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第2課時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1)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4頁的例3、例4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3~5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會用等式的這一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過程:一、教學例3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今天這節課,將繼續學習與等式、方程有關的知識。

請同學們看這裡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圖意寫出一個等式嗎?提問:現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將天平的一邊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會怎樣?談話:現在天平恢復平衡了,你能在上面這個等式的基礎上,再寫一個等式表示現在天平兩邊物體品質的關係嗎?2.出示第二組天平圖,說說天平兩邊物體的品質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分別列出兩個等式嗎?3.出示第3、4組天平圖,提問:你能分別說說這兩組天平兩邊物體的品質各是怎樣變化的嗎?談話:怎樣用等式分別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變化前的關係和變化後的關係?啟發:這兩組等式是怎樣變化的?她們的變化有什麼共同特點?4.提問: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天平圖,得到了兩個結論,你能用一句話合起來說一說嗎?5.做練一練的第1題二、教學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品質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嗎?2.講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數的值,要先寫“解”,要注意把等號對齊。

3.完成試一試4.完成練一練提問:解這裡的方程時,分別怎樣做就可以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了。

三、鞏固練習1. 做練習一的第3題2.做練習一的第4題3.做練習一的第5題四、全課小結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五、作業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等式性質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質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 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目标】1.认识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利用它解方程.2.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学习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上一个式子时,结果不变.先算出等式的一边是加或减了多少.提示:解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就是把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景导入: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如果设x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 =100.你能求出x 吗?解:x =12.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复习引入1.下列式中哪些是等式? 1.abc 21; 2.3a -2b ; 3.4231-+y xy ; 4.3 5.-a ; 6.2=3=5 ; 7.3×4=12; 8.9x+10=19 9.a+b=b=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式都是方程 B.方程都是等式 C.不是方程的就不是等式 D.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3.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 =b ,那么a ±c =b ±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 =b ,那么a ×c =b ×c ;如果a =b(c ≠0),那么cb c a 知识模块二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合作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x -3=12; (2)2x =5x +18.解:两边加3,得 解:两边减5x ,得x -3+3=12+3, 2x -5x =5x +18-5x ,化简,得x =15, 化简,得-3x =18,检验:左边=15-3=12=右边, 两边除以-3,得x =-6,∴x =15是方程x -3=12的解; 检验:右边=2×(-6)=-12,右边=5×(-6)+18=-12,左边=右边,∴x =-6是方程2x =5x +18的解.一般步骤:1.利用等式的性质1逐步把方程化为ax =b 的形式;2.利用等式的性质2求出x 的值;3.将求出的x 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看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3x+1=19;(2)12x+2=5.解:两边减1,得解:两边减2,得3x+1-1=19-1, 12x+2-2=5-2,化简,得3x=18, 化简,得12x=3,两边除以3,得x=6; 两边乘2,得x=6.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等式的性质1知识模块二等式的性质2知识模块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1.方程4x-1=3的解是(B)A.x=-1B.x=1C.x=-2D.x =22.若3x=3y+1,依据等式的性质,则关于x与y的大小关系为(A)A.x>y B.x<y C.x≥y D.x≤y3.下列变形正确的个数是(B)①由6x=5x-2,得x=2;②由x+12=x-23,得x+1=x-2;③由-6x=6y,得x=y;④从等式ax=ab变形到x=b,必须满足条件a≠0;⑤由12x2+14y2=14y2-12x2,得x2=0. A.1 B.2 C.3 D.44.将等式3a-2b=2a-2b变形,过程如下:∵3a-2b=2a-2b,∴3a=2a,(第一步)∴3=2,(第二步)上述过程中,第一步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第二步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原因是没有考虑a=0时,除数不能为零.5.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3x+1=4;(2)4x-2=2.解:两边减1,得解:两边加2,得3x=3, 4x-2+2=2+2,两边除以3,得x=1; 化简,得4x=4,两边除以4,得x=1.【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2.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上好课】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上好课】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内容包括:等式的性质、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内容解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初步经历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借助天平的原理,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后面讨论较复杂的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也为以后在代数儿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2)能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目标解析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利用天平,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上节课学生刚刚接触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于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天平比较熟悉,将天平的平衡状态与等式的相等关系作对比,快速稳妥地完成等式的性质的学习比较合情合理. 