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管理
浅析企业管理中的道德管理
浅析企业管理中的道德管理摘要:企业道德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营造相互尊重、关心、促进和激励的崭新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向心力得到提高。
本文试分析一下企业管理中的道德管理。
关键字:企业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是人类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长期形成的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榜样、内心理念等途径指导人们按照自己的善恶观念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的获得,但所有的经济收益都离不开道德规范的保障,如何才能将道德管理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入手:(1)明确道德管理的前提。
各个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行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础。
加强企业道德管理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要具备完善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他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带头人,应该为所有的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保证自身的勤政廉洁、求真务实,为企业的道德建设起到先锋表率的作用。
(2)认清道德管理的基础。
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企业实行道德管理的群众基础。
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培养员工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思想。
企业要不断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鼓励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行为,一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风尚。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环境,使员工时刻受到传统思想美德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实现员工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争做优秀员工的好风气。
(3)掌握道德管理的目标。
企业中加强道德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内实施道德管理之前,首先要做到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要时刻肩负起自身承担的工作职责,把握好企业发展前进的方向。
要以事实为根据制定经营计划,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政策,以坚决不容改变的态度落实责任等等,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才会提升,外部联系才更广泛,企业的道德管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与时代意义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内容提要: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德法并重,德法同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是加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时代意义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
总结中西方历史,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以正义和善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是司法的思想保障,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其影响也更为普遍和深远。
浅析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思想道德建设
20年 , 0 1 江泽 民同志 提 出 了 “ 德治 国” 伍 建 设 , 人 事 、 配 制 度改 革 中 , 策 倾 想 政 治 工 作 , 可 能 成 为 成 熟 的 领 导 干 以 在 分 政 不 的 思 想 , 道 德 建 设提 到 了治 国高 度 。 彻 斜 度 很 大 , 把 贯 出现 了重 学 历 轻 能 力 , 学 术 轻 部 ” “ 建 立 党委 统 一 领 导 , 政 各 部 门和 重 ,要 党 “ 德治 国” 略 , 升 全社 会 的 道 德 水 平 , 管 理 、 业 务 轻 政 治 的 不 良现象 。 政 管 理 工 会 、 青 团 、 以 方 提 重 党 共 妇联 等 人 民 团 体 齐 抓 共 管 、 对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党 干 部 与 教 师 相 比 , 有 同 等 学 历 和资 力 , 而 虽 而 各 负 其 责 的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体制 ” 针 对党 政 。 政 管 理 干 部 在 高 校 的 特 殊 作 用 , 定 了 他 且 付 出 的 劳 动 也 不 见 得 比 教 师 少 , 是 在 管 理 干 部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相 对 薄 弱 这 一 情 决 但 们 的 思 想 道 德水 平 和 思 想 境 界 对 整 个 高校 职 称 评 定 、 房 分 配 、 济 收入 等 许 多 方 面 况 , 住 经 高校 党 委 更 应 高 度 重视 , 须 采取 有 力 必 的 道 德 建 设 具 有 极 大 的 示 范 和 引 导 功 能 。 远 远 不 如 教 师 。 些 实 际 问 题 直 接 冲击 着 措 施 , 证 做 到 “ 任 明 确 、 构 健 全 、 织 这 保 责 机 组 可 以 说 高校 党 政 管 理 干 部 不 仅 是 高校 道 德 管 理干 部 队 伍 , 们 的 思想 产 生 波 动 , 现 落 实 、 员落 实 ” 并 建 立 相 应 的 工 作 责 任 他 出 人 , 水 平 的 代 表 者 , 且 也 是 高 校 道 德 建 设 的 跳 槽心 态 , 作 不 够 专 一投 入 , 作 效 果 受 制 以保 证 党 政 管 理 干 部 的 思想 道德 教 育 工 而 工 工 促 进者 。 因此 , 实 加 强 高 校 党 政管 理 干 部 到 影 响 。 切 作 落 到 实 处 , 到 实效 。 收 的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 于 在 实 际 工 作 中认 真 对 ( ) 乏 服 务 理 念 。 当 一 部 分 党 政 管 2. 针对 问题 , 症下药 3缺 相 2 对 贯彻落实“ 德治 国” 略 , 造 学校高 质 以 方 营 理 干 部 不 是 为 教 学 、 师 、 生 服 务 , 是 教 学 而 要 以 理 想 信 念 为 着 力点 , 展 “ 界 开 世 量 的育 人 环 境 , 高 大 学 生 的 道 德 素 质 , 提 保 有 意 无 意 地 利 用 手 中掌 握 的 点 滴 权 力 , 将 观 、 生 观 、 值 观 ” 教 育 。 想 信 念是 世 人 价 的 理
关于德育管理制度
