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服侍礼仪
秦朝的宫廷生活仪仗宴会与礼仪规范

秦朝的宫廷生活仪仗宴会与礼仪规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成就和特殊地位的一个时期,宫廷生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是秦朝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宫廷秩序、展示国家威严和加强统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仪仗的庄严耀眼秦朝的仪仗是一种隆重的仪式,通过炫耀华丽的队伍和盛装来表达皇帝的尊贵地位和统治力。
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每当有隆重的场合如宴会、祭祀或外交接待时,仪仗队都会出现。
仪仗队通常由武士、仆从和宫廷官员组成,他们穿着鲜艳的华服,手持各种兵器和旗帜。
壮观的队伍排列整齐,静默地走过宫殿大厅,展示着国家的威严与神圣。
二、盛大的宴会犒赏功臣宴会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常常被用来表彰功臣、示威国力以及展示皇帝的富豪和慷慨大度。
秦朝的宴会规模庞大,需要有充足的食物、美酒和娱乐活动。
宴会上,皇帝会主持,高官显贵和重要的宾客会受邀参加。
整个宴会过程精心设计,气氛庄重而欢快,菜肴丰盛多样,美酒佳肴流光溢彩。
皇帝会与宾客亲自交谈,向功臣表达感谢与慰问。
三、礼仪规范的严谨要求秦朝非常重视礼仪规范,认为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手段。
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皇帝和官员之间的日常交往都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
例如,进见皇帝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礼,低头不敢抬眼;皇帝下旨需要接旨者先行施拜;以及在上朝时要穿着特定的礼服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彰显皇权、维护官员地位等,同时也限制了官员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四、结语秦朝的宫廷生活以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为核心,展示了国家的豪华与庄严,彰显了秦朝皇帝的统治力。
这些宫廷仪式和规范不仅仅是对权力象征的显现,还是一种维护秩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秦朝宫廷生活中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秦汉男子服饰

汉:
特点: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紧窄部分 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袍服的衣领口袒露, 穿着时其衣领的两襟相交,称为“交领”。袍服在领、 袖、襟、裾等部位缀以缘边。 汉袍在原楚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花纹图 案上发展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吸收西域 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丰富了服装图案的审 美内容。
秦汉男子服饰
制作人:** 班级:**
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思想空前的百家争鸣时 期,服装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 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一、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求结合 起来,逐渐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 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 重要影响。 二、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 形制,规定和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 纳入礼制的范畴,在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
朱红罗绮锦袍,交领曲裾,袍面为朱红色罗绮,以白 纱为缘和里,絮以丝绵。
印花敷彩绛红纱锦袍,长130厘米,通袖长 236厘米,交领直裾,以印花敷彩绛红纱作 面,以素纱为缘和里。衣面上的图案由枝 叶、蓓蕾、花蕊及花穗组成,枝蔓用阳文 版印制,谓之“印花”,其余图案则为手 工描绘,即所谓“敷彩”。
汉代官吏袍服:
曲裾袍:出现于东周,流行于西汉, 不分男女贵贱
直裾袍: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最终 取代曲裾。 原因:较为方便,有裆,不必袍服罩于外,便于劳作。
冠巾:
冠巾是古代男子必带的头衣,既表示身份地位,也折射出各时期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 美趣味。
秦代冠巾一律黑色,百姓被称为“黔首”,小吏及侍从又称为“苍头”
汉代对冠划分细致,有19种之多,有的是古制的的沿袭,有的是汉代的独创。
帻:汉代时戴进闲冠时,先戴幘,再加冠。空顶冠为未成年所服,至南北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衣着装束秦汉时期,人们的衣着装束是相当讲究的。
有许多与之有关的规定和礼仪。
正式场合下,男子穿着方巾、五彩系带、长衫护膝裤,女子则穿着束腰长袍、发髻上面插着金银珠宝。
在婚礼、丧事、祭祀等重要场合,更有专门的服饰和规定,以表明身份和地位。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其穿着也都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北方的人们喜欢穿皮衣、毛衣、麻衣,而南方的人们则喜欢穿短衫、绸袍、罗衫等。
贫苦百姓们则只能穿着土布、麻布、草编制的衣物,颜色也相对简单。
二、饮食习惯秦汉时期的人们饮食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习惯。
例如:一年四季的饮食不同、每天的三餐要按时吃、吃饭时要有规矩等等。
此外,饮食方面也讲究素雅。
尤其是贵族、学士、文人等这些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饮食规定。
饮食也与地域、职业、财富等因素有所不同。
北方人们喜欢吃面食、肉类、豆制品等,而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蔬菜、鱼类等。
贫苦的百姓则主要以小麦、杂豆、杂粮为主食,肉类则很少吃。
三、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着许多讲究,尤其是官员、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定。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该起立时起立,该跪时跪,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定。
坐车、步行、进餐等时候也有所不同,都要符合特定的规定。