本节课可以类比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学习,而等式的性质二中出现了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学生在知识的转换上可能存在着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1.什么是等式?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2.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二)情境引入猜谜语:图是一架天平,现在我把“天平”做为谜面,请你们猜一数学术语.-----等式对比天平与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号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三)自学导航观察与思考:观察视频,思考从视频中能类比出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观察与思考:观察视频,思考从视频中能类比出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归纳】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ac=bc ;如果a=b(c ≠0),那么a c =bc .)(四)考点解析例1.根据等式性质进行变形,下列变形错误的是( ) A.若x-a=y-a ,则x=y B.若ac 2=bc 2,则a=b C.若2x=x+y ,则x=y D.若x m−1=ym−1,则x=y【迁移应用】1.下列选项中,不能由已知等式a=b 推出的是( )A.a+3x=b+3xB.a-2=b-2C.ac=bcD.a m =bm 2.下列变形一定正确地是( )A.由x=y ,得x+2=y-2B.由x=y ,得2x-1=2y-1C.由x=y+1,得2x=2y+1D.由x 2=y 2,得x=y3.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变形的依据和过程. (1)若3x+5=8,则3x=8-____,依据是___________,等式的两边________;(2)若-4x=14,则x=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等式的两边__________________; (3)若2m-3n=7,则2m=7+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等式的两边______. 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5=-7; (2)0.4x=-2; (3)12x-6=-9; (4)3x-2=5x+6.解:(1)两边减5,得x+5-5=-7-5.于是x=-12. (2)两边除以0.4,得0.4x 0.4=−20.4.于是x=-5.(3)两边加6,得12x-6+6=-9+6.化简,得12x=-3.两边乘2,得x=-6. (4)两边减5x ,得3x-2-5x=5x+6-5x.化简,得-2x-2=6. 两边加2,得-2x-2+2=6+2.化简,得-2x=8. 两边除以-2,得x=-4. 【总结提升】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例如(4)3x-2=5x+6.将x=-4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 左边=3×(-4)-2=-14;右边=5×(-4)+6=-14.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4是原方程的解. 【迁移应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2+3x=-x+6; (2)-y3=3; (3)56x-13=14; (4)-a2-3=5.解:(1)两边减2,得2+3x-2=-x+6-2. 化简,得3x=-x+4. 两边加x ,得3x+x=-x+4+x. 化简,得4x=4. 两边除以4,得x=1.检验:将x=1代入方程2+3x=-x+6的左边,得2+3x1=5.将x=1代入方程2+3x=-x+6的右边,得-1+6=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l 是方程2+3x=-x+6的解.(2)两边乘-3,得y=-9.检验:将y=-9代入方程-y3=3的左边,得-−93=3.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y 所以y=-9是方程-y3=3的解. (3)两边加13,得56x-13+13=14+13.化简,得56x=712.两边乘65,得x=710.检验:将x=710代入方程56x-13=14的左边, 得76×710-13=14.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 所以x=710是方程56x-13=14的解. (4)两边加3,得-a2-3+3=5+3.化简,得-a2=8. 两边乘-2,得a=-16.检验:将a=-16代入方程-a2-3=5的左边,得-−162-3=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a=-16是方程-a2-3=5的解. 例3.已知2x 2-x=5,求多项式-4x 2+2x-8的值.解:等式两边乘-2,得-2(2x 2-x)=5×(-2). 化简,得-4x 2+2x=-10.两边减8,得-4x 2+2x-8=-10-8=-18. 【迁移应用】1.已知x=2y+3,则式子4x-8y+9的值是_______.2.若2x 2-3=5,则12x2+4=_____.3.已知23a+4=13b ,则a-12b=_____.例4.已知34m-1=34n ,试用等式的性质比较m 与n 的大小. 解:两边乘4,得3m-4=3n. 两边加4,得3m=3n+4. 两边减3n ,得3m-3n=4. 两边除以3,得m-n=43. 所以m-n >0,所以m >n. 【迁移应用】已知3a+2b+1=2a+3b,试用等式的性质比较a与b的大小.解:两边减2a+3b,得3a+2b+1-(2a+3b)=2a+3b-(2a+3b),即3a+2b+1-2a-3b=0,即a-6+1=0.两边减1,得a-b=-1.因为-1<0,所以a-b<0,所以a<b.例5.对设“〇”“△”“□”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现用天平称了两次,如图所示的天平都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式子中“□”和“〇”的关系正确的是( )【迁移应用】1.设“〇”“△”“□”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现用天平,称了两次,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天平的指针指向不正确的是( )2.如图,两个天平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与6个小球质量相等的正方体的个数为______.(五)小结梳理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自信心。
-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探索新知: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等式的性质,并尝试用这些性质解方程。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1.基础巩固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解方程方法,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例题:
(1)解方程:2x + 5 = 9
(2)解方程:3y - 7 = 2y + 5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等式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简化方程。
2.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如:线性方程。
3.能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2.提高拓展题: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总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

