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2010-07-18 18:22:18来自: 西西寇(生姜红糖胡椒水)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陈壮鹰

瑞士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寒(1877—1956)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黑塞在德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个人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剖析,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东方韵味的深刻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黑塞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的外祖父、父母曾在印度传教多年,对灿烂的印度宗教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黑塞从小耳濡目染,对奇彩绚丽、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

黑塞小时候家教甚严,他的父母有意将其培养成一位传教士,然而黑塞不久便逃出神学校,并曾经一度想开枪自杀以示抗议。因为少年时期受到父母身上和神学校所体现的基督教的狭隘和专制的负面影响,他无法将基督教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长大以后,年轻的黑塞一度沉湎于佛教、婆罗门教。然而印度哲学所宣扬的视人生为痛苦主张、清心寡欲苦练修行以达忘我的人生观却无法得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黑塞的认同。国外许多读者和研究者

以黑塞1911年的印度之行和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1923年出版的小说《锡达塔》为据,强调印度哲学在黑塞思想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恰恰是这两者记载了黑塞抛弃印度的遁世哲学转向中国哲学的心理历程。

1911年,黑塞动身前往印度,试图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源泉。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失去昔日辉煌,即将被富有侵略性的欧洲文明湮没的殖民地文化。深深失望之余,黑塞把目光投向行程中给他留卞^ 刻印象的中国文化,0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

11……印度人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他们来人一样孱弱和死气沉沉。令人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是中国人、英面人、荷兰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民族!与之相一匕^它的亚洲民族只能箅可怜的小弟弟,即将被我们的欧洲乂明吞噬。如果白种人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并在此生儿育女,很快就没有印度人了。"②回到欧洲以后,黑塞全身心地投人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中。

其实早在1907年,他父亲约翰?黑塞便把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介绍给了黑塞,③同年黑塞得到德国汉学家汉斯"贝特格翻译出版的诗集《中国牧笛》一书,如获至宝,一气读完后激动地写道:"《中国牧笛》,一本中国历代最优秀的诗歌选,一本令人赞不绝口的好书!……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④

黑塞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赏心怡情的诗歌、小说、神话、民间传说,如《道德经》(又名《老子》〉、《南华真经》(又名《庄子〉》、《易经》、《列子》、《论语》、《孟子》、《诗经》、《吕氏春秋》、《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唐宋诗词等等。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精深在欧洲作家中实属罕见。许多中国作品都在黑塞的创作中留下了身影。

如黑塞的短篇小说《余国王》就是我国古代史书《东周列国志》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翻版。只不过原文中的周幽王是一个暴戾寡思、荒淫无度的昏君,而黑塞笔下的余国王却是位事必躬亲、知书达礼的贤君,为爱情不惜置社稷于不顾,最终失去性命,谱写了一曲令人击节叹惋的爱情悲歌。这无疑与诗人本身的浪漫情怀有关。

写于1913年的童话《诗人》,讲述少年韩福克离家向一位隐居的语言大

师学习写诗的故事。情节取自《列子,汤问篇》的"薛谭学讴"。赞美诗《献给女

歌手婴宁》虽然讲述的不是狐仙与凡人的爱情故事,但从女主角的名字婴宁和男主人公对她的一见钟情两点来看,无疑有着《聊斋志异》中狐女婴宁的故事的芳踪。

散文《克林索的夏天》取材于黑塞1920年夏天在瑞士风景胜地蒙达纽拉的一段休闲生活。当时黑塞正受着第一次婚姻失败的煎熬。文章虽然表面上记述的是主人公画家克林索〈黑塞本人擅长绘画)整日徜徉在清山碧水之间,与朋友们一起寻花觅草饮酒作乐,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和对人生苦短、年华似水的感叹。黑塞在文中借主人公克林索之口,多次吟咏中国唐代大诗人立白《对酒行》、《特进酒》中⑤的诗句。此外,煞文甲还有一情节直接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早在1907年阅读《中国牧笛》时,黑塞就被李白的诗句吸引并大加赞赏。另外李白的经历和性格与黑塞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有过几次失败的婚姻,都好借酒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慨叹。黑塞对李白为人的放达不羁和孤傲也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锡达塔》是一篇人物传记型小说,描述了印度贵族少年锡达塔离家出走,追求生活的真谛,历经磨难最后在河边大彻大悟的故事。小说的整体构架借用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的结构,使许多西方读者忽略了小说主人公脱离厌世修行视人生为苦难寄希望于来世的印度哲学,转而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深刻主题。黑塞在创作这篇小说期间曾多次在给朋友们的信中表示,锡达塔的道路始于婆罗门教和释迦牟尼,终于老子的"道"。在1922年给茨威格的信中,黑塞进一步点明:"我笔下的圣者虽然穿着印度袈裟,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释迦牟尼。"⑥

