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主题教学解读
地方课程教案
美丽的家乡第一课自然美景看不够教学目标: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家乡的哪些地方有美丽的景点?生说自己去过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
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师:其实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看不够、说不完,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的自然美景。
(板书课题——自然美景看不够)二、说说家乡美,感受家乡美1、小组讨论,感受家乡美景。
(播放家乡九龙岩、唐生智故居的视频短片)2、说说家乡自然美景,争当优秀小导游。
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三、说说家乡新变化1、交流典型事例,说说家乡的变化2、让家乡更美师:则哪有那个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家乡的美景,你快乐吗?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你去欣赏美景的时候,用相机记下来。
第二课家乡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2、认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继承,了解家乡大地的风情。
3、围绕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自己观点,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系科,了解家乡民俗家乡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来介绍自己了解的民俗?二、了解健康饮食,感知绿色生活谈到饮食,我们家乡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特色菜,你们能举出两例吗?(出示图片:白菜炖豆腐、东安鸡、永州血鸭)(课件展示几种家乡菜)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健康饮食?是啊!自然的恩赐无所不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材料创造我们的绿色生活。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设计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与教材特点《人自然社会》主要有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5个主题的内容。
浙江沿革主题:《大禹治水》、《秦始皇游会稽》、《卧薪尝胆的故事》浙江环境主题:《天气和我们》、《台风登陆》、《梅雨时节》浙江文化主题:《毕升和活字印刷》、《贺知章的故事》、《名人鲁迅》、《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浙江工艺》、《江南丝绸》、《南宋官窑》、《浙江木雕》、《青田石雕》、《王星记纸扇》、《湖笔甲天下》浙江经济主题:《美丽的浙江》、《千年古刹》、《避暑圣地莫干山》、《诸暨五泄》、《我的家乡》、《浙江绿茶》、和谐浙江主题:《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等《人自然社会》是和浙江关系密切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对浙江、杭州的人文、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材的特点: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4、教师和孩子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班有38位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浙江、杭州的一些景点,但对浙江、杭州总体的交通要道,历史变迁比较陌生。
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从小生长在杭州,对杭州有比较深刻地了解,也去过杭州的各主要景点,知道杭州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
其余的学生是主要随来杭务工的父母在杭州就读,对杭州的认识比较浅显,有些片面。
本学期选择了杭州的一些主要的知识内容,结合录象等进行授课,让学生喜欢杭州,认识杭州。
《我与杭州》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小组交流、播放录象等形式,学生学习的氛围较好。
《人自然社会》中选择和浙江关系密切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对浙江、杭州的人文、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1、了解杭州的概况,知道自己所在的行政区域,知道大杭州和本地的代表性景观;知道杭州的市花、市树和常见植物。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文化知识教学
地方文化特色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方文化特 色和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 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
知识。
文化遗产与传承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和 传统技艺,以及传承和保护等方 面的知识,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
识和了解。
文化交流与融合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和融合情况,包括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
历史知识教学
历史沿革与发展
历史人物与事件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 历程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基本的历 史概念和史实。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和 事件,掌握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 事。
文化遗产与传承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技艺,以及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操作的指导
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如实验操作、手 工制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实践工具的使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实践工具,如实验器材、手工 工具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
实践过程的指导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践过程,包括实践前的准备 、实践中的操作、实践后的总结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演示、视频展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同时,还可以采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和实践能力。
02
基础知识教学
地理知识教学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我国地方课程的设置和意义,理解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分析地方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设置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方课程,讨论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地方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地方文化意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地方课程的学习,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地方课程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地方课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4. 学生地方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2. 地方课程的案例和实际效果。
3. 网络资源,了解各地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地方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 结合地方特色,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4. 加强地方课程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地方课程的学习。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标题: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当地地方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和作用;2. 掌握地方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要求;3. 提高学生对本地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认知和理解;4.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地方课程,并能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二、教学内容:1. 当地地方课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本地文化、历史和传统的重要元素;3. 当地特有的艺术形式、手工艺和民间文化活动;4. 当地地方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地方课程的独特魅力;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地方课程活动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当地地方课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2.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当地文化、历史和传统等话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对本地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理解;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街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底蕴;4. 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当地特色的工艺品、绘制当地传统艺术形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本地文化的积极参与;5. 互动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地方课程展示活动,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本地地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
