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五自然灾害复习(亲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主要地质灾害4、主要海洋灾害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地区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选5灾害(知识点概览)

选5灾害(知识点概览)

12
地震多发的一般原因 • 位于A板块与B板块的交界处, • 地壳运动活跃。
13
火山活动多发的一般原因 • 位于A板块和B板块的交界处, • 岩浆活动活跃。
14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 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 旱灾: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 台风:东南沿海地区 • 寒潮: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 地震:台湾、西南、西北、华北 • 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
15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 碰撞,地壳运动活跃,岩体破碎; ②地形:山区,地势起伏大; ③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多; ④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⑤植被:植被覆盖度差。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 ②开发山区,破坏山体稳定性。 16
河流的补给类型
灾害复习提纲
高二(18)
1
自然灾害的判定
• ①自然异常变化 • ②人、经济、资源受损
2
影响灾情的主要因素 • ①灾害强度 • ②自然条件 • ③社会经济条件 • ④防灾减灾能力
3
自然灾害主要类型
•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 旱灾、洪涝。 • 地质灾害:地震、 滑坡、泥石流。 •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4
台风 • 多发季节:夏秋季节 • 破坏力的来源:狂风、暴雨、 风暴潮
5
洪涝的形成条件 • ①降水多; • ②地势然条件
• 地质:地壳运动活跃,岩体破碎; • 地形:山区,地势起伏大; • 气候:降水多; • 植被:植被覆盖差。
7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 • 地形:山区,地势起伏大; • 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多; • 气候:降水多,多暴雨; • 植被:植被覆盖差。
洪涝的减灾措施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答案和解析)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2013山东文综,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4分)解析:本题考查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其危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乙地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甲地的地形坡度较乙地大,水流较急,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乙地大。

第(2)题,图中丙地有河流、铁路经过,联系教材上关于泥石流危害的描述作答即可。

答案:(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2.(2013福建文综,15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3.(2012福建文综,15分)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选5灾害期末复习

高中地理选5灾害期末复习

风暴潮的防御措施:
加强风暴潮预警报技术研究,完善风 暴潮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广泛开展风 暴潮的宣传教育。 加固沿海堤防;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 系统;红树林、珊瑚礁等均可有效的抵 御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营建沿海 防护林。
地震的防治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 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 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 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滑坡与泥石流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进行岩土体改造, 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 物。
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的应急机 制;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②工程性措施: 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上游兴修 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 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 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 分洪蓄洪区等。
位置示意图
台风
非工程性措施: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 沿海雷达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提高应 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 防灾意识。
工程性措施:
修建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等。
中国旱灾分布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我国的干旱灾害
华北、西北地区防旱措施:
①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②营建水土保持林,风沙防护林; ③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 ④干旱地区发展耐旱作物; ⑤合理灌溉,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灌 溉技术,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 ⑥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 构,改善生态。
类型 洪涝 水文灾害
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 5 自然灾祸与防治[考纲原文 ]1. 主要自然灾祸的种类与散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祸。

3. 自然灾祸与环境。

4. 防灾与减灾。

高考题组一地质灾祸的成因、危害及防守1.(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 以下图所示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沿的断裂带。

2013 年 4 月 20 日, 这里发生了 7.0 级激烈地震。

2013 年 4 月 21 昼夜至 24 日 , 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 , 图示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祸。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地区次生地质灾祸严重的原由。

答案图示地区(地处断裂带岩石破裂,山高、坡陡、谷深,激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倒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祸;降雨致滑坡、倒塌加剧,引起泥石流。

分析由文字资料可知 , 图示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沿的断裂带 , 多地震 , 致使岩石破裂、岩体松动 , 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祸的内因 ; 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 , 山高坡陡 , 震后出现降雨 ,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2.(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倒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祸的多发区。

下图表示该地区 1990~2006年地质灾祸各月多年均匀发生的次数。

归纳该地区地质灾祸月际散布特色。

说明 6 月、 7 月地质灾祸发生次数差别的自然原由。

答案特色 :各月都有地质灾祸发生 , (夏天多 ,冬天少 5~8 月相对集中 ,此中6 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由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民风候 , 6 月 ,降水多 ,且多暴雨 ,易引起地质灾祸 ; 7 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降水少 ,地质灾祸发生次数减少。

