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服侍礼仪
秦朝的宫廷生活仪仗宴会与礼仪规范

秦朝的宫廷生活仪仗宴会与礼仪规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成就和特殊地位的一个时期,宫廷生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是秦朝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宫廷秩序、展示国家威严和加强统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仪仗的庄严耀眼秦朝的仪仗是一种隆重的仪式,通过炫耀华丽的队伍和盛装来表达皇帝的尊贵地位和统治力。
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每当有隆重的场合如宴会、祭祀或外交接待时,仪仗队都会出现。
仪仗队通常由武士、仆从和宫廷官员组成,他们穿着鲜艳的华服,手持各种兵器和旗帜。
壮观的队伍排列整齐,静默地走过宫殿大厅,展示着国家的威严与神圣。
二、盛大的宴会犒赏功臣宴会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常常被用来表彰功臣、示威国力以及展示皇帝的富豪和慷慨大度。
秦朝的宴会规模庞大,需要有充足的食物、美酒和娱乐活动。
宴会上,皇帝会主持,高官显贵和重要的宾客会受邀参加。
整个宴会过程精心设计,气氛庄重而欢快,菜肴丰盛多样,美酒佳肴流光溢彩。
皇帝会与宾客亲自交谈,向功臣表达感谢与慰问。
三、礼仪规范的严谨要求秦朝非常重视礼仪规范,认为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手段。
在秦朝的宫廷生活中,皇帝和官员之间的日常交往都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
例如,进见皇帝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礼,低头不敢抬眼;皇帝下旨需要接旨者先行施拜;以及在上朝时要穿着特定的礼服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彰显皇权、维护官员地位等,同时也限制了官员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四、结语秦朝的宫廷生活以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为核心,展示了国家的豪华与庄严,彰显了秦朝皇帝的统治力。
这些宫廷仪式和规范不仅仅是对权力象征的显现,还是一种维护秩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秦朝宫廷生活中仪仗宴会和礼仪规范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秦汉男子服饰

汉:
特点: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紧窄部分 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袍服的衣领口袒露, 穿着时其衣领的两襟相交,称为“交领”。袍服在领、 袖、襟、裾等部位缀以缘边。 汉袍在原楚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花纹图 案上发展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吸收西域 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丰富了服装图案的审 美内容。
秦汉男子服饰
制作人:** 班级:**
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思想空前的百家争鸣时 期,服装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 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一、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求结合 起来,逐渐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 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 重要影响。 二、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 形制,规定和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 纳入礼制的范畴,在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
朱红罗绮锦袍,交领曲裾,袍面为朱红色罗绮,以白 纱为缘和里,絮以丝绵。
印花敷彩绛红纱锦袍,长130厘米,通袖长 236厘米,交领直裾,以印花敷彩绛红纱作 面,以素纱为缘和里。衣面上的图案由枝 叶、蓓蕾、花蕊及花穗组成,枝蔓用阳文 版印制,谓之“印花”,其余图案则为手 工描绘,即所谓“敷彩”。
汉代官吏袍服:
曲裾袍:出现于东周,流行于西汉, 不分男女贵贱
直裾袍: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最终 取代曲裾。 原因:较为方便,有裆,不必袍服罩于外,便于劳作。
冠巾:
冠巾是古代男子必带的头衣,既表示身份地位,也折射出各时期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 美趣味。
秦代冠巾一律黑色,百姓被称为“黔首”,小吏及侍从又称为“苍头”
汉代对冠划分细致,有19种之多,有的是古制的的沿袭,有的是汉代的独创。
