存乎一心。

”中庸的处世哲学是一种注重平衡、中庸、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场合中,始终以平和淡泊的心态面对一切,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沉着,以达到健康、长寿、快乐及成功的生命目标。

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我们应当秉持中庸之道,以中和的精神控制情绪,以明理的思维克服问题,以勇气和毅力克服恐惧和挫折。

中庸的自我约束和克制,让我们在生活的复杂环境下保持理性,化解矛盾,保持心灵的宁静,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和决策能力。

中庸的处世哲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以诚信、宽容、尊重、协商为宗旨,以中庸的态度处理各种关系。

它让我们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人相处,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相互理解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日常饮食和精神养生方面,中庸的哲学也给出了指导。

我们不应过度沉迷于物质享受,以节制的心态面对饮食,保持身心健康。

同时,我们需要适时地抽离繁琐的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留出空间,通过阅读、思考、调整情绪等方式进行心灵修养,达到自我充电和内在平衡。

总之,中庸的处世哲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心态和哲学,它具有积极的生活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融合了中西文化的智慧,引导我们在生
活和工作中避免过度和极端,保持自身的中庸之美,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中的处世之道

《中庸》中的处世之道

《中庸》中的处世之道一、'中庸——天下之大本之达道''中庸'一词,在此书前十一章中反复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那何为中庸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归焉'(《中庸》第一章)。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形于色,就算表露情绪也合乎礼节。

中庸使天地有秩序,万物生长。

这是从宏大的角度论述中庸的作用。

朱熹说,中庸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叫做中;平常之理叫做庸。

中庸之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如今在大多数地方有新人结婚亲戚要给红包的习俗。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在一次婚礼中,A、B、C是新郎的三位姐夫,A、B是农民,C是商人,本来ABC商量好包统一数目的红包,但是C为了显示自己比A B有钱,包的红包金额比A B多。

AB知道后恼羞成怒,决定在新郎新娘向他们叩拜回赠红包时,给予更大金额的红包。

轮到C时,因为他把钱花在了第一轮的红包中,当时身上没带足够的现金,C也没想到AB会在叩拜仪式中给新人这么大的红包,所以C尴尬得落荒而逃。

自此,AB和C 也很少来往了。

很多情况下,亲戚之间相互包红包,数目都是统一商量好的,大家遵守礼节不逾矩,这样有利于维持亲戚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家族和睦。

中庸之道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事情有度,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生活才能过得顺心如意。

就如老师,不对好学生过分热情,不对差学生不予理睬,对所有同学都保有同等的细心、耐心、爱心和关心,如此班级和谐、同学有爱、老师顺心。

再如,与人相处时,不过分热情也不过于冷漠,恰到好处地交往,让人觉得舒服。

同时,孔子也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聪明的人太聪明了,聪明过头了,所以没法参道悟道;笨的人过于太笨,够不着,没法理解道。

所以说,中庸之难,恰到好处真难。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自己,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践行中庸之道。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正式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1.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隐蔽的地方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喜怒哀乐些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能够做到适度而不过分,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则,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释义】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4.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释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困窘时的操守,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5.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释义】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6.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处世哲学贵中庸——读《中庸》有感

处世哲学贵中庸——读《中庸》有感

处事哲学贵中庸——读《中庸》有感所谓“中庸”,程颐言道:“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者,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也。

其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它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当我初读《中庸》的时候,感觉很迷茫,因此我便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予以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之意,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

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高层次的人,往往懂得这三个道理,中庸处世,圆融做人!

高层次的人,往往懂得这三个道理,中庸处世,圆融做人!

