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以下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感悟:古诗意境优美,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举例:《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才能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中的修辞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池上》中的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一、《静夜思》: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池上》:分析白居易如何以荷花池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品味其诗歌的韵味。
三、《寻隐者不遇》:探讨贾岛在寻访隐者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本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经典古诗:《静夜思》、《池上》和《寻隐者不遇》。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和贾岛,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1.《静夜思》:学习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2)通过课堂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鉴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运用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三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诗,了解诗的内容和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诗歌内容的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从军行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2.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

(2)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教师提问: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①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和意境,学生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朗读课文。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接着,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前导学案(20.03.0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前导学案(20.03.07)

9、《古诗词三首》导学单《草船借箭》上交作业(20.02.28)一、读拼音,写词语。

néng nài diào dù jūn lìng zhuàng zì yǒu miào yòng shén jī miào suàn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诸()虚()妙()著()虎()炒()罪()援()惩()饮()暖()征()饥()罚()三、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用然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四、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五、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5.()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导学案
(6)启发引导
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二、探究合作
(3)自主学习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4)讨论探究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二、探究合作
(3)自主学习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4)讨论探究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2)导入新知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本节课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人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内容、领悟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人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诗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人情感;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古诗鉴赏能力;4.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富有诗意的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诗人简介、图片、动画等;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以便进行拓展;3.课堂作业:设计富有创意的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长相思》,让学生自读,注意生字的正确书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好的,以下是您需要的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的内容:一、《登鹳雀楼》1.作者:王之涣2.创作背景:唐代,王之涣任官太原太守时,登上鹳雀楼,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登高远望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鹳雀楼:古代建筑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

-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 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而过,最终汇入大海。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作者:白居易2.创作背景:唐代,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时,游览了当地的草原,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草原上的景色和自己离别时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古原草:指古代草原上的草木。

-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一岁一枯荣:形容草木生长周期的特点。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静夜思》1.作者:李白2.创作背景:唐代,李白在长安做官期间,夜晚独自思念故乡而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夜晚时分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景。

5.重点词语解释:- 床前明月光:形容夜晚明月的明亮。

- 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照耀下的地面像是覆盖了一层霜雪。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

这是学生接触古诗的较后期阶段,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文内容,标出不会的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韵律、意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导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班内



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2)亲人思征人:
达标检测
史回中心校闫李庄小学
“五步三查”模式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新授课
导学
目标
基础目标: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拓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挑战目标: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二次备课
(随堂笔记)
导入目标独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 ) 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成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 ) 的意志和豪情。
板书
设计
总结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之意,对历史的感慨之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王勃、辛弃疾、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方便学生学习。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岳、仞”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准备古诗朗读动漫。

(教师) 2.收集诗人资料及诗的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检测预习,了解诗人(用时:5分钟) 1.了解学情。

2.指名介绍作者。

1.说一说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自己是否积累过,掌握到什么程度。

2.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王昌龄、陆游、杜甫。

1.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认知并不是零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

2.学生介绍诗人的资料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进行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好诗句(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测对古诗中的重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好古诗中的生字及易错字的音。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1.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字音:仞(rèn)摩(mó)蓟(jì)襄(xiānɡ)2.读好题目的断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用时:15分钟) 1.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2.小组汇报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补充。

1.理解诗意。

(1)独立借助书中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小组汇报对古诗的理解,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全班进行交流。

《从军行》(青海湖上浓云遮暗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远望只有茫茫荒漠中的孤城玉门关。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他的身上的坚硬铠甲都被黄沙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1.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年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年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年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有困难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掌握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掌握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前导学案(20.03.0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前导学案(20.03.07)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1、了解安史之乱。
2、积累一首边塞诗写到下面:
9、《古诗词三首》导学单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了解边塞诗
在古诗中,有一部分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9.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1.了解古诗的作者。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字音:仞(rèn )岳蓟(jì)北涕(tì)泪衣裳(cháng)襄(xiāng)阳摩(mò)天轮遗(yí)憾巫(wū)山(2)多音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裳:指裙子。

衣裳(shāng)。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

(板书: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谁知道题目中的“从军”是什么意思?(明确:参加军队)3.结合注释介绍“从军行”的含义。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歌行”等大多属于乐府诗。

4.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昌龄呢?5.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唐代诗人。

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人称道。

其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离家出塞、戍守边关、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等。

板块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读两遍古诗,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教师指导“长”“还”的读音。

“长”读cháng ,“还”读huán。

4.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5.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6.学生齐读。

板块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过渡: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案:《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闻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韵律诗和绝句,对古诗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三首古诗,学会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闻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画》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表达方式。

(3)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古诗、思考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闻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画》三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并欣赏古诗的表达方式。

2.难点: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所表达的
思想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美好感受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节课,就是围绕着古诗这个话题展开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跟我一起学习。

(二)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分组阅读课文《闻雷》。

(三)课文理解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a.《闻雷》这首诗由谁写的?
b.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c.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雷声的威力?
d.这首诗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跟读这首诗,并体会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四)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分组阅读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五)课文理解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由谁写的?
b.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c.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秋夜的美好?
d.这首诗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跟读这首诗,并体会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六)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分组阅读课文《画》。

(七)课文理解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a.《画》这首诗由谁写的?
b.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c.课文中诗人对画中风景的描绘用了什么方法?
d.这首诗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想象力?
(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跟读这首诗,并体会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八)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闻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画》这三首古诗,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表达方式。

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欣赏古诗,培养自己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根据学到的古诗知识,自己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如果需要
写1500字的话,以下是继续写的内容: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是文学的精华,更是古代文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学习《闻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画》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闻雷》这首古诗。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杜牧在一个雷雨天听到雷声时的感慨和思考。

诗的前两句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作者通过描绘下雨后的空山和秋日的气候,给人一种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通过描写雷声的威力强调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生的脆弱。

最后一句“万籁此俱寂”的写法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雷声过后的安静和平静。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也能够思考自己在世界面前的微小和渺小。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陆游在秋夜对凉爽感受的吟咏。

诗的前两句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绘秋夜的
景象,诗人给人一种生动而美好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通过对秋夜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岁月的无情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感叹。

最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则是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总结。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秋夜美好的赞美以及对短暂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画》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王维对画作品的思考和赞美之作。

诗的前两句写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通过描绘山水画的特点,诗人给人一种恬静和
宁谧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通过对画作中自然景物的描绘,让人仿佛真切地看到了画中的山水。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意境的赞叹。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能够欣赏到古人的文学智慧和情感的流露。

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欣赏古诗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通过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无常。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自己的语感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快乐。

让我们用心去欣赏古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也要学会思考和珍惜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