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郭沫若的生平和贡献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湖南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诗人。
早年间,他积极参与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
他的文学才华使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翘楚。
郭沫若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导,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他的诗集《庐山谣》和《月夜》等作品被广泛传播并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
他致力于现代戏剧的研究和创作,提出了很多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观点。
他的代表作《忠魂》等戏剧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之外,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古代文人书法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则展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郭沫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倡导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全新的风貌。
他对于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蜕变。
此外,郭沫若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文化在现代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起来,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贡献上。
郭沫若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继续创作和探索,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郭沫若
• 不料在苗民暴动中全家殉节,唯独郭的母亲时仅一岁,由奶妈抱 着逃回四川,15岁就下嫁郭家。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将聪明的 资质遗传给了郭沫若,成全了这位20世纪中国罕见的才子。 1892年秋天,郭沫若出生了,他是脚先落地,后来他说:“这大 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郭沫若从小聪慧异常, 又调皮捣蛋,喜欢新鲜事物,好做翻案文章。这样的性格天生就 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 他与鲁迅一样,到日本去留学,学的是医,更感兴趣的却是文, 于是与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颇具领导才干的郭沫若成了 这个小圈子的领袖。 • 五四是一个思想狂飙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令人眼花缭乱。 创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们想崭露头角,天下大势格局已定, 思想是《新青年》独领风骚,文艺是文学研究会的天下。
• 浪漫主义者在世俗人生中如此窘迫,愈发激起郭沫若心理的扭曲:因 狂妄而自卑,因自卑而仇恨,因仇恨而更狂妄,满世界似乎都是自己 的敌人。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会并不因此接 纳他。 • 商务印书馆是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创造社无法染指;出版《创造》杂 志的泰东书局又在经济上盘剥他们,郭沫若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卖文为 生的文人,哀叹“我自己是充分地受过封建式教育的人,把文章来卖 钱,在旧时被视为江湖派,是文人中的最下流。因此,凡是稍自矜持 的人,总不肯走到这一步”。 • 北大教授刘半农博士在《语丝》上嘲讽他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比 歌德”,敏感而自卑的郭沫若竟然从“滩”字上读出了弦外之音,认 定刘博士深得春秋笔法,是在讽刺自己只是一个“跑滩匠”的江湖派 文人。他承认“人在落魄的时候,也有如有甚么伤痛的神经一样,感 受性是倍加锐敏的。小小的讥刺可以惨于蜂虿”。 • 他浪漫归浪漫,其实很有点世俗心,因而无法释然,难以超脱,终日 愤愤不平。田汉的舅父易梅园先生对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 说他“很有诗人的天分,但可惜烟火气太重了”。
歌德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影响新论
歌德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影响新论
侯君伟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24()2
【摘要】1919—1920年,郭沫若译介《浮士德》《三叶集》的通信与《女神》创作爆发的内在关联说明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并不晚于惠特曼。
郭沫若此时主要接受的是青年歌德形象,吸纳的泛神论起初表现为倚重个人主情的写诗策略,创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以剧曲诗歌为中心,郭沫若早期诗作显见《浮士德》混沌晦暗的宇宙和孤舟浮游的图景,塑造开辟天地、歌颂光明主题的同时反照了挣扎彷徨的内心场域,成为现代新诗史上独特的审美维度。
对歌德理智一面的深入认知后,郭沫若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知识体系融入儒道传统思想,创造性地以歌德的行动主义观阐释个人、集体与宇宙的同一思想,实现了宇宙诗学向社会实践的嬗变。
【总页数】13页(P153-165)
【作者】侯君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对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2.郭沫若五四时期的编辑实践对文学地位形成之影响述论
3.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
4.郭沫若的
“我”——兼谈五四时期个人主义思想对郭沫若的影响5.《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他的自传中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自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以及他对时代的责
任和批判。
郭沫若对时代的批判和反思是尖锐的。
他对封建制度、帝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都
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写道:“我怀着对封建制度的愤怒复仇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复仇,……我将要超脱封建帝制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他坚定地站在进步的一边,不满于现