高层次的人,往往懂得这三个道理,中庸处世,圆融做人!高调是低层次的炫耀,因为非常庸俗;谦虚是高层次的骄傲,因为不屑张扬。

高层次的人,往往行事出人意表,因为他们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为了达到目的,却必须迂回行事。

鬼谷子的高徒苏秦,就善于运用圆融之道,合纵连横,执掌六国相印。

越是层次高的人,往往懂得这三个道理,中庸处世,圆融做人:1、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牙齿虽然坚硬,但是往往脱落在柔软的舌头之前,这就是刚则易折的道理。

木门已经破烂,但是每天转动的门轴却未见损毁,这就是圆融通达的道理。

直养无害,曲能有成,这就是曲直之道。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为人处世不可太圆,也不可不圆。

能够婉转圆融,才能左右逢源。

2、以中庸之道处事,以逍遥之道处心。

所谓中庸,并不是碌碌无为而平庸,中庸是万事先平衡,万物取其中。

奉行中庸之道,不是不思进取,恰恰是为了做事成功,减少风险和桎梏。

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庸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壮阔的惊险,缺少淋漓尽致的畅快。

其实真正的做事,不将花哨,只讲务实。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历经千帆,方知平凡可贵。

3、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曲虽逊直三分远,直却输曲两头尖。

说直话容易伤人,做直事容易碰壁,直中见曲,曲中见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这才是高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人心总在清浊之间,乾坤总在动静之中,世界总在方圆之内。

做人三分真诚,三分变通,三分拙朴,一分精明,外圆内方,方圆有度,就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

中庸处世,做人才不偏执,不顽固;圆融做人,做事才有方法,有手段。

能屈能伸是大丈夫,方圆并用是大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经典之首”。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事智慧,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庸》的处事智慧,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其中的智慧之处。

一、明辨是非1.1 辨清善恶:《中庸》提倡人们要善于辨别是非,明辨善恶。

惟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才干做出正确的选择。

1.2 识别真伪:《中庸》强调要识别真伪,不被表面的表象所迷惑,要深入思量,找到事物的本质。

1.3 辨别轻重:在处理事务时,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被琐事所困扰,把握重点,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守中立2.1 不偏不倚:《中庸》主张人们要守中立,不偏不倚,不被极端情绪所摆布,保持镇静理性。

2.2 不悖不谄: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守中立,不走极端,也无非于谄媚,保持真诚和平等的态度。

2.3 不骄不躁:处事时要守中立,不骄傲自大,也不急躁冲动,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

三、顺势而为3.1 顺应天时:《中庸》认为人应当顺应天时地利,抓住机遇,不要逆势而动,要顺势而为。

3.2 顺从人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顺应人心,不要强求己见,要学会妥协和沟通,做到顺势而为。

3.3 顺应自然:在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勉强逆反,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势而为。

四、守正道4.1 忠诚朴重:《中庸》提倡人们要守正道,做事要忠诚朴重,不偏离道义,不为私利所诱惑。

4.2 诚实守信: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守正道,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言而信,做到言行一致。

4.3 公平公正:在处理事务时,要守正道,公平公正,不偏袒,不压迫弱者,做到公正无私。

五、修身养性5.1 自律自省:《中庸》强调修身养性,要自律自省,不为欲望所困扰,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5.2 修身齐家:在家庭生活中,要修身养性,做到修身齐家,尊重他人,维护家庭和睦。

5.3 修身齐天下:在社会生活中,要修身养性,做到修身齐天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中庸的生活哲学名言

中庸的生活哲学名言

中庸的生活哲学名言1. “极高明而道中庸。

”——子思。

- 阐述:子思这句话强调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与中庸之道的联系。

“极高明”代表着对事物有着深刻、透彻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一种很高的智慧境界。

而这种高明的智慧要通过中庸的方式来体现,中庸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中找到一种最合适、最恰当的平衡,避免过度与不及,这是一种非常深邃的生活哲学。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

- 阐述: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

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他发现人们很少能做到中庸已经很久了。

这反映出中庸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

中庸要求人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都要适度,比如在对待他人时,既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放纵,体现一种公正、平和的态度。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

- 阐述:孔子在此指出君子与小人对待中庸的不同态度。

君子能够践行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够根据不同的时机把握适中的原则。

而小人背离中庸,是因为小人没有敬畏之心,肆意妄为。

这说明中庸需要一种自我约束和对时机、情境的敏锐洞察,是一种有道德内涵和行为准则的生活哲学。

4.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舜。

- 阐述:舜的这句话体现了治理百姓的智慧。

“执其两端”意味着了解事情的两个极端情况,然后从中选取一个适中的方法用于治理民众。

这表明在管理和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不偏向任何一方,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处理事务,使民众受益。