五、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参与度;2. 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记录和作品展示;3. 手工制作和展示活动中的作品评价;4. 地方课程展示活动的评选结果;5. 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资料;2. 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图书资料;3. 当地博物馆、文化街区等实地考察场所的联系和安排;4. 手工制作材料和工具;5. 学生展示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备。
七、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节庆活动;2. 邀请当地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进行表演和交流;3. 开展地方课程主题的调研和写作活动;4. 设计和组织学生参与地方课程的创新项目。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正文(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地方课程说明
四年级下册《地方》课程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地方》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材料:上海科技出版社、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地方》授课时间:15课时左右授课教师:王燕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一、指导思想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对于地方课程的地方本位,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服务于地方,二是立足于地方,三是归属于地方。
服务于地方,意思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解决地方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当地发展培养特殊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地方课程关注的,不是国家对于人才的宏观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标准,而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随时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既要致力于解决本地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本地的办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立足于地方,一是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为主。
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当地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具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难以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只有依靠他们,才能确保地方课程的有效性,科学性与现实性,针对性。
二是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所设计的各门课程,应充分挖掘当地所存在的各种潜力,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
归属于地方,意指在不违背国家课程目标的大前提下,地方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实施,管理,评价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插手,它的管理,督导,考核将成为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具有其自身突出的特征通用教材中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的载体,而且也使教材与实际结合,增强了实效性。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百度文库:地方课程教案第一部分:生活常识主题:拒绝白色污染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调查,学生初步了解“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知道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预防其产生。
通过此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实践,探究科学。
2.通过自主调查,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学生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法。
(课内)1.导入主题:a。
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物品(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
b。
讨论哪些地方需要使用塑料袋。
c。
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讨论原因。
2.确定小主题:a。
通过学生交流,出示图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
b。
提出问题,讨论并写在纸上,教师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1) 塑料袋有哪些危害?2) 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3) 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c。
讨论途径,如上网、查找书籍、问卷调查、实验、采访、统计、咨询等。
d。
分小组。
第二阶段:各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课外)第三阶段:汇报、成果展示。
1.小组汇报研究成果:a。
主题一:塑料袋有哪些危害?1) 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 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 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4) 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
b。
主题二: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1) 影像资料:采访市场买菜者。
2) 采访结束后,小组决定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3) 上网查找资料,发现一些惊人的数字:(投影仪出示)c。
主题三: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1) 首先应尽量选用无毒塑料袋。
邀请环保专家介绍如何区分有毒、无毒的塑料袋。
(现场实践)2) 上网查找资料。
编成小报《向白色污染挑战》。
2.教师生成整合:a。
板书:“限塑令”,有谁对这个词有所耳闻?b。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摘要:地方课程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是多学科渗透原则,第二个是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地方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旧能的将课程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自然以及生活中寻找与知识的结合点。
主题式教学主要是一种指向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主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各个学科的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接下来主要以浙江省的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为例,详细的讲述如何加强对地方课程教材的使用,及时的发现地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地方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小学生引言:一般来说,地方课程主要跟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状况相关,浙江省地方课程主要是以浙江省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能够满足当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当然,浙江省地方课程也与国家课程具有一定的关联,地方课程在于国家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共同的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具有民族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地反思当前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地方课程教材的使用效率。
一、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浙江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主要分为五大模块,但是每个模块的内容相对比较凌乱,不具有系统性。
除此之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的一定的重复性,影响了地方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1]。
(二)地方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处于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下。
《初中地方课程读本》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读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2. 通过阅读地方课程读本,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地方课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家乡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3. 地方课程读本的内容安排及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方课程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方课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讲解地方课程读本的内容安排及学习方法。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方课程读本中的相关内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地方课程读本进行自主学习。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人才。