此外,《礼记》中也提到了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了尊敬长者、尊重礼仪、注重规矩等。
四、婚俗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日益成熟和开放,婚俗习惯也日趋繁荣和多样化。
在婚姻方面,采取的是“媒妁之言”的方式,即是由媒人为红娘介绍,双方经过多次面谈、互相了解后,最终确定婚约。
此外,还有拜堂、交拜、交杯酒等礼仪。
百姓们一般在农历正月、三月、五月、九月等日子办婚礼,盛大而隆重。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秦朝的服饰与礼仪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制度。
本文将就秦朝的服饰和礼仪进行探讨。
一、秦朝的服饰:1. 男性服饰秦朝男性的服饰以“衣冠禽兽”为代表,采用了多种动物的图案和造型,如“鹰文袍”、“虎纹袍”等,这些图案和造型象征着秦人的勇猛和威武。
此外,秦朝男性的头冠也独具风格,有“方冠”、“缨络冠”等多种款式。
2. 女性服饰秦朝女性的服饰则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代表,注重线条简洁和流畅的曲线美。
女性的服饰以长裙为主,上面常配以腰带和衣带,突出腰部的曲线美。
此外,秦朝女性还常佩戴各式头饰和饰物,如“玉佩”、“金钏”等。
二、秦朝的礼仪:1. 尊卑礼仪秦朝实行严格的尊卑礼仪,以显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在宴会和朝见等场合,秦朝的君主和贵族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与姿势行走和坐卧,例如“三跪九叩”、“长揖下拜”等。
2. 朝贺礼仪秦朝的朝贺礼仪十分隆重。
居民需要准备礼物并前往朝廷贺寿或其他特殊场合向君主致意。
这些礼物多为珍贵的物品,如黄金、玉石、美衣等。
同时,朝贺者还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顺序排队,并进行特定的行礼动作。
3. 婚嫁礼仪在秦朝,婚嫁礼仪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婚礼上,男方需要向女方的家族献上聘礼,以示诚意和财力。
而女方则会接受聘礼,并举行隆重的嫁娶仪式。
婚礼上的仪式包括迎亲队伍的接待和各式祭祀仪式。
4. 丧葬礼仪秦朝的丧葬礼仪注重尊重和敬意。
逝者的家族需要举行盛大的送葬仪式,并准备丰盛的祭祀食物。
丧礼期间,亲属朋友要佩戴孝服,并进行一定的规定动作,如禁忌言笑和规定的行动方式。
总结起来,秦朝的服饰与礼仪在当时是独具特色并且严格规范的。
男性服饰以威武和雄壮为主题,女性服饰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
在礼仪方面,尊卑礼仪、朝贺礼仪、婚嫁礼仪以及丧葬礼仪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和仪式。
这些服饰和礼仪不仅展示了秦朝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
[VIP专享]秦汉服侍礼仪
![[VIP专享]秦汉服侍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26029f627d3240c8447efac.png)
秦汉服侍礼仪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
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
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1],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来反映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
本文拟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秦汉服饰礼仪的发展和变化。
一冠饰是服饰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戴帽,而并没有冠饰。
《尚书大传?略说》:“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领。
’”《淮南子?论训》:“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高注:“古者,盖三皇以前也。
鍪,头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时也。
”冠冕制度形成以后,人们不大看得起帽。
《说文?冒部》:“冒,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帽的功用主要是御寒,并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标志。
而冠是适应束发的发型而产生的。
它原是加在髻上的发罩,所以《白虎通?衣裳篇》称之为“巾卷持发”之具,《释名?释首饰》称之为“贯韬发”之具。
《说文?冖部》也说冠的作用是“所以?发”。
它本是和发髻结合在一起的,但其意义着重于礼仪,和着重于实用的帽不同。
所以《淮南子?人间训》说: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说:“冠足以修敬。
”人们对冠礼的重视在《礼记?冠义》中讲得更为清楚,其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冠”。
又云:“古者冠礼,笠曰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
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秦朝一代,很多方面都经历了改革,而在民间服饰方面,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动。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希望你喜欢。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
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在帛画中的着装形象是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绕襟的层数有所增加,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而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秦朝崇尚的颜色秦朝崇尚黑色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或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剧中除了秦宫里的女人,无论是秦国的大王、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喜爱穿黑色的衣服。
秦国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黑色情结。
秦国人崇尚黑色。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
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金碧辉煌,而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秦汉时期乐舞中的礼仪文化

秦汉时期乐舞中的礼仪文化(一)服饰礼仪服饰礼仪研究离不开舞者所穿服饰,对此,在研究服饰礼仪前需要对从舞者的着装服饰予以分析。