分析据图归纳地质灾祸的月际散布特色。

由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 , 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祸, 不过灾祸的次数不一样 , 5~8 月次数许多 , 6 月次数最多 , 11 月~次年 2 月次数较少。

滑坡、倒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祸发生的多少和降水量亲密有关 ,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祸就多 , 6 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说明6 月份受夏天风影响大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且多暴雨 ;7 月份地质灾祸相对较少 , 说明7 月份降水少 ,原由是该月份受夏天风影响相对较小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点

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点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南北地震带: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在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活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灾害多发。

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2 滑坡、泥石流: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选修5--自然灾害(复习)教案

选修5--自然灾害(复习)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复习课)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1)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害的分类:A、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洪涝、干旱、寒潮大风、冰雹、雪灾、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等B、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C、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D、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5.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旱灾: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季风区危害:粮食减产、工业缺水、林木干枯死亡,河流、水塘、湖泊干涸,人畜饮水缺乏,引发火灾及虫灾、社会动荡分析旱灾的成因:厄尔尼诺、拉尼娜、太阳活动、雨带延迟、伏旱、春旱防灾、减灾:节约用水(工农业、生产生活)、法律法规、宣传。

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黄河还有凌汛——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河段发生在解冻和封冻季节)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c.台风的影响;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h.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b.围湖造田;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理河道;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f.退耕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实行防洪保险等。

淮河多水灾原因:支流众多、扇形、源短流急河水汇聚快,中下游地势平缓落差小洪水下泄缓慢,河道弯曲、狭窄、淤积造成行洪不畅,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减弱,暴雨频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轮复习讲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轮复习讲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2021年,该地域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凡年,M城被水淹80多天,形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剖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缘由。

【解析】M城地处西北亚湄南河的河口左近,其水患严重的自然缘由需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等方面停止剖析说明。

外地为热带季习尚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河流下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河口处河水经常遭到海潮顶托,洪水下泄不畅。

【答案】M城接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聚集到M城左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深化整合------------------------------- 1.主要气候灾祸(1)地震①散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接壤处。

②成因: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空中发作震动。

③影响:修建物破坏、交通线中缀、人员伤亡等。

(2)滑坡①构成:结合滑坡发作区的剖面图剖析如下:②散布:普通发作在岩体比拟破碎、地势坎坷较大、植被掩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树立频繁的地域。

(3)泥石流的构成3.主要水文灾祸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祸带有两条,即环太平洋自然灾祸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自然灾祸带,表解如下:以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剖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缘由,并提出详细的应对措施。

【解析】从地形、气候方面剖析洪灾缘由,该区域位于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习尚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居民点位于河谷中的河流两岸,易发作水患。

应对措施可从修建水库、将居民点迁出河谷(即迁出高风险区)、修建堤坝等方面回答。

【答案】缘由:区域属于亚热带季习尚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下游地域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聚集,河水暴跌,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复习题纲(选修五)班级:姓名:一、自然灾害的内涵1. 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1)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 影响灾情的大小的因素:(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三者共同作用(3)受灾体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 人员伤亡;2. 财产损失;3.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 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①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②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四、主要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①形成:热带和亚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的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②分布:地区:亚洲东部沿海及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季节:夏秋季频发③结构: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区(北逆南顺)④危害: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⑤减轻措施:检测和预报(2)干旱:①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③影响: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3)寒潮:①成因:冷锋快速移动(24小时降温幅度大于12°C;最低气温小于5°C)②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③危害:带来的大风、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会毁坏农作物、破坏建筑物、交通、供电设施、感冒哮喘发病率升高,影响人体健康。

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①形成条件:板块边界处或板块内部断裂破碎构造带处,地壳活动强烈。

②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③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④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选修5-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答案

选修5-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答案

高二地理——选修5·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正确的叙述是( )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2.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C.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倍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下图是台风从东南向西北经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 A .14时 B .16时 C .19时 D .22时 4.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 A .台风减弱 B .台风中心经过 C .台风消失 D .台风停滞不前5.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读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回答6-7题。