初中地方课程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教案1. 了解地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域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家乡的自然环境: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 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介绍家乡的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 家乡的特色产业:介绍家乡的主要产业、产品特点、市场前景等。
5. 家乡的文化艺术:介绍家乡的传统艺术、民间风俗、特色美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家乡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景点、企业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地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师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具体的家乡案例,让学生分析家乡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景点、企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和不足。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乡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地方课程活动方案
地方课程活动方案《地方课程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地方文化,传承地方精神二、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四、活动地点[详细地址]五、活动对象[具体班级]六、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流程,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等。
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器材和道具,如相机、笔记本、笔、地图、指南针等。
收集和整理地方文化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艺术、文学等。
联系和安排好活动的相关人员,如导游、讲解员、专家、学者等。
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遵守纪律,尊重他人。
学生准备:查阅和了解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为活动做好准备。
准备好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相机、笔记本、笔、地图、指南针等。
按照教师的分组和分工,确定自己所在的小组和职责。
遵守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听从教师的指挥和安排。
1. 2. 3. 1. ◦ ◦ ◦ ◦ ◦ ◦ 2. ◦ ◦ ◦ ◦七、活动过程导入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地方文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问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师介绍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等,让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实地考察:教师带领学生按照预定的路线和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
教师在每个景点安排一名导游或讲解员,为学生介绍景点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积极思考、及时记录,收集和整理地方文化的相关资料。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爱护环境,不随意触摸、破坏、涂鸦景点的文物和设施。
地方课程活动方案
地方课程活动方案地方课程活动方案是指在学校、社区、城市等地方推出一系列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等相关的课程活动,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同时也提高他们对于身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方课程活动方案的实施方法、目标和效果。
一、方案实施方法地方课程活动方案的实施需要涉及多个环节,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主题: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地方文化相关的主题,例如“我们的城市历史”、“身边的自然环境”等等,这一主题将贯穿整个方案。
2. 寻找资源: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迹、自然环境等等,并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课程活动。
3. 设计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教材,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
这些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材料,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环境。
4. 实施课程:在学校、社区、城市等地方开展针对该主题的课程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实地参观、讲座、实验、电影放映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环境。
二、方案目标地方课程活动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学生对于身边文化、历史和环境的认知:通过课程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环境,提高他们对于身边环境的认知度,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这片土地。
2. 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当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和环境之后,很容易就能够产生与这片土地相同的认同感,这将会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活动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这将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活动,学生将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力、想象力、沟通能力等等。
三、方案效果那么,地方课程活动方案实施后,都会带来哪些效果呢?1. 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提升:通过地方课程活动,学生将会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提升。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2.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3.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4.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5. 学生环保行动案例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意义、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学生环保行动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学生环保行动案例。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材料。
2. 准备环保实践活动的器材和工具。
3. 制作PPT,内容包括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方法等。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讲授法)。
b. 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讲授法)。
c. 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案例分析法)。
d. 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讲授法)。
e. 分享学生环保行动案例(讲授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法)。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环保行动的实施、团队合作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课程设计解读
地方课程设计解读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XX技能和XX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理解XX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3.能够撰写关于XX学科的论文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尊重和敬畏;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关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历史发展、应用领域、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内容:XX概念的定义、XX原理的阐述、XX方法的应用。
2.第二章:XX学科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XX学科的起源、发展阶段、重要成果、代表性人物。
3.第三章: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内容:XX学科在自然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4.第四章:XX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主要内容:XX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相互影响、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观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提高环保行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3. 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保护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行动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案例素材、讨论题等教学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演练、节能减排宣传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节能减排的宣传效果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环保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黑龙江地方课程 五年级教材解读
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
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