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

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第四单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第四单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第四单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教案一:初步认识等式的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概念。

(2)初步认识等式的性质。

(3)区分等式的左右两边。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等式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2)区分等式的左右两边的教学。

3、教学准备(1)用具:黑板、粉笔、卡片。

(2)课前准备:备好卡片,清理黑板。

4、教学步骤和内容安排(1)引入新课T: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上学过很多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是什么呢?S:不知道。

T:是等式。

那么你们知道等式是什么吗?S:说出自己的看法。

T:非常好,等式是指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如2+3=5。

那么这个等式有什么性质呢?(2)总结等式的性质S:不知道。

T:等式有以下三个性质。

1)等式两边可以交换位置。

2)等式两边可以相加减。

3)等式可以用它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也可以把它分成若干部分。

(3)区分等式的左右两边T:同学们,我们之前讲了等式的性质。

现在我们来学习等式的左右两边。

拿出卡片,上面写有2+3,我们称其为等式的左边;下面写有5,我们称其为等式的右边。

当然,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可以是一些字母或一些式子。

5、巩固练习(1)巩固练习现在,让我们来完成一下加油赛。

1)2+3+4=4+5+()(2)8-3=2+()*5(3)()-2=4-2(4)3*()=9(2)当堂辅导(3)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2和练习3。

教案二:解方程初步1、教学目标(1)认识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理解等式的解法。

3、教学准备用具:黑板、粉笔、卡片。

课前准备:备好卡片,清理黑板。

4、教学步骤和内容安排(1)引入新课T: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什么呢?S:解方程。

(2)解释等式解法T:什么是等式解法呢?等式解法就是如何使等式成立的方法。

我们拿2+3=5这个等式为例,如何使它成立?S:将2和3相加得到5。

T:非常好,这就是等式的解法-把等式的左右两边变成相等的数值。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案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数学交流素养的发展。
5.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的自信心和毅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数学情感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同时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如x+a=b、ax=b(a≠0)等。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等式的性质:介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解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如x+a=b、ax=b(a≠0)等。
-在解方程过程中,正确识别未知数和已知数,并熟练运用等式性质进行变形。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求解。
举例解释:
-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推导过程,如:用数轴表示3x=9,除以3后数轴上的点如何移动。
-在解方程时,强调找等号两边相等的部分,如:3x+2=5,先将2移到等号右边,得到3x=3,再除以3求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上数学人教版第三章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数学人教版第三章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等式性质的学习,能够熟练运用代入法、加减法、乘除法等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实际生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变形。
学生通过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能够理解不等式两边的大小关系,掌握不等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变形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如果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这类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请列举三个你们认为生活中常见的等式,并说明等式的性质。
(2)讨论并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5.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等式和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典型例题,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等式和不等式的求解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归纳方程求解的方法,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方程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五年级上册已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