关于德育管理制度一、德育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德育管理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培养,使其在具有规范意识和品格等方面有所提高的一种管理方式。
德育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贯通于课堂、宿舍、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是营造学校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关键。
德育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良好的品德作风:通过德育管理,可以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品格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作风,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遵守社会道德。
2. 促进个性发展:通过德育管理,可以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提升个人发展的素质和层次。
3. 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德育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学生行为的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违纪、违法、违规等行为,维护校园的秩序和安全。
4.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德育管理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念,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5. 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管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素质。
二、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德育管理制度是指对学生德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的统一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明确学校的德育目标,确定学校的德育任务,明确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德育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确定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明确各级领导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的责任,明确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3. 德育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制定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纪律管理、学生管理条例等,明确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规范化、制度化。
浅析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四 企业伦 理道德建设 的对 策分析
1 、制 定科 学 的伦 理 准则 是 抓好企 业 伦 理道 德建设 的保 证抓 好企业 伦理道 德建 设首 先要抓好制度建设,靠规范运作企业。为保 证企 业 经济 目标 的实 现和 生产 、 营活 动 的 经 致性 ,需要一定 的准则来统一 职工 的信 念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的 发展 , 来越 要求 越 我们 善于 把道 德 教育 、 会管理 与 法律 规范 社 结合 起来 , 建立 起 法律 与伦 理道 德 有效联 结 的社 会 伦理 道德 体 系 。 2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抓好 企业 伦理道 德 建设 的 关键企 业 要成 功 , 需要 管 理 者倡 导 、引领 、做表 率 。管 理 者的 伦理 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 管理者的模 范行 为是 一种 无声 的号 召 , 员工 起着 重要 对 的示范 作用 。 理者 要 维护企 业 的共 同伦理 管 价值 观 念 , 树 立企 业 良好 的社 会形 象必 须 要 具 有坚 定 的信念 , 同时 在每 一项 工作 中体 现 这 种伦 理价 值观 念 ; 外管理 者 在开 展企 业 另 伦理 建设 中要牢 牢把 握 尊重 人 、关心 人 、 理 解 人这 条主 线 ,要 以平 等 、 诚友 好 的态度 真 对 待 员工 , 重 视 员工 的价值 观 、道德 观 的 要
浅 析 企业伦 理 道德 建设
李军涛 河北经 贸大学马列 教学部 0 0 6 0 5 1
于社 会 因素 。 四 是 在企 业 人力 资 源 管理 问题 上 并 未 事 企 我 国 企业 防 范凤 险 和 创 新 发展 的根 本 保 完全遵 循 企业 伦理 。 实证 明 , 业管 理者 障。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 中最尖锐 的内 只有 自觉 地 将 企 业 伦理 纳入 企 业 整 体 建 设 部 矛 盾 ,那 就 是 企 业伦 理 文 明和 经 济 文 巾 ,企业 的 利润 最 大化 目标才 能 实现 。 3 、企 业 员 工 伦理 观念 淡薄 。对 于 企业 明 的 深 度 不 协 调 。 因此 , 国企 业 应 该 我 企业 员工是 生产 经营 活动 的主体 。然 主 动从 企 业 内部 伦 理 道德 建 设 出 发 ,建 来说 , 而 目前 , 乏职 业道 德 、损 害企 业 形象 的行 缺 立健 全 企业 的 伦理 文 明和 制 度 文 明 ,建 为是 一个 普遍 存 在于 员工 身上 的 问题 。 现在 立 一 种 以 市场 经 济 导 向 与伦 理 导 向并 重 许多 员工对企业无感 情,责任意识淡薄,他 的 企业 管理 体 制 。 们更 多 的关心 的 是 自 己的 物质 利 益 , 企业 对 的发展 不 感兴趣 , 他们 仅仅 满 足于 干好 自己 【 关键词】 的手头工作, 怠于行使 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 企业 伦理 ;现 状 ; 问题 ;对 策 展 献 技献 策 , 甚至 有 个别 员工为 谋 取私 利故 使 新 时期我 国企业 伦理道德失范的 意损 害企 业 的整 体利 益 , 企业 在 竞争 中丧 失应 有的 优势 。 现状 市场 经济 是 伦理 经济 和法 制 经济 , 伦理 文明是 企业 在激 烈的市 场竞争 中生 存和 发展 三 、我 国企业 伦理道德 失范原 因分析 的基础 。 企业 经营 往往 被称 为 缺乏 伦理 规范 我 国企 业 在 发 展 过 程 中之 所 以会 出 现 的市 场游 戏 。 中 国企 业普 遍 缺 乏 信誉 , 企业 诸 如 以上一 系列道 德缺 失 非伦理 性行 为 ,可 经理 人更多追 求 的是短 期利益 ,而 非企业 的 以说 是 中 国经济 体 制转型 时期社 会 失序 、 行 长期 发展 。因此 , 企 业经 营管理 活 动 中 , 在 经 为失范、价值 失衡在企业经营 中的集 中体 常 出现 应该遵 守伦 理道 德规 范与实 际上 不讲 现 。 也是 在我 国市场 经济 下 ,只重 视 经济 这 道 德经 营 的带度 分 裂。社会 道德 人 的行 为也 发展 ,而不 重视伦 理 文明和 制度 文 明留下 的 无意识 的 向经 济 人的 求利 行 为转 变 。 隐痛 。 国企 业之 所 以产生 企 业管 理 中非 伦 我 理行 为 和道 德 危机 ,其原 因是 复 杂 的 : 二 .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我 国 的经 济 发展方 式 有可 能导 致 市 1 、企 业伦 理 意识 缺 失。 企业 作为 国民 场 非伦理 性 行 为 。