实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不平,以革命的热情与激情对抗不义之世,用文学和革命来改变社
会。
郭沫若和歌德
郭沫若,中国四川人。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戏剧家,翻译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一九二一年,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创造为基本主题。这个主题蕴含着郭沫若“五四”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独特文化思考,字眼间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精神,洋溢着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代表,是“时代的最强音”。
歌德,德国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青,年时期,他是所谓“狂飙运动”即德国资产阶级早期文学运动的旗手。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他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高峰,对德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是植根于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文学的土壤,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几乎无例外地都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歌德、易卜生、拜伦、雪莱、托尔斯泰、契诃夫、惠特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五四”文学家们并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பைடு நூலகம்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维特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维特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分黄油面包和酸牛奶,分银毫子,“他们(小孩子们)都信赖我,什么话都对我讲。每逢村里有更多小孩聚到我这儿来,玩的兴高采烈,有什么有什么愿望都径直表露的时候,我更是快活的什么似的。”歌德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对自然和天真无邪的本性的描写随处可见。
郭沫若先生讲演“歌德与浮士德”记略
作者机构: 《时事新报》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72-73页
主题词: 浮士德 郭沫若先生 张骏祥 莱辛 刘盛 《时事新报》 席勒 海涅 研究工作 政治背景
摘要: 为了演出《浮士德》(刘盛亚先生据歌德名著,莱辛原作并参考其他有关浮士德之作品二十余种改译)一剧,中央青年剧社决定在排演之前,做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包括讲演、座谈与阅读等等,好让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员和职员,都有一点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次讲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在该社排演室举行,特请最先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到中国来的郭沫若先生讲《歌德与浮士德》,并欢迎戏剧界人士参加。
天阴雨着,听讲的社员和来宾挤满了排演室。
准十时,郭沫若先生由张骏祥先生陪着冒雨而来。
开始由张骏祥先生说明举行讲演的意义:郭先生是无须介绍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了讲桌。
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4.1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文摘要(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炙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在进入郭沫著接受异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位,^^人格精神、审美追求至雌4作经验,歌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
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
《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在郭沫若的戏厣十作品中。
J本文通过分析(婵士德》与郭沫若40年代.的6部历史悲剧的联系与承接、对比与,吱异,以此l为切叭点,对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性情气质、文艺思想、创作特征并口艺术风梏进行对比研究,以郭沫若时歌德的吸取、创造和超越,来折射“五四”—代知识分予多元肫合的丈亿陆陷-的特质。
(一)艺术与自然。
在发蜕变论者歌德,泛神论的宇宙明.是将他们联结的纽带,在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上,郭沫若比歌德更富于表现主义色彩;(二)作家与时代。
歌德和郭沫若都生活在一个处于衰退和解体状态的时代,创作倾向于主观,主情主义是=f电们思想产生共鸣的首要因素;(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郭沫若对歌德的世界文学腮鄹F常认同的,他学习歌德宏通的文化稠野和永远探索的精神,广泛“拿jP和吞畦人类文化遗产.就《浮士德》和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悲剧,奉吏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研究:(一)对历丈人物的演绎.程浮士德》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都是透过历史传奇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面影,他们赋予笔下的古代.^物以莱些现代的思想和灵魂,使其成为一定的象征.I生彤粜(二)寻求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
《浮士德》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问题: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在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中,歌德找到了人的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郭沫若则致力于发掘我们民族舍生取义的英雄精神;(三)诗性的贯注。
郭沫若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是两面派还是英雄?
很多人都对郭沫若的人品有疑问,他到底是救国救人的英雄?还是一个在报纸上阿谀奉承的小人?
