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最后的终极大招给大家带来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第22课《月光曲》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天空出现的“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

月光照耀,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3、小练笔: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示例:静静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通过智取生辰纲,成功打破官军的围剿,从而揭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有具体战役的描述,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一些著名的农民起义。

但对于《智取生辰纲》这一战役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战役中的战略战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战役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吗?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的关键信息。

3.操练(15分钟)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预习提纲21—23课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预习提纲21—23课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预习提纲21—23课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什么时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间?3、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4、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分别叫什么?他们分别有哪些国家组成?5、欧洲的火药桶指哪?一战起止时间年至年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标志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巨大伤亡的战役是什么?8、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多少个国家卷入?美国哪一年对德国宣战?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什么影响?12、“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欧洲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1、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的时间和其中著名的一位叫什么?2、伏尔泰的主张是什么?3、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还有谁?、4、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5、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6、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是谁?他的科学巨著是什么?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什么思想?7、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是谁?他提出了物理学的什么论点?打开了什么的大门?8、在近代,自然科学能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根本原因是()A启蒙思想的传播 B宗教神学的衰落C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9、赵强搜集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说明作者()A反对教会的精神控制 B主张人人权利平等C倡导民主共和 D倡导君主立宪制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1、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是谁?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2、俄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是谁?他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他被称为什么作家?3、近代对世界有影响的著名画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谁?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哪些?5、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而且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的是()A但丁 B聂耳 C贝多芬 D梵高。

第二十一课 小壁虎借尾巴

第二十一课  小壁虎借尾巴
21.小壁虎借尾巴
百科知识小课堂
壁虎,又称守宫,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 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 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其中壁虎属约20种,中 国产8种,在温暖的地区、丛林、沙漠都有分布,以至全世界的热带 和亚热带国家地区的各家各户有檐篷小洞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其踪迹, 由于壁虎是季节性动物,温度于摄氏11度或以下的环境下仍然活动 的话就会死去,所以一般在亚热带地区生活的壁虎,每逢冬季就会 躲起来冬眠,故此壁虎比较少见于寒带等寒冷地区。
(爬行)
(房子)
(难看)
2.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片)白云
一(条)鱼
一(支)笔
一(个)太阳
一(头)牛
一(把)伞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因为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 住了,它只能挣断尾巴逃走。
2.小壁虎首先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
小鱼儿。没有。
3.是不是小壁虎借尾巴时没有礼貌,所 以小鱼不借给她?
不是。
4.小壁虎借尾巴的结果是怎样的?
没有借到尾巴,它自 己长出了尾巴。
5.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文(语文)
感(感动)
形近字
您(您好) 你(你们)
甩(甩掉) 用(用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难看——丑陋 掌握——控制
难过——难受
反义词:难看——美丽 难过——高兴
新——旧 借——还
1.看拼音,写词语。
bìhǔ
(壁虎)
yī tiáo
(一条)
cǎo dì
(草地)
pá xíng
fáng zi
nán kàn
本文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讲小壁虎向小鱼、老 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说明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提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同样告诉 我们遇到困难不要老想着让别人帮忙,只有经历了磨难 才能渐渐成长。

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词语

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词语

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词语
以下是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中的一些重要词语:
1. 风:一种自然力量,无色无味,能够引起空气流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传播所产生的听觉感知。

3. 轻柔:轻微、温柔,形容声音的柔和。

4. 呢喃:形容小声说话或者轻微的响声。

5. 汹涌:形容水流或者人流很急,汹涌澎湃。

6. 波澜壮阔:形容水面宽阔,波浪翻滚,气势宏大。

7.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或者钟表等声音连续不断。

8. 滴滴嗒嗒:形容水滴或者雨声等声音连续不断。

9. 哗啦哗啦:形容水流声或者雨声等声音连续不断。

10. 咕嘟咕嘟:形容液体沸腾或者冒泡的声音。

以上词语均与大自然的声音有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1课古诗三首诗意

21课古诗三首诗意

21课古诗三首诗意
1. 《山居秋暝》诗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2. 《枫桥夜泊》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3.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我会写组词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榆(榆关、榆树、榆荚)pn:畔(河畔、池畔、耳畔)我会认组词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2、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生字组词造句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生字组词造句①生字组词造句棵一棵几棵这里有几棵树。