秦汉礼服以袍服为主,该服饰源自秦代,在汉代得以延续,此类服饰与棉絮内衣类似。
后来,秦始皇针对袍服制定了如下的制度:绿袍深衣为三品以上官员服饰,普通百姓以白袍为主。
秦朝在袍服方面既有内衣也有外衣,东汉之后则以外衣为主。
由于在该时期袍服盛行,因此这一时期有地位的宫廷乐舞者也开始穿着袍服,而平民乐舞者则主要以深衣和襦裙为主。
秦汉时期乐舞的服饰礼仪对后代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成为很多舞者所追求的服饰类型。
如,汉代宫廷雅乐舞主要是在宴享、祭祀等场合用的,带有十分明显的典礼性和仪式性特征。
在这些舞蹈中长袖舞是特色较为鲜明的,主要为舞蹈所用,能够展现舞蹈特色。
古代舞者以女子为主,长袖是女子舞者的主要服饰类型,他们身着大衣,用长袖或甩或抖或拖等。
具体又可以将长袖衣划分成两种形式:其一,穿裙样式。
短襦、长裙,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姿态婀娜。
其二,穿裤式样。
以长袖长襦为主,长到膝盖左右,下身穿裤子,跟随音乐舞动。
(二)动作礼仪动作礼仪也是秦汉时期乐舞中的一种重要礼仪,由于秦汉时期人们的思想还相对较为保守,所以在舞蹈动作上也相对较为保守,很多动作都有较高的传统性韵味,是对人们思想的体现。
这一时期舞蹈的动作较为固定,缺乏自由思想的融入,不过在很多舞蹈动作中都蕴含了当时的礼仪文化。
如长袖舞,它是一种古典舞种,以舞长袖为典型特征,舞者以手袖为威仪,借助于长袖交横飞舞,通过千姿百态的动作表达复杂的情感,将当时的服饰礼仪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巾舞也是汉代的一个舞种,舞者每人会在腰间佩戴一个类似于围巾的布条,并以其为主要道具跳舞,舞蹈动作委婉含蓄,将人们含蓄保守的情感体现出来,同时舞者的主次顺序、站立方位等,还将当时的尊卑礼仪等体现了出来。
(三)体态礼仪汉代乐舞是汉唐舞的发起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从民间到庙堂都有十分高超的歌舞伎人,他们舞姿和步法十分精妙,轻柔如水、飘摇如风,在足部、腰部、衣袖中充足运用柔美的舞蹈语言,却又兼具了十分浓厚的社会文化,充分展现出阳刚之美。
汉服基本礼仪 (2)

汉服基本礼仪。
一基本礼仪中的站与坐:1.站——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
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双脚稍稍分开,身体不可随意摇动,以肃立的方式,恭敬的站立。
因汉服的衣袖比较宽大,所以经立时可两手相合,掩于袖中,并自胸口自然的下垂至下腹丹田处。
注意,站立时身体切忌过分笔挺,手臂切忌僵直,让汉服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从而展现出华夏文明之美。
2.坐——汉服礼仪中的“坐”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坐”,我们现在的坐因为坐的是胡凳,所以被称为“胡坐”。
坐容:贾子曰:坐以经坐之容,胻(音横)不差而足不跌。
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这是说让我们以跪坐的方式席地而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自然垂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这种坐法也被称为雅坐。
但现在雅坐的方式已经非常少见了,穿汉服也可以胡坐且胡坐的道理与雅座相同,要身姿端正,两腿不能叉开,双手垂放在膝盖上。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性别不同双手的摆放是有差别的:男士可以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或桌子上;女士可以将双手互握,放在膝盖或桌子上,也可以将双手收拢着抱在腹部。
二基本礼仪之行礼1.正规揖礼——根据《道德经》中的说法,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为极礼。
所以在正规揖礼中,男士为左手压右手,女士相反为右手压左手。
并且要将手藏于袖中,以手加额,鞠躬九十度。
然后起身,起身同时手随着起身的动作再次齐眉,然后将手放下。
(手随着起身而齐眉的动作叫做“兴”)正规揖礼的鞠躬度数为九十度,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一般用表示于对长辈,老师及有尊贵地位的人的尊敬。
正规揖礼是一种大礼。
2.一般揖礼——一般揖礼除鞠躬度数为四十五度外,与正规揖礼相同,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一般揖礼是用于平辈之间的礼节。
秦汉的服饰文化

秦汉的服饰文化摘要服饰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技能和人类智慧的创造。
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貌的外在反映。
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秦汉时期的服饰变化及服装的形制体现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秦汉服饰文化引言: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重要的外在标志。
服饰一直存在着的作用;遮羞,御寒和装饰。
服饰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时期的文化倾向,每种文化倾向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植根于各个方面。
一服饰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必须彼此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为了抵御来自自然界的侵袭和野兽的伤害,原始人不仅群居生活,而且还共同从事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然后平均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装束是极为简单的。
无论老幼皆以树叶,兽皮为衣。
其功能也是十分单一的,只是为了遮挡烈日,抵御风雨,严寒和蚊虫,野兽的袭击。
这种完全为了生存需要而形成的装束,可以说是人类服饰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发现了粗麻葛布。
原始纺织品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想文明再次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及养蚕和丝织品的出现,无疑对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以后服饰的进步,起到了其他纺织品原料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更为我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衣冠王国,提供了最佳的物质保障。
随着纺织方面各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纺织新品种不断的出现,加上社会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服饰标准和服饰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即服饰由原来的保护身体,防寒避暑,遮羞辨性的原始功能,向着政治化,审美化,艺术化,实用化等多项功能的方向发展。