确实,寻找真谛的锡达塔参悟到的许多人生启迪都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锡达塔曾对他的朋友说:"真理是不可言传的。如果一个哲人试图传授真理,那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愚笨的蠢话。"^这正是老庄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你不打他,不骂他,也不逼他,因为你知道柔软胜过刚强,流水能战胜顽岩,爱比暴力

更强大。这非常好,可细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软弱和亲情在强迫他吗?" ^这段话则是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翻版。

1921年,在给其友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11]

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1922年,在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12]

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中国的老子为我们留下不少篇章,在那里生活的两极似乎在电闪之间触手司及。”【13】

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小说《德米安》描述了少年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认识到"好"和"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本质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纳尔齐斯与歌特蒙德》反映了黑塞内心作为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与作为艺术家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间的矛盾,最后的结局又表明了他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和谐与统一中追求幸福的努力。小说《圣地行》结尾处出现的双面小人最后融合成一个的场景同样象征着生活的对立终将转化为统一。

1932年,黑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巨著《玻璃珠游戏》的创作。小说主题仍然围绕着黑塞一生的追求,即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又一次发现中华文化对黑塞的深刻影响。首先,象征着人类最高艺术'

和文化结晶的玻璃珠游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珠算、音乐和坐掸,并且由一位精通中国语言的法国学者发明。这一虚构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黑塞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赞赏与推崇;其次,黑塞在文中还不惜篇幅摘选了《吕氏春秋》有关音乐的一大段论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14]以强调音乐与天地相通,保持音乐纯正的重要性。主人公克乃西特长大后为进一步求学深造,前往一位离群索居的长者―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大师兄"处求学。"大师兄"独居一座清净的竹

154

园,屋前的小池塘里尾尾金鱼在悠闲地游荡,山涧的清泉从竹管中汩汩而出,桌上放着毛笔、砚台和占卜用的骨骰,"他们唱了个喏,敬茶,然后一起座下倾听黎明中潺潺的水声。”【15】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中国古代先哲的形象。在对"大师兄"这个人物的着力刻画中,黑塞寄托了自己对老庄哲学宣扬的遁世隐居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通过刻苦学习,克乃西特从"大师兄"那儿掌握了周易。从此每当他遇到

困难处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克乃西特就会拿出骨骰掷一把,以看上天的旨意。黑塞曾熟读易经,非常推崇周易对世界变换转化规律的涵蔻演示。他不仅在报纸上热情赞扬推荐,把它与圣经和道德经相提并论;而且亲自动手画过多张八卦草图。《玻璃球游戏》则给了他向人们展示古老的中国玄妙之术的绝好机会。

总之,黑塞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玻璃珠游戏》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老庄哲学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在此之后,他没有再写什么大作,晚年以散文和书评为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和佛教禅宗。他说:"虽然我不懂中文并且从未到过中国,但在那古老的文化中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心灵的故乡。”【16】

黑塞印度之行曾经过新加坡。

?赫尔曼,黑塞:《书信全集》第一册,法兰克福1973年,第201-202、480页。

③约翰?黑塞曾潜心研究亚洲宗教哲学,著书《老子一基督诞生前的圣人》,将老子与基督相提并论,表现出对中国哲学、伦理道德文化的极大尊重,这在当时唯我独尊视其他一切为异教邪说的西方教会是极为勇敢的举动。

