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组歌(浪之歌、雨之歌)》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

2023最新-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火把节之歌》原文阅读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

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

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

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

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

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浪之歌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1.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 ) 祷词( ) 执拗( )俊俏( ) 衷情( ) 馈赠( )憔悴( ) 真谛( ) 天穹( )璀璨( ) 镶嵌( )翱翔( )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浪之歌导学案

浪之歌导学案

浪之歌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朗读中把握诗的节奏和美妙意境。

2、在读中理解诗人笔下海浪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诗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浪的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的深刻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爱祖国,爱世间万物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一定朗读方法,在诵读品析中感受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诗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导入:清风细雨,落花流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歌声,我们现在听到的是海浪的歌声。

听,浪花里飞出了激情,浪花里飞出了欢乐,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被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浪之歌》一、美读感知1、听读:学生听录音想象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2、个人练读: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自已练读。

要求: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节奏明快(不掉字、不加字、不错字)3、展读:学生把自已练读的成果在小组内展示,准备小组竞赛:要求:读出情感、节奏,准备2段内容展示4、竞读:分组展示。

评出最好的组,并说明好的原因。

二、朗读思考读诗思考,小组交流。

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的浪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教师明确:总的说来,作者笔下的浪是一个热情、善良、忠贞、博爱的形象。

三、品读欣赏读诗思考,小组交流。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四、精读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资料读诗思考。

小组交流。

作者借海浪之歌想表达什么感情?五、诵读提升大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的对祖国对世间万物的爱。

六、作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海岸,你心中的海岸是什么,你对她又是怎样的感情。

请以:“我心中的海岸”为题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浪之歌纪伯伦海浪海岸美人鱼等爱作者祖国世间万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Lesson 10 of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 Lesson 10 "so ngs of waves and rain"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章2:浪之歌文档实用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纪伯伦《组歌(浪之歌、雨之歌)》导学案

纪伯伦《组歌(浪之歌、雨之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10•组歌
憔悴(qidocul ):
示段序
馈赠(kul):
真谛(di):
璀璨(culcdn):
镶嵌(qidn):
酷肖(xido):
海誓山盟:
长吁(X0)短叹:
盛气凌人:
三、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淸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四、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五、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六、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

《浪之
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浪之歌》与《雨之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和深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浪和雨传达的深层情感与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海浪和海雨的声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他们对浪和雨的感受,引出课题《浪之歌》与《雨之歌》。

二、新课讲解1.朗读与初步感知•请几位学生朗读《浪之歌》与《雨之歌》,其他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讨论两首诗中浪和雨的形象特点,以及它们在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

2.深入理解•分组讨论《浪之歌》与《雨之歌》中浪和雨分别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它们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哲理。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3.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浪之歌》与《雨之歌》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讨论两首诗在主题上的联系与区别。

三、拓展延伸1.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关于自然元素的诗歌或散文,如“风之歌”、“花之语”等。

•分享并讨论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环保话题讨论•结合《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环保行为。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强调品味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方法。

2.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自然现象(如雨、雪、风等),并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组歌导学案

组歌导学案

课题:《组歌》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析读课授课时间一、教材分析:《组歌》是一首哲理诗,以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的智勇。

“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 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四、教法与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一案一单、课件六、教学过程【目标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的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他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呈现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 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整体感知】(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点拨、反馈)理解内容:1.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第六周第一节课题:10《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课型:新授编号:29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与价值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 祷.词() 执拗.() 俊俏
..()
..() 衷.情() 馈.赠() 憔悴
真谛.() 苍穹.() 璀璨
..()
..() 镶嵌
翱翔
..()
..() 丧吁.短叹() 千山万壑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课堂知识点讲解】
一、课文导入
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收集有关纪伯伦的资料明确: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

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
年早逝。

二、检查预习
检查朗读的准确性、特别是字词的读音。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的浪 __________的雨
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___的浪
滋润万物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沁人心田 ___的雨
四、品读探究、赏析形象
听读两篇散文诗,用心品味两诗中“浪”和“雨”的形象。

1、听读、跟读《浪之歌》思考: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她唱出了怎样的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节:。

5—7节:。

诗人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2、听读跟读《雨之歌》
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滋润万物传情的信使(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借雨之歌,表达诗人。

五、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
首先,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读来亲切可感。

其次,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塑造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六、模仿创作,抒写心灵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

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200字以上)
【检测反馈】
1.选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执拗(yîu)酷肖(xiào)长吁短叹(xū) B.璀璨(cuǐ càn)馈赠(kuì)千山万壑(hè)
C.真谛(dì)镶嵌(xiāng qiàn)盛气凌人(lín) D.憔悴(jiāo cuì)天穹(qiïng)海誓山盟(méng)2.选出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拟人)
B.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比喻、排比)
C.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比喻、拟人)
D.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夸张)
3.在你认为理解正确的句子后面打上“√”。

(1)“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如海浪一样。

()
(2)“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的拟人手法运用于无形的抽象事物之中,点明人的最终归宿。

()(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前个分句是写下雨时的情形,后一分句是写雨过天晴,句中可能启示我们:不经风雨,无以见彩虹。

()
(4)“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有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距离(空气)使“我”不能亲身在国土上为祖国效力。

()
4.文中的海岸与礁石分别代表什么?作者借《浪之歌》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2.你认为《浪之歌》中的“海浪”是什么样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