《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
《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
《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
《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
“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
”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
《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
《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
《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
《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第3单元,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记录者;汉字,让我们认识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本课程主题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点及区别。
二、背景介绍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不仅仅是两个课程的简单区分,而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建立自身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地方课程主要基于当地文化、历史、天气等因素,加强社会文化、地理及经济等现实问题的实践性教育;而学校课程则在遵守最新教育指导方针的前提下,增强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
三、目标与要求1.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明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2.分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优势及使用的适宜范围;3.系统认识现行教育指导方针中关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具体要求。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特点1. 分析地方课程的特点,例如:以本地社会与文化为重点,侧重实践性教育,强调学生体验与感受;2. 分析学校课程的特点,例如: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及灵活应对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为重点,侧重理论性教育,强调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第二步:介绍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优势和适宜范围1. 分析地方课程的优势:例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根植本土的思想意识;2. 分析学校课程的优势:例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能力等。
第三步:介绍现行教育指导方针中关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要求1. 分析现行教育指导方针中关于地方课程的要求:例如,各地以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要求为基础,结合本地的文化和历史,融入贴近大众的社会实践;2. 分析现行教育指导方针中关于学校课程的要求:例如,坚持以实际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力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四步:反思1. 总结比较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特点及优势;2. 总结现行教育指导方针中关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要求;3. 分析本课程中学习与实践的效果;4. 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后续计划。
五、课堂练习1. 问卷调查:分析当地学生对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认识;2. 综合实践:比较某一问题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处理方式;3. 综合分析:就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展开讨论;4. 以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具体内容为例,进行思考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课程主题教学解读
作者:刘小敏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1期
主题教学是在教师确立的主体框架中围绕学生、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地方课的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注重探究学习,强化主题内容,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兴趣,服务学生发展。
多年来,我们注重地方课教学的研修,在地方课的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学质疑·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搜集素材——展示交流·深化主题”的教学模式。
自学质疑,确定主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可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
如何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呢?笔者认为,抓好自学是其中的关键。
比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曲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并在观察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们对长阳南曲、枝江楠管、兴山围鼓和秭归花鼓的基本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再读课文,此时的学生己不满足于观察课文中的平面图像和阅读课文中的无声资料,产生了追根求源的想法,问题接二连三地出来了:“曲艺与我们常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哪家店卖曲艺碟片?”“哪里有人会唱南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曲艺的基本知识,也对迷惑不解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想要探个究竟。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把提出的问题经过整理,确定了本课的活动主题:在查找资料、访谈名家、学唱曲艺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更多的民间曲艺,感受曲艺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和创新民间艺术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若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是主题研究的良好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顺利进入主题学习的第二步。
围绕主题,搜集素材
地方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寻找自我、培养个性,融入社会、热爱生活。
为了让活动真实有效,我们把主题活动分解成三个小课题:①挖掘素材,补充教材文字图片内容;②访谈名家,填补教材音像资料的空缺;③拜师学艺,学唱民间曲艺。
同时,让学生根据喜好和兴趣来确定小组课题。
语言文字比较擅长的學生选择了第一个课题,他们又分成了5个小组,其中的4个小组分别搜集长阳南曲、枝江楠管、兴山围鼓和秭归花鼓的相关学习资料,还有一组查找另外几个县的民间曲艺。
这些学生直接进微机室上机浏览和查询,并做好资料记录和打印。
善于交际的学生选择了第二个课题,这些学生谈吐大方,家庭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有机会接触名家,他们回到社区访问年长者,走进档案馆查阅资料,动用亲朋关系搜集外县曲艺的音像资料。
能歌善舞的学生选择的是第三个课题,他们在民俗文化村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人,并拜师学艺,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跟着老师学唱《悲秋》和《渔家乐》。
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得了知识,又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学生带着自己的主题,在实践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这种主体性的学习和积累为主题性的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示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深化主题,充分展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我们给予学生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将地方课堂设计得精彩纷呈。
第一小组的学生,采用有奖竞猜或抽题抢答的形式与同学们互动,将归纳后的文字图片,制成PPT,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其他同学观看和学习。
其中,有些爱好画画的学生还画出了三弦、楠管等乐器,这些弥补让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
第二小组的学生,将借到的南曲碟片播放给大家观看,同学们有了声像资料,兴趣盎然。
影音的呈现,形象而生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间曲艺的内涵。
第三小组的学生,把自己从名师那里学来的南曲唱给大家听,演给大家看,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由于学生的演唱毕竟不够成熟,我们还请来了民俗文化村的南曲名师来校教我们大家唱长阳南曲《渔舟唱晚》,同学们无不兴奋而好学,最喜欢艺术的学生还将己学诗词填入南曲的曲谱中改唱南曲,效果非凡。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明显提升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谈、唱、画、演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增
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了学科界限,突出了教学主题,使得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到了关注,交流展示和多种评价的实现了有机结合,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地方课是开拓视野、丰富人生和培养情感的工具,这里描述的仅仅是一个课例,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坚持,地方课按照上面介绍的“三步走”的模式来上,能够准确把握教学主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