【4】赫尔曼?黑塞:慕尼黑报副刊,1907年第9期,第132页。

【5】黑塞不懂汉语,原文中引用的是由汉斯?海尔曼和克拉邦德翻译的德文诗。【6】【12】赫尔曼?黑塞:《书信全集》第二册,法兰克福1973年,第42页。【7】【9】赫尔曼?黑塞:《作品全集》第三册,苏黎世1968年,第724、708页。

【8】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西安1995年。

【10】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西安1995年。

【13】赫尔曼?黑塞:《作品全集》第四册,苏黎世1968年,第113-115页。【14】【15】赫尔曼?黑塞:《作品全集》第六册,苏黎世1968年,第99-100、207页。

【16】赫尔曼?黑塞:《作品全集》第七册,苏黎世1968年,第419页。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2010-07-18 18:22:18来自: 西西寇(生姜红糖胡椒水)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陈壮鹰 瑞士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寒(1877—1956)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黑塞在德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个人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剖析,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东方韵味的深刻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黑塞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的外祖父、父母曾在印度传教多年,对灿烂的印度宗教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黑塞从小耳濡目染,对奇彩绚丽、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 黑塞小时候家教甚严,他的父母有意将其培养成一位传教士,然而黑塞不久便逃出神学校,并曾经一度想开枪自杀以示抗议。因为少年时期受到父母身上和神学校所体现的基督教的狭隘和专制的负面影响,他无法将基督教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长大以后,年轻的黑塞一度沉湎于佛教、婆罗门教。然而印度哲学所宣扬的视人生为痛苦主张、清心寡欲苦练修行以达忘我的人生观却无法得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黑塞的认同。国外许多读者和研究者 以黑塞1911年的印度之行和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1923年出版的小说《锡达塔》为据,强调印度哲学在黑塞思想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恰恰是这两者记载了黑塞抛弃印度的遁世哲学转向中国哲学的心理历程。 1911年,黑塞动身前往印度,试图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源泉。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失去昔日辉煌,即将被富有侵略性的欧洲文明湮没的殖民地文化。深深失望之余,黑塞把目光投向行程中给他留卞^ 刻印象的中国文化,0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 11……印度人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他们来人一样孱弱和死气沉沉。令人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是中国人、英面人、荷兰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民族!与之相一匕^它的亚洲民族只能箅可怜的小弟弟,即将被我们的欧洲乂明吞噬。如果白种人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并在此生儿育女,很快就没有印度人了。"②回到欧洲以后,黑塞全身心地投人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中。 其实早在1907年,他父亲约翰?黑塞便把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介绍给了黑塞,③同年黑塞得到德国汉学家汉斯"贝特格翻译出版的诗集《中国牧笛》一书,如获至宝,一气读完后激动地写道:"《中国牧笛》,一本中国历代最优秀的诗歌选,一本令人赞不绝口的好书!……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④ 黑塞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赏心怡情的诗歌、小说、神话、民间传说,如《道德经》(又名《老子》〉、《南华真经》(又名《庄子〉》、《易经》、《列子》、《论语》、《孟子》、《诗经》、《吕氏春秋》、《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唐宋诗词等等。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精深在欧洲作家中实属罕见。许多中国作品都在黑塞的创作中留下了身影。 如黑塞的短篇小说《余国王》就是我国古代史书《东周列国志》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翻版。只不过原文中的周幽王是一个暴戾寡思、荒淫无度的昏君,而黑塞笔下的余国王却是位事必躬亲、知书达礼的贤君,为爱情不惜置社稷于不顾,最终失去性命,谱写了一曲令人击节叹惋的爱情悲歌。这无疑与诗人本身的浪漫情怀有关。 写于1913年的童话《诗人》,讲述少年韩福克离家向一位隐居的语言大 师学习写诗的故事。情节取自《列子,汤问篇》的"薛谭学讴"。赞美诗《献给女