5.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

- 阐述:孔子清楚地认识到中庸之道难以推行的原因。

聪明的人容易超过适度的界限,而愚笨的人则达不到要求;贤能的人可能过度,不贤的人又做不到。

这强调了中庸在人们认知和实践中的难度,也提醒人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过度聪明或者不够贤能而偏离中庸的道路。

《中庸》里的5条处世智慧,你一定不知道

《中庸》里的5条处世智慧,你一定不知道

《中庸》里的5条处世智慧,你一定不知道《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四书”之一,它处处都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无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都是受用无穷。

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愚昧、卑贱的人喜欢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把独断专行当做一种炫耀,结果却事与愿违,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这样的人是不宜放在领导位置,否则后患无穷。

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自我认识,不懂得自省其身,生活中以功利心为驱动,而德行操守缺不足以抵制诱惑,得志便猖狂,已经与正道渐行渐远了。

2、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迩是近处的意思,而卑做地处讲。

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义,当下物欲横流,攀比心驱使着我们随波逐流,我们不是珍惜时间去生活,而是拼命争取时间去急功近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们本该宁静淡泊的心,早被现实的繁华所裹挟。

唤醒自我,重拾初心,你也可以行远登高。

3、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安守本分,以待天命。

小人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

所以君子不会做出格的事,不会越雷池一步,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能做到安身立命。

而小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肆意妄为,不计后果,毁人毁己。

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古人说:破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

一切的悔恨都源于我们那颗不安的心。

责人之心责己,何患不一日千里。

做好每时每刻的自己,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仁爱于人,苛求与己,自然与人无怨。

5、君子和而不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纷繁的社会关系,去刻意迎合大众,结交关系。

这是生存的无奈,既然有所求,就要懂得鱼和熊掌的道理。

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找“水至清则无鱼”的借口,跳出苦海,笑看人生百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作者:————————————————————————————————日期:
2
君子之道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07级设计史论张凯
指导老师马敏
时间:2008.6.26
摘要: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是不可须臾离的天下之正道、之定理。

与后人断章取义的称其不上进与圆滑世故不同,中庸之道崇尚的是既入世又超脱的稳健人格,指出君子应执着而又坚守理想,无过无不及,践进可治邦,退可保身的弹性仕途,通过修养自身成大德以俟天命。

它积极而不激进,内敛而不消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人生智慧。

中庸之道影响了数千年的含蓄沉稳而睿智的中华性格,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中庸君子之道处世哲学
正文:
何谓中庸?
关于中庸的本义,争议颇多。

《中庸》开篇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即为中庸。

指喜怒哀乐等人世情感发而有节制,合乎天道。

如此便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后人对其解释中比较经典的便是子程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颇坚守道(按天赋的本性行事)而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才叫中庸。

从词源学上来讲,《说文解字》关于中的解释为:“中,内也”。

后来引申为内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有发出来即是在内心里。

其次是庸,“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不易之谓庸”即不变而普天通用的达道才谓庸。

由此角度,中庸即为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达道真理保持一致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作为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中庸被称为至德。

暂且抛开前述中庸之解正确与否,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拥有的最高德行绝不仅仅是所谓“用中”的处世态度。

相反,中庸之道是君子待人接物、立业建功的心法体系,包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和极精微的哲学.《中庸》所宣扬的大致可分为处世为人之道和治国平天下的法则,而后者及其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以其教条主义的说教和伦常等级规矩的游说而流于迂腐和不合时宜,并非本文所宣扬的君子之道。

中庸之道的真正闪光点在于它的处世哲学。

那样人生智慧的总结,那样耳提面命的叮咛才真正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中庸何为?
正如前文所述,中庸乃人生智慧的总结,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学说,被称为“实学”。

那么践行中庸之道应有何为呢?依笔者拙见,中庸作为君子处事的行为准则,意在使君子培育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完美人格,奉行沉稳的用世之道和践行刚健而弗措的理想追求。