服饰是人类将自身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及联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新的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通过服饰表现出的原始的美的观念是强烈而普遍的。
发式与头饰也能直接反映出人类服饰的审美意识,通过发式的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人类在服饰方面也是不断地以更高的标准去追求美,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服饰发展的必然。
秦时妇人注意什么礼仪

秦时妇人注意什么礼仪在秦时期,妇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许多不同的礼仪要求。
以下是一些妇人在秦时期需要注意的礼仪。
首先,妇人在秦朝需要遵守严格的妇德规范。
妇德是指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
妇德规范要求妇人要谦虚、节俭、勤奋、忍让、守纪守法等。
妇人需要学会服从丈夫和公婆的命令,不得妄自尊大或横行霸道。
同时,妇人还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不抱怨或发脾气,以维护家庭和睦。
其次,妇人在秦时期也需要注重仪容仪表。
妇德规范要求妇人要有端庄、庄重的仪态。
妇人的衣着要素雅大方,不可过于奢华或暴露。
秦时的妇装主要采用长袍襦裙的形式,通常选择质地素雅的丝绸或麻布。
另外,妇人需要修饰自己的容貌,保持清洁,在妇人的妆容中,秦时的妇人偏向于淡妆,不刻意追求浓重的妆容,以突出其贤淑之气。
第三,妇人在秦时期需要注重言行举止。
妇德规范要求妇人在公共场合要言行举止得体,不可放肆轻佻。
妇人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在公众面前大声喧哗或表露过多的情感。
同时,妇人需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声誉,不可轻易接受他人的诽谤或传言。
此外,在与亲友相处时,妇人也要注意细节,懂得礼尚往来,注重友善与礼貌。
第四,妇人在秦时期需要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
妇德规范要求妇人要尽职尽责地履行管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妇人需要懂得家业管理、家务安排,以及照料子女的技能。
此外,妇人还要注重子女的教育,教会他们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勤勉学习等品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妇人在秦时期也需要遵循社会礼仪。
妇德规范要求妇人要尊重长辈、敬重师长,遵守社会规范,尽量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妇人需要注意个人修养,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家庭。
总结起来,妇人在秦时期需要遵守严格的妇德规范,注重仪容仪表,注意言行举止,重视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遵循社会礼仪。
这些礼仪规范在当时起到了规范妇女行为的作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秦朝的服饰时尚与穿戴礼仪

秦朝的服饰时尚与穿戴礼仪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服饰时尚与穿戴礼仪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秦朝的服饰时尚和穿戴礼仪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朝的服饰时尚秦朝的服饰时尚以简约、实用为主,追求实用性和方便性。
在秦朝,男子的服饰主要有长袍、裤子、公服等,女子的服饰则包括长袍、裤装、衫服等。
在秦朝的服饰中,可以看出一种极为简约的设计理念,服装上很少绣花、镶边等繁琐的装饰,而更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例如,秦朝男子的长袍通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外套,长度大约到膝盖上方;另一种是类似于现代的长袍,长度更长,可以盖住大部分的双腿。
这些长袍通常由粗布制成,材质厚实,有很好的保暖效果。
而女子的长袍则通常由细薄的绢或丝制成,手感柔软,舒适度较高。
此外,在秦朝的服饰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饰物——腰带。
秦朝男女通常都佩戴腰带,腰带不仅可以收紧服装,还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秦朝的腰带多为宽带,带子上常常会用金属或玉石等做装饰,使整个人的形象更加庄重、高贵。
二、秦朝的穿戴礼仪秦朝的穿戴礼仪对于身份地位的体现非常重要。
在秦朝社会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穿戴规范和礼仪要求。
首先,对于贵族阶层来说,他们着装的规范非常严格。
他们的服饰通常由名贵的丝绸、绢布等材料制成,而且会有更多的装饰物品,如金属的配饰、珠宝等。
此外,贵族的服装颜色也有所区别,比如代表权力和权威的红色经常被贵族使用。
此外,贵族也要根据不同场合穿着不同的服装,以示尊重。
其次,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虽然穿着要求没有贵族那么严格,但也有相应的规范。
他们的服装通常以粗布为主,款式简单实用。
在礼仪方面,平民百姓在举行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时也会穿上更加庄重的服饰,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
最后,对于儿童来说,穿戴礼仪同样重要。
在秦朝,儿童的服饰通常比较简单,材质多为绢布等柔软材料。
儿童的穿戴礼仪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孩通常佩戴青丝绒帽,女孩则佩戴丝质发饰,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单纯。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习俗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习俗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因为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封建制度,而且也对服饰与礼仪习俗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服饰与礼仪习俗,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服饰习俗秦朝的服饰以华丽、庄重为主,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
男性主要穿着袍、裤等。
袍是一种宽松的长袍,由宫廷官员、特权阶层和贵族阶层穿着。
在这些人群中,袍的颜色通常是亮丽的朝阳红或骤雨紫等,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类似于衬衫和长裙的服装。
衬衫通常是白色或淡色的,长裙则与衬衫相匹配,具有舒适和实用性。
不论男女,秦朝人都戴着帽子。
男性主要戴黑色或蓝色的圆硬帽,而女性则戴有装饰和亮丽颜色的帽子。