我们所知道的郭沫若是课本上那个一个文学家,是中国的歌德。
有人说他是天才可以在没接触过日语的时候用一晚上的时间掌握日语。
是个天才!但是还有人多人对郭沫若的让人品抱有质疑。
因为郭沫若一个阅女无数啊,他不仅经常嫖妓,还被感染过花柳。
曾经还有过三个老婆。
在他年少的时候听从家人的安排结了婚,但是却在结婚五天之后,逃之夭夭,只留这个女人在老家泪流满面。
后来他去了日本,遇见了一个喜欢的女孩,那个女孩为了他抛弃了家人,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但是郭沫若却在享受完她的青春年华后就转身回国了,把这个为她放弃一切的女人抛弃了。
他一生可以说一直背叛。
但是这个男人在抗日的时候跑到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拯救同伴。
有的说他是个虚伪的文人,在解放后在经常写一个拍马屁的话,一面的讨厌当时的社会,还去当官。
但是郭沫若在抗战胜利后和国民党的冲突中坚守自己,在被国民党的特务折磨,命悬一线的时候都没有背叛祖国。
在那个时期很多文人都是要遭到唾弃的,就像当前的鲁迅也受过威胁,像郭沫若这种是只不过为了自保而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而受到很多人的唾弃。
其实所有人都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的优点,私生活紊乱的他却是个就战士的文人,只能说人无完人。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教师:***班级:对外汉语081班学生:田颖学号:************摘要: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
在进入郭沫若接受屏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人格精神、审美追求到创作经验,歌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
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在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中。
关键字:郭沫若歌德《浮士德》泛神论自由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 (2)1.1 郭沫若简介 (2)1.2 歌德简介 (2)第二章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3)2.1 郭沫若与歌德的历史悲剧与现实 (3)2.2 郭沫若与歌德关于人的探索 (4)2.3郭沫若与泛神论思想 (4)2.4郭沫若与歌德诗歌形式对比 (5)第三章郭沫若与歌德的影响 (6)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1.1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本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2 歌德简介歌德(1749~1832)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叶,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这种上升和发展,为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做好思想准备。
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这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的。
特别是他的《浮士德》就是以德国民族文学的形式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加以艺术概括,并从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社会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往往是学术争鸣的时代,郭沫若一生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动,实现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现代化转换的时期,中西、新旧各种文化碰撞激荡、交融互动,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诸子百家峰起之时。
作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和坚定革命战士的郭沫若,在长达四分之三世纪里活跃在这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嬗变的潮头,发起、倡导和参与了大小数百次的学术论战和学术争鸣。
他在频繁的论争中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真理,不断地求异、创新,他对文化学术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碰撞激荡的过程中千回百转而汪洋瓷肆地发展起来的。
郭沫若对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繁荣、启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春秋战国的学术争鸣尤有独到的体悟。
早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他就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可惜自秦统一中国后,文化潮流便被中断了。
”接着,他满腔热忱地预言:“以前是历史左右人的时代,以后是人创造历史的时代。
我们中国人又临到新的时代了!我们应该有计划地来创造历史。
”[1](P13)正是基于这种对历史发展、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使郭沫若像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一样,从不畏惧学术论战和争鸣,而是始终主动积极地发起和参与学术论争,以推动历史潮流、文化潮流向前发展。
说到郭沫若对学术争鸣的态度,他在1924年《整理国故的评价》中有两点见解值得注意;一是他针对当时有关国学问题的讨论,既反对“笼统地宣传国学”的倾向,又批评“笼统地排斥国学”的弊端,指出当时所谓的整理国故,充其量是一种旧价值的重新估评,并不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
它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进展上,所效的贡献殊属微末。
郭沫若强调,学术应重在“新生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既成价值的评估”。
二是他认为研究国学可让一部分人去做,但不能勉强人一例照办,由此讲到了一种多元文化观,指出:“人生的行路本自多殊,不必强天下人于一途”,“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于不同之中正可以见出大同。
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湖南省,自幼酷爱文学和艺术。
他在青年时期积极参与反对封建
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充满了高尚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
他的作品宏大而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他的代表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是一位重要的学者,他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研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为拯救和保护中国的古代文物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郭沫若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
抗日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作团体“雅韵兄弟会”的核心成员之一,为革命歌曲的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中国政府的重要职位。