乡土情结

有了土地,便有了庄稼,有了庄稼便有了安心的生活,有了生活便有了文明的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种就这样采自农耕的瞬间。作为一个有着优秀农业传统的国家,土地情节深深地扎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 在农耕文明中,”稳定””和谐”一类的词占据核心地位。人们遵循着人与自然的契约,期翼着自然给与丰收的回报,这种原生态的关于农业的心理,引伸到了社会就成就了中国社会讲究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孝”是在家庭里纵向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以稳定一个家庭的关系;忠是国家系统里的孝,以稳定一个国家的系统;而礼悌则是在社会关系中,在朋友,亲戚,陌生人之间讲究礼仪,讲究礼数,最终这样的经纬纵横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稳定。探究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思考中国人植根厚土的乡土意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故土情结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误认为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意识。其实我们的乡土情结节是对单纯美好的固守与依恋。所谓乡就是有家,有爱,有责任的地方。 1.谈谈对“孝是基本”的理解 恋乡 我的父亲母亲 1.主要内容:浪漫的爱情故事 2.人物:母亲,美人:招娣父亲,老师:骆长余 自由恋爱乡土习俗 简单诚挚(------坚韧幸福快乐舒服)(不像现代社会那么复杂,要看家产,有没有车,房,有占有,征服等心理)(在简单,朴实,有责任的世界里,爱情的萌发只需是好感,有一见钟情的事发生,而又能爱得深沉,爱得诚挚,爱得幸福)(一听就是四十年)母亲形成爱,付出爱父亲接受爱 考验爱先生被打成右派青花瓷大腕碎和煎饺掉守村口爱坚韧讲述了爱情,家庭,责任等,为我们如今这个浮躁社会所逐渐失去与淡忘的最宝贵的东西,他唤醒了我们心底最真的情感,于是,感动成为对这部影片最恳切的评价。 爱的执着得到了美满的团圆“守在他身边,一守就是四十年” 质朴且执着的爱。一个男人对于家与学校的责任,骆先生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吸引了招娣,勾起了这个乡亲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从而也成为了爱情的催化剂,而骆先生对于招娣的爱,我们还可以将其引申到他对于乡土的热爱,他本不是村里的人,他从城里来,可他盖学校,教书,吃派饭,送学生回家,这里本不是他的故乡,可因为招娣,因为学生们,因为对这份土地的热爱,他又回到了村里,和招娣朝夕相守,教书育人,可以说他已然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把自己深深扎根在这里,我们为爱震撼,更为父亲的责任与奉献而鼓掌 诗意的浪漫,抒情单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爱情故事,整个片子对过去的岁月进行了色彩斑斓,诗情画意的描绘再加上作曲家三宝那优美动人的主旋律流淌在其中,给了这部影片一份浓厚的怀旧情绪 山峦白雪读书声是中国人对乡土生活的记忆,依恋和切盼。 有责任,所以稳定,和谐 那山那人那狗 湘西乡邮员忠狗继任者唯一的儿子 人与神的差别不在相貌而在思想和行动,人们认为神做过的事和希望神做过的事,都不是我们这些肉身的人能够做到的,而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他把青春献给了他的邮路,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大山,他已经成了守护大山的山神。儿子接过的不是邮包,而是父亲未完成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1、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因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就会发现能帮助他度过一生的一条或者一种真理。但是他切不可放任自己;他必须克制自己,光有赤裸裸的本能是不行的。——歌德 5、我们可不可以说,人只是在他无法把正在想的东西想清楚的时候,才是在思考?——歌德 6、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詹姆斯·布莱斯 7、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你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诺曼·文森特·皮尔 8、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9、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瓦西列夫 10、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11、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2、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佚名 1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14、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托马斯·胡德 15、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 16、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雨果 1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18、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19、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中国人的山水观罗兰......阅读附答案