在 经 济 陕速 发展 的 同 时 , 经济 主 『是 为 达到统 一 目的 而建立 起来 的 相应 的制 度 文化 、 本 伦理 文化 不 能与 之 同步 发 组织 ,这个 统 一 目的 就是 实 现 利润 最 大化 。 展下 ,根 据马 洛 斯需 求层 次论 , 的第 一需 人 只注 重盈 利而忽 视企 业伦理 道 德建设 的现 象 求是 生理需 求 ,所 以在 物的驱 使 下会突 破道 导致 企业 的伦 理 缺失 , 时企 业 为 了经 济 利 德 底 线做 出不道 德 的 行为 。 显然 , 不 论从 此 这 益就 会破 坏 以伦理 l 生为基础 的正 当 竞争 , 哪个角度看都不符合伦理法则。 最 不论是环境 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没有商 伦理 、资源 伦理 、经营 伦理 , 是社 会 伦理 、 还 业道 德 的企 业终 将被 社 会所 淘 汰 。 人文伦理。 这也是每个国家在市场发展初期 2 、企业 管理 者 伦理 认识 漠视 一 些企 业 不可避 免 的 一种 现 象 。 管理 者基于 追逐 利 益的驱 使 , 在加上 目前市 2 企业 的法 律 制度 不健 全 。 当 看到 , 、 应 场 经济 体系 的不 完善 , 对企 、伦 理道 德建 设 我 国正处 于 由计 划 经济 向市 场 经济过 渡的转 不 够重 视 。 管理 者 作为企 业 中 的决策 制定 者 型 时期 , 治 经济 体 制和 法 律 制度 规范 存 在 政 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 , 当前管理 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旧有的道德意识 、 道德 者对 企业 伦理道 德建 没的漠视 主要 体现在 以 观念 不适 应新 时期 经济 发展 的需要 , 新的 、 而 下 几个 方 面 :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 念又 是企 业管 理者 对 企业 伦理 了解 不多 , 未建立 , 这就为一些人以权谋私 、制假售假 并未从 根本 上意 识到 企业 伦理与 企业 的未 来 和违法经营提供 了可乘之机。此时 , 不道德 息息 相 关 。 行为 既 不受 旧秩 序 的 约束 , 又不 受 新规 则 的 二是企 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 处罚 , 使企 业 伦理 缺 失 。我 国出 台 了很多 致 取容 忍 的态度 。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 、法规和管理条 三 是企 业 管 理 者 把 不 道 德 的行 为归 凶 例 , 《 费耆 权 益保 护 法 反 不正 当竞 如 消 、 【 文章 摘 要 】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浅析
( 州市 职业 大 学 ,江 苏 苏 州 2 4 苏 11 ) 50
[ 内容提要]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 来说 ,如 何加强对大学 生思想道德教育管 理,使他们 成为具备 良好素质 的 人才 ,值得我们深 思。 [ 关键 词] 高校;思想道德 ;教育 管理 [ 中图分类号] G 1 4 [ 文献标识码] A [ 章编号] 1 0 .4 7( 0 9 90 4 —2 文 0 87 2 2 0 )0 .0 90
一
、
成 为实现高校德育 目标 的突 出问题 。 二、分析大学 生错 误思想道德观念 的原 因 大学生作为促 进社会进步和 民族振 兴的重要力量, 其素 质特 别是思想道德 素质 如何 , 极大地关系到社会主义 中国 将 的前 途和命运 。 社会主义 思想 道德集 中体现着精神文 明建设 的性 质和方 向。 一届三 中以来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直 十 是 高校育人 的主旋律 , 大学生 思想道德发展 的总趋势是前进 的, 向上的 ,并取得 了越来越显著 的成 效。但在改革开放、 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这样一个大 背景 之下 , 我们 当中的一 些大 学生一味 的讲 究 “ 现代 ”和 “ 时髦 ” ,再加上对市场经 济运 行规则 的错误 理解 。因此 ,使一些优 良传统 的价值观念 受到 了冲击 ,导致 了部 分大学生私欲膨胀 ,拜金主义 、享乐 主义滋 生 。 这些 错误道德 思想观念 主要呈现 出以下方面 的倾
认识大 学生思 想道德中的突 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 学生思想道德 的主流 是健 康务实 、 积极 向上 的。 然而 ,部分大学生 的思想道 德方面存在很多 问 题 。主要表现在 : 1 .在 政治态度上 ,绝 大多数学生对现 实政治评价趋 于 积 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希望祖 国繁荣 昌盛 ,但在政 治认知和政治行 为取 向上 呈现 矛盾状态 。 先,通过各种 学 首 习,大学生具备 了一 定的政治理论知识 , 但运 用所学理论观 察、分析和说 明现实 问题 的能力不强 , 善于透过现象去把 不 握 本质 。 次,大学生具有较强 的批判 意识 ,对社会上 的腐 其 败 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 但牵 涉到 自身利益 时,有些人又忙 于走后 门,千 方百计 地请客送礼 ,一边愤世嫉 俗 ,一边逢迎 世俗 。再次 ,在入 党 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在 功利思想 的驱使 下在入 党 申请书上写 的真真切切 、诚诚 恳恳 ,为 了捞上 “ 党 票” ,一度表现 出异乎寻常 的积 极,可一 旦达 到 目的 ,行动 上很 快就松 弛下来 。 2 .在文化素养 上 ,绝大 多数 大学生观念 上认 同严肃文 化或 高雅文 化, 可部分 学生却在行为取 向上偏好 世俗文化甚 至亵渎 文化 。 面对 文化建设 , 他们 的认 识和评论独到而深 刻 , “ 没有文化 的人是 粗俗的人 、没有 品味的人 ” 受不 了一些 ,“ 文化 思想方面的平庸和 浅薄 ” 。而大学校 园里 ,不少大学生 注重专业 知识的学习 , 却轻视 自身文化素养 的提 高,被人称 为 “ 知识 ,没文化 ” 有 ,更有极少数大 学生只看武打 、言情、 凶杀为主的书刊 。 这种 文化 失态现象使得极少 数大学生生活 畸变 ,精神 空虚 ,文化审美异化 。 3 .在道德立 场上 ,绝大 多数 学生认识 到德性是安身立 命之本 ,应该有完善 的人格 。相当多 的大 学生在道德认知上 接 受或 认同 “ 正直 ” 诚信 ” 责任 心 ” 礼貌 ”等优秀道 、“ 、“ 、“ 德 品质 ,但 自身在行为层 面体现 出的道德水平却偏 低 。 多数 学 生在观念 上接受 了遵 守社会 公德对个 人乃 至社会 的重大 意义 , 可在具体 的学习和生活 中却很难 做到“ 慎独 ”“ 、 笃行 ” , 甚至无 视社会公德心 。 4 .在人生价值 取 向上 ,绝 大多数 同学 认同先公后私 的 道德观念 和 “ 重义轻利 ”的价 值取 向,主 张 以集体为重 ,以 大局 为先,以义 为本 。然而,不少学生 的道德行为选择低 于 理 性认 识水平 ,表现在 : 一是行 为价值 功利化较 为明显 ,注 重外 在的物质 享受 ,忽视精 神 的内在素养 的提高; 二是在集 体利益 与个 人利益发生冲突 时,相 当多 的学 生奉行 “ 主观 为 自己,客观为他人 ”的道德信条 ,以 自我为 中心,崇 尚自我 , 集体观念 淡薄,价值追求短期 化、实用化 、功利 化 。 此类 现象与大学 生已有 的思想道德水平极 不相称 , 已经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融入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融入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将德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向学生传递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素养培养,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融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融入策略引言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为学生健康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重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设计贴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