帻:汉代时戴进闲冠时,先戴幘,再加冠。空顶冠为未成年所服,至南北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衣着装束秦汉时期,人们的衣着装束是相当讲究的。
有许多与之有关的规定和礼仪。
正式场合下,男子穿着方巾、五彩系带、长衫护膝裤,女子则穿着束腰长袍、发髻上面插着金银珠宝。
在婚礼、丧事、祭祀等重要场合,更有专门的服饰和规定,以表明身份和地位。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其穿着也都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北方的人们喜欢穿皮衣、毛衣、麻衣,而南方的人们则喜欢穿短衫、绸袍、罗衫等。
贫苦百姓们则只能穿着土布、麻布、草编制的衣物,颜色也相对简单。
二、饮食习惯秦汉时期的人们饮食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习惯。
例如:一年四季的饮食不同、每天的三餐要按时吃、吃饭时要有规矩等等。
此外,饮食方面也讲究素雅。
尤其是贵族、学士、文人等这些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饮食规定。
饮食也与地域、职业、财富等因素有所不同。
北方人们喜欢吃面食、肉类、豆制品等,而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蔬菜、鱼类等。
贫苦的百姓则主要以小麦、杂豆、杂粮为主食,肉类则很少吃。
三、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着许多讲究,尤其是官员、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定。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该起立时起立,该跪时跪,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定。
坐车、步行、进餐等时候也有所不同,都要符合特定的规定。
此外,《礼记》中也提到了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了尊敬长者、尊重礼仪、注重规矩等。
四、婚俗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日益成熟和开放,婚俗习惯也日趋繁荣和多样化。
在婚姻方面,采取的是“媒妁之言”的方式,即是由媒人为红娘介绍,双方经过多次面谈、互相了解后,最终确定婚约。
此外,还有拜堂、交拜、交杯酒等礼仪。
百姓们一般在农历正月、三月、五月、九月等日子办婚礼,盛大而隆重。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

秦朝的服饰与礼仪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秦朝的服饰与礼仪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制度。
本文将就秦朝的服饰和礼仪进行探讨。
一、秦朝的服饰:1. 男性服饰秦朝男性的服饰以“衣冠禽兽”为代表,采用了多种动物的图案和造型,如“鹰文袍”、“虎纹袍”等,这些图案和造型象征着秦人的勇猛和威武。
此外,秦朝男性的头冠也独具风格,有“方冠”、“缨络冠”等多种款式。
2. 女性服饰秦朝女性的服饰则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代表,注重线条简洁和流畅的曲线美。
女性的服饰以长裙为主,上面常配以腰带和衣带,突出腰部的曲线美。
此外,秦朝女性还常佩戴各式头饰和饰物,如“玉佩”、“金钏”等。
二、秦朝的礼仪:1. 尊卑礼仪秦朝实行严格的尊卑礼仪,以显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在宴会和朝见等场合,秦朝的君主和贵族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与姿势行走和坐卧,例如“三跪九叩”、“长揖下拜”等。
2. 朝贺礼仪秦朝的朝贺礼仪十分隆重。
居民需要准备礼物并前往朝廷贺寿或其他特殊场合向君主致意。
这些礼物多为珍贵的物品,如黄金、玉石、美衣等。
同时,朝贺者还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顺序排队,并进行特定的行礼动作。
3. 婚嫁礼仪在秦朝,婚嫁礼仪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婚礼上,男方需要向女方的家族献上聘礼,以示诚意和财力。
而女方则会接受聘礼,并举行隆重的嫁娶仪式。
婚礼上的仪式包括迎亲队伍的接待和各式祭祀仪式。
4. 丧葬礼仪秦朝的丧葬礼仪注重尊重和敬意。
逝者的家族需要举行盛大的送葬仪式,并准备丰盛的祭祀食物。
丧礼期间,亲属朋友要佩戴孝服,并进行一定的规定动作,如禁忌言笑和规定的行动方式。
总结起来,秦朝的服饰与礼仪在当时是独具特色并且严格规范的。
男性服饰以威武和雄壮为主题,女性服饰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
在礼仪方面,尊卑礼仪、朝贺礼仪、婚嫁礼仪以及丧葬礼仪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和仪式。
这些服饰和礼仪不仅展示了秦朝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
[VIP专享]秦汉服侍礼仪
![[VIP专享]秦汉服侍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26029f627d3240c8447efac.png)
秦汉服侍礼仪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
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