其实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接触着等式,教材通过天平,呈现了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三种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印象,为学生认识方程的意义后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打下基础。

但教材中只以天平作为方程概念的素材太过单一,所以本设计以9个材料感悟后形成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辨析材料,聚类命名。

二、说学生分析在学习本内容以前,学生已近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另外学生对天平也已经认识,而且能读懂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也是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达关系的基础。

本课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学生可能之前没有这样研究的经验,所以如何二级分类可能有些困难,要做适当的指导。

方程的概念很容易掌握,但是其内涵和外延的挖掘及理解学生往往会走入误区,以为未知数只能用x表示等,让学牛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从具体的情境中提炼出数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逐步从具体走向抽象,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用语言叙述。

会用等式的性质变形等式,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准备。

3.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体会由旧等式变为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并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等式,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等式的性质的应用:解方程、证明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教学难点:等式的性质的应用,特别是解方程和证明等式。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等式的性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式的性质。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式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一些等式,思考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等式的性质。

3. 演示:通过实例演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式的性质。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

5. 应用: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证明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题。

2.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证明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发现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江苏省2012数字资源评比获奖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江苏省2012数字资源评比获奖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江苏省2012数字资源评比获奖教
案)
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执教:盐城市楼王小学曹海坤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 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1 第4—6 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难点: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1.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2.(出示“猜一猜”)师提出问题:先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并回答图中的问题。

生:图 1 表示 2 个梨与 1 个梨、3 个桃同样重,两边都拿走 1 个梨,就知道1 个梨和3 个桃同样重;
生:图2 表示1 个苹果、3 个桔子与5 个桔子同样重,两边都拿走3 个桔子,就知道1 个苹果和2 个桔子同样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完整教案请浏览:。

《等式的性质》(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等式的性质》(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等式的性质》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3. 掌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等式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黑板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等式的知识,如等式的定义、等式的特点等。

2.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式子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探究新知1. 讲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举例进行验证,如:2 3 = 5,两边同时加上1,得到3 3 = 6,等式仍然成立。

2. 讲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举例进行验证,如:2 × 3 = 6,两边同时乘以2,得到4 × 3 = 12,等式仍然成立。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

2. 强调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本质,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3篇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3篇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3篇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x=24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篇二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等式的性质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等式的性质 》教案

《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和解决简单问题。

2.理解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和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操作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复习等式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2.探究新知: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

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将一个等式变形为另一个等式。

然后,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3.巩固练习:通过多个实例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该性质进行等式变形和解决简单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4.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确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并强调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和计算准确性。

6.课后反思: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和课堂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

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

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

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三、说教学策略(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2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2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2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2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的内容主要包括等式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课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从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方程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解方程的障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过程。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式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如,买3个苹果需要9元,那么买6个苹果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引出等式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有关等式性质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等式的性质。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式的性质。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定义。

(2)提出问题:等式具有哪些性质?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究等式的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等式,探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a = ba c =b ca - c =b - c(2)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等式,探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是否仍然成立。

a = ba c =b ca / c =b /c (c ≠ 0)3.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以下方程。

a 3 = 8a - 5 = 103a = 122a / 4 = 3 (a ≠ 0)(2)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总结解题步骤。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 “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 加上或减
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 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
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

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 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 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

设计教学时, 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弓I 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 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等
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 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是一个
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方
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 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 识。

2. 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

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
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 10= 20+ 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 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 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 平两边物体的质题。

所得结果仍然是 知道“方程的解” 积累活动经验,
20=20。

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 50,x + 20 = 50+ 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
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 70,70- 20= 70- 20
x + 20= 70,x + 20-20= 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

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
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
答,板书:
x+ 10= 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
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

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 的值。

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 = 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 40代入原方程, 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
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

(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 = 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 —30 = 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

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 X+ 22= 78 (x= 100, x = 56)
(2) X-2.5 = 2.5 (X = 0, X = 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

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
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

《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

“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
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

例如,对方程5X- 12= 4X- 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 + 9 = 4X + 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 = 3。

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