一方面有利于德育的有效渗透,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价值(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初中生的情感既丰富又细腻,基于德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还会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包括友情、亲情、师生情,以及高兴、快乐、沮丧、难过等情感。
比如教师会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上街头,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宣传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或者是清理街头的小广告等。
那么学生就会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并会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
(二)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首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让学生具备正确判断正误、明辨是非的能力。
德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共同点。
因此,教师应合理引入德育内容,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推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融入策略(一)设计多种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情绪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关联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受到生活的启发,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内容提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学科,对于形成小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对策欲望兴趣拓展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教与学相互结合的学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析学情重基础关注学习效益小学生以后是要进入社会中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培养,促进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教学案例,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例如,教学《试种一粒种》时,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先让学生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收获,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做我的种植日记,知道植物的生长季节,生长条件,让学生在收获植物的过程中体验种植的乐趣。
使学生收获知识收获经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又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引探究重体会关注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注重探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
注意关注学生当下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好的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理念,奠定学生今后生活的基础。
例如《安全的玩》一课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在自己学习生活中重要作用,通过图片展示,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辨别,之后再让学生说明图片展示的活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三、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1.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以来,小学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也有很多的教师都总结出来了效果好,适合教学的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
浅析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摘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被落实到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当中,作为初中班主任也在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班级管理工作。
初中正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育的关键阶段,而且也是教师为学生灌输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意识,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想法,班主任在这个时期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在初中这个阶段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引言: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衔接和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以个性化在他们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上他们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个性。
但是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很容易走向不正确的道路,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创设德育氛围,营造德育环境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而且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的情绪会更加敏感,不管是对待生活还是学习,而且会更加在意外界的环境氛围。
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德育氛围的熏陶下将德育内容进行内化,使得学生能够在此环境中形成正确的德育认知,班主任不仅要在班级中为学生创建德育氛围。