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1],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来反映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
本文拟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秦汉服饰礼仪的发展和变化。
一冠饰是服饰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戴帽,而并没有冠饰。
《尚书大传?略说》:“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领。
’”《淮南子?论训》:“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高注:“古者,盖三皇以前也。
鍪,头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时也。
”冠冕制度形成以后,人们不大看得起帽。
《说文?冒部》:“冒,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帽的功用主要是御寒,并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标志。
而冠是适应束发的发型而产生的。
它原是加在髻上的发罩,所以《白虎通?衣裳篇》称之为“巾卷持发”之具,《释名?释首饰》称之为“贯韬发”之具。
《说文?冖部》也说冠的作用是“所以?发”。
它本是和发髻结合在一起的,但其意义着重于礼仪,和着重于实用的帽不同。
所以《淮南子?人间训》说: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说:“冠足以修敬。
”人们对冠礼的重视在《礼记?冠义》中讲得更为清楚,其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冠”。
又云:“古者冠礼,笠曰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
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秦朝一代,很多方面都经历了改革,而在民间服饰方面,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动。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朝民间服饰特点介绍,希望你喜欢。
秦朝民间服饰特点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
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在帛画中的着装形象是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绕襟的层数有所增加,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而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秦朝崇尚的颜色秦朝崇尚黑色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或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剧中除了秦宫里的女人,无论是秦国的大王、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喜爱穿黑色的衣服。
秦国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黑色情结。
秦国人崇尚黑色。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
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金碧辉煌,而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秦汉时期乐舞中的礼仪文化

秦汉时期乐舞中的礼仪文化(一)服饰礼仪服饰礼仪研究离不开舞者所穿服饰,对此,在研究服饰礼仪前需要对从舞者的着装服饰予以分析。
秦汉礼服以袍服为主,该服饰源自秦代,在汉代得以延续,此类服饰与棉絮内衣类似。
后来,秦始皇针对袍服制定了如下的制度:绿袍深衣为三品以上官员服饰,普通百姓以白袍为主。
秦朝在袍服方面既有内衣也有外衣,东汉之后则以外衣为主。
由于在该时期袍服盛行,因此这一时期有地位的宫廷乐舞者也开始穿着袍服,而平民乐舞者则主要以深衣和襦裙为主。
秦汉时期乐舞的服饰礼仪对后代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成为很多舞者所追求的服饰类型。
如,汉代宫廷雅乐舞主要是在宴享、祭祀等场合用的,带有十分明显的典礼性和仪式性特征。
在这些舞蹈中长袖舞是特色较为鲜明的,主要为舞蹈所用,能够展现舞蹈特色。
古代舞者以女子为主,长袖是女子舞者的主要服饰类型,他们身着大衣,用长袖或甩或抖或拖等。
具体又可以将长袖衣划分成两种形式:其一,穿裙样式。
短襦、长裙,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姿态婀娜。
其二,穿裤式样。
以长袖长襦为主,长到膝盖左右,下身穿裤子,跟随音乐舞动。
(二)动作礼仪动作礼仪也是秦汉时期乐舞中的一种重要礼仪,由于秦汉时期人们的思想还相对较为保守,所以在舞蹈动作上也相对较为保守,很多动作都有较高的传统性韵味,是对人们思想的体现。
这一时期舞蹈的动作较为固定,缺乏自由思想的融入,不过在很多舞蹈动作中都蕴含了当时的礼仪文化。
如长袖舞,它是一种古典舞种,以舞长袖为典型特征,舞者以手袖为威仪,借助于长袖交横飞舞,通过千姿百态的动作表达复杂的情感,将当时的服饰礼仪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巾舞也是汉代的一个舞种,舞者每人会在腰间佩戴一个类似于围巾的布条,并以其为主要道具跳舞,舞蹈动作委婉含蓄,将人们含蓄保守的情感体现出来,同时舞者的主次顺序、站立方位等,还将当时的尊卑礼仪等体现了出来。