中国人的山水观罗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采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____,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采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时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丈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____,游山是为了____,玩水是为了____,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莱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固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时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芙。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1.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④段的空格处。(填写序号)A.赋诗B.旷怀C.寻真3.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请问在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完全文,你认为人对自然应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积累链接:请顺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后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中国人对山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2.A C B3.文章引用徐霞客的例子,一是为了说明徐霞客对山水的态度是为了向大地求知,他有别于一般中国人纯欣赏的态度。二是为了使文章在论证上更严谨、更透彻。(意对即可)4.要取一种“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的态度。5.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 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得再远,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血缘联系着他们的子孙。有的地方到今天还修订族谱,自己来自哪里?子孙迁往哪里?一一记载,代代相传,寻根、寻源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 游子思乡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缝进了母亲那宽厚、无私的爱。爱同样传递给儿子,儿子的心里铭记着母亲,这种养育之恩如何才报答得尽?游子带着浓浓的母爱走天涯,心里总是暖烘烘的。想家乡,想家,想亲人,还不如直接地说是想母亲所给予的温馨的回忆。 ?‘比在家庭的怀抱里觉得更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没有的,法国的这一句古歌,实在是把人情世态道尽了。?(郁达夫的《还乡后记》) ?当微雨潇潇之夜,你若身眠古驿,看看萧条的四壁,看看一点欲尽的寒灯,倘不想起家庭的人,这人便是没有心肠者,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呀!我们在客中卧病的时候,每每要想及家乡,就是这事的明证。?(郁达夫的《还乡后记》)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草窝”。“草堆”、“破窑”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曾经在那里生,那里长,那里就是你永生的回忆,到死都会念着它。郁达夫一生为求知,为救国四处漂泊;每一次离开家后,虽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塑造了理想,可思乡的滋味,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去嘉兴、杭州上学,“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而邻里亲戚,也都来送行我,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他内心满载着亲人们的祝福,满载着他们的希望离家…… 古话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树高千丈,枝繁叶茂,根在底下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保证它们的生长。秋天一来,树叶离开枝头,飘落地面,沤制肥料供给树根,如此循环往复。海外华侨退休养老时,常常想起过去,怀念故乡,有的人趁着尚能走动的身体,回家乡看看,看看儿时的伙伴,看看故乡的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赫尔曼·黑塞名人名言

赫尔曼·黑塞名人名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1.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那大概是大思想家的事。而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憎恨它以及我自己,能够怀着爱心、钦佩与敬畏来观察它以及我自己和所有生物。 2.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3.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

世界。《堤契诺之歌》 4.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5.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的极端与对立都消失即是涅槃。 6.大部分人都像被风吹落,随风飘舞,掉于地上的树叶一样。但也有与星星相似的人,他们行走在固定的轨道上,多强的风都吹不倒他们。他们本身拥有自己的法则和轨道。 7.啊,哈里,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荒原狼》 8.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

关于思考的名言名句摘抄

关于思考的名言名句摘抄 1、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 2、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厚和永远,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愈来愈大的惊讶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3、今天心里知道的事,明天头脑就明白了。——JamesStepens 4、谁有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 5、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佳。——布莱克 6、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欢乐。——爱迪生 7、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8、人们都是凭天性思考,按规则说话——恺撒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日本 11、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12、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洛克 13、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讶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 14、作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布莱希特 15、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16、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歌德

17、虚假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埃德蒙·伯克、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刘易斯·托马斯 18、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塔吉克族 19、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严重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20、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能思考,他就是自主的。——爱默生 21、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兰姆 22、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 23、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 24、宏伟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克雷洛夫