此外,还要与学校和家庭进行联合行动,将所有学生常生活的成长环境都注入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始终生活和成长在德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使得个性化十足的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统一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梳理正确人生观奠定基础。
除此以外,创建德育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启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比如,教师可以与班级学生一起商量和制定“班级道德行为规范”,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清晰的标准下开展学习活动,而且学生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的过程。
简述管理道德的特征。
简述管理道德的特征。
管理道德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的伦理准则和价值观。
它涉及到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尊重员工和他人的权益,是否秉持公正和诚信原则。
以下是管理道德的几个特征。
管理道德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
管理者应当具备正直、诚信、公正、谦虚、尊重他人等美德,并能够将这些美德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激励员工。
管理道德要求管理者关注员工的福祉。
管理者应当尊重员工的权益,关心员工的发展和生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管理者应当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并及时解决员工的问题和困难。
第三,管理道德要求管理者坚持公正和诚信原则。
管理者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应当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管理者要坚守承诺,言行一致,不说一套做一套。
管理者要与员工建立诚信的关系,保持真实和透明的沟通。
第四,管理道德要求管理者注重社会责任。
管理者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企业的代表,还是社会的一员。
管理者应当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和社会公正等问题。
管理者要将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利益。
管理道德具有高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关注员工的福祉、坚持公正和诚信原则以及注重社会责任等特征。
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激励员工,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福祉,坚持公正和诚信原则,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管理者,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46教育版摘 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 渗透作为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树立道德意识。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要以德育品质的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习惯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人品,促进其道德价值观趋于良好。
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必须思考的全新课题。
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措施进行了阐述。
一、创设德育环境,多样教学管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以多样教学管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德育品质,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就比较复杂。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阶段,繁杂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此时我们就可以针对德育内容进行精简,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融入信息教育元素,以网络资源素材激励学生;或者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以生活中的小事来触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渗透德育思想,便于构建班级德育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
二、优化教学引导,提升实效性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指导要保障趣味性,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给小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些不同,经过鲜明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
小学生在学习探究阶段,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关注度较高,而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片段与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讲,与课本知识结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影响作用。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浅谈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 --浅谈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了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在以前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大部分学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其中的有效实施。