帽子的形状和颜色也是表达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方式之一。
二、礼仪习俗秦朝的礼仪习俗主要体现在宫廷、官员和民间各个方面。
其中,宫廷礼仪最为庄重严肃。
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礼仪的规范和传承。
宫廷君主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严谨的仪式,包括着装、行动和言辞等方面。
朝会和宴会是展示权势的场合,礼仪更加繁复庄重。
官员和贵族也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称谓、礼仪动作和言谈举止等方面。
而在民间,秦朝的礼仪也是得到普及的。
例如,丧葬礼仪在秦朝非常重要。
人们通常举行盛大的葬礼活动,包括举行祭祀仪式、磨灵杯、扫墓等。
这些仪式不仅展示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帮助了人们处理丧亲之痛。
三、秦朝的影响秦朝的服饰与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服饰方面,秦朝的华丽、庄重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封建时代。
后来的王朝如汉、唐、明、清等,也都延续了一些秦朝时期的服装元素,例如绸缎、袍子等。
其次,在礼仪习俗上,秦朝的规范和庄重为后世的礼仪文化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在秦朝得到充分发扬,对社会礼仪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从而保留并传承了秦朝礼仪习俗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秦朝的服饰与礼仪习俗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权力秩序。
汉服文化礼仪知识点总结

汉服文化礼仪知识点总结汉服礼仪是指在穿着汉服时应遵循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规矩。
这些规矩类似于西方的礼仪和礼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详述一些汉服文化礼仪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理解汉服文化有所帮助。
一、穿着汉服的礼仪1、穿着汉服时,应当端庄得体,不可随意摆动衣袖或者拖地拖水。
2、女性穿着汉服时,头发应该梳理得整洁,不可乱挽乱扎。
3、男性穿着汉服时,头发应该梳理得整洁,不可披散到额外。
二、走路的礼仪1、穿着汉服行走时,应当小心翼翼,不可大步流星或者踉跄前行。
2、在庄重场合,女性应当小步走路,男子应当手系衣襟走路。
3、在活泼场合,男女都可以自由行走,但需要注意不要拉扯衣角。
三、坐姿的礼仪1、女性穿着汉服时,应当坐得端庄,不可松懈懒散。
2、男性穿着汉服时,应当坐得端庄,不可松懈懒散。
3、在正式的场合,男女均应该端坐不动,不露不乱。
四、交流的礼仪1、在正式场合,应该以言辞谦和,不可语气傲慢。
2、在亲切的场合,应该以言辞谦和,不可言词刻薄。
3、交流时应该注意不可以过于亲密,也不可以太过冷漠。
五、盛宴的礼仪1、在古代,人们在盛宴时会穿着汉服,坐在席上以交谈为主,不可呼朋引伴,声音大呼。
2、盛宴时应当遵循宴席礼仪,不可过于放肆吃喝,也不能挑食挑饭。
3、盛宴时应当慎重举杯敬酒,不可敷衍了事,也不能过于殷勤。
六、参加婚礼的礼仪1、参加婚礼时,应该穿着整洁得体的汉服,不可搭配过于花俏的装饰。
2、参加婚礼应当慎重行动,不可过于欢快张扬,也不可以懒散放纵。
3、参加婚礼时应当尊重礼仪,不可过于干涉和插手他人的私事。
七、参加宴会的礼仪1、参加宴会时,应当穿着得体的汉服,不可过于庄重或者随意。
2、参加宴会时应当尊重礼仪,不可过于随意挑剔宴席上的饮食。
3、参加宴会时应当礼貌待人,不可过于自我中心或者干扰他人交流。
八、参加祭祀的礼仪1、参加祭祀时,应当穿着正式的汉服,不可过于随意或者随性。
2、参加祭祀时应当肃穆表情,不可过于轻松或者随意。
秦汉时期的礼仪

秦汉时期的礼仪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秦汉时期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秦汉时期的礼仪射箭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就发明了弓箭,用于狩猎。
后来弓箭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之一,射箭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体育运动之一。
西周时,射箭不仅是军事项目,还是学校学习的重要内容,列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由于尚武和学校的教育,射箭成为了重要的体育项目,是男子最起码的本领和礼仪。
秦代重视兵射,它的要求是射远和命中率高,射箭成为一种比赛项目在军队中展开。
汉代分为步射和骑射两种,步射主要在中原地区,骑射主要在北方的匈奴地区。
这一时期,精于射箭的人很多,如韩焉善骑射,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官至上大夫;李广夜引弓,成为佳话。
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的箭法专著,如《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说明箭术在那时已经精熟了。
古代的射箭运动击剑击剑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培养人机智、灵活和勇敢的1/ 8一项体育项目。
秦汉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风,皇室、贵族、士大夫无不佩剑,甚至文人学士也以佩剑为荣,击剑之风盛行。
秦末,刘邦夜行斩蛇,后习剑之风大盛。
如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东方朔从十五岁时学习击剑。
由于击剑的盛行,出现了一些精于剑术之人,称为“剑客”。
汉武帝时许多剑客云集长安,进行击剑比赛。
击剑逐渐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在击剑中双方往往互不相让,形成“盛色而相苏”的现象,如:淮王刘安的太子,自认为剑术高超,天下无敌,与人进行比赛,结果受伤而败。
秦汉时期,击剑还逐渐形成了“剑舞”的方式,是将剑术和舞蹈相结合的一种用于表演的娱乐项目,可以有双人舞剑、一人多剑等。
足球足球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足球。
足球是用皮革制成外皮缝制而成的,在里面填充一些轻软的毛发之类的东西。
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比赛方法。
第二章秦汉服饰

1
俑汉 。墓
出四 土川 簪成 花都 妇永 女丰 陶东
1954
俑口( 。出
土挽 西年扁 汉陕平 拂西式 袖省髻 舞西的 女安妇 彩市人 绘白 陶家
9
湖 北 云 梦 睡 虎 地
号 秦 墓 出 土 竹 笄 。
野 猪 纹新 透疆 雕木 铜垒 牌县 饰东 。城
随着汉朝政治的巩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
内外交流的日异活跃,致使汉代的衣冠服饰亦日趋
于华丽。从马王堆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的丝绣织品
中可以看到,华丽的服饰生动的再现了汉代独特的 装饰风格与特点,并反映出了汉代纺织业的高超水 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 础。