乡土之思的情怀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成因及探析 乡土之思,乡土之情怀:这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怀,正所谓人有心,花有心,总是离不开乡土的这片怀念之情,人心是生命的家园,花心是芬芳的寄托,乡土的情怀则是灵魂的折光。每个人“哇哇”落地,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从此也便对这养育我的故乡结下了不懈的情缘。追溯到多少个世纪前,我们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给了我们每个子孙后代一个很好的诠释与榜样。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上,总是有着我们恋恋不舍的情结——我们的故乡,那片留在心间淳朴的乡土情怀。 也许拥有好奇心的你不禁会问:“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当我们懂事起,它就注入了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形成了坚不可摧稳固的的意识形态?。。。。。”曾经看到一段有关“鱼和水的”小故事,其中有几句还记忆犹新: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 而我们中国人与乡土就好比鱼与水一样,彼此相依,离开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去在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精神唯一可以的寄托。而这种对乡土的依恋之情在无形中已深根蒂固。 谈古论今,我们把这种深深地情怀总是寄托在文字中,古人将这种情怀在吟诗作赋与词话中,望月思乡,寄情于物。。。而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⑤,更何况是感情充沛的人呢? 也许每一代的华夏子孙都钟情于将一汪炽热的乡土之情埋在笔尖端。记得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说到‘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忘不了他对乡土之情如此淋漓至今的剖析,将每个人内心中隐埋的情感赤裸裸撕开,从心灵上得到快感,而又终身难以忘怀这种渗透心怀的乡土纯。这种乡土情结,即使是辽阔的空间,亦或是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故乡的那方土地总是让人那样地“魂牵梦萦”,那样地依赖和守望。①春风得意时乡土在心里,侘傺失意时乡土亦在心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就像照相机的广角镜头,一下子摄入了编织乡土情结的丝丝缕缕。置身良辰美景,身心融化在大自然的恩赐中,因了陶醉自然生出“根”的遐思,乡土的温馨与芳香仿佛一下子可以触摸到,再好的景致也无法隔阻故乡的眷恋。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故乡的乡土之情诠释的正是这种对乡土的固然存生的“根”。而那些在外飘泊的游子们,总是用落叶归根来告诉自己真的情怀所属,那就是——故乡。

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

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 【摘要】:本论文着重于考察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包括他主要方面的创作,并由美国的文化现象进而探讨“黑塞热”形成的因素、美国的读者特征,再从当代的美国学者对于黑塞的评价等视角来进行黑塞作品在美国的影响研究。除了导论与结语之外,本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由文学史的基础来看黑塞作品在美国风行的现象,包括当代一些重要作家对于黑塞的评论与交流,透过文学史的角度探索形成特殊美国“黑塞热”的历史因素。第二章是探讨美国读者对于黑塞作品的接受过程,由于“黑塞热”的兴起与美国读者的特征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性,使得黑塞作品在垮掉派与美国青年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这种文化现象也引起学术界注意黑塞的作品进而展开深入的研究。第三章即着眼于学界对黑塞作品的评论加以分析,美国学术界这些年来的研究,主要落实在黑塞小说中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精神家园、艺术风格及东方概念,这也是美国学界长期以来对黑塞作品的研究重心。第四章先分析美国读者对于黑塞作品的误读现象,年轻读者们在阅读时发生了过度阐释的问题,结果使得“黑塞热”不再局限为文学和文化的现象,还扩大到社会层面。不过,站在反思的基础上,误读黑塞作品同时有其积极性的意义需要重视。第五章是关于“黑塞热”在美国兴起的因素分析。基本上,黑塞是以“自我意志”来面对个人的精神危机,因为他认为精神能随着意志而发生变化,人们只有拥有魔术般地力量才能面对危机。本文归纳黑塞在他的作品里面主要有三种特

征,同时是他提供给读者体会的精神力量,包括他的浪漫主义想法、对于主角的心理描述方式以及鼓励读者面对未来。【关键词】:黑塞浪漫主义垮掉的一代东方精神家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6;I712 【目录】:导论10-18第一章德文作家黑塞作品在美国的跨文化发展进程18-27第一节大战之前欧美文坛对黑塞作品的引介与评论18-22第二节由美国文学史的视角看“黑塞热”现象22-27第二章美国读者对黑塞作品的接受27-48第一节美国“黑塞热”的兴起及其读者的特征28-36第二节美国垮掉派运动对黑塞的接受36-42第三节美国学术界对黑塞的接受42-48第三章美国学术界对黑塞作品的评价分析48-66第一节关于黑塞小说中精神的探索与寻求48-55第二节关于黑塞小说中的艺术风格55-61第三节关于黑塞小说中的东方概念61-66第四章美国读者对黑塞的两种误读66-77第一节忽略社会秩序与规范67-70第二节过度阐释的偏误与意图70-72第三节美国读者误读黑塞作品的积极意义72-77第五章“黑塞热”在美国兴起因素之我见77-109第一节黑塞作品的精神特色77-85第二节黑塞作品的创作特征85-100第三

