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导学案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同步练习思维导图不见——悲之切示儿无忘——盼之深几时休——忧国忧民题临安邸游人醉——醉生梦死哀——痛惜己亥杂诗劝——爱国知识梳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林升,生卒年不详。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过关演练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或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 暖风熏得游人醉(沉醉),直(一直)把杭州作汴州。
B. 九州生气(朝气蓬勃的局面)恃风雷,万马齐喑(黑暗)究可哀。
C. 王师北定(平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你,你们)翁。
D. 题(书写,题写)临安(南宋都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邸。
2.下列字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恃:依靠B. 天公:天上的神仙。
C.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多种多样3.下列诗句中“但”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4.作者希望降下的人才是()。
A. 能振兴国家、让国家繁荣富强的人B. 能统治国家的领袖。
C. 勤劳能干、默默无闻的人。
二、填空题5.读古诗《示儿》,根据意思写词语①写给儿子们看。
________②代指宋代的中国。
________6.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王师________ 乃翁________ 北定________7.比一比,再组词。
祭________ 邸________ 熏________ 汴________蔡________ 抵________ 墨________ 咔________8.找出下列句子中写错的字,在把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古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而《古诗三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经典之作。
通过进修《古诗三首》,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的地方。
二、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3. 掌握《古诗三首》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
4. 感悟《古诗三首》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进修状态。
2. 进修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1)让学生先自读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分析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借喻。
(3)讨论古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进修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同样让学生自行阅读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孤独和思念的表达。
(3)探讨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进修第三首古诗《将进酒》(1)让学生品读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豪迈和激情。
(2)分析古诗中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作者对人生和欢乐的赞美。
(3)探讨古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快乐之道。
5. 总结归纳通过进修《古诗三首》,学生可以感悟到古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领略到诗歌的美妙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享给同砚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3. 创作一首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诗词,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和创作能力。
三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
【新知预习】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自读古诗,图画生字,多读几遍。
三、背诵古诗。
四、我会读。
1.会认的字
鸳鸯惠崇豚减
2.在课文中找到下面的生字,并用横线画出来。
融燕芦茅梅溪泛
【课堂探究】
我能猜出“蒌蒿”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呢?
【达标结习】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鸳()鸯()惠()崇()
二、从课文中画出下列词语,并写出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1.迟日:
2.泥融:
3.芦芽:
4.小溪泛尽: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讲的是(季节)的美丽景色,《三衢道中》讲的是(季节)的景色。
2.《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即、、、、和。
《古诗三首》导学案

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课件)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课件)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闯关一:解诗题,知作者:(课件)望洞庭:洞庭湖:刘禹锡:闯关二:抓字眼,明诗意。
(课件)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和:秋月:潭面:遥望:翠:青螺: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课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闯关三:多诵读,悟诗情: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①《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
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②从《望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我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
③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达标检测:1、《望洞庭》中的“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
“_________”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_________”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
诗人通过恰当的___________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
2、“能不忆江南?”通过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___________与怀念,同时与___________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2)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2)邀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其他同学欣赏并评价。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三首》的形式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朗诵等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导学案,这是我们学
习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课题:古诗三首导
学案(第一课时)。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是哪朝哪代
的诗人创作的?这些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古诗三首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古诗,然后跟读一遍,注意发音
和语调。
2. 老师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自己默写这首诗,然后请一位同
学站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读的
音节,可以举手请教。
3. 接下来,老师会逐句解析这首诗的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讲。
4. 分析完毕后,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和意境。
5.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
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和
讨论。
3. 最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古诗默写在作业本上,巩固记忆。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2《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 第一课时部编版

己亥杂诗导学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
2.诗中的“离愁”具体指什么?3.作者在诗中提到“落红”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4.有人说诗的前两句表达的“舍”与“不舍”情感是矛盾的,你的看法如何?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二、达标检测一、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3.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二、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马上作(明)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解释词语。
驱驰:横戈:2.“报主情”的“主”指的是。
“江花边月笑平生”这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3.诵读这首诗时,语气应该是()A.平静B.豪迈C.悲凉D.喜悦4.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5.查一查戚继光写的其他爱国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精品导学案

12《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齐唱歌曲,激情导入)1.师:有一首歌曲唱得好,有国才有家。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成龙、刘媛媛演唱的歌曲《国家》。
2.出示唱词,播放歌曲,学生跟着唱。
3.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这首歌曲,对爱国爱家有了新的认识。
是的,古往今来,多少人为自己的国家浴血奋战,战死沙场,多少诗人用手中的笔表达对祖国的一片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爱祖国、爱民族的强烈情感的。
4.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齐读课题。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会认“乃、熏、亥、恃”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会默写《示儿》。
3.读懂诗歌的题目,理解诗的意思。
能结合有关资料,说说诗中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体会意境,反复品味,在朗读中感悟。
3.敢于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三、字词运用(一)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要求会认的字:乃n ǎi 熏x ūn 亥h ài 恃sh ì 擞s ǒu2.要求会写的字:祭 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3.读读记记下面的词语:九州 祭奠 万事空 烟熏火燎 醉人 杭州恃才傲物 万马齐喑 哀求 抖擞 不拘一格(二)词语解释。
万事空:什么也不知道了。
但悲:只感到悲伤。
北定:向北挺进,收复中原广大地区。
家祭:家庭祭祀活动。
题临安邸:写在临安的旅店里。
题,写。
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暖风:“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游客。
本课不是指观光旅行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本课指朝代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大意。
2.结合三首诗歌,掌握托物言志手法。
3.联系诗人生平,体悟诗人品质。
《马诗》李贺
【基础检测】
1.填写成语中空缺部分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2.古诗学习小贴士: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3.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看图片,解释诗歌大意。
【巩固提高】
5.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何当”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出现的梅兰竹菊四句诗,均为托物言志之作。
【拓展阅读】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石灰吟》于谦
诗人故事:两袖清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基础检测】
1.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结合注释)
【巩固提高】
3.问题思考,感悟诗情
(1)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2)诗人借描写石灰来表现自己的何种追求?
《竹石》
【基础检测】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巩固提高】
3.回顾所学,体味诗情
《竹石》的作者是()。
诗人用()的方法,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赞颂了岩竹()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拓展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诗。
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