第二节 男子的袍服与佩饰
一.袍服的盛行 秦汉时期男子的袍服盛行,这一时期的
左,介帻;中,平帻;右,平帻
3.履:
舄
丝履(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袜(1972年湖南长沙 马王堆1号墓出土西汉素绢 夹袜,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四节 汉代女子的服饰
一、女子的几种袍式深衣类服饰
穿绕襟深衣 的妇女(湖南长 沙马王堆一号汉 墓出土帛画局部, 选自黄能馥、陈 娟娟《中华服饰 艺术源流》)
》
中
穿 直 裾 袍 的 汉 代 女 子 陶 俑
直裾女服图
素纱襌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 墓出土实物 )
二.襦裙 汉代襦裙
绘 制 的周 彩汛 色、 汉高 代春 襦明 裙在 装《 。中
国 历 代 服 饰
》
中
三.秦汉女子的发型、首饰、佩饰、履
山东嘉祥 汉墓出土,梳 堕马髻的妇女 陶俑。
人号 物墓
堆 汉 墓戴 出长 土冠 著、 衣穿 木袍 俑服 )的
汉服基本礼仪

汉服基本礼仪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汉服的着装礼仪

汉服的着装礼仪汉服的着装礼仪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有关汉服的着装礼仪,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穿汉服的基本要求:1、穿汉服的态度: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具有一个“诚敬”的心态,诚敬根本是要事事端正。
2、仪容仪表:1)整洁: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保持汉服服饰整体的整洁,服饰没有污迹和褶皱.2)指甲:保持清洁,不可留长指甲、不可涂彩色指甲油,只可涂抹无色保护性指甲油。
3)头发:整齐、清洁、光亮、无头屑、不凌乱,不留怪异发型,染花色发型,提倡保持本人发质的自然本色,女士要根据所穿的汉服款式,梳理出相应的发式或戴义髻,男士如果是长发要束起。
4)面部:保持整洁,无眼垢、耳垢,面色均匀;男子胡须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妆。
5)袜子:黑色或深色袜子,无破洞。
6)裤子:可以穿深色西裤,不能穿牛仔裤和带条纹的运动裤。
7)布鞋:我们提倡穿汉服时穿着布鞋(有条件可穿翘头履)男士的布鞋一般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纯白色(丧礼除外)的任何布鞋。
在不参与重大礼仪(特别是祭祀活动)普通活动除祭祀外,女士尽量穿布鞋,初入门不适应也可以穿平底方便鞋和坡跟布鞋,男士可以穿黑色方便鞋8)香水:如涂抹香水,应使用清新、淡雅的气味,涂于耳背及手腕处。
9)个人卫生:身体、口腔、双手和鞋袜清洁无异味,牙齿无残留物,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3、注意事项:1)穿着汉服时,建议穿纯白色的'汉服外衣,丧礼除外。
2)穿着汉服时,建议不穿旅游鞋、球鞋和长筒皮靴。
3)穿着汉服时,建议不要把内衣外穿。
4)穿汉服时,必须穿中衣(内衣),现代的内衣不能露出。
5)穿着汉服时,不能穿高领毛衣和衬衣。
6)穿着汉服时,不能披头散发,整个额头和耳朵要露出来。
7)穿着汉服时,要把鞋带,腰带和冠带系紧。
8)穿着汉服时,不能抽烟,不能在礼仪、工作和行走中吃任何食物。
二、穿汉服的基本礼仪:1、站立:1)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士左手压右手,女士右手压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间,离胸口有一定的距离。
古代君臣之礼的变迁,从跪坐到叩拜,历经千年的演变之路

古代君臣之礼的变迁,从跪坐到叩拜,历经千年的演变之路引言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礼制,其中包括君臣之礼。
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必然存在一个名义上的领导者或统治者,而统治者的诞生必然伴随着臣民,统治者与臣民间的礼制称之为“君臣之礼”。
礼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古人统治国家的手段,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离开礼制。
先秦时期的君臣之礼从古至今,中国始终保持尚礼的优良传统,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不同的阶层都有相对应的礼制制度,且等级越高的人规矩越多,需要遵循的也更加严格,最典型的就是君臣礼仪。
君臣礼仪,顾名思义,是君主与臣民间的礼制规定,但最初的君臣之礼,并未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从某个方面来说,二者地位平等不分贵贱,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有身份贵贱的区别。
先秦时君主与臣民间的礼仪是相互的,不仅臣子给君主行礼,君主也要反过来给他们行礼,这叫“还礼”,因此,两者不是奴仆关系,而是相互平等。
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分为举止、称谓两大礼节,举止性礼节又包括站立礼仪与跪拜礼仪。
行站立礼时,君主需要向臣子行揖礼,具体方式《周礼》中多有记载。
据说,周王面见诸侯,对异姓诸侯行土揖,肃立站直,双手抱合,左手上,两手相对,身体约为30度,手稍往下,随后起身。
对有血缘关系的诸侯行时揖,与土揖不同,时揖的手心要向下,起身后手臂自然垂直。
若诸侯与皇帝一个姓,礼仪则为天揖,推手时双手举过头,到眉心的位置,身体大约60度,起身后保持立容。
如果是面见自己的臣民,上朝时要对官员行揖礼,孤、卿挨个作揖,大夫按不同等级作揖,士揖三次。
大臣作揖结束,周王还还要向朝廷两侧的侍从行礼,所有礼仪结束后,臣子会对周王行礼,开始上朝。
即周王每次上朝,需要对臣民行揖礼,不管是孤、卿还是地位最低的太仆,都不能落下。
之后就是跪拜礼。
先秦时君臣均席地议事,当时也没有椅子,所以出现了很多跪拜礼,例如稽首、空首等等,但当时的君主也会给臣子行跪礼,《礼记》对此有大量记载,这是出于尊重,为表心意,君主甚至会向其他国家的大夫行跪拜礼,之后还要给自己臣子中为大夫的人行,目的是为了感谢他对国家的付出。
透过秦汉服装看中国传统文化之礼

透过秦汉服装看中国传统文化之礼“礼乐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标志,在这一思想领导下,千百年来历代君王以“礼”正君臣、设制度;百姓以孝齐家,以“礼”正父子、夫妇等。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节,制度等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代的服装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礼”的威严。
商代的时候,人们的缝纫技术开始提高,同时,服装也产生了一定的层级性。
商周专门设置司服官职,不按照实际等级穿衣要受到劓刑。
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朝,人们对“礼”日益重视,各种冠服制度也更加完善。
先从冠说起,不同身份的人须戴不同的冠。
文吏儒士戴进贤冠,武官自然戴武冠,诸侯上朝祭祀要戴委貌冠,至于皇帝,则是最高级的冠——冕。
《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当百官上朝觐见皇帝时,浓密的垂旒隔开了他们与天子的视线,既显示了龙威,又让百官难以揣摩天子之意,只能尽心议事。
至于冕服,在颜色、花纹、样式上都有明确的区别。