赫尔曼·格茨

赫尔曼·格茨 赫尔曼?格茨,又一位曾被人遗忘、最近重新被人发现的十九世纪音乐家。 赫尔曼?格茨(Hermann Goetz),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1840年12月7日出生于克尼斯堡(K?ningsberg)。当时,克尼斯堡属于东普鲁士领地的一部分,后来成了德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轰炸了该城,严重损坏了城市建筑。大战结束,克尼斯堡划归苏联。1946年,克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拉(Kaliningrad),用以纪念苏共领袖加里宁(Mikhail Ivanovich Kalinin, 1875-1946)。 格茨的父亲是位销售员。格茨有很多兄弟姐妹。据他母亲说,格茨从小就很安静、瘦弱,不喜欢与他的兄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儿。他幼年时就表现出对音乐和文学艺术的兴趣,莫扎特和席勒是他的偶像,他能背诵席勒的诗篇。十五岁,格茨还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就已尝试写一部大型钢琴曲。1857年,十七岁的格茨才有机会向路易斯?科勒(Louis K?hler)学习钢琴。 最初,格茨打算学习科学理论,所以就进了克尼斯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同时,他还在课余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比如演奏钢琴,指挥好几个业余乐队,甚至还指挥了几次歌剧演出。指挥歌剧需要对欧洲歌剧的发展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成功,尤其是指挥莫扎特的歌剧。终于,他得到父亲的同意,放弃数学和物理专业,一心学习音乐。 1860年,格茨进了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他向学院创办人斯特恩(Julius Stern)学指挥和读谱,跟大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学钢琴和对位法,向乌尔里奇(Hugo Ulrich)学作曲,同时还去管风琴班听课。在学习期间,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得到演出的机会,比如1862年4月3日,学院演出了他的《E 大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得到彪罗的高度称赞,几年以后,彪罗写信给格茨说:“你是我很高兴教过并为此感到骄傲的学生之一。” 1863年,格茨经时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的音乐家赖内克(Carl Reinecke)之推荐,得到了瑞士温特图尔市(Winterthur)管风琴师和合唱队指挥的职位。那时,他已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他希望移居瑞士后,天气会对他的康复有利。 在温特图尔,格茨很快就活跃在当地的音乐界。他演奏钢琴,演出自己的作品,给很多学生教琴,演出清唱剧和歌剧,还创立了一个合唱学会。他忙得只有假期才有时间作曲。 1868年,格茨与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劳拉?维尔特(Laura Wirth)结婚。一年后,全家搬到苏黎世郊区一个名为霍廷根