他出任文化部副部长,领导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他还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总体而言,郭沫若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人文关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
他的故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代文学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推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趣谈:郭沫若晚年悲剧 3个妻子一个自缢两个子女身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郭沫若晚年悲剧 3个妻子一个自缢两个子女身亡
导语:郭沫若是中国浪漫新诗的代表人之一,他早期留学日本,在回国之后经历过南昌起义、从事过抗日救亡运动,也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是中国浪漫新诗的代表人之一,他早期留学日本,在回国之后经历过南昌起义、从事过抗日救亡运动,也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的一生有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名叫张琼华,1912年,二人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实际上并没有感情。
也因为如此,在享受了五天的新婚生活之后,郭沫若便离开了家,当时并没有与张琼华离异。
就这样,孤零零的张琼华一直独自守候在郭沫若的老家,始终受着活寡,就这样一直守候了68年。
所以,二人并没有子女。
郭沫若的第二个妻子是个日本女人,名字叫佐藤富子。
1916年,留学日本的郭沫若与佐藤富子同居,当时,佐藤富子的家人十分反对二人在一起,所以,佐藤富子为了能够陪在郭沫若身边,毅然决然的与父母断绝了关系,后来郭沫若为佐藤富子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叫“安娜”。
就这样,二人幸福的在一起同居了长达20年,并育有五个子女。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了日本,回到了中国,就此与安娜断了联系。
此后,佐藤富子为了追随郭沫若的脚步,长期生活在大连。
生活在中国的佐藤富子也曾因为想念母亲而请求回国探望,但是却一直未能实行,直到等到了1974年,80岁的佐藤富子才回到日本,可谁知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
后来,佐藤富子还曾到医院看望过生病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的第三个妻子名叫于立群,在郭沫若刚回国不久,二人就同生活常识分享。
郭沫若与歌德比较研究述评_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一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2期(总第56期)●郭沫若与中外文化 【收稿日期】 200104253乐山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 石燕京,女,北京人,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郭沫若与歌德比较研究述评3——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一石 燕 京(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 614004)【摘 要】 郭沫若与歌德的比较研究,是自1979年以来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领域里成果最丰硕的一块领地。
回顾、梳理一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前瞻其二者研究之未来是本文的目的。
笔者认为,自1979年开始勃兴的郭沫若与歌德比较研究可以1989年为界分作前后两个阶段,而以《浮士德》为其重心贯穿始终。
【关键词】 郭沫若 歌德 比较 述评【中图分类号】 I 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225(2001)02006507 尽管,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少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期间;但是,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却于20世纪70年代末,郭老去世后才真正勃兴并展开。
如今回眸,短短20年功夫,这一原来差不多是盲区领域,已经是果实累累。
据笔者初步统计:1978年至今,有关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专题论文已近200篇;专著1部:涉及国别有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奥地利、前苏联、挪威、印度、日本共10个国家;涉及外国文学作家近20个。
而在总体考察这些研究成果时,我们发现:在众多对郭沫若产生影响的外国文学作家中,最受研究者青睐、成果尤其显著的莫过于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 O lfgang Goethe )了。
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是我国目前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关系比较研究中,唯一一位出有专著,专题论文最多的作家。
如果从1979年戴震发表第一专题论文《郭沫若与歌德》[1]算起,到2000年末,有关郭沫若与歌德及其作品的专题论文已有20篇,[2]专著1部,还有不少有关论述散见于诸如“郭沫若评传”、“郭沫若自叙”、“郭沫若文学研究”等专著及各种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中。
[原创]大时代的战斗文人 郭沫若
[原创]大时代的战斗文人郭沫若无论作何解读,我们终需面对历史,大时代留有他深深的痕迹。
在我看来,郭沫若首先是一个革命者,然后才是诗人,历史学家等等。
[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12508627_1.html/ ]可以这么说,当中共第一代人物还没有意识到需要革命的时候,郭沫若已经冲杀在前呼风唤雨了。
只是他年轻,只是我们只看到他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的激情;然而他已经自觉的且先觉的走向革命了。
他天狗自诩,他孤独的嚎叫,没有去寻找他的同类。
直到中共建党很久,他依然沉迷在他自己的叫声里,没有理会他的同路人。
实际上,那时候,中国的一批觉醒者,已经在酝酿一次对旧文化的强力一击了;他的嚎叫已经有了回应。
所以,郭沫若也应该算五四运动的一员战将。
说到五四运动,我们还记得那哪些人呢?我们怎么评价他们呢?陈独秀,总司令;胡适大师,旗手兼主将;鲁迅,主将兼旗手;这些评价我认为都是实至名归的。
然而鲁迅,他是在新文化运动已经催生之际,不情不愿的被别人拉入战阵的;但是,谁能够比得了他对中国社会尖锐的洞察力,谁能够比得了他对中国旧文化深刻的批判力;他一入战阵,就一刻没有停止过叫战,至死不渝。
他的阅历他的底蕴,是当时的郭沫若等无法比的。
这里说到胡适,当时倒是可以和郭沫若有得一比;都同样年轻,都同样激情。
我看郭沫若的诗,感受到溢出天宇的激情,但就诗的艺术,好像略感苍白,自不能和后来的诗圣徐志摩比;然而这是我们今天的回看,在当时,就是这样所谓略感粗糙的新体,也足以为新文化中的诗领域奠基。
那样一个大时代,躁动的新青年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激情能够点中新青年们的神经?某种意义上,诗的成就再高,精致的情调,罗曼蒂克的离情别绪,也只是可以打动不食人间烟火的小资们和名媛似的文艺女青年了。
[ 转自铁血社区 / ]同样,年轻的胡适先生,带着他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回来了,那个世界对比我们的旧世界先进太多太多了,那里有赫胥黎有杜威,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们只闻其名,或者一知半解的东西。
郭沫若的十个冷知识!