(三)体态礼仪汉代乐舞是汉唐舞的发起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从民间到庙堂都有十分高超的歌舞伎人,他们舞姿和步法十分精妙,轻柔如水、飘摇如风,在足部、腰部、衣袖中充足运用柔美的舞蹈语言,却又兼具了十分浓厚的社会文化,充分展现出阳刚之美。
汉服基本礼仪 (2)

汉服基本礼仪。
一基本礼仪中的站与坐:1.站——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
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双脚稍稍分开,身体不可随意摇动,以肃立的方式,恭敬的站立。
因汉服的衣袖比较宽大,所以经立时可两手相合,掩于袖中,并自胸口自然的下垂至下腹丹田处。
注意,站立时身体切忌过分笔挺,手臂切忌僵直,让汉服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从而展现出华夏文明之美。
2.坐——汉服礼仪中的“坐”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坐”,我们现在的坐因为坐的是胡凳,所以被称为“胡坐”。
坐容:贾子曰:坐以经坐之容,胻(音横)不差而足不跌。
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这是说让我们以跪坐的方式席地而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自然垂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这种坐法也被称为雅坐。
但现在雅坐的方式已经非常少见了,穿汉服也可以胡坐且胡坐的道理与雅座相同,要身姿端正,两腿不能叉开,双手垂放在膝盖上。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性别不同双手的摆放是有差别的:男士可以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或桌子上;女士可以将双手互握,放在膝盖或桌子上,也可以将双手收拢着抱在腹部。
二基本礼仪之行礼1.正规揖礼——根据《道德经》中的说法,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为极礼。
所以在正规揖礼中,男士为左手压右手,女士相反为右手压左手。
并且要将手藏于袖中,以手加额,鞠躬九十度。
然后起身,起身同时手随着起身的动作再次齐眉,然后将手放下。
(手随着起身而齐眉的动作叫做“兴”)正规揖礼的鞠躬度数为九十度,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一般用表示于对长辈,老师及有尊贵地位的人的尊敬。
正规揖礼是一种大礼。
2.一般揖礼——一般揖礼除鞠躬度数为四十五度外,与正规揖礼相同,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一般揖礼是用于平辈之间的礼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服侍礼仪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
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
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1],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来反映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
本文拟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秦汉服饰礼仪的发展和变化。
一冠饰是服饰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戴帽,而并没有冠饰。
《尚书大传?略说》:“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领。
’”《淮南子?论训》:“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高注:“古者,盖三皇以前也。
鍪,头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时也。
”冠冕制度形成以后,人们不大看得起帽。
《说文?冒部》:“冒,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帽的功用主要是御寒,并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标志。
而冠是适应束发的发型而产生的。
它原是加在髻上的发罩,所以《白虎通?衣裳篇》称之为“巾卷持发”之具,《释名?释首饰》称之为“贯韬发”之具。
《说文?冖部》也说冠的作用是“所以?发”。
它本是和发髻结合在一起的,但其意义着重于礼仪,和着重于实用的帽不同。
所以《淮南子?人间训》说: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说:“冠足以修敬。
”人们对冠礼的重视在《礼记?冠义》中讲得更为清楚,其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冠”。
又云:“古者冠礼,笠曰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
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把冠礼引申为治国之本,可见古人对冠礼的重视。
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20岁行冠礼而**,行冠礼是他们一生中的头一件大事,所以《仪礼》的头一篇就是《士冠礼》。
