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短文两篇作者介绍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
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
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
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1.“书”的意思是书信解析:“书”即书信,又名“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解析:A句中沉鳞: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鳞借代“鱼”,意思是“潜游在水中的鱼”。
B句中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
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解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解析: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5.《记承天寺夜游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背景探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文体浅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自主学习案: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二、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 6.27 短文两篇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素材 新人教版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
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
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寻“乐”。
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
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
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27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 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 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 家。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又被称为“山中宰 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部分,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 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 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 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闲置
闲
闲暇(政治
生活清闲)
闲雅
我认为闲藏在_______字/句, 因为________。
如此闲雅,诗人又会写出怎样的 闲雅月色呢? 月光藏在哪?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 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 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短文两篇《喜雨亭记》素材新人教版
《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别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即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名曰太守,太守不有。
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
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提示】本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亭台记,写于宋仁宗嘉格七年(1062),苏轼时年26岁,在陕西风翔太守幕府担任签书判官。
这一年的暮春四月,凤翔地区久旱逢雨,恰好官署旁边的一座官亭新落成,作者喜情难抑,命名这个亭为“喜雨亭”,并欣然作了这篇“记".作为一篇亭台记,作者并不仅仅在“亭”字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建亭跟喜雨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泼墨写“雨”,写“喜”,从而提炼出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积极主题,这是很富匠心的,阅读时宜引导学生潜心体会。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 陶弘景远离尘世, 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
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 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 他竟一人进山,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 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根据画面, 读课文, 领会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 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习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tu í) 歇(xi ē) 鳞(l ín) 与(y 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八上人教版语文 第六单元27课 短文两篇复习
《答谢 中书书》 一.议论总领 二.多角度描写 三.抒怀总结 《记承 天寺夜 一.记叙入题 游》 二.生动描写 三.议论/ 抒情
正面描写:视角变化、 沉醉山水的愉悦 动静结合、色彩搭配、 与知音比肩的得意 多感官描写 贬谪的悲凉,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检
让我们擦亮双眸,再来诵 读这“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 山水诗”吧!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
苏轼
议
1.核对提纲上空白内容。 2.两人互查《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3.两篇短文在写景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4.两篇短文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译一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啊。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品一品
意境美
《答谢中书书》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 的?
有 青林翠竹
;
感官冲击:有
有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
。
视听结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7短文两篇
第6单元 27短文两篇1⑷结合行文思路,试背短文。
2.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3. 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
⑴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总之: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⑴答谢中书书.书:⑵五色交辉.辉:⑶四时.俱备。
时:⑷晓雾将歇.歇:⑸夕日欲颓.颓: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5、《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6、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7、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9.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11、《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⒈⑴书信⑵辉映⑶季⑷消散⑸坠落⒉跳山川之美景⒊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7.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9.(1)对偶(2)对偶,借代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
11.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 可) 12.《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 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__夜__游__的__缘__由___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 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_借__景_抒__情_。
1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 的 语 句 是 “_猿__鸟__乱__鸣__” 和 “ _沉__鳞__竞__跃____” 。 乙 文 写 景 的 名 句 是 “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山 川 之美”。乙 文描写了“ 月 色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 达了作者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 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 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的语句中。
27.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林翠.竹( cuì ) 晓雾将歇.( xiē ) 夕日欲颓.( tuí ) 沉鳞竞跃.( yuè ) 欣.然起行( xīn ) 解.衣欲睡( jiě ) 藻.荇.( zǎo )( xìnɡ ) 相与.( yǔ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夕日欲颓.:_坠__落___ (2)五色交.辉.:_交__相__辉__映____ (3)沉.鳞.竞跃:_潜__游__在__水__中__的__鱼____ (4)晓雾将歇.:_消__散___ (5)相.与.步于中庭:_一__同__,__共__同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_清__澈__透__明___ (7)盖.竹柏影也:_原__来__是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山
川 仰观:高峰
实
之
是
美 俯察:清流 术
静
欲
界
古
远景:石壁、林、
之
来
竹、雾
动
仙
共
都
谈 近景:猿、鸟、鳞
总
分
总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 什么不同?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
仰视 视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时 季四 间
早时 晚间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其奇者。Leabharlann ②夕日欲颓:太阳快要下山了。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颓,坠落。
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③沉鳞竞潜跃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④欲界之仙人都间:天堂。欲界,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 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 者的高雅情怀。
作者介绍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 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 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山川 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得分卷后分自我评价
1.生难字。
颓.(tuí) 鳞.(lín) 遂.(suì)
荇.(xìng) 与.(yù)
2.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指交相辉映)
(2)四时
..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人间;天堂)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
(8)欣然
..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9)念.无与为乐者(参与,欣赏)
(10)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11)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12)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3.一词多义。
(1)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2)盖盖.竹柏影也(大概,大约。
用于句首,表推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表解说缘由)
(3)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寡助之至.(极点)
(4)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
(5)书答谢中书.书(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6)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4.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4)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5)沉鳞.竞跃
鳞古义:鱼今义:鱼鳞
(6)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遮盖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
5.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6.重点句子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答谢中书书》中对江南山水美景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7.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湖的谢灵运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一、课内阅读
答谢中书书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共描写了哪些景物?(6分)
“美”。
山峰,河流,石壁,青森,翠竹,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6分)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等。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写给谢中书的信,“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
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9分)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6.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
(6分)
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文中描写的月光有何特点?(6分)
清澈透明。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义?(6分)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二、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
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去月:上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9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仆去月谢.病(退职)
(3)岂徒.语哉(仅仅)
10.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佳山秀水被仁德之人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11.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6分)
都采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表现了自然山川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热爱之情。
12.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6分)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或: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
三、课外阅读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
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
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
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
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
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
游人
见之,莫不羡为奇想。
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
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6分)
红日将颓 / 余思粥 / 担者即为买米煮之 / 果腹而归。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6分)
A.殊.无意味(很,非常)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
..(围坐在一起)
D.各已陶.然(熏陶)
15.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6分)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
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
面对美好春光,人闪深深陶醉。
16.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7分)
热爱自然,喜好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
附译文: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游玩的地方,菜花黄了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可以喝几
杯小酒。
带着冷饭盒去,对着花饮冷酒吃冷菜,很没有意思。
有的朋友说就近找点地方喝酒,
有的说看完花回去喝酒,但是总是不如对着花喝热酒舒服……饭后大家一起带着席垫去了南园,选择柳树荫下团坐。
我们先烹茶,饮完,然后热了酒并煮了食物。
当时风和日丽,遍地
黄金色的花,大家穿着青衫红袖,走过田间小路,蝶蜂乱飞,令人不喝酒也陶醉了。
等到酒
肴都烧好,大家坐在地上大嚼,那个卖馄饨的人言谈不俗气,我们拉他一起饮酒。
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
吃完后,杯盘弄得乱七八糟,大家都有点喝醉,有的坐有的
睡,有的唱有的叫。
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
家散去。