“秦得水德而尚黑”,故而,秦朝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因此后人就有“白丁”的说法。
汉天子则是“衣裳玄上纁下”,冕服上有十二华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既寄托了人们对天子的期望:稳重、应变、细致等,又显示出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日月星辰都降临在了天子身上,还有谁敢僭越、对天子不尊呢?汉代还规定,百姓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
知道西汉末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最后是鞋子,鞋子分为履、屦、屩、舄等。
其中,xi最尊贵,因为它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用,同时在颜色上也有严格区分。
“古者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剑履上殿。
”上朝“解履”是对皇帝的尊重。
以上是对秦汉冠服制度的简单介绍,这些制度中,无时无刻不显现出等级森严的礼法。
其实,不只是秦汉,纵观整个历史,人们对服装中的“礼”都是极其重视的,因为服装是一个人的脸面,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服侍礼仪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
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
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1],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来反映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
本文拟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秦汉服饰礼仪的发展和变化。
一冠饰是服饰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戴帽,而并没有冠饰。
《尚书大传?略说》:“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领。
’”《淮南子?论训》:“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高注:“古者,盖三皇以前也。
鍪,头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时也。
”冠冕制度形成以后,人们不大看得起帽。
《说文?冒部》:“冒,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帽的功用主要是御寒,并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标志。
而冠是适应束发的发型而产生的。
它原是加在髻上的发罩,所以《白虎通?衣裳篇》称之为“巾卷持发”之具,《释名?释首饰》称之为“贯韬发”之具。
《说文?冖部》也说冠的作用是“所以?发”。
它本是和发髻结合在一起的,但其意义着重于礼仪,和着重于实用的帽不同。
所以《淮南子?人间训》说: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说:“冠足以修敬。
”人们对冠礼的重视在《礼记?冠义》中讲得更为清楚,其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冠”。
又云:“古者冠礼,笠曰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
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把冠礼引申为治国之本,可见古人对冠礼的重视。
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20岁行冠礼而**,行冠礼是他们一生中的头一件大事,所以《仪礼》的头一篇就是《士冠礼》。
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和式样非常多,尤其秦正处在封建礼制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冠制上变化不定,自古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
”汉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为基础,如秦的通天冠,为始皇之常服,汉天子仍延用,如《汉官仪》所云“天子冠通天”。
但汉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
首先,冠加帻和不加帻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支页,所以安物。
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
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
其后稍稍作颜题。
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
……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
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
”从考古资料看,秦和西汉未见有帻之冠,到东汉时方见加帻之冠。
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
《急就篇》颜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女责HT发也。
常在冠下,或单着之。
”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
《释名?释首饰》:“二十**,士冠,庶人巾。
”蔡邕《独断》卷下:“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
”秦“为绛帕以表贵贱”,说明秦时将帻施于武士,以作为一种贵贱的标志,但只是单着之,并未加于冠下。
从秦兵马俑坑的考古资料看,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中,头戴巾帻的有4000余件,样式像瓜皮小帽,将头发和发髻全部罩于其内,前至发髻,后至脑后,左右至耳根。
帻的后缘上大都开有一三角形叉口,叉口的两侧各有一条组带,互相绾结,使帻紧束头上。
颜色大都为深红色。
在秦俑坑中,其高级及中下级军吏都戴有冠,戴帻者身份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普通的士兵而已[2]。
由此可知,在秦时,冠和帻区分得很清楚,戴冠者身份比较高,戴帻者身份较低。
将帻纳于冠下,使之成为冠的衬垫物的做法,从文献上看,似滥觞于西汉,但考古资料中至今未见过,西汉也可能出现,但并不普遍。
有帻之冠在东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常见。
《独断》卷下说:“王莽无发乃施巾。
故语曰:‘王莽秃,帻始屋。
’”层状帻即介帻。
东汉时文职人员所戴进贤冠之下衬以介帻,二者组合成为整体。
由于帻是戴在头上的,冠附帻以为固,所以这时就将支页省去了。
而武职则于武冠下衬平上帻,即《晋书?舆服志》所说:“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
身份低的不戴武冠的士卒,则只戴平上帻。
如山东汶上孙家村画像石中的持戟者、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的铜骑俑,都戴有顶部低平的平上帻[3]。