基于此,为了保障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其中,创新德育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对策虽然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大部分学校加强了对德育课程的重视,但是受到管理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管理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这就需要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进而保障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时代下德育管理中的存在问题1.1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受到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育人观念在逐渐淡化,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他们一般会将大部分教育时间和资源有效地聚焦在强化学生文化学习上,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等多种方面的有效培养。
再加上,一些教师在德育管理中,缺乏正确的教育,非常容易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出现错误的观念,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1]。
1.2不重视实践教学,教育方式比较落后虽然教育教学的改革,为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其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在德育管理中有效发挥,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同时,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还有一些老师依旧采用以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在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完善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仍然应用传统“灌输式”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此外,由于没有积极开展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学生的思想水平并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浅析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
浅析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摘要: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
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应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在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必须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出真知,即实践性。
一、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亘古至今的主题。
在中国,道德从来就是实践“做人”的学问。
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导价值观的传统伦理思想和强烈的处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行动践行人伦关系的要求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练最终要落实在人生或现实生活中。
所以,中国古代人之圣贤都是因其在人生道路上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仁德,或在行动上创造了丰功伟绩才达人成圣。
可见,在道德教育上智性化育固然重要,躬身实践更不可少。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从教育目的看,它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要使学生过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
虽然知识的获得、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这种生活的理解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其本身还不是道德生活,其对道德生活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道德生活的改进,因为过一种好的道德生活意味着现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信念。
从教育的过程和手段来看,智育过程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它更多的是要突出学生的理智活动。
道德教育则不同,它不仅要求学生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二、实践活动对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意义首先,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
浅析如何规范员工行为,防范道德风险
浅析如何规范员工行为,防范道德风险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众多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的至理名言,之所以流传不衰,就因为它能规范、约束人与社会、人与单位及经营者之间的信用行为。
特别是邮储银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金融防范和监管的“边缘”或“死角”。
随着其职能的加强,功能的完善,形成网点多、分布面广的情况,这样也极易形成管理死角,造成道德风险的隐蔽性。
特别是在各项业务日新月异,构建和谐企业,贯彻“三优先”的发展模式下,加强邮储银行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我们银行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严重损害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深入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每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问题,这是导致案件频发和隐蔽做案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强化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日益成为我行内部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道德风险引发案件的表现形式:一是个别内部员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当现有正常、正当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时,便会铤而走险违规利用客户资金发放高利贷,或者通过内外勾结骗取客户资金等途径,走向犯罪深渊。
二是个别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防范或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弱,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相互之间的监督意识不强,为一些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不经意间成为犯罪分子的“替罪羊”。