中国人的普希金情结

中国人的普希金情结 普希金的诗歌于1903年开始被翻译并传入我国,当时正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夜。他的诗歌中那种对自由和爱情的呼唤,对封建专制的反叛正好与当时的中国文化人的思想一致。鲁迅、李大钊、瞿秋白、郭沫若、茅盾、郑振铎、耿济之、臧克家、姜椿芳、胡风、艾青、田间、乔羽等学者、作家、作曲家和革命家都曾先后就普希金写文章或发表演说,译介普希金。应该说,从没有一个外国作家能引来这么多文化人的关注。 就中国人对普希金特别珍爱这一特殊现象,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研究室主任钱竞认为,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良师益友,因为他的诗歌中的人民性,与“五四”新文学要摆脱士大夫趣味、转向对人民的关注是一致的;第二,普希金所代表的进步诗人,他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特有的精神是相通的。像艾青等诗人的成长和创作就离不开这样的营养,特别是普希金的以探索人的灵魂为己任的抒情叙事诗,对于探索中的中国诗人,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表达上都深得启发。 普希金精神已融入中国新文学创作的血脉,中国在告别了旧体诗后,在诗歌的走向上不乏迷惘,而像普希金创作的那种具有强烈感情冲击力和纵横驰骋的想像力的方式,对于具有诗学性灵传统的中国诗人无疑是一种重大启迪。谢冕教授认为,我国在抒情诗方面的创作受普希金的影响较大。剧作家苏叔阳对记者说,我是这位文学天才的崇拜者,他的诗美妙无比。他对青春和爱情的赞美,他歌颂自由正义如火的热情,他把生活变成诗,用诗去写小说、戏剧、童话的天才的确是无人可比。普希金作品带给人心灵的震颤、净化的美,的确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普希金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他的创作已融入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血脉,一点不过。普希金在中国的读者是全世界除他的祖国以外最多的。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设计者姓名杜伟群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九年级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在九年级古诗词复习中,学生发现吟咏思乡情愫的诗歌确实不少。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禁问道:“老师,为什么古人会写下那么多思乡的诗句?”有些同学就回答:“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想家不能立刻回去,又没有电话打回家,就会思乡了。”真的那么简单吗?如果谁通信工具发达,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家就不会思乡,那么每年那挤破头的春运现场,那冒着严寒风雨兼程的摩托返乡大军又如何解释呢?于是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让学生探究一下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了解一下我们华夏民族“根”的文化。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自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对故乡的意识很淡薄,他们往往只在父辈的口中知道故乡所在,但体会不懂乡情的浓厚,甚至跟某些媒体唱到“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刀。”导致人情的冷漠。试想没有了思乡的根,又何谈爱国的情? 3、课题介绍 所谓乡土情结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它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拥有乡土情结的人他们不会忘记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情结不应因此消失。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本课题的研究以思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学习契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品读经典、上网查询、翻阅史料等方式与渠道,探究华夏民族的乡土情结,感受一个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教学目标: 1、学习性目标: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2、思想性目标:增强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3、行为性目标:培养深入钻研,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珍惜我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2、分工合作: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进行阅读。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是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有删改) 14.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15.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关于思考的名言句子_独立思考的名言警句

关于思考的名言句子_独立思考的名言警 句 读书学习必须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关于思考的名言句子,欢迎大家阅读。 1. 稳坐权力宝座的人很快就会学会思考安全问题,而不是图发展这一治国的最大的课题。美国诗人詹;拉;洛威尔 2. 总裁是头,没手脚有耳目,主要功能是思考的不是动作的;干部是身体,没耳目有手脚。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大师曾仕强 3. 生活中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是值得思考的大事。生活需要认真思考,也值得认真思考。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撒贝宁 4. 有两种容易悄悄过生活的方法,就是相信一切或怀疑一切。两种方法都使我们省却思考。科齐布斯基 5.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6.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7.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8. 恐怕你们不常想吧。在一年中想两三次的人已经不多。我每

星期总想一两次,所以名闻天下。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 9.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10. 我们所有最大悲哀就是嬉戏,原因是嬉戏最能妨碍我们的思考,而且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死亡。法国物理学家巴斯卡关于思考的名言句子【精选篇】1. 稳坐权力宝座的人很快就会学会思考安全问题,而不是图发展这一治国的最大的课题。 2. 人生好比一望无际的草原。驾驭着骏马奔驰在自由的并且只属于我的天地之间,这种愉快的舒畅的心情是自私的。我享受着人生带来的欢乐。 3.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4. 如果说,我喜欢的人恰恰没那么喜欢我,我又恰恰非她不可。那么我就赌一把,我不赌她会喜欢我,我赌我不后悔。 5. 人生是美的集合体,纷繁世间存在着太多你无法拒绝的美好,而人生这条路太美好,走过的人时常都在赞叹它的美妙。 6. 我愿把人生看做道路,有时平平淡淡,有时坎坎坷坷,虽然路途遥不可及,还可能苦难重重,但我却愿意享受这份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7. 人生是一瓶调味料,有苦,有辣,有酸,有甜,有咸;人生是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 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 古代诗 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屋客 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 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 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而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 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超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舒寓复杂得感情。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下了浓屋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 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是于南北朝时期。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 有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 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有诗具有活得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得情感在其中,但就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得描写就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得,相反得就是作者得情感就是在山水得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得。山水诗中完美得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就是情感得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得情感表达,但就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得思想感情,这就就是寓情于景手法得运用。 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系物得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得审美观念,同吋还要注意景物之间得合理组合、与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以山与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得基础上可以适当得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得山水情节(-)赏录言志、寓情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