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和式样非常多,尤其秦正处在封建礼制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冠制上变化不定,自古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
”汉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为基础,如秦的通天冠,为始皇之常服,汉天子仍延用,如《汉官仪》所云“天子冠通天”。
但汉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
首先,冠加帻和不加帻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支页,所以安物。
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
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
其后稍稍作颜题。
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
……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
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
”从考古资料看,秦和西汉未见有帻之冠,到东汉时方见加帻之冠。
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
《急就篇》颜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女责HT发也。
常在冠下,或单着之。
”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
《释名?释首饰》:“二十**,士冠,庶人巾。
”蔡邕《独断》卷下:“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
”秦“为绛帕以表贵贱”,说明秦时将帻施于武士,以作为一种贵贱的标志,但只是单着之,并未加于冠下。
从秦兵马俑坑的考古资料看,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中,头戴巾帻的有4000余件,样式像瓜皮小帽,将头发和发髻全部罩于其内,前至发髻,后至脑后,左右至耳根。
帻的后缘上大都开有一三角形叉口,叉口的两侧各有一条组带,互相绾结,使帻紧束头上。
颜色大都为深红色。
在秦俑坑中,其高级及中下级军吏都戴有冠,戴帻者身份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普通的士兵而已[2]。
由此可知,在秦时,冠和帻区分得很清楚,戴冠者身份比较高,戴帻者身份较低。
将帻纳于冠下,使之成为冠的衬垫物的做法,从文献上看,似滥觞于西汉,但考古资料中至今未见过,西汉也可能出现,但并不普遍。
有帻之冠在东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常见。
《独断》卷下说:“王莽无发乃施巾。
故语曰:‘王莽秃,帻始屋。
’”层状帻即介帻。
东汉时文职人员所戴进贤冠之下衬以介帻,二者组合成为整体。
由于帻是戴在头上的,冠附帻以为固,所以这时就将支页省去了。
而武职则于武冠下衬平上帻,即《晋书?舆服志》所说:“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
身份低的不戴武冠的士卒,则只戴平上帻。
如山东汶上孙家村画像石中的持戟者、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的铜骑俑,都戴有顶部低平的平上帻[3]。
由此可知,早期冠、帻是有明显的区分的,帻的形制也比较简单,而到汉的中晚期,冠下加帻比较普遍,帻的形制也复杂起来,有平上帻、介帻和巾帻等多种。
周代,在隆重的祭礼,如祭天地、祀明堂时则戴冕。
《释名?释首饰》:“冕犹亻免也。
亻免,平直貌也;亦言文也。
玄上纟熏下,前后垂珠,有文饰也。
”《说文?月部》:“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纟熏裳等组成。
其形制有六种,故称六冕之制,如《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君小祀,则玄冕。
”而秦除古六冕之制,“郊祀之服,皆以均玄。
”西汉同秦一样仍废置冕服不用,到东汉明帝时又重新恢复冕制,《东汉?明帝纪》:“(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祠光武皇帝一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约屦以行事。
”秦汉时武士主要戴?冠、武弁大冠。
这两种冠其实都是从弁冠发展来的。
《释名?释首饰》中有:“弁,如两手合”扌卞时也。
”《后汉书?舆服志》则谓:弁“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可见弁的外形犹如两手相扣合,或者像一只翻转过来的耳杯,颔下有缨相结。
秦陵兵马俑坑的牵马俑戴的就是这种弁,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骑兵俑也戴的是与之类似的弁。
可见秦及汉初主要是骑兵所着,而后在弁下衬以平上帻,就为汉诸武官所戴。
《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王当。
”其注曰:“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帻。
”汉时武弁大冠的制作有所改变,质料多采用细疏的织物,上可见网纹状,有的还在织物上涂漆,如马王堆3号墓[4]与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5]都出有漆纱弁。