谢谢谢感谢我想对你说一声谢谢想想念想象我很想念多年未见的妈妈。

盯盯着盯视你盯着这个东西看了好久。

言语言言语中国话是我们的语言邻邻居邻座我的邻居小姐姐长得很漂亮。

治治疗治好医生治好了我的感冒。

怪怪物奇怪这只小猫长得好奇怪哦!②生字组词棵kē(一棵树)谢xi(谢谢、花谢、感谢)想xiǎng(感想、想法、幻想)盯dīng(盯住、盯紧、盯防)言yn(发言、语言、自言自语)邻ln(邻居、相邻、左邻右舍)治zh(治虫、治理、治病)怪gui(怪事、奇怪、奇形怪状)葫h(葫芦)芦l(芦荟、芦花、芦苇)藤tng(枯藤、藤条、藤萝)蚜y(蚜虫、菜蚜)啊a(好啊、是啊、对啊)赛si(比赛、赛跑、赛车)感gǎn(感动、感觉、感人)慢mn(快慢、慢车、慢吞吞)3、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生字组词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生字组词《曹冲称象》一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课文。

文中主要讲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称出了一头的重量的故事。

其实,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这篇文章的学生都会深深记住曹冲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

称(称呼声称)柱(柱子石柱)底(海底底下)杆(笔杆枪杆)秤(台秤地秤)做(做工做作)岁(岁月几岁)站(站立车站)船(船长船只)然(然后自然)4、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生字组词造句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生字组词造句生字组词造句湾wānW左右12画海湾港湾早晨的海湾风平浪静。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21课是《伯牙绝弦》,主要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绝弦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伯牙和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音乐才华。

以下是课文的内容: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中提到了伯牙绝弦的故事,以及钟子期对伯牙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这个故事表现了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感共鸣,同时也展示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同时需要关注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同时也要学习古文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语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理解古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学习课文中的古文表达方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朋友的理解和情感,以及对自己的音乐或文化爱好进行描述。

总之,《伯牙绝弦》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文化的课文,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风筝
主备:蒋淦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拓展四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游戏对儿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鲁迅体现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思想感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导入
二、作者简介。

1、作者、代表作及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2部;散文集《朝花夕拾》1部;散文诗集《野草》1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6部。

本文选自《野草》,《野草》书前有一篇题辞,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2、重要知识点识记能力即时考查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除大量的杂文集外,代表作品集还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
散文诗集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中篇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三、学习字词
什物 shí惊惶 huáng 诀别 jué丫杈chà伶仃 líng dīng 嫌恶xián wù
可鄙 bǐ虐杀nüâ苦心孤诣 yì模样 mú蜈蚣 wú gōng 惩罚chãng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嫌恶:厌恶。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惊惶:惊慌。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
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发生的什么故事?
2、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3、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四、探究研讨:
细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五、作业
(l)以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继续探究课文的关健字词句段。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4)完成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第四部分
细读第四段:
1.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2.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二、细读第五至十一段:
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三、全文基调是悲哀的,但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

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四、合作探究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到了中年“我”才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可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5、如何理解“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但内疚和惭愧始终留在心中,怎么都无法忘记,而且还一天天地加重。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7、“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我”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为人严肃。

对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

8、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要用科学思想指导)
9、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哀。

五、小结
在我们十几年的生活中,也许也曾伤害过别人,或者感觉被别人伤害,那你是否还会时时想起呢?是愧疚还是怨恨?像鲁迅先生那样,请把你的情感也记录下下来吧,因为,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错误。

六、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练笔(可作为周记)
试着写一写曾经的那么一件事、那样一个人,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