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合集下载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课稿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课稿

精品文档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11月17日,语组两位入职两个多月的年轻老师xx和曾xx上了汇报课,课题分别是《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高一语必修1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

课后,组内老师做了客观中肯、生动活泼的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课解读力、课堂把控感,也提出了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建议。

录下评课发言稿,以资纪念。

两位老师都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

XX老师充满东北姑娘的大气与豪爽,曾xx老师则有闽南女孩的静和温和,性格不同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的课堂风格也截然不同。

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粗放,知性与感性相结合。

例如,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内容及评价,《庭中有奇树》为代表的古人之“思”等,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知性的特点。

而让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谈感受,特别是初读后用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印象性的感觉;另外,三读三感,着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用《庭中有奇树》等例子,给学生直观地解释古人表达情感时借物寄情、借物抒情的方法,避免了我们惯常把理性的概念术语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启发学生思考、精品文档联想,进行多种解读;让学生当堂写一首情诗,写之遗所思,着重于情感的表达;配乐诵读,用心选择了和诗歌情感相匹配的音乐:这些都体现了课堂的感性特点。

不足之处:有些放处没有收回,没有找回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例如: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惋惜、悲、愁、忧、、高洁、飘逸、思、深厚、想念、情深、怅、美、幽清、寂寞凄凉”,这些或大同小异或迥乎不同的感受都正确吗?教师应该在下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甄别,哪些准确,哪些牵强,哪些站在叙事角度,哪些站在情感判断角度,哪些属于意境角度,哪些属于语言风格角度。

另外,对诗歌主人公的性别、情感的解读,真的学生的各种解读都合适吗?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男性,全篇理解起较容易顺畅,但将男子解读为一个被人抛弃的失恋者,那么明显会不符合“同心而离居”的句意;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女子,那怎么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它符合中国古代男人才外出他乡的一般情况吗?虽说对学作品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什么解读都是从本生发出的,因此,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解读的多角度起码应与本不冲突。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导学案 - 答案版

《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导学案 - 答案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使用说明】1.利用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有疑问的用笔勾画出。

2.认真书写,按时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抓住诗歌意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

3、学习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4.了解古人以花赠亲友的传统行为,感受古代一种简朴、美好的生活情调。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这样的时代,主要书写游子失志无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批评家对它评价很高,刘勰(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说它是“五言诗之冠冕”。

钟嵘(南朝文学批评家)也称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的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3.以花赠友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远方的好友。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涉.江(shè)芙蓉..(fúróng)欲遗.谁(wèi)还.顾(huán)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合作探究,感受诗句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小结
全诗着眼点
忧(功业、人才)
志(一统天下)
全诗落脚点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
心境由狭变阔, 情绪由低沉到高昂。探究综合,迁来自评价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梁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诗歌鉴赏品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 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 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 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了解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
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 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 提倡?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 方的“同心”者)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 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 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 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 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 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生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生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新授课)【学习主题】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语言积累与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请给加点词语注音。

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2.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萧统。

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2.《文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

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4.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课中学习任务一:(指向学习目标1.2.3)梳理全诗。

1.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三、四句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3.“同心”为何“离居”,诗人想借以表达何种情感?3.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拓展练习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

还,同旋。

戕: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1、“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本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
见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羁荫暧墟
二、自主学习
1、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2、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3、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三、合作探究
归去如何?
四、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