前者放在一个漆盒里,后者还戴在男尸头上。
磨嘴子弁周围裹细竹筋,顶部用竹圈架支撑,内衬赤帻,清楚地反映出武弁的实际状况。
这些弁的纱孔眼分明。
不仅实物如此,画像石上武弁,也将网纹刻画的非常清楚。
?冠实是加?尾的武弁大冠。
《后汉书?舆服志》说:这种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尾竖左右。
?者,勇雉也。
其斗对,一死乃止。
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是一种好斗的小型猛禽,或称?鸡。
曹操《?鸡赋?序》说:“?鸡猛气,其斗终无负,其于必死。
今人以?为冠,像此也”。
(《大观本草》卷一九引)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镜上的骑马者戴的就是冠,冠体的网眼清晰可见,冠上有明显的两枝?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头戴的冠饰虽没有明显的羽状的?尾,但其冠后面有明显的两歧,似鸟尾状,应为?冠,另秦陵铜车马的两个御官俑也戴这种冠,这两个御官俑的身份地位很高,其中一个腰中佩有环绶,在秦代,将军以上的职位才能佩环绶,所以这两个御官至少是将军以上的职位。
由此可知,在秦代,戴?冠的武士职位很高,一般为将军。
《汉官仪》说:“秦破赵,以其冠赐侍中。
”这说明在秦代也有文官佩戴此冠。
到汉代,“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冠,纱谷单衣。
虎贲将虎文绔,白虎文刃佩刀。
虎贲武骑皆?冠,虎文单衣”(《后汉书?舆服志》)。
秦俑坑中出土的御手俑、部分车右俑,以及中下级军吏俑,都戴有长冠。
其形制有两种,即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
单板长冠,冠的形状如梯形版状,长15.5―23厘米,前端宽6.5―10.5厘米,后端宽13.5―20.3厘米。
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扬起略成45度角,尾部下折如钩。
在下钩部分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板封堵,构成一个楔形槽状的冠室。
也有用封堵者,成为两端不封闭的楔形槽状冠室。
还有极个别的冠,冠尾下折后成螺旋形卷曲,扁髻的顶端罩于冠室内。
冠前半段的平板的扬起部分,分别压于额发和顶发上。
冠上有环套形带,环套的前端压于冠前端的平形板上,后端攀于后脑扁髻的中腰。
另有两根条带,其上端与环套形带相连系结一起,然后两根条带沿着面的双颊下引系结颔下,带尾垂于颈前。
这样就把冠固定在头顶上。
从残留的彩绘痕迹观察,冠为赭色或朱红色,个别为白色。
双板长冠,冠的形状与单板长冠相同,大小宽窄相似。
所不同者仅仅是在冠的正中有一条纵行缝,说明是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
其系结方法和颜色、质地与单板长冠相同。
戴单板长冠者为御手俑、车右俑及下级军吏俑,戴双板长冠者为中级军吏俑。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纟丽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
”又说:“楚冠制也。
”可见长冠最早是楚国的一种冠制,秦灭楚以后,将其吸收过来,用于军中的中下级军吏和御手及车右及地方小官吏,刘邦在作为亭长时曾戴过此种冠。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后汉书?舆服志》中云:“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
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均玄,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袜,示其赤心奉神也。
五郊,衣帻绔袜各如其色。
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其后注云:“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
由此可见,由于汉高祖早年戴过这种冠,所以在汉代,长冠被定为官员的祭服,在祭祀宗庙及大型祭祀活动中,具有爵位的高级官吏才能冠此冠,《汉书?舆服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纟熏下。
……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
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均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执事者,各服常冠均玄以从。
”同时,长冠也作为朝服,《后汉书?舆服志》:“惟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件木俑,头上戴有长冠,其形制与秦俑坑出土的长冠大体相似,也呈长方梯形板状,前端平直,后端扬起,末端下折,冠带系于颔下[6]。
但其板的长度却较秦俑的长冠长得多,后段凌空斜置于头顶之后。
秦初灭六国,吸收六国的冠制,赐于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种类多,样式繁杂。
到了汉代,伴随着封建礼制的逐步完善,冠饰逐渐和衣饰结合在一起,来区分等级和尊卑。
二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
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释名?释衣服》:“袍,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