由此可知,早期冠、帻是有明显的区分的,帻的形制也比较简单,而到汉的中晚期,冠下加帻比较普遍,帻的形制也复杂起来,有平上帻、介帻和巾帻等多种。
周代,在隆重的祭礼,如祭天地、祀明堂时则戴冕。
《释名?释首饰》:“冕犹亻免也。
亻免,平直貌也;亦言文也。
玄上纟熏下,前后垂珠,有文饰也。
”《说文?月部》:“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纟熏裳等组成。
其形制有六种,故称六冕之制,如《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君小祀,则玄冕。
”而秦除古六冕之制,“郊祀之服,皆以均玄。
”西汉同秦一样仍废置冕服不用,到东汉明帝时又重新恢复冕制,《东汉?明帝纪》:“(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祠光武皇帝一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约屦以行事。
”秦汉时武士主要戴?冠、武弁大冠。
这两种冠其实都是从弁冠发展来的。
《释名?释首饰》中有:“弁,如两手合”扌卞时也。
”《后汉书?舆服志》则谓:弁“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可见弁的外形犹如两手相扣合,或者像一只翻转过来的耳杯,颔下有缨相结。
秦陵兵马俑坑的牵马俑戴的就是这种弁,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骑兵俑也戴的是与之类似的弁。
可见秦及汉初主要是骑兵所着,而后在弁下衬以平上帻,就为汉诸武官所戴。
《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王当。
”其注曰:“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帻。
”汉时武弁大冠的制作有所改变,质料多采用细疏的织物,上可见网纹状,有的还在织物上涂漆,如马王堆3号墓[4]与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5]都出有漆纱弁。
前者放在一个漆盒里,后者还戴在男尸头上。
磨嘴子弁周围裹细竹筋,顶部用竹圈架支撑,内衬赤帻,清楚地反映出武弁的实际状况。
这些弁的纱孔眼分明。
不仅实物如此,画像石上武弁,也将网纹刻画的非常清楚。
?冠实是加?尾的武弁大冠。
《后汉书?舆服志》说:这种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尾竖左右。
?者,勇雉也。
其斗对,一死乃止。
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是一种好斗的小型猛禽,或称?鸡。
曹操《?鸡赋?序》说:“?鸡猛气,其斗终无负,其于必死。
今人以?为冠,像此也”。
(《大观本草》卷一九引)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镜上的骑马者戴的就是冠,冠体的网眼清晰可见,冠上有明显的两枝?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头戴的冠饰虽没有明显的羽状的?尾,但其冠后面有明显的两歧,似鸟尾状,应为?冠,另秦陵铜车马的两个御官俑也戴这种冠,这两个御官俑的身份地位很高,其中一个腰中佩有环绶,在秦代,将军以上的职位才能佩环绶,所以这两个御官至少是将军以上的职位。
由此可知,在秦代,戴?冠的武士职位很高,一般为将军。
《汉官仪》说:“秦破赵,以其冠赐侍中。
”这说明在秦代也有文官佩戴此冠。
到汉代,“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冠,纱谷单衣。
虎贲将虎文绔,白虎文刃佩刀。
虎贲武骑皆?冠,虎文单衣”(《后汉书?舆服志》)。
秦俑坑中出土的御手俑、部分车右俑,以及中下级军吏俑,都戴有长冠。
其形制有两种,即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
单板长冠,冠的形状如梯形版状,长15.5―23厘米,前端宽6.5―10.5厘米,后端宽13.5―20.3厘米。
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扬起略成45度角,尾部下折如钩。
在下钩部分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板封堵,构成一个楔形槽状的冠室。
也有用封堵者,成为两端不封闭的楔形槽状冠室。
还有极个别的冠,冠尾下折后成螺旋形卷曲,扁髻的顶端罩于冠室内。
冠前半段的平板的扬起部分,分别压于额发和顶发上。
冠上有环套形带,环套的前端压于冠前端的平形板上,后端攀于后脑扁髻的中腰。
另有两根条带,其上端与环套形带相连系结一起,然后两根条带沿着面的双颊下引系结颔下,带尾垂于颈前。
这样就把冠固定在头顶上。
从残留的彩绘痕迹观察,冠为赭色或朱红色,个别为白色。
双板长冠,冠的形状与单板长冠相同,大小宽窄相似。
所不同者仅仅是在冠的正中有一条纵行缝,说明是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
其系结方法和颜色、质地与单板长冠相同。
戴单板长冠者为御手俑、车右俑及下级军吏俑,戴双板长冠者为中级军吏俑。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纟丽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
”又说:“楚冠制也。
”可见长冠最早是楚国的一种冠制,秦灭楚以后,将其吸收过来,用于军中的中下级军吏和御手及车右及地方小官吏,刘邦在作为亭长时曾戴过此种冠。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后汉书?舆服志》中云:“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
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均玄,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袜,示其赤心奉神也。
五郊,衣帻绔袜各如其色。
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其后注云:“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
由此可见,由于汉高祖早年戴过这种冠,所以在汉代,长冠被定为官员的祭服,在祭祀宗庙及大型祭祀活动中,具有爵位的高级官吏才能冠此冠,《汉书?舆服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纟熏下。
……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
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均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执事者,各服常冠均玄以从。
”同时,长冠也作为朝服,《后汉书?舆服志》:“惟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件木俑,头上戴有长冠,其形制与秦俑坑出土的长冠大体相似,也呈长方梯形板状,前端平直,后端扬起,末端下折,冠带系于颔下[6]。
但其板的长度却较秦俑的长冠长得多,后段凌空斜置于头顶之后。
秦初灭六国,吸收六国的冠制,赐于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种类多,样式繁杂。
到了汉代,伴随着封建礼制的逐步完善,冠饰逐渐和衣饰结合在一起,来区分等级和尊卑。
二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
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释名?释衣服》:“袍,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