三是个别内部员工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少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该亲自落实的事情不落实,该亲自查询的资料让他人代为查询,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员工的职道德风险问题息息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钱至上”不良思想的牺牲品;二是警示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三是各项业务的迅猛发展与内部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导致少数基层员工敬业精神道德水平渐退。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牵动社会各界关注。
本文从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探讨了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因素、道德问题的表现、以及应对措施。
教育在塑造社会道德观念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媒体也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们发现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展望未来需要将道德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问题。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将逐步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重要性、背景、影响因素、表现、应对措施、教育重要性、媒体作用、症结所在、未来展望、建设和谐社会、关键、道德问题。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信条。
在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个体层面的范畴,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拥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和共同进步;而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德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出于私利和利益的诱惑,开始违背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道德问题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一个充满道德缺失和道德冲突的社会,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阻碍社会在面临挑战时的团结抗衡。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引导人们弘扬正气、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才能有效应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带来的挑战,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背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背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浅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及解决对策
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角色,其职业道德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形象、声誉和利益,因此,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
但是,业内仍不时发生会计人员不光彩的行为,例如造假、大量违反财务纪律等,这些都归属于职业道德问题。
此时,需要采取适当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如下: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和认识,让会计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深刻理解遵守规范的必要性。
2.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
3.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声音
加强舆论监督,及时公开违反财务规定的人员名单,并采取应对措施,让违反职业道德规定的行为受到谴责和批评,加大道德监督压力。
4.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严格监管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职业道德规定相冲突的行为,加强法律和经济处罚力度。
使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者付出代价。
总之,要解决职业道德问题,需要从教育、监督、舆论压力和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司形象,保障客户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浅析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根源及对策
浅析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根源及对策道德建设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将头顶灿烂的星空与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作为仅有的两种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东西。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但是人们的道德却正在缺失,并逐步蔓延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层层面面,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致命的恶果。
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因此,对道德进行救赎已势在必行。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当中国社会大踏步进入转型期之时,虽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的公众社会道德却出现了与转型期极不相称的状况,而且越来越让国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泛滥的失信现象。
目前,随着钱权交易、职权乱用及卖官鬻爵等现象的盛行,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处在诚信危机之中。
二是淡薄的公德意识。
近些年,随着社会公众的个人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使整个社会处于整体公德意识淡薄之中。
三是缺失的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
当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时,家庭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受到强烈的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功利意识逐渐占上风,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出现新问题。