慎独自律、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是良好的内在修养,真正的君子不会在独处时因没人看到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所作所为依然是不放纵而合乎道的。

这绝不是西方似的禁欲主义,相反,以孔门仁学为主导的华夏文化虽具有非酒神型的文化传统,但却也从未否定过情欲和性灵。

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排斥“发乎情”却要求“止乎礼”,中庸追求的就是这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

而这种完美人格的外化表现便是对他人隐恶扬善的宽容态度。

《中庸》以舜为例,强调君子对人要隐其恶而扬其善,此处的本义并非不分原则的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大仁义。

可是,要达到这种对己慎独自律,待人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是何等的不易,“白刃可蹈,中庸难得”的感叹由此可见
①/user4/jslyglitao/archives/2007/1979117.shtml
②李泽厚《华夏美学》
一斑。

沉稳内敛而弹性的用世之道
有了慎独的自律和待人的宽容,君子便可立世,那么,该以何姿态立世?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法则或经验?《中庸》如一位睿智的长者道出了君子的用世之道,即处事沉稳而内敛的态度和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沉稳而内敛的处事态度是《中庸》所极力推崇的。

“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应当沉稳,处事不偏不倚而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这一说法现被许多人用来解释整个中庸之道,虽有些片面但却也反映了这种调和折中而无过无不及的理想态度的确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

其处事不偏不倚也并非后人误解的“骑墙主义”。

骑墙者,心持两端而不定是也,而中庸所塑造的理想君子却是坚守道而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的。

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无过无不及而不走极端,对世事应付自如而不偏执甚至铤而走险。

与沉稳的处事态度相契,君子还应内敛。

“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身穿锦绣衣服,外面还要罩件套衫,就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这好比奉行中庸的君子:怀大才而不张扬,等待才能的日渐显露。

如此的含蓄而内敛,如此的澄净而脱俗,中庸总是在提醒人们在世俗、功利、喧嚣与浮躁面前,眼明心净,低调做人。

与此种态度一道构成君子用世之道的便是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种明哲保身的理论旨在处世之道上缔造一个弹性的体系,避免过度僵化而走向极端,其本质也是“君子而时中”的一种反映。

此处的保身学说并非怯懦的逃避与退让,而是一种理性而反激进的眼光,也是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洞察力。

正是此种人生的弹性使得中华儒士形成了决然区别于日本死亡为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一以贯之,他十己千的理想践行
中庸从来都不是颓废消极的,它要求君子循道而行而一以贯之,即使受挫也无怨无悔,“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同时,《中庸》还以舜为例,要求君子修大德以俟天命,并预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生我材必有用”以激励君子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进行理想践行。

它高扬“弗措”精神,倡导不成就正德决不罢休的精神。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勇往直前的一腔热血,如此催人奋进的慷慨陈词,至此,中庸塑造的人格获得最后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前述中庸之道使君子沉稳老练而略乏刚健的话,此处的“弗措”精神则使其沉稳而不失雄健,老练而不失英气,如钢铁般坚硬又韧性而从容立世。

为何中庸?
数千年前的儒家经典,何以又被拙作搬上厅堂,其原因有二:
首先便是中庸正名的需要。

当初儒家所推崇的最高德行如今被泼了太多的污水,中庸俨然成了“骑墙”和平庸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文明的悲哀。

对于经典,不去阅览和思考便没有发言权,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只会徒增浮浅和可笑。

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生阅历的积累、智慧的总结,对其理解切忌片面而望文生义。

其次,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庸君子之道在今天仍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在人心日益浮躁的当下社会,中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稳健、进取等基本原则;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不事张扬等处世态度正是医治社会弊病的良药。

智者从中庸中吸取给养,不骄不躁、不偏不倚而对真理执着追求,然后便能从君子之道,成就君子之功业。

后记: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本文所指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透过《中庸》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广博而精微的内涵与魅力,我会继续坚持不懈的参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借以提高自己。

另外,本文观点偏颇之处还恳请马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①《四书五经之路—中庸全文及译文》(电子书)
②《美学三书》李泽厚著
③《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著
④百度知识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