6.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 .旱涝灾害 B .霜冻灾害 C .寒潮 D .台风灾害 7.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①纬度影响 ②洋流影响 ③海陆位置影响 ④锋面影响 ⑤受地形影响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④D .②④ 读图,完成8~9题。

① ② ③ ④8.下列气象灾害与其天气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A .干旱——①B .台风——②C .暴雨洪涝——③D .寒潮——④ 9.天气系统②可能形成于()A .北纬20度的洋面上B .赤道洋面上C .南纬15度的洋面上D .南纬40度的洋面上 下表是2003年8月某日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日影响该地区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A .低气压、伏旱B .低气压、寒潮C .高气压、伏旱D .低气压、台风 11.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A .狂风暴雨B.阴雨连绵 C .高温晴好 D .寒冷少雨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13题:12.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 .锋面在附近活动C .山地抬升偏北风D .受台风登陆影响 13.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在西南地区最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 .泥石流 B .地震 C .洪涝灾害 D .水土流失 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4—15题。

选修五自然灾害复习

选修五自然灾害复习

高三自然灾害复习知识总结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重难点:一、水文灾害1、洪涝灾害⑴分布:世界: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我国:整体:我国的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移动,北纬20°~45°这一范围。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发生的根本原因。

具体: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还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主要集中在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②融雪洪水: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空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

⑶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夏季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水文: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闽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河流中下游多形成地上河(黄河、荆江);地形:中下游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排水不畅;气候异常:厄尔尼若现象等个别年份气候异常变化。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滥砍滥伐、陡坡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人类在低洼地(洪水高危险区)开发;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人为的占用河道、淤塞河道等治理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T:2009年2月北方大旱,2010年3月西南云贵 高原严重干旱.
2009年2月北方大旱: 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 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 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年 少有。 旱情主要集中于:华北和中部省 区 ,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冬 小麦产区,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成因:1、北方一些省份降水 非常少。 2、冬季偏暖与风大导致水分 蒸发旺。
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阴影表示哪种气 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分 析形成该气象灾害的共 同原因。 洪涝; 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 (2)阐释图b发生的地理 现象及原因。 小流量、高水位
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加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影响烈度 的因素
汶川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级大(8级)、震源浅(距地面29千 米),沿龙门山大断裂破坏大,成都地质牢固,破坏较小。
汶川大地震位置图
103.4°E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 纬度:31.0°N 经度:103.4°E 深度:33km 震级:里氏8.0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汶川县映秀镇 都江堰市西21km(267°) 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县西北48km(346°) 成都西北75km(302°) 汶川地形起伏大。高山、深谷、河沟是这一带典型的地貌特征。 汶川所处的龙门山断层却是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汶川大地震是 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该断层属中国 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种逆冲断层的特点是,上盘动而 下盘不大动,因此位于上盘的汶川、茂县受灾远比位于下盘的成都严 重。这次浅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
(1)说出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居前三位 的海域。(3分) (2)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带气旋给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财 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有何差异?(2分) (3)从自然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分析缅 甸三角洲地区受灾严重的原因。(3分) (4)为减少热带气旋袭击带来的损失, 从科技、宣传和工程建设等方面考虑, 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哪些?(2分)
3、试解释下列气象灾害
• 长江中下游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 ①气候--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 雨,流域内普降暴雨 ;②地形地势--平原地形,地势 地平,排水不畅③水系--河网稠密,部分河段弯曲。 人文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围湖造田等
• 华北地区多春旱的原因是什么?
春季降水少,春温上升快,蒸发量大
地 质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关联性 原发性主灾与诱发其他灾害间的关系 灾 人类活动可诱发地质灾害(大型工程、砍伐森林等 (我国西南地区为何多地质灾害的要点)

