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短诗三首导学案》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分析《短诗三首》这三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短诗三首》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请学生阅读《短诗三首》,并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情感?- 诗歌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和象征?-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和理解?第三步:结构分析1.请学生分析《短诗三首》的结构,包括韵律、押韵、节奏等;2.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结构和风格差别,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亮点;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步:情感表达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短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主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感。
第五步:教室展示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效果,并互相欣赏和评判;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导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短诗三首》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潜力。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希望学生能持续关注文学作品,不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郑卫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课堂六环节一、“导”——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不少于13分钟)(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然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法指导】1、读《泰戈尔诗三首》三遍后,完成导学稿中的题目。
2、认真研究“导学案”,积极思考,20分钟之内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进行质疑、补充;小组合作中,发言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音亮,表意清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长篇小说《沉船》等。
《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本课三首诗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郑振铎译)。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妻子去世。
1903年,他的一对儿女又相继夭亡。
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充满童趣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
订正栏:【自学导航】1、字词自学3、朗诵三首诗歌,尝试感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准备课堂朗诵展示。
【合作探究】读《泰戈尔诗三首》,完成下列问题。
1、《金色花》中,描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之后与妈妈嬉戏的哪四幅画面?订正栏:2、《告别》中,描写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诗中怎样表现不舍的情感的?3、(1)《榕树》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片段,都是由榕树引出来的。
这里的榕树其实也是什么呢?(2) 孩子想成为风、影子、鸟儿、鸭子,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想做什么与榕树相伴?仿照最后一段,写一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学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
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二、自读三首诗,疏通诗意。
1、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2、背诵并能够默写三首古诗。
第一学时
一、自读三首诗,然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一)《涉江采芙蓉》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故乡爱人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诗人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故乡爱人来表达思念,但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愿望,虽然两个人心心相通,但恐怕异地相思,“忧伤以终老”。
(二)《短歌行》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歌展现了曹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对统一九州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对贤才归依的期盼。
但最突出的一点是思慕贤才。
2、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又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
青衿、鹿、明月、乌鹊等指代人才,树、周公指代曹公自己。
(三)《归园田居》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题眼。
二、能力提升
细读《涉江采芙蓉》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芳草及兰泽等意象让人感觉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承接前文引起下文,“远道”一词为下面的情绪转折做了铺垫。
前面两句是乐景,后面所抒发的却是哀情,具有以乐景衬哀情的强烈效果。
知识补充:人们总以为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把他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有时候把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用自己的话完成)
明确: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在胡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第二学时
一、能力提升
1、细读《短歌行》,找出与“忧”有关的句子,理解作者“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忧人生之短暂,功业之未成,人才之缺乏。
最属忧人才之缺乏,到处都是诗句。
2、《归园田居》中,“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园田生活,但我们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从官场,因为厌恶官场生活,归乡田园,高兴愉快。
二、延伸拓展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1],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2]。
注[1]花朵。
[2]:经历了很长时间。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然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大家试着比较一下两首诗歌的异同。
参考译文:庭院里有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
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
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而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主要感情)。
两首诗都意境高洁,含蓄不尽,与为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