以下是郭沫若的十个冷知识:
1.郭沫若小时候文静过人,喜欢一个人跑到僻静的山林、江边,在大自然中寻
求乐趣。
2.郭沫若喜欢打抱不平,经常为被欺凌的弱小同学出气。
3.郭沫若和几个年轻人曾到宜宾县境内的向阳山一带去学农,在向阳山“耕读
堂”当农民。
4.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描绘自己小时候“喜欢和乡里的孩子赛跑,赤着脚
在沙滩上跑,有时在浅水中浮游”。
5.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和村童在野塘游泳,或和学
校的学生结伙过渡”。
6.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在乡下跑来跑去,在宜宾县
的乡下住了几年”。
7.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和村童在野塘游泳,或和学
校的学生结伙过渡”。
8.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在乡下跑来跑去,在宜宾县
的乡下住了几年”。
9.郭沫若小时候文静过人,喜欢一个人跑到僻静的山林、江边,在大自然中寻
求乐趣。
10.郭沫若小时候喜欢打抱不平,经常为被欺凌的弱小同学出气。
这些冷知识展示了郭沫若童年时期的个性和兴趣,展现了他作为伟大文学家和革命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
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标签:郭沫若晚年文学思想一、写作背景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
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
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
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
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
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
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
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
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
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
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
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
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
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
杜甫成名则在后来。
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
关于郭沫若的故事
关于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那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啊!他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那可真是了不起!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仿佛能点燃人们内心的火焰。
他的《女神》啊,那简直就是开一代诗风的经典之作。
你能想象吗,那些文字就像是跳跃的音符,奏响着时代的强音。
他不仅仅是个诗人,还是个了不起的剧作家呢!他的戏剧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在眼前上演。
说到郭沫若的学术研究,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呀!他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彻,就像是一个考古学家,一点点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
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
但人无完人啊,郭沫若也有一些争议。
有人说他在某些时候的行为让人不太理解。
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他的全部贡献呀!就好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苹果上有个斑点,就说整个苹果都不好了。
郭沫若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思想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他虽然有争议,但他的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他,去欣赏他的成就,去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
导语: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民国学术史上一位巨子。
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情怀,挥动如椽巨笔,纵横捭阖,酣畅淋漓,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民国学术史上一位巨子。
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情怀,挥动如椽巨笔,纵横捭阖,酣畅淋漓,给民国学术的天空,留下了几多“正能量”。
郭沫若的胆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可窥一斑。
晚清民国,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知识分子身上流淌着士大夫的情怀,学术和政治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游走在政学两界,可谓常态。
总的趋势,学者和政治分途。
因为,大势已去,所以,后辈学者,就不如前两代学者,那么挥洒自如。
尊重社会分工,让学术的归学术,让政治的归政治,是所望焉!
百年中国史家,大体上,存在三种状态。
积极参与政治,政治化大于学术化,邹鲁、郭沫若,可以说走得这种路子;单纯做学问,关切政治,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可以说很有典型性;第三种,最有意思,介入政治,但,保持独立的人格,胡适、蒋廷黻两位先生,很有代表性。
笔者看来,中国新史学的两位开山,梁启超和王国维,曾经深度介入政治,但,都保持了士大夫的独立人格。
梁任公是一位“政治迷”,晚清民国的政治史上,写下浓笔重彩。
王国维先生在大历史的转型时代,保持自己的操守,忠于旧朝,甚至于1927年投昆明湖“殉清”。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际遇和因缘。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