防御措施
加强科学监测预报 加强管理,健全政策法规 实施预防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通常情况下震源位于地下70公里之内的,都称为浅 源地震。深度在70公里—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 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41.(1)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东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各1分,共3分)。 (2)发达国家财产损失大,人员伤亡少;发展中国 家财产损失小,人员伤亡多。(2分) (3)自然原因:热带气旋势力强、风暴潮凶猛(1 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1分)。 社会原因:国民的防灾意识差,基础设施薄弱,防 灾抗灾能力低。(1分) (4)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测,制订和操练防灾方 案;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运用工程和生物措 施提高防灾能力;合理规划,减少沿海地区土地利 用强度,控制经济发展规模。(答两点即可,共2分)
5)试评价台风的功与过。 过:台风登陆时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大 量的财产损失和部分的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山洪、滑 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功:台风登陆能够给陆地带来大量降水,同时也可 以缓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旱情。
6)当台风登陆时,都会给当地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 人员伤亡。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将台风造成 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搞好台风的预报;作好台风的宣传、台风登陆时 的撒退演习,以提高人们的防台风意识;台风登陆时 有序地撒退,并对部分生产、生活设施作好加固工作 等。
多发季 节 影响地 区 危 害
Hale Waihona Puke 破坏农业、交通、 强烈降温造成冻 冲毁农田和公 通讯、公共设施 害 共设施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御 雷达监视减轻灾情 采取防寒措施
工程措施:水 利建设 非工程措施: 土地管理等
四、地质灾害
主要类型
地 震――板块边界、板块内大断裂带 火山喷发――两大火山地震带 滑 坡――陡坡 泥 石 流――多松散碎屑物的深谷 地质灾害 关 联 性
练习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 是 台风 ,判断理由 是 中心为低气压,降 水多分布在两侧 。 2、这种天气系统多形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 成于 上, 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是 狂风暴雨 。这种 天气在我国的影响范围 是 东部季风区 。 3、世界上的 南亚 和 北美东部地区也是该天气 系统盛行的地区。
2、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联系汶川地震) 1)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2)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等震级 是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等震级是用来描写烈度空间分布 两者关系: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 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3)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离,震区地 质构造、建筑物的抗震度、防震意识等 震级——正相关 震源深浅——负相关,浅源地震破坏大 震中距离——越近,破坏越大 地质构造——越牢固,破坏越小 建筑牢固度——越牢固,破坏越小
• 下列气象灾害(或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哪些天气系统有关? 沙尘暴、 梅雨、 伏旱、 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台风
沙尘暴--冷锋(反气旋) 梅雨--准静止锋 伏 旱--反气旋(副热带高气压) 寒潮--冷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 台风--气旋(热带气旋)
气象灾害
台风 形 成 热带气旋强烈发 展 夏、秋之交 东南沿海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冬、春秋也有 多数省区 洪涝 连续暴雨或短 时暴雨 夏秋为主 东部、南部 干旱 长时间无雨或 异常少雨 春冬多发 华北、西北 粮食减产、人 畜缺水 长期:水利建 设植树造林 短期:发展耐 旱作物 应急:节水
4、寒潮: 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 雨雪、冻害等现象的过程。多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 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 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 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
一、地质灾害: 1、地震: 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 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是危 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 疫等其他灾害。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 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相差约30倍。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的 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烈度。
读下面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判断(1)~(3)题。
(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C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3)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D ) A.加强监测预报 B.改变水循环模式 C.疏散重灾区人口 D.进行水利建设
观察下图,填写下表:
寒 潮 路 线 图
台 风 路 线 图
我国
源地
发生时间 影响范围
产生危害 的原因
寒潮 西伯利亚 台风 热带洋面
冬半年 夏秋
青藏高原以 低温、大风 外的地区 大雪、冻雨 强风特大暴 东部季风区 雨风暴潮
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 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为我国 太阳 能源丰富区;乙 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 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 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 同,即( AB )。 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 (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 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 寒潮 ,发生在 春、秋 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有冬季风 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层层阻 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一带就很少受寒潮影响。
C
◎B 福州
左图箭头表示一台风通过福州前后的运行路线图,看图 回答: 偏北 1、当台风中心位于A位置时,福州吹 风; 静 2、当台风中心位于B位置时,福州 风; 晴朗无雨 天气情况是 ; 偏南 3、当台风中心位于C位置时,福州吹 风。
2、干旱: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 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 响较大,常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 会安定。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 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南部沿海的冬旱,西北地区 全年皆旱,云贵高原全年皆旱(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漏)。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 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