四是失落的价值观念。
当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感官刺激占据个人心灵时,个人对精神、灵魂、信仰的拯救或关注变得越来越少,将自我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五是迷失的信仰。
当个人崇拜、个人神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被遏止之后,由此而引发的信仰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心和世俗欲望。
二、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一)历史背景的因素一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思想的大解放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形成的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文化和旧道德。
但是,这种冲击基本上是全盘否定而不是去伪存精式的否定,更谈不上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了。
这就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热烈的讨论当老人倒地后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 的 目标 。 ( ) 闭 3 管理就是计划 、 组织 、 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嘲
( ) 理 是 指 组 织 为 了 达 到 个 人 无 法 实 现 的 目标 , 过 各 4管 通
为 中心的管理 阶段 。以泰勒 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 论学派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 而未给管理 中人
制度等都符合伦理道德要 求, 建立并维 系和谐的社会秩 序 , 其根本 着眼点是社会整体的普遍 价值和长远价值。 这
种 价 值 导 向 为 我 国 构 建和 谐 社 会提 供 了强 大 的精 神 动 力 。 围绕公 共 组 织 的道 德 管理 这 个 主题 , 阐述 道 德 管理 的
含义 , 回顾 中国古代及西方历史上 的道德管理思想 , 讨论如何有效地 开展道德管理。 【 关键词 】道德管理 ; 概念 ; 思想; 制 规
【 作者简介 】 陈,莉(9 6 )女 , 18 一 , 四川绵 阳人 ,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 院硕士 , 从事公共行政学研究。
・
1 ・ 3
的因素以足够重视 。他们认为人都 是“ 经济人” 都是最大 , 限度地追求 自己的利益 ,反对用道德 的手段进行管理 , 这
每个组织成员 的道 德素质好 坏直 接或间接地影 响着 组织道德管理的开展 。增强组织 成员 的道德素质首先应该
总第 1 7期 第 0 6 6期
浅析 道德 管理
⑨ 陈 莉
( 京 大 学政 府管 理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9 ) 南 江 10 3
【 摘
要 】传统的道德管理受科 学管理理 念的影响 , 往往 只关注如何更加有效地 管理 , 而忽视 了道德这 个
本质。而现代道德 管理 则是 以道德价值 为导向 , 求管理者在 管理过程 中充分发挥道德的作 用, 要 使其管理理念、
、
道 德 管理 的含 义
道德管理在现代管理 中占有 十分重要 的地位 , 它是民 主管 理的思想基础 , 关于我国古代 的道德管理思想可追溯 到两千多年前的儒 家思想 。其 中关于道德教化和道德管理 的一些思想对我 们今 天 的道 德管理仍 然有借鉴作用 。第
一
道 德 管 理 涉 及 “ 德 ” “ 理 ” 个 概 念 , 回 答 道 德 道 和 管 两 在 管 理 的 含 义 之 前 , 先 应 弄 清什 么是 道 德 ? 什 么 是 管 理 ? 首 “ ” 一 种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 人 们 共 同生 活及 其 行 为 道 是 是
项职能活动 , 合理分配 、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 4 1
良好 的 道 德 品质 需 要 通 过 后 天 的 努 力 不 断 地 培 养 和
巩固 , 一个 组织要想 实现 良好 的道德管理 , 必须通过科 学 的管理方式来强化和修正这种社会基本意识形态 。因此 , 道德 管理 即是指通 过对组织 资源和组 织成员 的工作进行 计划 、 织 、 导 、 组 领 控制 , 定组 织希 望达 到的道德 目标, 制
就是著名的 x理论 。 虽然这种管理理论使生产率大 幅度提
高, 但同时也使得工人罢工现象极 为严 重 , 造成 了社 会的
程, 以便 能 够 有 效 率 和 有 效 果 地 同别 人 或 通 过 别 人 实 现 组
原则。中国 自古 以来就 重视 德治 , 以德服人是我们大力提
倡的。另外 , 古代思想家还对公正 、 勤俭 、 贤能等提 出了要 求。中国, 但合理 的因素仍值得借鉴。
在组织中设置必要的部门和岗位专门开展组织内部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监察可以考虑在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道德监察委员会邀请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在组织中能起到良好表率作用的德高望重的人才担当此重任
21 0 1年 0 6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a ieJ un l
J n2 1 u .0 1
S r l .6 . 6 e i 1 7 No0 a No
要对管理下一个 准确 的定义是 比较 困难 的。自古典管 理理 论创立 以来 , 近一个世 纪里 , 术界关 于管 理的概 在 学 念层 出不穷 ,具有代表性 的国际 、国内学 者的观点如下 : () 1 美国著名 管理学家西蒙认为 , 管理就是决 策。 ( )0年 m28 代 以来西方影 响最 大的管理 学教科 书的作者罗宾斯 在《 管 理学 》 中写道 : 我们将 管理定义 为一 个协调 工作活 动的过
会 , 污腐 败 、 贪 滥用 权力 的现象 越来越 严重 , 究其 主要 原
因,还是管理制度上 的漏洞 和个人道德方 面出现 了问题 。
因此 , 善 管 理 制 度 , 强 道 德 管 理 显得 紧迫 而重 要 。 完 加
一
并以尽可能好的效果和高 的效率实现道德 目标的过程 。
二 、 国古 代 及 西 方 历 史 上 的道 德 管 理 思 想 中
的规范和准则 ;德 ” “ 是对这种规范的主观认识及在 此基础 上形成 的稳定 的行 为习惯 , 道德是客观上 的道德行 为与主
观上的道德认识的统一。
,
仁 爱原则 。孔子认 为 , 只要 能做 到仁 , 就能 自爱 , 就能
“ 爱人” 。仁在 中国历史上具有重 要意义 , 它提倡人与人要 互相帮助 、 互相爱戴 、 互相尊重等 。 第二 , 和为贵思想 。 孔子 提出“ 礼之用 , 和为贵”孟 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 , “ 地利不如 人和。” 和为贵思想要求人们 以“ 发展社会 。第三 , 和” 教化
【 图分类号】 B 207 【 献标识码】 A 中 8— 6 文 【 文章 编 号 】10 — 0 6 2 1 )6 0 1— 2 0 9 3 3 (0 10 — 0 3 0
和谐是一种伦理美 , 是人类 社会永恒 的道德追 求。构 建和谐 社会 是现代公 民的共 同愿景。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 要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资源 的供应 , 更需要社会 道德 文化资源提供伦理支撑 , 因此社会必须加强道德管 理。公 共组织作为社会 的一个组成细胞 , 当然也不例外 。现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