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分析《短诗三首》这三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短诗三首》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请学生阅读《短诗三首》,并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情感?- 诗歌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和象征?-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和理解?第三步:结构分析1.请学生分析《短诗三首》的结构,包括韵律、押韵、节奏等;2.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结构和风格差别,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亮点;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步:情感表达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短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主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感。
第五步:教室展示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效果,并互相欣赏和评判;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导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潜力。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希望学生能持续关注文学作品,不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郑卫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课堂六环节一、“导”——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不少于13分钟)(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然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感受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法:吟诵赏析法4、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二、导学过程:1、字音遗wèi 2、导学步骤设计⑴.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⑵.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⑶.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⑷.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⑸.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⑹.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⑺.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

课题
杜甫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4、拓展延伸
7、重读谈艺。从艺术创作角度谈谈这首诗在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借鉴?
5、达标测评
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 、 、 ,
《三别》是 、 、 。
2.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 并称为“大李杜”,(4分)
3. 赏析:”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一句好在哪里?(5分)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6分)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点
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学习
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当属“五岳”最为有名,它们分别是:
2、谈谈你对题目《望岳》的解读:
二、自主学习
3、初读感知。
1)给你认为的生僻字注音2)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3)明确这首诗的体裁:
6、再读解义。(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掌握诗句的含义,用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
三、问题探究
7、分读品景。
1)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诗人“望”岳之景?
2)诗人对这些景象的所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具体指出诗人眼中“岳”之特点。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法指导】1、读《泰戈尔诗三首》三遍后,完成导学稿中的题目。
2、认真研究“导学案”,积极思考,20分钟之内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进行质疑、补充;小组合作中,发言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音亮,表意清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长篇小说《沉船》等。
《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本课三首诗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郑振铎译)。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妻子去世。
1903年,他的一对儿女又相继夭亡。
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充满童趣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
订正栏:【自学导航】1、字词自学3、朗诵三首诗歌,尝试感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准备课堂朗诵展示。
【合作探究】读《泰戈尔诗三首》,完成下列问题。
1、《金色花》中,描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之后与妈妈嬉戏的哪四幅画面?订正栏:2、《告别》中,描写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诗中怎样表现不舍的情感的?3、(1)《榕树》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片段,都是由榕树引出来的。
这里的榕树其实也是什么呢?(2) 孩子想成为风、影子、鸟儿、鸭子,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想做什么与榕树相伴?仿照最后一段,写一段话。
《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诗三首》导学案【课题】《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体例,唐以前诗歌基本特点以及乐府诗歌相关知识。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色。
3.初学用典手法,了解其用法。
4.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一、重点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二、难点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
【学法指导】诵读法【知识链接】1.《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2.《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作品有《曹操集》。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生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二、自读三首诗,疏通诗意。
1、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2、背诵并能够默写三首古诗。
行课案一、重点探究(一)《涉江采芙蓉》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爱人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人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故乡爱人来表达思念,但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愿望,虽然两个人心心相通,但恐怕异地相思,“忧伤以终老”。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用自己的话完成)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在胡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二)、《短歌行》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歌展现了曹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对统一九州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对贤才归依的期盼。
但最突出的一点是思慕贤才。
2、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又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青衿、鹿、明月、乌鹊等指代人才,树、周公指代曹公自己。
3、细读《短歌行》,找出与“忧”有关的句子,理解作者“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忧人生之短暂,功业之未成,人才之缺乏。
最属忧人才之缺乏,到处都是诗句。
(三)、《归园田居》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题眼。
3、《归园田居》中,“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园田生活,但我们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官场,因为厌恶官场生活,归乡田园,高兴愉快。
练习案能级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芙蓉..(fú)皎.洁.(jiǎo)纤.细(qiān)札札..(yōu)阡陌....(cēncī)呦呦..(mò) 参差..(zhā)B.脉脉(xiānmò)C.羁.鸟(jī)暧暧..(ài)樊.笼(fán )守拙.(zhuō)D.吐哺.(bǔ)笙瑟..(shēngsè)机杼.(shū )三匝.(zā)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涉江慷慨杜康泣涕 B.譬如俗韵墟里故渊 C.守拙乌鹊后檐沉吟 D.树巅可掇狗吠佳宾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同心..(感情深厚)而离居B.契阔..(久别重逢)谈讌,心念旧恩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D.暧暧远人村,依依..(柔美的样子)墟里烟4.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期呆在官场里,(现在)才得以重返自然。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徒然地来往。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里的鸟怀想往日的树林,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深潭。
5.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对仗的一句是()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7.对下面诗句赏析不够妥当的一项是()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宁静,一派和谐,一派朦胧,完全因为这美似仙境的田园,才让诗人弃官归隐。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
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其后主要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使现实主义诗歌得以继承和发扬。
B.楚辞,原指楚地歌词,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和语气词“兮”,如《涉江》。
C.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官署,主要负责从民间收集歌谣,后来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北宋时的《东坡乐府》中收集的诗歌和汉乐府民歌,属于同一种体裁。
D.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是“风”“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能级二1.下列加点词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
① A. 桃李罗.堂前B. 天罗.地网 C. 门可罗.雀 D. 星罗.棋布② A.户.庭无尘杂 B. 门当户.对 C.户.枢不蠹 D.环村居者皆猎户.③ A.守拙归.园田 B. 完璧归.赵 C.咸归.附之 D.津泽皆归.其根④ A.守.拙归园田B. 守.株待兔 C.能守.其土 D. 谪守.巴陵郡2.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象?答: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吗?答:能级一1.C2.D3.D4.B5.A6.C.7.A8.C能级二1.①A排列 B捕鸟的网 C张网捕 D陈列②A门 B门第 C门 D人家③A回 B归还 C归顺 D 归聚④A安守、保持 B守侯 C保卫 D做……太守2. “尘网”“樊笼”比喻黑暗社会和官场,“羁鸟”“池鱼”比喻受束缚。
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他憎恶现实、不图宦达的感情。
3.①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②不能互换。
“暧暧”写村庄在远处模糊不清;“依依”写炊烟的模糊,描写对象不同,不能互换。
③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的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